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日韩中文无码有码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夜-高清极品美女毛茸茸-欧美寡妇性猛交XXX-国产亚洲精品99在线播放-日韩美女毛片又爽又大毛片,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视频下载,欧美疯狂xxxx吞精视频

有趣生活

當前位置:首頁>知識>武則天的一生歷史故事真實詳細

武則天的一生歷史故事真實詳細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武則天的一生其實也還是有很多這個故事的,但是武則天的一生也當然是非常傳奇的,但是簡簡單單的說也說不清,所以今天就給大家來仔細的說一下,話說一起來看看這個武則天的一生到底有一些什么的故事吧,一起來學習學習看看真實的武則天吧!

1、武則天人物簡介

武曌 (624年-705年12月16日 ),即武則天,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縣)人。唐朝至武周時期政治家,武周開國君主(690年-705年在位),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即位年齡最大(67歲)及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后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 。唐高宗時封昭儀,永徽六年(655年)在“廢王立武”事件后成為皇后。 上元元年(674年)加號“天后”,與高宗并稱“二圣”,參預朝政。高宗駕崩后,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在位前后,“明察善斷”,多權略,知人善任,重視選拔人材,開創殿試、武舉及試官制度。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同時大肆殺害唐朝宗室,興起“酷吏政治”。軍事上收復安西四鎮,一度使后突厥歸降。晚年逐漸豪奢專斷,漸生弊政。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等發動“神龍革命”,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復唐朝后,為其上尊號“則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則天于上陽宮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其后累謚為“則天順圣皇后”。

武則天智略過人,兼涉文史,頗有詩才。有《垂拱集》及《金輪集》,今已佚。《全唐詩》存其詩。

2、武則天人物生平

2.1、家世出身

武則天(后自名武瞾)為唐朝開國功臣武士彟次女,母親楊氏(出身隋朝皇室,父親為隋朝觀德王楊雄之弟、遂寧公楊達),祖籍并州文水縣(今山西省呂梁市文水縣)。武則天于武德七年(624年)生于利州(今四川廣元),一說生于長安(今陜西西安) ,還有洛陽說 。有異母兄長武元慶、武元爽,另有同母姐妹兩人,一位是韓國夫人武順(史書稱武順為其姐,《武順墓志》稱其妹),另一位是郭夫人。

武士彟從事木材買賣,家境殷實。隋煬帝大業末年,李淵(唐高祖)在河東時,多次在武家留住,因而結識。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后,武家曾資助過錢糧衣物。唐朝建立以后,武士彟以“元從功臣”身份官至工部尚書、荊州都督,封應國公。 《中國通史》認為“按照武士彠的官階爵位來說,應該是屬于新升的高級士族了。所以武則天已不是出自庶族地主官僚家庭,而是出自由庶族地主官僚上升的士族官僚家庭” 。

武士彟在貞觀九年(635年)逝世后,武則天才十二歲。她的堂兄武惟良、武懷運及武元爽等落井下石,對其母親楊氏失禮。不久,武則天隨母親從荊州搬回長安居住。

2.2、初入宮廷

貞觀十一年(637年)十一月,唐太宗駕幸洛陽宮,聽說十四歲的武則天“容止美”,遂召她入宮,封為五品才人,賜號“武媚”。 武則天入宮前,向寡居的母親楊氏告別時說:“侍奉的圣明天子,豈知非福?為何還要哭哭啼啼、作兒女之態呢?”

對于李世民在位時期武則天在宮中的生活,史書并沒有詳細的描述,僅見武則天在晚年時回憶自己為李世民馴馬一事。李世民有馬名叫獅子驄,肥壯任性,沒有人能馴服它。武則天當時侍奉在側,對李世民說:”我能制服它,但需要有三件東西:一是鐵鞭,二是鐵棍,三是匕首。用鐵鞭抽打它,不服,則用鐵棍敲擊它的腦袋,又不服,則用匕首割斷它的喉管。“李世民聽后,頗為夸贊武則天的志氣。 但武則天并未得到李世民的寵愛,做了十二年的才人,地位始終沒有得到提高。但在李世民病重期間,武則天和太子李治開始建立了感情。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駕崩,武則天依例與部分沒有子女的嬪妃們一起入長安感業寺為尼,但她與新即位的高宗李治一直藕斷絲連。

2.3、再次入宮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李治在為祭奠李世民周年忌日而入感業寺進香時,又與武則天相遇。兩人相認,并互訴離別后的思念之情。 因無子而失寵的王皇后看在眼里,便主動向李治請求將武則天納入宮中,企圖以此打擊她的情敵蕭淑妃。 李治早有此意,當即應允。

永徽二年(651年)五月,李治的孝服期已滿,武則天便再度入宮。入宮前,武則天已懷孕,入宮后便生下兒子李弘。武則天回宮后,迅速打敗蕭淑妃,獲得李治的寵愛。至次年(652年)五月,武則天便被拜為二品昭儀。當時王皇后、蕭淑妃經常與其爭寵,三人互相讒毀,但李治都沒有聽信。

據《新唐書》和《資治通鑒》記載,在永徽五年(654年)武則天產下長女安定思公主。在公主出生后一月之際,王皇后來看望,憐愛并逗弄公主。離開后,武則天趁著沒人,竟將公主掐死,又蓋上被子掩飾。正好李治來到,武則天假裝歡笑,打開被子一同看孩子,發現女兒已死,啼哭不已,并且驚問侍從,侍從都說:“皇后剛來過。”李治勃然大怒,說道:“皇后殺了我的女兒!”武則天于是哭泣著數落王皇后的罪過,王皇后無法解釋清楚。李治從此有了”廢王立武“的打算(但此事有爭議,成書于五代的《舊唐書》和《唐會要》只記載了公主的暴卒,并未言明其死因)。時間一久,李治便想把武則天晉封為一品宸妃 ,由于受到宰相韓瑗和來濟的反對,最后不能成事。

2.4、廢王立武

當時朝廷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元老大臣勢力強大,李治的權力受到很大限制。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很多大臣反對唐高宗廢王立武,武則天前進的道路也因此充滿艱辛。一般認為,李治企圖借“廢王立武”重振皇權,打擊元老大臣勢力。于是,武則天開始成為李治政治上的“戰友”。

永徽六年(655年),中書舍人李義府首起支持”廢王立武“,得到李治和武則天的重賞,許敬宗、崔義玄、袁公瑜等大臣見機行事,也都轉而支持立武則天為后。李治見有不少人支持,于是再生廢立之意。而元老李勣又表態說“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使李治、武則天在廢立皇后的問題上的不利局面一下扭轉過來了。十月十三日,李治終于頒下詔書:以“陰謀下毒”的罪名,將王皇后和蕭淑妃廢為庶人,囚于別院 ;她們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嶺南。七天以后,李治再次下詔,將武則天立為皇后;與此同時,又將反對最力的宰相褚遂良外貶。十一月初一日,舉行了冊立武則天為皇后的儀式。

顯慶四年(659年)四月,武則天與李治達成共識:將長孫無忌、于志寧、韓瑗、來濟等人削職免官,貶出京師。至此,李治基本實現了君主集權。“廢王立武”事件沉重打擊了關隴集團,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皇權不振的情況被改變,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2.5、二圣臨朝

顯慶五年(660年)十月,李治風疾發作,頭暈目眩,不能處理國家大事,于是讓武則天處理朝政。然而也讓二人之間逐漸出現了矛盾。

龍朔元年(661年)正月,武則天請禁止天下婦女為俳優之戲(指演滑稽戲的藝人),李治采納。四月,李治欲親征高句麗,在武則天及群臣勸諫下才作罷。

武則天最初能“屈身忍辱,奉順上意”,故而李治力排眾議,堅持立她為后。待到武則天得志后,“專作威福,上欲有所為,動為后所制”,李治不勝其忿。麟德元年(664年),宰相上官儀請求廢后,李治亦以為然,即命上官儀起草廢后詔書。左右侍從及時奔告于武則天,武則天立即到李治面前自訴,使其“羞縮不忍,復待之如初”。李治又擔心武則天怨怒,因此哄騙她說:“我初無此心,皆上官儀教我。”從此每當李治理政,武則天便“垂簾于后,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生殺,決于其口”。

由于李治在位時期國力昌盛,武則天積極勸其封禪泰山。封禪時本應先由皇帝初獻,公卿亞獻。但武則天認為,封禪為祭地之儀,由太后配享,彰顯后土之德。所以她要自己充當亞獻,好孝敬自己的婆婆,李治應允,于麟德二年(665年)十月率文武百官、扈從儀仗,從東都洛陽出發,前往泰山封禪,武則天則率內外命婦隨行。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倭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等國的首領和使節。

咸亨三年(672年)四月,武則天以兩萬貫脂粉錢,資助僧侶在洛陽龍門石窟雕刻盧舍那大佛。此工程歷時三年九個月完成。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李治稱天皇,武則天稱天后。十二月,武則天上建言十二事,被李治悉數采納,下詔頒布施行。武則天重視農業生產,規定各州縣境內,“田疇墾辟,家有余糧”者予以升獎;“為政苛濫,戶口流移”者必加懲罰。她所編農書《兆人本業》,頒行天下,影響很大。而武則天執政期間,其宗教政策以尊崇佛教為主。

上元二年(675年),李治所患的風眩癥愈加嚴重,欲禪位給皇后, 便與大臣們商議,準備讓武則天攝政,因宰相郝處俊勸諫,這才暫時停議。武則天得知后,就召集了大批文人學士,大量修書,先后撰成《玄覽》《古今內范》《青宮紀要》《少陽正范》《維城典訓》《紫樞要錄》《鳳樓新誡》《孝子傳》《列女傳》《內范要略》《樂書要錄》《百僚新誡》《兆人本業》《臣軌》等書;且密令這批學者參決朝廷奏議,以分割宰相的權力,被當時的人稱作“北門學士”。

永淳二年(683年),李治駕到奉天宮,當時武則天從封泰山以后,勸李治封禪中岳,因李治患病而中止。不久,李治命李顯代理國政,宰相裴炎、劉齊賢、郭正一等人協助理政。李治從奉天宮回東都,病情加重,于同年十二月駕崩,臨終遺詔:太子李顯于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能裁決者,由天后(武則天)決定。四天以后,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尊武則天為皇太后。

2.6、太后稱制

嗣圣元年(684年)二月,李顯打算任命韋皇后之父韋玄貞為侍中,被裴炎阻止,怒道:”朕即使把天下都給韋玄貞,又有何不可?還在乎一個侍中嗎?” 武則天于是將李顯廢黜為廬陵王,遷于房州,轉而立第四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武則天仍臨朝稱制。 九月,武則天改元光宅,改東都為神都,同時令旗幟皆從金色,官服顏色、職省名稱一并改易,賜宮城名為太初宮。 同月,徐敬業等以扶持廬陵王為號召,在揚州舉兵反武,十多天內就聚合了十萬部眾。武則天當即以左玉鈐大將軍李孝逸為揚州道大總管,率兵三十萬前往征討。十一月,徐敬業兵敗自殺。

垂拱元年(685年)五月,武則天下詔允許內外九品以上官員和百姓向朝廷自薦,以求被任用。

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武則天還政于李旦,但李旦知其并非出自誠心,“奉表固讓”,于是武則天繼續臨朝稱制。三月,武則天下令制造銅匭(銅制的匣子,類似于檢舉箱、報冤盒),置于洛陽宮城前,分為延恩(獻賦頌、謀求仕途者投之)、招諫(言朝政得失者投之)、伸冤(有冤抑者投之)、通玄(言天象災變及軍機秘計者投之)四匭,隨時接納天下表疏 。此舉廣開言路,對穩定當時的朝政起了重大作用。

武則天為監察宗室與大臣,規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屬告密之人,臣下不得私自審訊,國家都會向其供給驛站車馬和飲食。即使是農夫樵人,武則天都親自接見。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升官。如果并非事實,亦不會問罪,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 其中生性殘忍的索元禮、周興、來俊臣、侯思止等人通過告密被授予掌管制獄的官職 ,形成“酷吏政治”,被告者一旦被投入此獄,酷吏們則使用各種酷刑審訊,能活著出獄的百無一二。這樣,隨著告密之風的日益興起,被酷吏嚴刑拷打致死的人日漸增多。于是“朝士人人自危,相見莫敢交言”,大臣們每次上朝前,都要和家人訣別。

武則天謀奪李唐社稷,翦除唐朝宗室,引起諸王不安,欲起兵對抗。還未有共識的時候,博州刺史、瑯邪王李沖,在垂拱四年(688年)八月于博州(今山東聊城東北)舉兵;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豫州(今河南汝南),以呼應李沖。武則天分遣丘神勣、魏崇裕討伐。李沖起兵七日即敗死。九月,李貞兵敗自殺。武則天想盡除李氏諸王,使周興等展開審訊,逼迫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黃國公李撰、東莞郡公李融、常樂公主等自殺,他們的親信也被殺死。

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命人鑿白石為文曰:“圣母臨人,永昌帝業。”號稱在洛水中發現,獻給武則天,武則天大喜,為石取名為“寶圖”。垂拱四年(688年)五月,武則天加尊號為“圣母神皇”。十二月,武則天親自拜洛受圖,史稱此時“皇帝、皇太子皆從,文武百官、蠻夷酋長,各依方位而立。珍禽奇獸,并列于壇前。文物、儀仗”,被評價為“自有唐已來,未有如此之盛者也”。

同年底,武則天命人于洛陽建造的明堂落成,號“萬象神宮”,放任百姓入內參觀 ,吐蕃等國聽聞明堂建成,紛紛遣使來賀。又命面首薛懷義鑄巨大雕像,其小指尤容數十人,在明堂北起五層高的天堂來收納雕像。

載初元年(690年)七月,東魏國寺僧人法明等撰《大云經》四卷,稱武則天是彌勒佛化身下凡,應作為天下主人,武則天下令頒行天下。命兩京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藏《大云經》,命僧人講解,并將佛教的地位提高在道教之上。

2.7、女皇歲月

載初元年(690年)九月間,發生了一系列官民、宗戚、四夷首領、沙門、道士向武則天請求改國號為周,賜皇帝姓武的要求,李旦亦自請賜姓武氏。不久,群臣奏稱“鳳集上陽宮,赤雀見朝堂”, 武則天方準所請,于九月九日登上則天門樓,大赦天下,改唐為周,改元天授。定都洛陽(神都),以長安作為陪都 。同月乙酉,上尊號曰圣神皇帝,“以皇帝(李旦)為皇嗣,賜姓武氏”。丙戌,又在神都立武氏七廟。?

如意元年(692年)正月,武則天引見存撫使所舉之人,不論賢愚,全部提拔,授予各種官職進行試用,試官制度由此開始。 二月,吐蕃黨項部落萬余人歸附武周,武則天將其分置十州。五月,吐蕃首領曷蘇亦率其部落請求歸附,武則天派張玄遇率領精兵二萬迎接。不料曷蘇事情泄漏,被國人擒回。此時恰逢羌族首領昝捶率領八千余人歸附,張玄遇以其部落置萊川州。

長壽元年(692年)九月,派大將王孝杰與阿史那忠率軍出征西北。十月,王孝杰大破吐蕃,收復龜茲、疏勒、于闐、碎葉等安西四鎮, 設安西都護府于龜茲。在群臣一致反對的情況下,武則天毅然對安西四鎮增兵三萬。這一措施使安西四鎮從此安定,直到唐玄宗時再無反復。

長壽二年(693年)正月,武則天在萬象神宮親自主持祭典,自制宮廷樂舞《神宮大樂》,選用舞者九百人 。同月,武則天聽信讒言,殺太子李旦的妃子劉氏、德妃竇氏,李旦幾遭誣陷,險些受禍 ;又降封李旦之子、皇孫李成器及恒王李成義等為郡王 。九月,武則天加號“金輪圣神皇帝” ,旋即又為其父祖加謚。 同年西突厥擁立阿史那俀子為可汗,聯合吐蕃入侵武周;后突厥默啜可汗率眾入侵,室韋亦反。”

長壽三年(694年)正月,將軍李多祚擊破室韋叛亂。二月,王孝杰破吐蕃孛攵論贊刃、突厥可汗俀子等各三萬余人;碎葉鎮守使韓思忠大破泥熟俟斤、突厥施質汗、胡祿等,繼而攻占吐蕃泥熟沒斯城。 。八月,四夷酋長在波斯國大酋長阿羅憾 的號召下請求用銅鐵鑄造天樞,立于端門外,銘紀武則天功德,黜唐頌周, 武則天同意。

證圣元年(695年)正月一日,武則天加號“慈氏越古金輪圣神皇帝” 。十六日,薛懷義因失寵而密燒天堂,延及明堂,致使二堂俱毀 ,她遂下詔重建明堂。二月,去“慈氏越古”之號。 四月,天樞建成,柱身碑刻百官及四夷酋長名,武則天親題“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

同年,武則天派王孝杰出兵攻打后突厥。 十月,突厥默啜可汗遣使投降并歸附武周,被冊封為歸國公、左衛大將軍 。臘月,武則天從神都出發,登嵩山,封神岳,大赦天下,免天下百姓租稅一年。

萬歲登封元年(696年)三月,重建的明堂落成,號曰“通天宮” 。五月,營州契丹中的松漠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舉兵造反,攻陷營州,殺都督趙文翙 ,十日兵至數萬,進圍檀州,但被清邊前軍副總管張九節擊退。 武則天又派將軍曹仁師、張玄遇、李多祚等率兵征討。曹仁師等人由于誤中契丹埋伏,大敗。

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四月,武則天鑄成九鼎,從玄武門曳入宮城,令宰相、諸王率南北衙宿衛兵十余萬人,連同宮中儀衛大牛、白象共同拖曳;武則天又作《曳鼎歌》,以令其相互唱和。最終將九州鼎依照各自方位列于明堂廷內 。同月,武則天派武懿宗、婁師德、沙咤忠義率兵二十萬再伐孫萬榮。六月,孫萬榮兵敗被殺。

同年,酷吏來俊臣欲羅告武氏諸王及太平公主,又欲誣李旦、李顯與南北衙共同謀反,擬一網打盡。武氏諸王與太平公主都十分害怕,共同揭發其罪行,下獄處以極刑。來俊臣兇狡貪暴,**不可勝計,“贓賄如山,冤魂塞路”。武則天亦知天下憤怨,下令歷數其罪狀,并沒收其家財。

圣歷元年(698年),武承嗣、武三思謀求為太子,幾次使人對武則天說:“自古天子沒有以異姓當做繼承人的。”武則天猶豫未決,宰相狄仁杰對武后說:“姑侄之于母子,哪個比較親近(武承嗣、武三思為武則天之侄,李顯、李旦則為武則天之子)?陛下立兒子,那么千秋萬歲后,會在太廟中作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么從未聽說侄子當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廟。”又勸武則天召還李顯。自此后,武則天無意立武承嗣、武三思為太子,并將李顯秘密接回洛陽 。 控鶴監內供奉吉頊、張易之、張昌宗都曾請求武則天立李顯為儲君 ,皇嗣李旦亦請求遜位于李顯 。在來自各方面擁護李唐的壓力下,武則天進一步認識到人心所向的是李唐宗室,如果再一意孤行,就會有喪失人心的危險。而在后來一次征兵中,“初募兵,無有應者,聞太子(李顯)行,北郊山頭皆兵滿,無容人處。” 此事更加說明李唐才是眾望所歸。在經過多方權衡之后,武則天最終決定立李顯為皇太子。

2.9、退位去世

武則天解決了繼承人的問題后,志得意滿,加上年齡增長,開始耽于享樂,大修宮殿、佛寺。

武則天的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年少美姿容,常傅朱粉、衣著華麗。武承嗣、武三思等都爭著追捧他們,甚至為他們執鞭牽馬。當時,武則天已經進入暮年,老病纏身的她長時間不能上朝,對朝政的控制力下降,她將二張兄弟當做耳目。二張逐漸插手朝政,陷害宰相魏元忠,不僅跟大臣結怨,也使得武則天回歸李唐、傳位太子的形勢發生逆轉,引起了政局的復雜化,武則天母子、君臣關系也因此空前緊張起來。據史料記載,武則天的孫女永泰公主因與丈夫武延基和邵王李重潤一起議論二張,遭人構陷,武、李被處死,永泰公主受驚而死(有被殺之說)。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在迎仙宮臥床不起,只有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侍側。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敬暉、桓彥范、袁恕己等,交結禁軍統領李多祚,佯稱二張謀反。于是發動政變,率禁軍五百余人,沖入宮城,殺死二張,隨即包圍武則天所寢集仙殿, 要求她退位。 武則天被迫禪位于太子李顯,隨后徙居上陽宮。李顯復位后,率百官到觀風殿問武則天起居,此后每十日一往。 又上武則天尊號為“則天大圣皇帝”,武周一朝結束。二月,唐朝復辟,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等皆復舊制,復稱神都為東都。

據記載,晚年的武則天“善自粉飾,雖子孫在側,不覺其衰老”。等到退位遷入上陽宮后,卻不再梳妝打扮,面容憔悴。一次,李顯入見武則天時,為此而大驚。武則天哭泣道:“我從房陵把你接回神都,固然是要把天下托付于你,而五賊(參與神龍政變的五王)卻貪求事功,把我驚動到這里。”李顯聽后,悲泣不已,跪地“拜謝死罪”。有觀點認為,正是此事,使得武三思等武氏族人仍能夠參與朝政(由是三思等得入其謀)。

神龍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則天在上陽宮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歲(《舊唐書》作八十三,此從《新唐書》)。遺詔省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并赦免王皇后、蕭淑妃二族以及褚遂良、韓瑗、柳奭三人的親屬。 神龍二年(706年)五月,與高宗合葬乾陵。

雖然唐室依照她的遺詔謚號,后來仍有數次修改:

唐隆元年(710年),改為天后。

景云元年(710年),改為大圣天后。

延和元年(712年),改為天后圣帝,不久后,改為圣后。

開元四年(716年),改為則天皇后。

天寶八載(749年),加謚則天順圣皇后。

3、武則天為政舉措

3.1、政治

打擊門閥,扶植庶族,發展科舉

武則天被立為皇后以后,把反對她做皇后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逐出朝廷。這對于武則天來說,是殺雞儆猴,但這些關隴集團和他們的依附者,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們趕出政治舞臺,標志著關隴集團從北周以來長達一個多世紀統治的終結,也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

武則天同時還通過各種途徑扶植庶族地主官僚,從庶族地主中搜羅更多的人才,擴大其統治基礎:

一、由朝廷派遣存撫使到全國各地搜羅人才,送到京城,由皇帝親自考試,這就是制舉、策問,如《大唐新語》所載:“則天初革命,大搜遺逸四方之士,應制者向萬人,則天御洛城南門,親自臨試。” 成績優異者,不拘資格,破格錄用,任以要職。

二、下令“內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舉”,準許官吏、百姓自薦,以免薦舉有所遺漏。

三、進一步發展以鄉貢(貢舉)為主的科舉制度,不僅科目增多了,錄取人數也大為增加,平均每年錄取人數,比起貞觀年間增加一倍以上;而且還首創殿試制度,如天授元年(690年)二月,“太后策貢士于洛城殿,貢士殿試自此始”;另外,長安二年(702年),還“初設武舉”,擴大了選官范圍。

武則天選官范圍廣泛,不免有濫竽充數;但確實選拔了不少賢才,如《新唐書》所說:“太后不惜爵位,以籠絡四方豪杰自為助,雖妄男子,言有所合,輒不次官之;至不稱職,尋亦廢誅不少縱,務取實材真賢。”這些賢才不僅是當時加強武則天統治的重要支柱,其中有些人還是后來輔佐玄宗“開元之治”的名臣賢相,如姚崇、宋璟等。武則天一朝號稱“君子滿朝”,婁師德、狄仁杰等著名的賢臣均在其列。陸贄說:“(太后)課責既嚴,進退皆速,不肖旋黜,才能驟升,是以當代謂知人之明,累朝賴多士之助。”

此外,武則天在同高宗共同執政時,還下詔修訂《氏族志》,更名為《姓氏錄》,更加明確規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進一步打擊了舊門閥士族,提高了庶族官僚的地位,因而中唐以后出現“冠冕皂隸,混為一談”的情況;特別是自安史之亂以來,有不少平民出身的士卒因軍功得授五品官以上官秩,上升為士族,于是從前士庶之間嚴格界限便逐漸消失,凡是姓鄭的都自稱滎陽鄭氏,姓李的都自稱隴西李氏、趙郡李氏,無從辨別其為舊士族還是新士族。

整頓吏治,嚴懲貪吏,拔擢賢才

武則天承襲貞觀年間整頓吏治、嚴懲貪污的政策,“嘗與宰相議及刺史、縣令”,并派遣“使者以六條察州縣”,考核州縣官吏是否清正稱職。對于貪贓枉法的官吏,不論官位高低,一律嚴懲不貸。反之,對于賢才則破格拔擢。武則天對于為官清正、正直不阿的臣僚非常器重,對于有才能有學識的人士非常賞識,并能對其一一加以重用。

由于武則天能夠注意整頓吏治,賞罰嚴明,賞其當賞,罰所當罰,明察善斷,有知人之明,因而能從廣泛搜羅人才中拔擢賢才以為己用,正如《資治通鑒》所評說:“太后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誅。挾刑賞之柄以駕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用。”

廣開言路,注意納諫

武則天對納諫的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在建言十二事中,“廣言路”、“杜讒口”,也占了重要地位。垂拱二年(686年)三月,她還設銅匭于朝堂,鼓勵百姓上書言事 。

武則天雖然政令嚴明,刑罰嚴峻,“當其忍斷,雖甚愛,不少隱也”。但是她對于直言敢諫的臣民卻十分敬重,盡量采納他們的建議,即使言語有所冒犯,也能加以寬容,免予追究。在她統治時期,很少有人因為直諫獲罪的,因之直言敢諫在朝中蔚然成風,使下情得以上達,這對于改革弊政、促進政治清明起了很大的作用。

任用酷吏

武則天的統治穩定之后,開始啟用酷吏。為鞏固統治,武則天使用嚴酷手段。為掌握國家統治大權,她毒死了已立為太子的親生兒子。稱帝第二年,武則天便用兩大酷吏之一的來俊臣殺了另一個酷吏周興;至萬歲通天二年(697年),殺死來俊臣,結束了酷吏政治。

3.2、經濟

重視發展農業,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武則天稱“天后”時,就在建言十二事中建議“勸農桑,薄賦役”。為貫徹詔命,朝廷規定對地方官吏的考核,以農業生產是否發展作為重要標準,如果州縣官吏所在地區“田疇開辟,家有余糧”者則予以獎賞;反之,如“為政苛濫,戶口流移”者則加以懲罰。

武則天掌權以后,為了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經驗和生產技術,又延攬農學家編撰了《兆人本業記》頒發到州縣,作為州縣官勸農的參考。此時均田制開始瓦解,民戶逃亡現象開始普遍。對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農民,也采取比較寬容的政策。

因此,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是相對安定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戶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萬戶增加到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的615萬戶,平均每年增長0.721%。這在中國古代是一個較高的增長率。

3.3、文化

武則天曾召集文學侍臣周茂思、范履冰等人編纂《要覽》《字海》及《樂書要錄》等書。

其中,《字海》收錄有所有武則天首創的則天文字,全書已散佚 。《樂書要錄》為唐代一部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的樂律文獻,除少量內容因襲就說外,多富實踐意義,在中國古代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書共十卷,今僅存第五、六、七卷。

武則天還改制音樂機構,將內教坊改為云韶府,習雅樂,促進宮廷音樂的發展。武則天執政期間是唐代音樂過渡階段,上承唐初的雅樂,下為唐中期燕樂、俗樂奠定基礎。

3.4、軍事

武則天執政時期至武周建立后,與周邊各國的局部戰爭,時起時伏,以武周勝利為多。武則天在位15年中,基本上維護了帝國的統一。

西域

唐太宗時期,唐朝占據了西域。唐高宗至武則天在位時期,唐朝與吐蕃為爭奪西域烽煙不息,安西四鎮時置時罷。載初元年(689年),吐蕃進占安西四鎮。長壽元年(692年),武威軍總管王孝杰等率軍擊破吐蕃,收復安西四鎮。 從而結束了唐蕃在西域反復爭奪的局面。

長安二年(702年),武則天于庭州置北庭都護府(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取代金山都護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隸屬于安西都護府,鞏固了唐廷對西域地區的管轄。 此舉使得絲綢之路暢通無阻,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

西南(吐蕃)

在西南,崛起的吐蕃政權成為邊疆大患。繼長壽元年(692年)擊敗吐蕃奪取安西四鎮后,長壽三年(694年)二月,王孝杰又擊破吐蕃孛攵論贊刃三萬余人;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三月,王孝杰等與吐蕃大將論欽陵、贊婆交戰于素羅汗山,遭遇大敗。 論欽陵提出罷免安西四鎮駐兵,并瓜分十姓突厥之地的議和方案。武則天采納郭元振的意見,拒絕割地, 并用離間計誅殺論欽陵。

久視元年(700年),吐蕃侵犯涼州,隴右諸軍州大使唐休璟在洪源谷將其擊敗,六戰皆捷,大敗吐蕃,斬首二千五百余級。 長安二年(702年),吐蕃贊普率領萬余人侵犯茂州,都督陳大慈與之交戰,四戰皆捷,斬首千余級。

北方(突厥)

在北方,東突厥在唐太宗時期被滅國。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突厥骨咄祿糾眾七百反叛唐朝,建立后突厥政權 ,很快攻陷漠北,連年侵犯唐朝邊境,勢力趨于壯大,于是自立為頡跌利施可汗。

長壽三年(694年)二月,王孝杰大破突厥軍三萬余人; 臘月,突厥默啜可汗侵犯靈州,被右鷹揚衛大將軍李多祚擊敗。 天冊萬歲元年(695年)正月,武則天又派王孝杰出兵攻打后突厥, 十月,默啜遣使歸降武周,被冊封為歸國公、左衛大將軍。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默啜“請為太后(武則天)子”,自率部眾“為國討契丹”。 因助平契丹有功,受封“立功報國可汗”。

默啜曾請求將自己的女兒嫁于武則天的兒子 ,圣歷元年(698年)六月,武則天命內侄武延秀前往突厥納默啜之女為妾,默啜因為武延秀并非皇室諸王,大怒,不但不允婚,反而將其拘留 。默啜圍困趙州,武則天命皇太子李顯募兵,狄仁杰領兵出征討伐突厥 。默啜得知武周主力將發,便自五回道撤退,狄仁杰率軍十萬追擊,至趙州時,默啜已經撤回漠北。 狄仁杰安撫有方,使河北重歸安定。

大足元年(701年),默啜再度犯邊,武則天命相王李旦為天兵道元帥,統帥諸軍抵御。但周軍尚未出發,突厥便已撤軍。 長安三年(703年),默啜遣使至武周,“請以女妻皇太子之子”,獲武則天允準。隨后,默啜再派遣大酋移力貪汗入朝,獻馬千匹及方物不等,以謝許親之意。武則天在宿羽臺設宴款待。

東北

主詞條:營州之亂

長壽三年(694年)正月,東北的室韋叛亂,武則天派李多祚將其擊破。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因營州都督趙文翙暴虐無道,松漠都督李盡忠(契丹人)和舊城州刺史孫萬榮起兵反周,攻陷并占據營州, 十日間集結了數萬軍隊,進圍檀州,但被清邊前軍副總管張九節擊退。 武則天又多次派兵討伐, 前后歷時十三個月,叛亂得以平定。

圣歷二年(699年),契丹余黨作亂,武則天派李楷固、駱務整出兵討伐,完全將其平定 。

外交

日本史料記載,早在垂拱元年(685年),掌權的武則天曾贈予日本(倭國)大熊貓兩只、毛皮七十張。

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大食(阿拉伯帝國)進獻獅子(象征權威),但被認為“專食肉,……極為勞費”不宜飼養,最終退回。

4、武則天歷史評價

4.1、唐朝

《載初元年沙州歌謠》:千齡所鐘,萬國攸向。浩浩海瀆,神皇平之。福兮祐兮,在圣母兮;盛兮昌兮,在神皇兮。圣母皇皇,撫臨四方。東西南北,無思不服。禿發狂瞽,侵我西土。皇赫斯怒,爰整其旅。荒徼之外,各安其所。穆穆圣君,受天之祐。圣皇為誰?神皇圣母。

宋之問:我金輪圣神皇帝垂妙覺,撫鴻勛,出軒宮而鎮紫微,卷翚衣而襲元袞,釋罘祝網,萬族咸寧。革故維新,五刑不用,潤玉律而含元氣,轉金渾而調順晷。 (《早秋上陽宮侍宴序》)

崔融:英才遠略,鴻業大勛。雷霆其武,日月其文。灑以甘露,覆之慶云。制禮作樂,還淳返樸。宗禮明堂,崇儒太學。四海慕化,九夷稟朔。沈璧大河,泥金中岳。巍乎成功,翕然向風。 (《則天大圣皇后哀冊文》)

沈既濟:太后頗涉文史,好雕蟲之藝……太后君臨天下二十余年,當時公卿百辟,無不以文章達,因循日久,浸已成風。 (《通典》引)

陸贄:后收人心,擢才俊,當時稱知人之明,累朝賴多士之用。 (《廿二史札記》引)

李絳:后命官猥多,而開元中名臣多出其選。 (《廿二史札記》引)

42、五代

劉昫:①觀夫武氏稱制之年,英才接軫,靡不痛心于家索,扼腕于朝危,竟不能報先帝之恩,衛吾君之子。俄至無辜被陷,引頸就誅,天地為籠,去將安所?悲夫!昔掩鼻之讒,古稱其毒;人彘之酷,世以為冤。武后奪嫡之謀也,振喉絕襁褓之兒,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婦之恒態也。然猶泛延讜議,時禮正人。初雖牝雞司晨,終能復子明辟,飛語辯元忠之罪,善言慰仁杰之心,尊時憲而抑幸臣,聽忠言而誅酷吏。有旨哉,有旨哉! (《舊唐書》)②龍漦易貌,丙殿昌儲。胡為穹昊,生此夔魖?奪攘神器,穢褻皇居。窮妖白首,降鑒何如。 (《舊唐書》)

4.3、宋朝

魯宗道:唐之罪人也,幾危社稷。 (《宋史》引)

歐陽修:夫吉兇之于人,猶影響也,而為善者得吉常多,其不幸而罹于兇者有矣;為惡者未始不及于兇,其幸而免者亦時有焉。而小人之慮,遂以為天道難知,為善未必福,而為惡未必禍也。武后之惡,不及于大戮,所謂幸免者也。 (《新唐書》)

司馬光: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 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誅,挾刑賞之柄以駕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 (《資治通鑒》)

洪邁:漢之武帝,唐之武后,不可謂不明,而巫蠱之禍,羅織之獄,天下涂炭,后妃公卿,交臂就戮,后世聞二武之名,則憎惡之。 (《容齋續筆》)

4.4、明清

孫承恩:力乘陽剛,才濟陰慝。運用四海,驅使百辟。今古大變,宇宙窮兇。虐熖一時,穢名無窮。

李贄:試觀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后者乎?亦有專以愛養人才為心,愛民為念如武氏者乎?(《藏書》)

趙翼:①古來無道之君好殺者,有石虎、符生、齊明帝、北齊文宣帝、金海陵煬王;其英主好殺者,有明太祖。然皆未有如唐武后之忍者也……真千古未有之忍人也哉! (《廿二史札記》)②人主富有四海,妃嬪動千百,后既為女王,而所寵幸不過數人,固亦未足深怪,故后初不以為諱,而且不必諱也……然則區區帷薄不修,固其末節,而知人善任,權不下移,不可謂非女中英主也。 (《廿二史札記》)

翟藹:武氏以一婦人君臨天下二十余年,是不比于母后之稱制者,而直自帝自王也,此其智有過人者。 (《九畹史論》)

4.5、近現代

岑仲勉:武后任事率性,好惡無定,終其臨朝之日,計曾任宰相七十三人。 (《隋唐史》)

郭沫若:政啟開元治宏貞觀,芳流劍閣光被利州。 (《詠武則天》)

宋慶齡:武則天是封建時代杰出的女政治家。但就家庭角色而言,不難看出武則天也是個好妻子。

**:武則天確實是個治國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她提拔過不少人,也殺了不少人。剛剛提拔又殺了的也不少。

翦伯贊:武則天的打擊門閥貴族和提拔普通地主做官的政策,是符合當時社會發展趨勢的,因此她的作用是積極的……武則天在鞏固封建國家的邊疆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中國通史綱要》)

崔瑞德:對于這位敢于推翻李唐皇室并像男人一樣潑辣地實行統治的女人,盡管儒家歷史學家都進行惡毒攻擊和抱敵對態度,但是武曌顯然具有特殊的才能,對政治具有天賦,并且非常善于操縱宮廷的權力結構。她之所以能非凡地攫取到權力,是由于她的杰出的才能、堅毅的決心和識別人的能力,再加上她的冷酷、肆無忌憚和政治上的機會主義。她對敵人和對手表現出的殘忍和報復心,這在中國歷史上很少有人能與之相比。 (《劍橋中國隋唐史》)

5、武則天主要作品

5.1、文學

武則天廣涉文史,頗有詩才。曾召文學侍臣周茂思、范履冰等編纂《要覽》《字海》及《樂書要錄》等書,有《垂拱集》100卷、《金輪集》10卷,今已佚。 另撰有《臣軌》2卷,原書久佚,現有《粵雅堂叢書》本,據日本《佚存叢書》本刊行。

《全唐詩》收錄有其詩46首,如《如意娘》、《曳鼎歌》、《唐享昊天樂》(第一至第十二)、《臘日宣詔幸上苑》等。 《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補其詩3首、詩序1首。 《全唐文》錄有其文4卷。

5.2、書法

武則天除精通史籍詩文之外,還精于書法。尤其精于飛白書和行、草書。所謂“飛白”就是在筆畫中具有絲絲露白特點的書法,難度極大,但看上去卻極為高雅。武則天當年曾以飛白書把大臣姓名寫出來賜給他們,有大臣就上表說:“蒙恩作飛白書,題臣等名字垂賜,跪呈寶貺,仰戴瓊文,如批七曜之圖,似發五神之檢。冠六文而首出,掩八體而孤騫……鐘繇竭力而難比,伯英絕筋而不逮。則知乃神乃圣,包眾智而同歸;多才多藝,總群芳而兼善。”武則天的書法造詣于此可見一斑。

武周圣歷二年(699年)二月初四,武則天由洛陽赴嵩山封禪,返回時留宿于緱山升仙太子廟,一時觸景生情而撰寫碑文,并親為書丹。碑文表面記述周靈王時太子晉升仙故事,實則歌頌武周盛世。筆法婉約流暢,意態縱橫。碑額“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以“飛白體”書就,筆劃中絲絲露白。碑文33行,每行66字,行書和草書相間,接近章草書體。碑文上下款和碑陰的《游仙篇》雜言詩、題名等,分別出自唐代書法名家薛稷、鐘紹京之手。歷代書法愛好者都視《升仙太子碑》為書法藝術珍品。此碑書體極草,多用側鋒,尚存一定古雅之氣。

北宋《宣和書譜》稱:“武后本喜作字,初得晉王導十世孫王方慶者家藏祖父二十八人書跡,摹拓把玩,自此筆力益進,其行骎骎稍能,有丈夫勝氣。”傳世書跡有《薦福寺題額》《崇福寺題額》及《周升仙太子碑》等。《宣和書譜》又稱宋時御府藏有武則天的《夜宴詩》。但這些墨跡至今大都散失。

5.3、樂舞

武則天酷愛詩歌樂舞,稱帝后御撰了大量雅樂作品,如《明堂樂章》《大饗拜洛樂章》等,對音樂文化的繁盛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武則天傾力打造了一支宮廷樂隊,名為“十萬宮廷樂”,后世傳為“武皇十萬宮廷樂舞”,其規模之雄偉是歷史上罕見的。唐玄宗欽點的三百梨園子弟備受贊譽,與之相比,長壽二年(693年),武則天自制的《神宮大樂》,舞用九百人,演出于萬象神宮之庭, 規模宏大,堪稱帝王建制宮廷樂隊之最。

典籍中記載唐歷代帝王御制坐、立部伎作品共十四部,其中由武則天創作的占有四首,即《天授樂》《長壽樂》《鳥歌萬歲樂》《圣壽樂》等,其數量乃諸位帝王之最。這些御制作品影響廣泛,傳到日本后被奉為雅樂。

6、武則天軼事典故

6.1、女主武王

當武則天還在幼年襁褓中時,袁天罡一見到武則天的母親楊氏便吃驚地說:“夫人的骨相,一定能生貴子!”武則天的母親便把兩個兒子武元慶、武元爽領出讓袁天罡相面,可是袁天罡一看說可以官至三品,只不過是能保家的主兒,還不算大貴。楊氏又喚出武則天的姐姐武順(后封韓國夫人)讓袁天罡相,袁天罡稱“此女貴而不利夫”。最后由保姆抱出穿著男孩衣裳打扮的武則天,袁天罡一見襁褓中的武則天大為震驚,說她“龍瞳鳳頸,極貴驗也”,但又遺憾地說:“若為女子,前程不可限量,將來必為天下之主!”

貞觀(627年-649年)初年,太白金星多次在白晝出現。太史令李淳風占卜說:“女主昌。”這時民間又廣傳《秘記》之言稱“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唐太宗聽說后非常不悅。后來,負責守衛玄武門的左武衛將軍、武連縣公李君羨(籍貫武安)在酒宴上道出自己的小名為“五娘子”,因他的“官邑屬縣”都帶有“武”字,遭到太宗猜忌,最終被下詔誅殺。

太宗曾私下問李淳風:“《秘記》所言可信嗎?”李淳風答:“臣仰觀天象,俯察歷數,發現此人正在陛下宮中(指武則天),是陛下的妻妾,不出三十年將成為天下之主,把李唐子孫屠殺殆盡,已成定數。”太宗不以為然,說:“把凡是有嫌疑的人統統處死如何?”李淳風答道:“此乃天命,不能違背。未來稱王的人殺不了,再殺也只能徒增無辜。況且三十年后此人已老,也許心存善念,禍害小些。現在即便找到并處死她,那么上天或許會降下更為強大的人,那么恐怕陛下子孫將無一幸免。”太宗認為李淳風所言有理,便不再過問此事。

天授二年(691年),即武則天稱帝的第二年,李君羨的家屬入朝申冤。武則天也認為自己才是“女主武王”,于是追復李君羨的官爵,以禮改葬。

6.2、情詩訴衷情

唐太宗駕崩后,作為才人的武則天居感業寺為尼。此前,武則天就和太子李治(后來的唐高宗)有過感情。在感業寺,武則天寫下了情詩《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武則天到晚年,還常默誦這首詩。

武則天與李治既是夫妻,也是政治伙伴。在李治駕崩后,武則天撰寫的祭文情真意切,要求一定要和李治合葬。二人的墓是按照合葬墓的規格建造的。

6.3、骨醉王蕭

王皇后、蕭淑妃被廢后,居于別院。一日,唐高宗李治突生想念,便前往探望,看到她們的慘狀后,相當不忍。二人請求李治讓她們重見天日,并希望將幽禁的別院命名為“回心院”,李治允諾。武則天得知后,即刻下令將她們各杖擊一百,斷去手足,丟到大酒甕里,曰:“令二嫗骨醉!”蕭淑妃大罵:“阿武妖猾,乃至于此!愿他生我為貓,阿武為鼠,生生扼其喉!”自此后,宮中不再養貓。不久,朝廷又改王氏姓為蟒氏,蕭氏為梟氏。武則天多次見二人作祟,披發瀝血如死時的樣貌。后來徙居蓬萊宮,“復見之”,于是“多在洛陽,終身不歸長安”。

6.4、則天真容

關于武則天的容貌,傳世文獻有不少記載,據《舊唐書》,武則天之女太平公主的容貌和性格都像武則天,而“公主豐碩,方額廣頤”, 這符合唐人審美,武則天的容貌應當也是如此。 后來武則天稱帝,年歲雖高,但駐顏有術,善于涂澤粉飾,時常容光煥發,即使和子孫站在同側,也感覺不到她的衰老。 直到神龍政變后,武則天才迅速衰老下去。

然而,關于武則天容貌,后世卻缺乏可信的圖像資料,例如:《歷代古人像贊》較為晚出,且對武則天抱有偏見;《唐后行從圖》的年代和作者有爭議;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一說是按武則天的形象雕刻的, 但也只是傳說; 四川廣元皇澤寺里有武則天的塑像,可能有所本,但原件已經損壞,翻修件也很難說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武則天的真容。

6.5、創字改名

武則天為改革文化,創造了則天文字。部分則天文字還傳到日本,成為某些日本人的人名用字。而韓國慶州也發現過則天新字的印經 。

武則天稱帝前一年,改名為“曌”(zhào)。曌是“照”在則天文字中的寫法,取“日月當空”之意。又作“瞾”,取“雙目當空”之意。 武則天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于天空之上。

6.6、上苑催花

據《唐詩紀事》記載:天授二年(691年)臘月,即武則天稱帝的第二年,有些大臣意圖謀反,便詐稱百花盛開,請武則天駕臨上苑(神都苑)賞花。武則天開始時應允,很快便察覺出異圖,遂將計就計,寫出催花詩一首(參見《臘日宣詔幸上苑》)。寫完后,武則天將此作為詔書,派遣使者前往上苑宣詔,以告知花神。至凌晨,名貴花種果真遍布上苑,群臣驚詫萬分(但《唐詩紀事》認為此事不足憑信,且認為武則天的詩文大多由元萬頃等代筆)。

民間傳奇《控鶴監秘記》將此事與牡丹聯系起來,加以改編,于是衍生出“武則天怒貶牡丹”一說:武則天在一個雪日飲酒作詩,乘酒興寫下詔書:“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百花懾于此命,一夜之間齊開綻放,唯有牡丹抗旨不開。武則天勃然大怒,遂將牡丹貶至洛陽。剛強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陽就昂首怒放,這更激怒了武則天,使她下令燒死牡丹。牡丹枝干雖被燒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開的更盛。因為這種洛陽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剛,矢志不移,人們贊它為“焦骨牡丹”。

6.7、寵幸面首

《舊唐書》中記載的較為有名的武則天的面首(男寵)有薛懷義、沈南璆、張易之、張昌宗等,他們都是相貌英俊、體格健壯的男人,能夠滿足武則天的欲望。為了加強對男寵們的管理,圣歷元年(698年),武則天設控鶴監,次年(699年)置府備官,即控鶴府 久視元年(700年)初,改控鶴府為天驥府、再改奉宸府,以張易之為奉宸令,又引閻朝隱、薛稷、員半千等于奉宸府內供奉。 奉宸府儼然成為“三宮六院”,張氏兄弟如同“皇后”“貴妃”,成為武則天“妃嬪”的總管。武則天曾令選美少年為左右奉宸供奉,右補闕朱敬則進諫,并批評朝臣中的不正之風,舉例說:尚舍奉御柳模聲稱兒子柳良賓潔白美須眉,左監門衛長史侯祥云陽道壯偉、也是一心想進奉宸府。武則天慰勞朱敬則,并說若非他直言自己還不知道這些事。

6.8、賞識駱賓王

徐敬業叛亂時,請幕賓駱賓王寫《討武曌檄》(參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稱武則天”偽臨朝、人非溫順,地實寒微、洎乎晚節、穢亂春宮、人神同嫉,天地不容“,言辭有如貫珠,事昭理辨。武則天見到檄文后,問是誰所撰,臣下回答:“駱賓王。”武則天不但沒有問罪,反而贊賞駱賓王的才華,說道:“這是宰相的過失啊。此人有如此大才,卻使他流落不遇!”

關于無字碑的由來,眾說紛紜,主要有幾種說法:其一,武則天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達;其二,武則天自知罪孽重大,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為好;其三,武則天立“無字碑”,功過是非任憑后人評說,是聰明之舉。 此外,還有說法認為唐廷為武則天立碑時已經擬好了碑文,但因各種原因碑文沒有銘刻到墓碑上,而有可能被埋藏在乾陵地宮里。

值得一提的是,武則天的無字碑雖無原始碑文,卻刻有后人題詞。據媒體2008年報道,無字碑題詞共四十二段,陽面三十二段,始于北宋,終于明。明代以后無字碑碑身仆倒,直到1957年維修扶直,再未有人題詞。 這些題詞中,還包括了用契丹文寫成的《大金皇帝都統經略郎君行記》(簡稱《郎君行記》),且在旁邊配有漢字譯文;保存下珍貴的文字史料,這也不失為武則天的無字碑的一大貢獻。

7、武則天人際關系

7.1、家世

始祖:姬武,周平王少子。

八世祖:武念,北魏歸義候。

七世祖:武洽,北魏晉陽公。

六世祖:武神龜,北魏祭酒。

五世祖:武克己,北魏大中正、司徒,越王長史。

高祖父:武居常,北齊鎮遠將軍。

曾祖父:武儉,北周永昌王洛議參將。

祖父:武華,隋朝東都丞。

父親:武士彟,官至荊州都督,武則天稱帝后,追封為太祖無上孝明高皇帝。

母親:楊氏,一說名牡丹,號太真(一作貞)夫人,封榮國夫人,九十二歲逝世。

7.2、兄弟姐妹

長兄:武元慶

次兄:武元爽

姐姐:武順,即后來的韓國夫人。死后追封鄭國夫人。

妹妹:名不詳,嫁郭孝慎。

7.3、丈夫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7.4、子女

兒子

長子:代王李弘,后立為太子,死后追謚“孝敬皇帝”。

次子:潞王李賢,李弘死后立為太子,死后追謚“章懷太子”。

三子:唐中宗李顯

四子:唐睿宗李旦

女兒

長女:安定思公主,早夭,后追封安定公主,謚號“思”。

次女:太平公主,名不詳,現有人根據《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認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

義女

安定公主,唐高祖李淵女,武周代唐后改號延安大長公主,賜姓武氏。

8、武則天人物爭議

武則天的出生年份、地點、本名,史書均無明確記載(胡戟《武則天本傳》按廣元傳說,推為武德七年正月二十三日,即624年2月17日 )。《舊唐書》《新唐書》及《資治通鑒》記載的逝世時年齡亦不相同,分別反推出的年份是622年、623年、624年。后人關于她出生地的推斷亦不相同,常見的說法,有以下幾種:

1、利州(今四川廣元):其父武士彟曾任利州都督,但此說最大的疑問是武士彟到利州都督任上最早在貞觀二年,即628年。因此又有說法認為武則天出生在貞觀二年(628年);

2、山西并州文水;

3、長安(今陜西西安);

4、洛陽(今河南洛陽):武則天曾為洛陽大福先寺寫過一篇碑文,陳述父母婚后就住在大福先寺(今古唐寺),收于《全唐文》卷98。文章中的伊瀍、太室、洛浦等富有洛陽特色的詞語證明了大福先寺就在洛陽。據《舊唐書》記載,武則天是其父母的二子,她出生后第二年,就跟著父母去揚州。此外,找不到任何史料有關于武楊二人婚后至武則天出生期間離開洛陽的記載。因此,武則天有可能就出生在洛陽的大福先寺。

但無論《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提及的哪個年齡,至少有一點能夠確定:武則天出生時,他的父親在中央政府任職。

后世紀念

乾陵

武則天死后與唐高宗李治合葬于乾陵。乾陵位于陜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弘道元年(683年),武則天命吏部尚書韋待價負責乾陵的工程。次年八月李治下葬,之后乾陵工程繼續進行。神龍二年(706年),武則天葬入乾陵。

乾陵采用“因山為陵”的建造方式,陵區仿京師長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還有十七個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員與功臣。乾陵墓前有兩塊碑,一塊是高宗的墓碑,上有武則天的題詞;另一塊是武則天的無字墓碑。

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個,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1961年3月4日,乾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堂

明堂又稱“萬象神宮”,是武則天在洛陽主要宮殿乾元殿址附會古代明堂制度而建造的殿堂,供布政、祭祀、受賀、饗宴、講學辯論之用。該建筑是唐朝歷史上的著名建筑, 也是中國古代建筑史上少見的高大木結構單體建筑,后毀于安史之亂。

1988年,明堂遺址所在的隋唐洛陽城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明堂重修完成并開放,一層內主要展示武則天與明堂的歷史淵源、有關武則天的考古發現, 其中明堂廳即武皇廳,玄堂廳陳列有神都明堂展與神都武皇展,等等。

皇澤寺

皇澤寺為武則天的祀廟,位于四川省廣元市城西嘉陵江畔。196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傳說武則天死而為神,民間遂為其建廟命名“皇澤”,祈望她的“在天之靈”能澤被鄉梓,因而祀廟內一直供奉她的真容像。

每年農歷正月二十三,皇澤寺都要舉行盛大廟會,廣元人民要去皇澤寺前烏龍潭一帶劃舟競渡、游河灣紀念武后生日。

紀念館

武則天紀念館位于山西省文水縣南徐村,西傍呂梁山,東靠文峪河,北距省城太原70公里處。在國道東側的“則天故里石牌坊”,是武則天紀念館的標志性建筑。該館坐北朝南,占地2.6萬平方米。武則天廟位于館內正北處。1996年12月,武則天紀念館(“則天廟”)被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14321.html

相關文章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