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孔子真的提到過佛祖嗎?和釋迦牟尼誰先誰后?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孔子和釋迦牟尼,分別是儒家和佛教的創始人,而且他們兩人生活的年代很可能也是差不多的,雖然沒有辦法確定具體的時期,但總體來說相差不遠。而在《列子仲尼篇》當中,提到孔子說過“佛祖”兩個字,但很多人知道的佛教傳入中國已經是漢朝時期的事情了,難道說在孔子的時期就已經知道了佛教的存在嗎?他們兩人到底誰在先誰在后呢?下面就讓中睿百科網的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1、《列子》中孔子說佛祖是怎么回事我們現在見到的《列子》,是西漢劉向整理之后的版本。 《列子》一書通篇沒有佛祖這個字眼。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說法,是因為這么一段對話: 商太宰見孔子曰:“丘圣者歟?”孔子曰:“圣則丘何敢,然則丘博學多識者也。”……商太宰大駭,曰:“然則孰者為圣?”孔子動容有間,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丘疑其為圣。弗知真為圣歟?真不圣歟?” 這段對話里提到了“西方之人,有圣者焉!”西漢劉向的那個年代,已經和印度有所交流了。可能就是這個“西方之人”,被人理解成為了佛祖。這也只能證明是劉向那個年代,并不能證明孔子那個年代就有交流。 佛祖這個字眼出現很晚,當時是叫釋迦摩尼。釋迦摩尼的思想有很大一塊兒講的就是“無為”。 大眾部提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虛空無為、空無邊處無為、識無邊處無為、無所有處無為、非想非非想無為、緣起支性無為、圣道支性無為”九種無為。 說一切有部提出“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三種無為。 唯識宗提出“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想受滅無為、真如無為”六種無為。 光看名詞就有這么多,顯得很深奧的樣子。再看“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這句,不就是老子的“無為”嗎?給人的感覺就是從佛教的“無為”中提取了一部分似的。 所以佛教就有種說法,說老子是釋迦摩尼的第一迦葉尊者,說孔子是佛教的儒童菩薩。
2、孔子和釋迦牟尼真的有關系嗎乍一看好象有點道理,可是經不起推敲。 第一,釋迦摩尼傳道的時候,佛教還不成氣候。那時候印度和中國的交流也不全是佛教的思想。 第二,前面提到的那些“無為”,都是在釋迦摩尼死后很多年之后才形成的。 第三,佛教剛傳來的時候,只是借用了道家“無為”這個詞匯進行翻譯而已。佛教的這個“無為”和道家的“無為”,完全就不是一回事兒。
3、最后再說下“西方之人”對于印度,在《史記》中稱為“賢豆”,唐朝普遍稱呼“天竺”。在中國的古文獻中大多稱作身毒、申毒﹑辛頭﹑信度﹑身度﹑天竺﹑賢豆﹑印度等,基本上都是同音的不同翻譯。 不會使用“西方”來稱呼印度的。“西方”主要還是指我們中國境內的西方。 所以這段對話,孔子所說的“西方之人”就是指老子。 現在很流行中國文明西來說,很多人對此津津樂道。多少年了我們都說孫子長得像爺爺,有些人卻非要說爺爺長得像孫子! |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14686.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