當前位置:首頁>民俗>鳳雛龐統(tǒng)的死對蜀漢政權有多大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曾說過一句話“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羅貫中對這兩位謀士的高度贊賞。諸葛亮自不必說,他的傳奇故事流傳實在太廣了,人們心中對于孔明的印象都已經(jīng)“神化”了。另一位謀士龐統(tǒng)能與之齊名,其才華謀略肯定不在諸葛亮之下,可惜后來攻蜀時不幸中流矢而亡,一代軍師就此落幕。那么對蜀國而言,龐統(tǒng)的死對他們有多大的影響呢? ![]() 龐統(tǒng),字士元,早年便以“鳳雛”之名與諸葛亮齊名于荊州。曾與東吳陸績、顧劭等臧否人物,自謂曰“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龐統(tǒng)傳》)。劉備領荊州牧,龐統(tǒng)來投,但未得重用,不過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其后經(jīng)諸葛亮、魯肅極力推薦,劉備方才再度召見龐統(tǒng),與之談論軍國大事,大為器重,于是拜龐統(tǒng)為治中從事,不久又與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諸葛亮和魯肅舉賢薦能的寬廣胸襟固然令人欽佩,但龐統(tǒng)本身具有的非凡才華,恐怕才是其最終脫穎而出的根本原因。 更重要的是,龐統(tǒng)正是實現(xiàn)隆中戰(zhàn)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為劉備集團提供了進一步飛躍的契機。按照“隆中對”的規(guī)劃,取得荊州、站穩(wěn)腳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荊益,然后兵分兩路,消滅曹操,最終統(tǒng)一天下。劉備聯(lián)合東吳,在赤壁之戰(zhàn)中打敗南下的曹操,又趁機取得荊南四郡,進駐南郡,可以說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隆中對”的初步目標。龐統(tǒng)的職位變化,也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因為軍師中郎將不是一般的軍師,后者止絕軍謀,而前者既參謀決策,又統(tǒng)御兵權。劉備設兩個軍師中郎將,意味著要將兵力分成兩部分,去執(zhí)行兩個大任務了。 ![]() 不久之后,經(jīng)過精心策劃,再加上益州內部張松、法正、孟達等人的策應,入川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于是諸葛亮、龐統(tǒng)各司其職,前者負責留守荊州、鞏固后方,后者負責輔佐劉備,進占益州。兩人之所以作出如此分工,也是有著重大意義的。在當時的情況下,進占益州和鞏固荊州是同等重要的大事,不進占益州,則不能實現(xiàn)一統(tǒng)天下、興復漢室的大業(yè);不鞏固荊州,則進占益州的行動缺乏可靠的后方保證。要同時完成這兩件大事,必須要有諸葛亮一流的人才協(xié)助劉備才行。綜觀劉備早期的謀臣團,“麋竺、孫乾、簡雍、伊籍,皆雍容風議,見禮於世”(《三國志·蜀書》卷8陳壽評曰),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實非其所長。毫無疑問,無論是進占益州,還是鞏固荊州,諸葛亮都是最適合的人選,但他分身乏術,只能顧一頭;而龐統(tǒng)不但學識淵博,善于鑒別人物,而且有“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的本事,正適合協(xié)助劉備進占益州。在入川過程中,龐統(tǒng)不但協(xié)助劉備作出了幾次意義重大的正確決策,而且以其獨有的聰明才智,使劉備擺脫了信義寬仁等觀念的束縛,為日后平定西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不幸的是,龐統(tǒng)在圍攻雒城時中箭身亡,年僅三十六歲。 ![]() 龐統(tǒng)之死,不但對進占益州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更迫使劉備、諸葛亮不得不改變原先的人事安排,從而也為“隆中對”的繼續(xù)實施埋下了隱患。由誰去援助劉備,由誰留下鎮(zhèn)守荊州,這是當時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對此,清人王夫之曾設想:“為先主計,莫如留武侯率云與飛以守江陵,而北攻襄、鄧。取蜀之事,先主自任有余,而不必武侯也。”(《讀通鑒論》卷10)在他看來,諸葛亮應當與趙云、張飛等留守荊州,而讓關羽率援軍入川。劉備有雄才,關羽驍勇過人,再加上法正足智多謀,諸葛亮實在沒有必要率軍入川。其實,若龐統(tǒng)不死,王夫之的分析自有其合理之處,而且諸葛亮也很可能繼續(xù)坐鎮(zhèn)荊州。因為諸葛亮雖然在“隆中對”已經(jīng)提出要將政治中心移向益州,但也同時強調必須兼顧荊州,荊州軍隊是鉗形攻勢的另一臂膀,不容有失。但龐統(tǒng)死后,情況有了很大變化。原因在于龐統(tǒng)不但能夠協(xié)助劉備進占益州,而且在此之后還能從事治理工作。以劉備之雄、關羽之勇、法正之智,固然可以取得益州,但關鍵是之后由誰來治理呢?關羽武勇絕倫,但治國顯非其所長;法正智謀高超,但心地過于狹窄,“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法正傳》),以此擔當治國重任也不適合,因此諸葛亮只有親自率軍入川,而留關羽鎮(zhèn)守荊州。雖然就當時的形勢來說,關羽是留守荊州的最好人選,但畢竟不是最適合“隆中對”戰(zhàn)略方針的人選,而后來也果然出了問題。 ![]() 無獨有偶,清代有個叫李仙根的人,也看出龐統(tǒng)之死,是蜀漢敗亡的一大關鍵。他在《三國史論》中說:“予獨怪修史者,不著龐統(tǒng)之死。蓋漢季之不振,全系乎此。士元用兵嚴厲果決,實過于孔明。倘士元不死,孔明同侯(指關羽)鎮(zhèn)荊襄,士元領大隊辦秦隴,而先主居蜀漢,與法、蔣輩經(jīng)畫國事,雖有智者,不能為魏策矣。士元死而孔明西去,侯性慨慷不欺,志不能隱忍,用微權以集大計,而罵婚、撤備,使疑叛叢生,今則歸咎于先主、孔明,侯之靈其樂受之乎?故君子讀死,于士元之死,深嘆天不佑漢,初即不得志于襄樊,繼則永安再辱,陰平失御,皆原于此矣!”(《關帝志》卷三)由于荊州地區(qū)獨特的地理位置及其所具有的重要戰(zhàn)略意義,自古以來就成為政治、軍事、外交的斗爭中心,非智勇足備者不足以鎮(zhèn)之。關羽武勇有余,但“性慨慷不欺,志不能隱忍”,又缺乏優(yōu)秀謀士的輔佐,自然難免為宵小所乘。不妨設想一下,若龐統(tǒng)不死,而由關羽率援軍入川,自可奪取益州;待“天下有變”,劉備自率關羽、馬超等出于秦川,荊州方面則有孔明、趙云、張飛遙相策應,東西并進,當期大成。東吳固無隙可乘,雖有智者,亦不能為魏策也。惜乎成敗得失,蓋有運數(shù)。 |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14069.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