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宋恭帝趙顯有沒有后代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0)
|
根據史料記載,宋恭帝趙顯只有一個兒子就是趙完普,而趙完普最后也是出家為僧。不過,更被大家好奇的是趙顯身上一直有一個傳聞,稱他是元順帝的生父,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據說朱元璋再看元順帝的畫像時,就覺得他長得很像漢人,和趙顯有幾分神似。不過這種說法并沒有確切的證據,所以只是作為傳說流傳。宋恭帝的一生也是比較的悲涼,下面就來簡單介紹下宋恭帝,想了解的朋友可以來看看。 ![]() 1、臨安降幡怨女人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正月,南宋京城沒有一點過年的氣息,反而臨安上空籠罩著不祥的陰云。 金戈鐵馬的元朝三路大軍在臨安城外會師,旌旗招展,金鼓大振。 臨朝稱制的太皇太后謝氏在外無救兵,求和無望的情況下,痛苦地選擇了投降。 在定下投降后,丞相陳宜中秘密說動楊太妃,偷偷帶著她所生的兩個兒子逃出臨安(趙顯封庶兄趙昰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撫大使;封庶弟趙昺為廣王,判泉州),楊宜中以保護“二王”為名也潛逃出京城,也有人認為此舉是文天祥暢議,以留趙宋之根苗。 正月十七日,元軍統帥伯顏派忒木臺等八人率甲士三百入城,謝太后請求解下兵器,在內殿接見了他們,約定次日奉寶乞降。 正月十八日,趙顯和太皇太后謝氏派遣臨安知府賈余慶、保康軍承宣使趙尹甫、和州防御使趙吉甫奉傳國玉璽及降表詣臨安城外皋亭山伯顏大帳。 南宋遺民汪元量詩曰: 亂點連聲殺六更,熒熒庭燎待天明。 侍臣已寫歸降表,臣妾簽名謝道清。 由于南宋是謝太后稱制,所以降書是由謝太后簽名,這謝太后叫謝道清。 二月五日,宋主趙顯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到祥曦殿,面北望闕,上表拜伏,乞為藩服。 謝太后派大臣吳堅、賈余慶、謝堂等人為祈請使,赴元京城請求忽必烈能在投降后保留宋朝的國號與宗社(思量那些拿著宋朝俸祿的男人,此時都成了縮頭烏龜,把南宋亡國歸罪于謝太后)。 ![]() 2、丞相催人急放舟三月十二日,這是一個悲涼的日子,乍暖還寒的春天,風是從南來還是北來,叩問江南,載不動多少愁? 宋主趙顯和其母后全太后及其宮人,被押解北上,赴上都朝覲。太皇太后謝氏因病暫留臨安(五月也被迫赴大都)。 與此同時,南宋的袞冕、圭璧、樂器、祭器、車輅輦乘、宗正譜牒、秘書省圖書以及財寶,伯顏一一造冊登記,集中收繳,運往京城。 謝太后還被迫頒布手詔,命令江南州郡歸降。 三月十三日,趙顯與全太后等沿運河北上,隨從北上的有隆國夫人黃氏、福王趙與芮(據說當時有降元的宋將對伯顏進言:“福王趙與芮是宋理宗親弟,宋度宗生父,福王家多子侄,大宋根本猶在”,于是,福王一家全部被迫北上)、沂王趙乃猷、駙馬楊鎮等數千人。 當趙顯一行到達瓜州(今江蘇揚州)時,宋將李庭芝、姜才率軍準備奪回兩宮(幼主趙顯與全太后),由于元軍早有防備,沒有得手。 ![]() 汪元量是宮庭樂師,也在北上之列,他賦詩述宋君臣被擄北上的凄慘景象: 謝了天恩出國門,駕前喝道上將軍。 白旄黃鉞分行立,一點猩紅是幼君。 丞相催人急放舟,舟中兒女淚交流。 淮南漸遠波聲小,猶見揚州望火樓。 閏三月二十四日,趙顯與全太后一行在伯顏的監護下到達大都。 入城之日,伯顏打起了書有“天下太平”的大旗,大都官員派出“緋綠妓樂,神鬼清樂,戴珠翠,衣銷金,乘馬旌隊,鍂刀金鼓”予以迎接。 先期到達大都的宋祈請使吳堅、家鉉翁等人出城門五里許迎謁。 家鉉翁拜伏于地,痛哭流涕,看來男人們的膝蓋都是軟的,只有拜伏,只有流涕呀。 ![]() 3、削發為僧的宋皇帝四月二十八日,趙顯與全太后抵達上都,等候忽必烈接見。 五月初一,趙顯與全太后等人按照元樞密使的安排,隨同伯顏等朝廷大臣出城祭祀太廟,向祖宗、天地祖祇報告平定南宋,混一南北的喜訊(恰的是,這一天益王趙昰在福州被立為皇帝)。 清晨,全太后、趙顯、福王趙與芮、隆國夫人等在前,吳堅、謝堂、家鉉翁等人在后,出上都西門五里許,面對象征黃家家族太廟的紫錦罘思(城角之屏)向北兩拜,全太后以及其他女性則長脆。福王等人又依照南宋祭太廟的儀式跪拜行禮。 五月初二,趙顯、全太后等人前往朝見元世祖忽必烈。吳堅、謝堂等臣僚事先鋪設金銀玉帛百余桌于上都大殿前,作為全太后、趙顯的覲見之禮。 忽必烈御大安閣,與皇后察必并坐在寶座上,諸王列坐于兩側,接見了全太后一行。 朝覲之前,忽必烈降旨:不要改變服色,只依宋朝甚好。 全太后與趙顯等人遵旨而行,各著宋朝的朝服冠冕,福王與宰執大臣腰金服紫,屬官依品階服緋綠,各依次序站立,分班向忽必烈皇帝與察必皇后行朝拜大禮。 忽必烈如此安排,自然讓趙顯君臣內心好受一點,也體現了忽必烈君臨華夏與南宋覆亡的全部涵義。 忽必烈封授趙顯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大司徒、瀛國公;福王趙與芮平原郡公(后來抵達的太皇太后謝氏也被封為壽春郡夫人),隨后又封賞平宋功臣。 朝覲結束后,忽必烈大設御宴,招待全太后、趙顯、福王等人。 ![]() 汪元量有詩曰: 皇帝初開第一筵,天顏問勞思綿綿。 大元皇后同茶飯,宴罷歸來月滿天。 可以說,宋幼主趙顯一行剛到達上都,忽必烈對他們十分厚待,忽必烈經常有賞賜,皇太子也款待,察必皇后十分同情與憐憫他們的遭遇,經常探視,尋問衣食住行。 清人趙翼在其《廿二史劄記》中說:元世祖忽必烈待亡宋太后幼帝甚為優待。比起金朝強徙宋徽宗、宋欽宗及宗室三千余人于上京,僅賜田十五頃,令耕種自食,后又殺趙宋男子一百三十余口好上很多。 后來發生王著殺死權臣左丞相阿合馬的事件,隨后中山府發生了有人欲入大都劫持趙顯的暴亂,讓忽必烈對北上宋宗室采取嚴格的防范,趙顯被遷離大都,遷到上都,后削發為僧,到了吐蕃,吐蕃人尊稱其為“蠻子合尊”,最后被元英宗碩德八剌處死(謝太后在大都度過七年去世;全太后削發為尼,至元末死于正智寺),時年52歲。 趙顯曾有詩曰: 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 黃金臺下客,應是不歸來! 讀史沉思,所有的曾經都化為歲月的一縷塵煙。 朝代的更替,興起與消亡有著深刻的內涵,今人不知古時月,空懷悲涼怨時空。 |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16432.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