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尉繚和秦始皇是怎么回事 為何要離開秦國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0)
|
戰國時期叫尉繚的,歷史上一共有兩個人,但是人們經常說的是嬴政時期的尉繚,而不是魏惠王時期的隱士尉繚。據記載,尉繚為秦始皇嬴政的統一大業也是立下過很多功勞的,但是他卻總是想要離開秦國,而事實上也正是在秦國統一的前夕,尉繚逃離了秦國,這又是為什么呢?尉繚和嬴政之間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就讓中睿百科網的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1、尉繚入秦為臣尉繚一到秦國,就向秦王獻上一計,他說:“以秦國的強大,諸侯好比是郡縣之君,我所擔心的就是諸侯‘合縱’,他們聯合起來出其不意,這就是智伯(春秋晉國的權臣,后被韓、趙、魏三家大夫攻滅)、夫差(春秋末吳王,后為越王勾踐所殺)、閔王(戰國齊王,后因燕、趙、魏、秦等聯合破齊而亡)之所以滅亡的原因。希望大王不要愛惜財物,用它們去賄賂各國的權臣,以擾亂他們的謀略,這樣不過損失三十萬金,而諸侯則可以盡數消滅了。”一番話正好說到秦王最擔心的問題上,秦王覺得此人不一般,正是自己千方百計尋求的人,于是對他言聽計從。不僅如此,為了顯示恩寵,秦王還讓尉繚享受同自己一樣的衣服飲食,每次見到他,總是表現得很謙卑。 尉繚懂得面相占卜,在被秦王賞識之初曾經認定秦王的面相剛烈,有求于人時可以虛心誠懇,一但被冒犯時卻會變得極之殘暴,對敵人也毫不手軟。尉繚認為這樣的秦王欠缺照顧天下百姓的仁德之心,多次嘗試逃離秦王為他安排的住處,(《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游。” 尉繚這段話也是歷史上關于秦始皇面容的最早記錄),相傳“曾與弟子王敖一夕遁去,不知所往。”尉繚剛入秦時,與后來的秦國將軍蒙恬偶遇,蒙恬為之親自牽馬,請回府中。蒙恬曾請尉繚繼續著書,尉繚斷然回絕,并打算離開蒙府,在蒙恬的苦苦央求下才留下。秦始皇嬴政多次求教,尉繚多次拒絕,后來出走。秦王大怒,本欲殺之,但在當時的廷尉李斯的苦求下同意讓李斯將其追回,并在李斯的建議下授以國尉之職。最后終于得到尉繚的首肯,愿意扶助秦國,入朝為臣。
2、尉繚為何不愿留在秦國當時的情況是以秦國的力量去消滅六國中的任何一個事不成問題的,但是六國如果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秦國,那么秦國將會非常的危險,所以擺在秦王面前有一個刺手的問題,就是如何能讓六國不再“合縱”,還有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當時秦王身邊有很多著名的將軍,猛將成群,而真正懂得軍事理論的軍事家,卻一個也沒有,靠誰去指揮這些只會打仗的猛將呢?如何在戰略上把握全局,制定出整體的進攻計劃呢?這是秦王當時非常關心的問題,自己雖然出生于王室,善于心計,但是自己缺乏帶兵的經驗,李斯他們雖然主意很多,但是真要上了戰場,一個都沒有用。 尉繚博學多才,富有謀略,是當時杰出的兵家代表,后來到秦國去游歷,到達秦國的時候便遇到了秦國的大將蒙恬,蒙恬發現尉繚對軍事戰爭的指揮能力非常的強,想邀請他跟自己交流一下,但是尉繚還想繼續去別地云游,蒙恬的再三挽留之下才同意留在秦國,嬴政知道蒙恬的住處來了一個軍事造詣很高的人,趕忙來到他的住處跟尉繚交流。 嬴政走了以后,尉繚跟身邊的人去評價秦王的面相說到,我今天看見了秦王,他的眼睛狹長猶如蜂鳥,鼻子又高又堅,就好比老鷹的鼻子,手臂猶如鳥的翅膀一般,他的說話跟野狼一樣,他缺乏仁心,是一個有狼子野心的人,今天我的身份很低下,他過來請教,只不過是為了達到他的目的罷了,假如有一天他真正的統一全國,那么天下的所有老百姓都會成為他的俘虜,這樣的人我最好還是不要待在他的身邊為好,后來嬴政每一次都到蒙恬府中向尉繚請教,但是尉繚一直以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好為由,拒絕秦始皇,反復多次以后,秦始皇開始生氣,最后尉繚選擇逃跑,結果被秦王派人捉了回來,還封他為國尉,尉繚無奈只好替秦王政打工,當一個打工仔。 為什么當時的秦始皇要去重用一個屢次拒絕自己的人呢?而且這個人在背后還說自己的面相,說自己是一個沒有仁愛的人,如果留在他的身邊,時刻都充滿危險。因為在當時秦始皇身邊沒有一個善于軍事指揮方面的謀士,而且這個人一下子看破了自己的內心,他認為這個人如果留下來在自己的身邊,會為自己統一六國做出巨大貢獻,所以他無論怎么拒絕自己,但是秦始皇為了達到目的都會委曲求全的去請他、重用他。 但是最終看穿了嬴政本性的尉繚,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還留在秦國嗎?他的結局是如何呢?史料之后就沒有了關于他的記載,但是秦國最后的滅亡是因為嬴政的暴政,沒有對百姓有仁德之心,這一點尉繚早早就已經看破了。
3、魏國的尉繚與秦國的國尉繚是不是同一個人尉繚有書《尉繚子》,于1972年發現與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從這本書的出現開始,才證明了存世的古派《尉繚子》不是偽書,是真正意義上的正版書籍,作者能夠肯定是尉繚,但卻不能肯定是哪一個尉繚,因為從歷史看,尉繚的身份存在爭議,有的認為是魏惠王時期的隱士尉繚,有的認為是秦國的國尉尉繚,這兩人都有什么區別呢? 魏國的隱士尉繚記載非常的少,既然是隱士,歷史中對其記錄也不會太多,只是明代劉寅根據《史記》的對照推斷過,在魏惠王時期的公元前334年,當時的鄒衍、淳于髡、孟軻等人到大梁見梁惠王(魏惠王),尉繚也在,也就是說,公元前334年,尉繚至少應該是一個成年人!只不過當是的魏國沒有尉繚的用武之地,以至于在魏國尉繚的名聲不顯,也沒有太多的歷史記載。 另外一個尉繚的身份,就較為詳實,秦國的國尉尉繚,記載中顯示為魏國的大梁人,公元前237年來到秦國,此次的秦國一勇當先,六國哪一國都不是秦國的對手,曾經強大的楚國這個時候也不敢輕易得罪秦國,但是秦國這時候的執掌人嬴政還是擔心六國重復以前的老路——合縱攻秦!每一次六國合縱的時候就是秦國大難關的時候,張儀時期曾經破過合縱,范睢破過合縱,當然也有合縱成功的,所以嬴政希望不再有合縱出現。 這個時候關鍵人物尉繚登場了,認為秦國已經非常強大,但是一味的打仗只會引來六國的再次聯合,所以采用了分化、賄賂等手段來斷開六國的連接,然后各個擊破,實行真正的大國滅國戰。當時的秦國云集了王翦、王賁、蒙武、李信、內史騰等諸多戰將,秦王嬴政政治手腕也非常老道,唯獨缺乏戰略人才,尉繚卻恰好就是這樣一位人才,所以尉繚一到了秦國就受到了重用,秦王嬴政采取了尉繚的諸多策略,首先將韓國吞并,然后又將其他五個大國逐漸吞并,成就了統一的秦王朝。 這兩個不同經歷的人,不同的地方在于時間,從公元前334年到公元前237年,時間跨度太大,讓人不敢想象兩人是同一人。而相同的地方就是兩個人都深受李悝、吳起變法的影響,而《尉繚子》一書中也有較多的法家思想在里面,兩人的思維方式大致一樣,而所謂的時間偏差很有可能是因為在記載的時候出現的時間不對等,因為春秋戰國的諸侯歷史有很多不同的記事方式,這些不同的記事方式導致了時間的偏差,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才有統一的標準。 |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