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歷史上毛遂是怎么死的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2)
|
在最近熱播的《大秦賦》劇情當中,出現了一個在課本上非常有名的人物,毛遂,大家都知道毛遂自薦的故事,但劇中的毛遂已經老了,毛遂自薦已經成為過去,而毛遂最后被公子偃所殺,讓他不能前去秦國接回趙佾,那歷史上真實情況下,毛遂究竟是怎么死的呢?真實的毛遂到底是什么結局,今天就讓中睿百科網的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1、趙王令毛遂領兵,毛遂戰敗自刎毛遂,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響當當的名字,起碼在中國,“毛遂自薦”的故事已經廣為流傳,激勵著寒門子弟拿出屬于自己的勇氣,進入風云莫測的中國歷史舞臺。然而關于這位知名人物的去世,史書的記載卻顯得有些莫能兩可,據學者推測,毛遂應該是病逝的,不過著名作家鄢烈山曾經寫過一篇名為《毛遂之死》的故事,雖然這則故事的可信度不一定高,但是卻在現今的網絡世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毛遂自薦”的故事,小編在這里不做累述,下面我們就來聽聽鄢烈山的這篇《毛遂之死》是怎樣刻畫毛遂的:公元前256年,北方的燕國趁著趙國元氣大傷的時候,派遣本國大將栗腹攻打趙國。在開戰之前,栗腹勸說燕王:“趙國的四十萬士兵都在長平之戰中被秦軍活埋了,如今趙國的孩子都還沒有長大成人,現在趁機攻打趙國肯定會大獲全勝。 燕王大喜,于是命令栗腹率領兩千輛戰車攻打趙國。此時趙國還沒有從戰爭的傷痛之中恢復過來,于是趙王犯愁了,派誰掛帥出征比較好呢?此時的趙王想到了因為“毛遂自薦”而出名的毛遂,于是準備提拔毛遂為大帥,出征討伐燕國。毛遂聽說這個消息大吃一驚,急忙跑到趙王那里推脫說:“不是毛遂不愿意接受王命,而是因為我不能擔當這個重任。身為大將,就必須有統兵打仗的經驗,但是我毛遂乃一介書生,怎能擔任這一如此重要的職務?即使陛下讓我去前方做沖鋒陷陣的馬前卒,毛遂也誓死領命,但是萬萬不能讓我做一國之將!” 趙王聽到毛遂的話之后很是迷惑:他去年自薦,以一己之力挽救了趙國,現在正是他立下軍功的好機會,到了這個份上他為什么還會推辭呢?難道是太謙虛了不成?于是趙王不顧三七二十一,強行命令毛遂掛帥出征。毛遂知道自己無法違抗王命,在離開故鄉之前對自己家的族人哀嘆說:“這次戰役必定失敗,還請你們照顧好我的孤兒寡母。” 果然,毛遂率領趙軍和栗腹交戰,無論毛遂在戰場上表現得有多么英勇,卻還是阻擋不了趙軍的潰敗,很快毛遂的軍隊就被燕軍打得落花流水。失敗之后的毛遂頓時感覺自己沒臉回去見趙王和陣亡的將士家屬,于是躲到樹林之中拔劍自刎,結束了自己悲劇的一生。
2、毛遂真的是自刎而死嗎如果沒有研究過春秋戰國歷史的讀者們讀完這個故事,就會覺得“毛遂之死”聽起來還算是邏輯自洽,先前毛遂自薦成功,在楚王面前為趙國爭取了寶貴的同盟機會,從此名聲如日中天;而后來毛遂又被愚蠢的趙王送上戰場,落得一個兵敗自盡的下場,前后的反差強烈如此之大,讓讀者們在唏噓不已的時候還能悟出些許的人生哲理。 但是歷史就是歷史,我們必須要來公正地考證這段記載。由于鄢烈山在寫《毛遂之死》的時候沒有注明史料的來源,那么我們就必須結合其他史料和正常邏輯來分析這個故事。首先在中國歷史里,雖然沒有“毛遂之死”的典故,卻有著一個“毛遂墜井”的趣聞。 根據西漢學者漢劉歆編撰,東晉學者葛洪整理的《西京雜記》第六卷記載:在趙國有兩個叫毛遂的人,一位就是平原君的門客毛遂,另一位則是野人(普通老百姓)毛遂。有一天,野人毛遂在地里干活的時候不小心摔入井中淹死了,平原君趙勝聞訊痛哭道:“蒼天啊,我又失去了一個能夠幫助趙國復興的人才!”直到后來門客報告說淹死的那個人是另外一位野人毛遂,平原君才破涕為笑。
3、毛遂之死揭秘那么所謂的“毛遂之死”是不是也如同“毛遂墜井”一樣,是以訛傳訛的故事呢?首先我們就要從相關史料進行分析了。公元前256年,秦國發兵滅亡了茍延殘喘的“西周國”(此西周為東周分裂而出的西周),那么趙國和燕國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燕王喜即位之后,曾經對趙國發動了兩次進攻,一次就是大名鼎鼎的“栗腹攻趙”,一次是“劇辛攻趙”,但問題是,這兩次戰役都不是發生在公元前256年。(www.ws46.coM) 首先,栗腹攻趙發生在公元前251年。燕王喜即位之后,派遣自己的相國栗腹攻打趙國,燕軍軍隊人數在60萬人左右。此時,趙國名將廉頗率領8萬趙軍以寡敵眾,兩軍在宋子(縣名)交戰,燕軍一潰千里,廉頗率領趙軍一路追殺數百里。為了報復燕國,第二年廉頗和樂乘率軍攻打燕國,還在公元前249年包圍了燕國的都城薊。 至于“劇辛攻趙”,則是出現在公元前243年,燕王喜發現趙國趕走了廉頗,并且還被秦國步步緊逼,于是想在趙國的背后動手,于是燕王喜派老將劇辛征討趙國。雖然說起來劇辛的年齡和廉頗一樣老,但是他的本事卻遠遠不如廉頗,剛剛進入趙國就因為輕敵冒進,被趙國另一位已經年近耄耋之年的老將龐煖擊敗,自己也死于亂軍之中。 綜上所述,即使是記載年代錯誤,毛遂也沒有機會登上當時趙國的軍事舞臺。長平之戰以后,趙國內憂外患,西方遭到秦國的步步緊逼,而東方還有虎視眈眈的燕國在背后捅刀,因此趙王在將帥之才的任命上自然是慎之又慎。即使第二次趙國攆走了廉頗,但是趙王卻將軍權交給了一位年近耄耋之年的老家伙龐煖,因此從各種情況來分析,趙王是不會隨隨便便找人帶兵打仗的。 在戰國時代,趙國后期的名將實在數不勝數,就算廉頗下臺、龐煖沒能利用最后一次合縱的機會攻滅秦國,趙國也還有著李牧這樣的末代名將。換句話來說,就算是趙國要滅亡了,趙王也絕不會將自己的軍隊控制權交到一個沒有打仗經驗,只會逞口舌之利的毛遂手中,因為長平之戰的教訓實在是太慘烈了。因此,無論是從邏輯性還是從相關史料來分析,所謂的“毛遂之死”只是一個美麗的謊言,我們可以用故事的眼光去理解它,卻不可以輕易地相信這種泛泛之談。 |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1570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