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日韩中文无码有码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夜-高清极品美女毛茸茸-欧美寡妇性猛交XXX-国产亚洲精品99在线播放-日韩美女毛片又爽又大毛片,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视频下载,欧美疯狂xxxx吞精视频

有趣生活

當前位置:首頁>知識>中考語文古詩鑒賞必背考點 中考語文真題考點解析

中考語文古詩鑒賞必背考點 中考語文真題考點解析

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6)

導讀【一、2018年山東省濱州市中考】,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中考語文古詩鑒賞必背考點中考語文真題考點解析?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中考語文古詩....

【一、 2018年山東省濱州市中考】,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中考語文古詩鑒賞必背考點 中考語文真題考點解析?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考語文古詩鑒賞必背考點 中考語文真題考點解析

中考語文古詩鑒賞必背考點 中考語文真題考點解析

【一、 2018年山東省濱州市中考】

(一)閱讀下面宋詞,完成8~9題。(6分)

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

辛棄疾

連云松竹,萬事從今足。拄杖東家分社肉,白酒床頭初熟

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閑看

8.賞析“兒童偷把長竿”中“偷”字的妙處。(3分)

【答案】8.“偷”字極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一群饞嘴的兒童,正手握長長的竹竿,一邊撲打著犁棗一邊東張西望隨時準備拔腿逃跑,形象地寫出了孩子們的頑皮、天真、可愛,也表達了詞人對孩子們的喜愛之情。

評分:共3分。意思對即可

【解析】試題分析:要賞析古詩中某字的妙處,可從該字的意義所蘊含的情感、所描摹的情態、所描繪的形象等方面去賞析。比如本題,“偷”本是個帶有貶義的動詞,可經作者用在此句中,便把孩子斂聲屏氣、躡手躡腳、東張西望撲打棗、梨的情態十分逼真的顯現出來,形象地寫出了孩子們的天真、可愛,也表達了詞人對天真、可愛的孩子們的喜愛之情。

“兒童偷把長竿”,是詞人所見的一個場面,甚似特寫鏡頭:一群兒童,正手握長長的竹竿在偷著撲打犁、棗。“偷”字極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這群饞嘴的兒童,一邊撲打著犁、棗,一邊東張西望地提防隨時準備拔腿逃跑。一個“偷”字,寫出了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虛膽怯、唯恐被人發現的神情。

白話譯文

山園里一望無際的松林竹樹,和天上的白云相連接。隱居在這里,與世無爭,也該知足了。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頭的那甕白酒剛剛釀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場。

西風起了,山園里的梨、棗等果實都成熟了。一群嘴饞貪吃的小孩子,手握著長長的竹竿,偷偷地撲打著樹上的梨和棗。別叫家人去驚動了小孩子們,讓我在這兒靜靜地觀察他們天真無邪的舉動,也是一種樂趣呢。

【考點定位】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考點解析】 釋字、入句、達情——詩歌鑒賞煉字題解題技巧

對古代詩歌鑒賞的要求是:①鑒賞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②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縱觀近幾年的中高考試題,重點是鑒賞語言,其中詩中的關鍵字詞是重中之重。

語言凝煉是古代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古人作詩填詞很重視煉字,講究“一字傳神”。

詩圣杜甫有“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名句;唐代詩人陸延讓,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感慨;唐代詩人賈島,“兩句三年得,一吟又淚流”成為苦吟詩人,其關于“推敲”的典故,傳為千古美談;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的選定,更是古代詩人煉字的典范。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張先的“云破月來花弄影”,如果去了“鬧”字、“弄”字,所寫景色原也平淡無奇。而著 一“鬧”字、“弄”字,就境界全出。

品味古代詩歌語言時,多注意一些關鍵字詞,更好地把握詩歌意象,領略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二、考查方向與重點

1. 方向:動詞、形容詞、疊詞、擬聲詞、色彩詞。重點是動詞和形容詞。

(1)煉字的基本內容:

1、煉動詞。一首詩,是由一些詩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藝術構思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構成鮮明的化美為媚的意象的詞,主要是表動態的具象動詞。

例1:蘇軾“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穿,化靜為動,拍,不用擊打,有面積,更有氣勢;卷,不用激或者掀,形態比較美,與下文“江山如畫”對應。

例2:陶潛“悠然見南山”。“見”字用起來更能達意。“望”是有意識的,而見是無意識地,自然地映入眼簾。人在自然之中,與自然一體,我見南山悠然,料南山見我亦如此。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為。

2、煉形容詞。詩歌是社會生活的主觀化的表現,少不了繪景摹狀,化抽象為具體,變無形為有形,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觸其物,如歷其境。這種任務,相當一部分是由形容詞來承擔的。我國古典詩詞中煉形容詞,有兩種情況值得特別注意,一種是形容詞的重疊運用,一種是形容詞的活用特別是活用作動詞。

例1: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既有形容詞義,又有動詞義。(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春風又綠江南岸”原是“春風又到江南岸”王安石覺得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風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詩意,想了一會,就提筆把“到”字圈去,改為“過”字。后來細想一下,又覺得“過”字不妥,又圈去“過”字,改為“入’字、“滿”字。這樣改了十多次,忽然,一陣春風拂過,柳枝搖舞,麥浪起伏,春草碧綠,風景如畫,他精神一爽,最終確定“綠”字。一個“綠”字把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動人景象表達出來。

例2:“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一“孤”字,寫盡環境之孤苦,也寫出征夫處境的孤危。

3、煉疊詞。描寫更加生動形象,思想感情表達更加綿密曲折,音節流美,增強語言的音樂美,修辭美。疊詞作用不外乎兩種,一是增強語言的韻律感,二是起強調作用。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浪淘沙 南唐 李煜簾外雨潺潺 ,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潺潺”一詞擬春雨之聲,使讀者如聽春雨之淅瀝,冷雨淅瀝,落在簾外,聽在耳邊,冷在心中,這位亡國之君的家仇國恨便立刻涌上心頭(步驟三)。

4、煉擬聲詞。有些擬聲詞就屬于疊詞,因為其出現頻率很高,特單列一條。作用: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杜甫) (風吹樹葉,浪濤咆哮之聲)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粗重細切)

5、煉色彩詞。有時作謂語用,定語用,顏色一般表現心情,增添描寫的色彩感,畫面感,渲染氣氛。

兩個黃鵬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四種顏色,點綴得錯落有致,由點到線,向無限的空間延伸,畫面靜中有動,富有鮮明的立體感)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蔣捷“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催紅,染綠。感嘆時光匆匆,韶光易逝)

三、煉字題如何設問(命題角度)?

1、詩中的某個詞用得好不好?為什么?或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直接鑒賞關鍵詞)

2、詩中的“詩眼” “關鍵字”是哪一個?為什么?(找出關鍵詞并鑒賞)

3、這個詞與另一個詞比較哪個更好?為什么?(比較鑒賞)

9.這首詞抒發了作者哪些情感?(3分)

【答案】9.(1)對松竹的贊賞之情;(2)對生活的滿足之情;(3)與鄰里相處融洽的愉悅之情;(4)對豐收的喜悅之情;(5)對兒童的喜愛之情;(6)閑適之情。

評分:共3分,答出3點意思對即可

【解析】試題分析:分析作者在這首詩中所表達的情感,要從具體的詩句出發,而這首先得從正確理解詩句內容開始。在本詩中,“萬事從今足”的“足”字和“老夫靜處閑看”的“閑”字,最為集中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其中,一個“足”字,表達了詞人對居住環境、生活的滿足。一個“閑”字,在輕快筆調之中,展現出作者的悠閑;透露出對當生活的喜悅之情。

這首鄉情詞,描寫的農村是一片升平氣象,沒有矛盾,沒有痛苦,有酒有肉,豐衣足食,太理想化了。盡管在當時的情況下,江南廣大農村局部的安寧是有的,但也很難設想,絕大多數的勞動人民生活得很幸福、愉快。上闋寫閑居帶湖的滿足及安居樂業的農村生活景象,烘托靜謐和諧的氛圍。“連云松竹,萬事從今足。”云霧繚繞,籠罩著生長茂盛、郁郁蔥蔥的松、竹,環境優美、生活舒適和諧,所以說“從今萬事足”。上句寫景,說山園的松竹高大,和天上的白云相連,飽含著贊賞之情,使人想到的是林木蔥籠,環境清幽,準確地把握住了隱居的特色。如果舍此而去描繪樓臺亭閣的宏麗,那就不足以顯示是隱居了,而會變為庸俗的富家翁的自夸。下句抒情,表現與世無爭的知足思想。這一思想,無疑是來自老子的。《老子》一書中,即從正面教誨人說“知足者富”,“知足不辱”,又從反面告誡人說“禍莫大于不知足”。作者這一思想,雖然是消極的,但是比那些勾心斗角、貪得無厭之徒的骯臟意識卻高尚得多。這兩句領起全篇,確定了全篇的基調。一“足”字,表達了詞人對居住環境、生活的滿足。下闋攝取一個情趣盎然的生活鏡頭直接入詞,更使此詞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一“閑”字,是指在“萬事從今足”的心態下,作者覺得“偷梨棗”的兒童頑皮、有趣,展現出作者的悠閑;輕快筆調之中,透露出對當前生活的喜悅之情。一個“看”字,既有觀看之意,又有看護之意,表現了詩人對“偷”梨和棗的兒童欣賞、愛護之情。

【考點定位】 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考點解析】 古詩分類-古詩情感分類:

一 : 古詩情感分類

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從《詩經》到楚辭,到漢魏樂府,到唐詩宋詞元曲,其詩人那么多,數量之多,令人贊嘆。但情感內容上大致可分為:

1. 思鄉念友之緒:如李白的《沙洲城下寄杜甫》:“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詩人寄情于流水,語盡情長,思情綿綿不絕。

2. 懷古傷今之悲:如蘇軾的《赤壁懷古》抒發了對古代英雄業績的向往和自己不能建功立業、施展抱負的悲憤心情。

3. 羈旅閨怨之愁: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里詩人將一顆愁心融入那茫茫四野、悠悠江水、明月孤舟之中。王昌齡《閨怨》細膩而含蓄描寫了宮閨女子幽怨的心理狀態及其微妙的情感變化。

4. 懷才報國之憤:如屈原《離騷》、陸游《書憤》等,無不追懷早年的抱負,抒發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憤慨。

5. 邊塞征戰之壯:如《詩經·無衣》,其鞺韃之聲,令人熱血沸騰。到了唐代,國力強盛,這樣格調高亢、情緒激蕩的豪邁之作就更多了。如中唐詩人盧綸的“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就是典型的例子,字里行間,氣貫長虹。但自宋代開始,國力衰弱,就不再有大唐氣象了,在知識分子的筆下,豪邁之氣少了,悲涼之氣多了,雄偉氣魄少了,家國之愁多了。

6. 即事抒懷之慨:古人寫詩,常因事而起,抒發心中的感慨稱,如懷親、送別、思鄉、郊游、訪友、讀書等等,都可能有所觸發,感悟人生。如司空曙的《江村即事》:“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通過“不系船”這樣一件小事,表現了江村的寧靜幽美和主人公的悠閑安適。

7. 隱逸出世之戀:如陸游的《鵲橋仙》(一竿風月)是借“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寫漁父生活,籍以抒寫遠離紅塵的隱逸情懷。

8. 吟山詠水之美:如王維的《新晴野望》格調明朗、清新,表現了詩人愛自然、愛田園、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9. 描花繪鳥之趣:花鳥蟲魚的背后,有的反映的是作者的愛好,有的卻藏著作者的一段經歷。大多是托物言志之作,如李商隱的《蟬》,于謙的《石灰吟》等。其所借之物,往往就是作者的理想、志趣、節操的化身。

【考點定位】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或作者的情感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二、 2018年山東省德州市中考】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7~22題。

(一)

隴 西 行

(唐)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7.本詩從題材上屬于( ),這一題材的唐代代表詩人還有( )。(2分)

【答案】7.(2分)邊塞詩 高適(岑參)

【解析】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學生對詩歌題材的理解能力。《隴西行》是樂府《相和歌·瑟調曲》舊題,內容寫邊塞戰爭。隴西,即今甘肅寧夏隴山以西的地方。這首《隴西行》詩反映了唐代長期的邊塞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從詩歌中的“隴 西”“匈奴”“胡塵”等詞語可以看出,這是很明顯的一首邊塞詩,唐代邊塞詩的代表詩人是高適、岑參。

【白話譯文】

唐軍將士誓死橫掃匈奴奮不顧身,

五千身穿錦袍的精兵戰死在胡塵。

真可憐呵那無定河邊成堆的白骨,

還是少婦們夢中相依相伴的丈夫。

【考點定位】識記詩歌的基本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考點解析】 邊塞詩 (詩歌題裁)

邊塞詩又稱出塞詩,是以邊疆地區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一般認為,邊塞詩初步發展于漢魏六朝時代,隋代開始興盛,唐即進入發展的黃金時代。據統計,唐以前的邊塞詩,現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詩》中所收的邊塞詩就達兩千余首。其中有些宏偉的篇章不但是漢族文學的寶貴財富,而且極具歷史意義。

邊塞詩又稱出塞詩是唐代漢族詩歌的主要題材,是唐詩當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豐富,藝術性最強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邊塞生活經歷和軍旅生活體驗的作家,以親歷的見聞來寫作;另一些詩人用樂府舊題來進行翻新的創作。參與人數之多,詩作數量之大,為前代所未見。其創作貫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階段。其中,初、盛唐邊塞詩多昂揚奮發的格調,藝術性最強。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是初唐寫作邊塞詩較多的詩人,他的邊塞詩一方面題材開闊,內容包括:

1、邊塞風光;

2、邊疆戰士的艱苦生活;

3、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4、邊疆將士思鄉的情思。內容不僅涵蓋了盛唐邊塞詩的大多領域,而且格調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詩人如:楊炯、陳子昂、杜審言、陸游等人也創作邊塞詩。邊塞詩創作一時蔚為風氣。邊塞詩代表人物是:王昌齡, 岑參 ,李賀。

8.“貂錦”在句中指戰士,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前兩句表現了他們怎樣的精神風貌?(3分)

【答案】8.(3分)借代 英勇無畏,視死如歸。

【解析】試題分析:此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和作者的情感態度。貂錦:這里指戰士,指裝備精良的精銳之師。

首二句以精煉概括的語言,敘述了一個慷慨悲壯的激戰場面。唐軍誓死殺敵,奮不顧身,但結果五千將士全部喪身“胡塵”。“誓掃”、“不顧”,表現了唐軍將士忠勇敢戰的氣概和獻身精神。漢代羽林軍穿錦衣貂裘,這里借指精銳部隊。部隊如此精良,戰死者達五千之眾,足見戰斗之激烈和傷亡之慘重。

【考點解析】 借代修辭手法在詩詞中的作用

古詩詞對格律的要求十分嚴格,有時為了滿足詩詞平仄、對仗、押韻的要求,不得不改換事物的名稱。因而,借代的修辭手法就成了最好的表現手段。下面就此淺顯地說說借代修辭手法在詩詞中的作用。

一、出于對仗的需要

古代詩文是很注重對偶(也稱對仗)的。就唐代律詩來說,一般要求頷聯、頸聯都要求對仗。譬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而借代的修辭手法在對仗中的體現,主要是運用了借代這種修辭手法中借“乙義”代“甲義”來進行的。借代的修辭手法主要包含有借聲、借物兩種基本形式。下面我們用唐代杜甫的《曲江二首·其二》為例,看看借代在對偶中的所產生的作用。全詩如下: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按照律詩要求,頷聯和頸聯是對仗的。在此,我們來看看頷聯這一名聯: “酒菜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其意思是說,(詩人)到處都欠著酒債,那是尋常的小事,人能活到七十歲,古來也是很少的了。其中,“尋常”這里就不能僅僅理解為“平常”,而是從度量角度去理解。古代八尺為一尋,兩“尋”為“常”。這樣,詩人借 “尋常”這一義項與下句的“七十”相對應,形成規整的對仗。又如,杜甫的《恨別》,全詩如下:

洛城一別四萬里,胡騎長驅五六年。

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

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

我們以詩歌的頸聯“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為例,詩人就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其中,以“清”的讀音與“青”字相同來對“白”字,這是用了借代中的借聲。這樣,詩句就構成了工整的對偶句,完全符合對偶中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的要求。

二、適應平仄的需要

詩詞最是講求音樂美。音樂是節奏的藝術。節奏就是音響運動中音的長短關系和強弱關系有規律的組合。在詩詞中,主要體現在詩句中平仄的和諧運用上。我們在此以宋歐陽修《蝶戀花》為例,談談借代修辭手法在詞中的作用。全詞如下: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根據《詩詞體制格律》的要求,《蝶戀花》為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句式均為七四五七七。其平仄普式為:

| ——| |韻 |——句 |——句 |—— |韻 | —— | |韻 — |——|韻

| ——| |韻 |——句 |——句 |—— |韻 | —— | |韻 — |——|韻

其中,“—”代表平聲字,“|”代表仄聲字,“ ”代表可平可仄的字。詞中,詞人用“玉勒雕鞍”代“華貴車馬及乘坐的人”。而按詞的平仄格律要求,這句應為“仄仄平平平仄仄”。“玉勒雕鞍”就符合前四字“仄仄平平”格式要求,而“華貴車馬及乘坐的人”的意思相同外,平仄要求是無法實現的,因此,借用“玉勒雕鞍”來代替,就符合《蝶戀花》的體制格律要求。

三、為了格式的需要

古代詩詞是講求一定的格式的,特別是宋詞和唐代律詩確實少不了一定的規律。這里,我們用宋朝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為例來說說借代的修辭手法在滿足詩詞格式的需要中產生的審美效果。《江城子·密州出獵》原詞為如下: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根據《詩詞體制格律》的要求,《江城子》為雙調,共七十字,前后片各五平韻。上下片句式相同,均為七三三四五七三三,也有增一字,變三言兩句為七言一句。這首《江城子·密州出獵》詞中為了適應這樣的要求,在二三句中,以“黃”代“黃狗”、“蒼”代“蒼鷹”。這樣,不但適應二三句中“三三”位置的需要,而且“黃”、“蒼”與其前后的“狂”“岡”“郎”等字合韻,均押平聲韻“七陽”部。

9.末兩句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請簡要分析。(4分)

【答案】9.(4分)“河邊骨”是實寫,“夢里人”是虛寫,強烈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人民的同情,對和平的渴望。借助想象,擴大意境,深化主題。

【解析】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這里沒有直寫戰爭帶來的悲慘景象,也沒有渲染家人的悲傷情緒,而是匠心獨運,把“河邊骨”和“春閨夢”聯系起來,運用了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河邊骨”是實寫,“夢里人”是虛寫,強烈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人民的同情,對和平的渴望。借助想象,擴大意境,深化主題。

寫閨中妻子不知征人戰死,仍然在夢中想見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詩產生震撼心靈的悲劇力量。知道親人死去,固然會引起悲傷,但確知親人的下落,畢竟是一種告慰。而這里,長年音訊杳然,征人早已變成無定河邊的枯骨,妻子卻還在夢境之中盼他早日歸來團聚。災難和不幸降臨到身上,不但毫不覺察,反而滿懷著熱切美好的希望,這才是真正的悲劇。

【考點解析】 虛實相生

這是意境的結構特征。虛境指由實境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的空間,虛境通過實境來實現,實境要在虛境的統攝下來加工,虛實相生成為意境獨特的結構方式。學習者應注意“虛”實“的不同內涵和二者的辯證關系,聯系具體作品來理解。

什么是詩歌中的“虛”?

在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中,虛,是指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給人以想象的空間,讓人回味無窮。詩畫同理,詩歌借鑒了中國畫的這種方法。詩歌的“虛”,是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里行間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

具體說來,詩歌中的“虛”包括以下三類:

1、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詩人往往借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實。這就叫以虛象顯實境。 《夢游天姥吟留別》仙境就是一個虛象。詩云:“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西上蓮花山)

2、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 《念奴嬌·赤壁懷古》 中云:“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再現了火燒赤壁這一史實。顯然不是發生在眼前,故也是虛景。 《憶昔》(韋莊)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滿樓。銀燭樹前長似晝,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園公子名無忌,南國佳人號莫愁。今日亂離俱是夢,夕陽唯見水東流。

3、設想的或者未來之境。這類虛境是還沒有發生的,它表現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故寫愁,將倍增其愁;寫樂將倍增其樂。例如杜甫《月夜》:今夜鹿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柳永《雨霖鈴》中云:“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設想的別后的景物:一舟離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夜泊牛渚懷古》(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持帆席,楓葉落紛紛。

詩歌—什么是詩歌中的“實”

在中國畫中,實是指圖畫中筆畫細致豐富的地方。而在詩歌中,“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黑暗現實;《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上闕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寫赤壁險峻的形勢;《雨霖鈴》中上闕所寫的兩人分別的情形,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等。

虛與實是相輔相成的,既然二者能相生,則表明虛也是一種存在,虛絕不是無。這種存在,是靠實生發出來的,是在實的基礎上通過大腦的想象創造出來的。而虛和實又是一對相對的概念。“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

眼前之景為實,想象虛構之景為虛

要表現“竹林橋外鎖酒家”的詩意,畫家只需畫“旌幌”;要表現“深山藏古寺”的畫意,只需畫打水的“和尚”。在這里,“旌幌”“和尚”是實,“酒家”、“古寺”為虛。在虛與實之間有一座橋梁,那就是欣賞者的想象。劉禹錫有一首《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詩中的“野草”、“夕陽”、“燕”等是實景,而六朝古都的繁華是虛景。可我們不難想象出當年橋頭車水馬龍、宮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寶之富,如今野草遍地,荒涼無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便油然而生。我們讀李商隱的《無題》中“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就要想象女主人公對鏡梳妝打扮,面對自己日漸消瘦的面龐,顧影自憐的形象,從而體會男主人公對她因相思而衣帶漸寬的疼愛;想象男主人公因思念而不能入睡,對月抒懷的形象,體會女主人公對他的牽掛之情。沒有這種虛的想象,就不能體會出抒情主人公那種“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九死不悔的執著。

景物為實,情感為虛

詩人的情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要將這種虛表現出來,就得化情思為景物、化虛為實。而讀者則須化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這也是詩歌鑒賞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因文識象,由象悟道。比如“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等詩句都是化情思為景物的例子。我們在欣賞時就要從意象出發,抓住景物特征,融入所營造的氣氛,體會其情感。

形象為實,抽象為虛

上面談到的景物和情思的關系,也是形象與抽象的關系,但抽象的東西不只有情感,一切難寫之景、之事均為抽象。聲音是抽象的,可高明的畫家偏偏能用幾只蝌蚪表現出“蛙聲十里出山泉”的境界;香味是抽象的,可高明的畫家偏偏能用幾只蜜蜂或蝴蝶表現出“踏花歸去馬蹄香”的情景;宋祁人稱紅杏尚書,因為他有一首《玉樓春·春景》,其中有一句:“紅杏枝頭春意鬧”,王國維認為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詩人能將春意“濃”之虛化為紅杏盛開,枝頭蜂蝶云集,熙熙攘攘,齊來鬧春,春意盎然之實,但句中并沒有說起蜂蝶來,這就是“鬧”的作用。我們設想,如果把這“鬧”字換成其他字眼,(撇開韻的因素)如“好”、“滿”、“濃”、“足”等等,都沒有“鬧”字來得生動有活力。音樂旋律很抽象,但白居易能將婉轉之虛轉化為“間關鶯語”之實;韓愈能將悠揚之虛轉化為“浮云柳絮”之實。愁情是很抽象的,但在李煜筆下化成了“一江春水”,氣勢洶涌、不可遏止;在李清照筆下則變得有體積有重量,“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在賀鑄筆下,則化作“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有限為實,無限為虛

無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礎上通過想象創造出來的。宋代詩人梅堯臣說“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這乃是作詩功夫之至。“不盡之意”則為無限。宋代畫家郭熙說,“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這就是詩畫中的空白藝術。“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是以少勝多,以有限之紅杏表現無限之春意。以無勝有更是把虛實結合推向了及至,白居易的“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里面包含了多少復雜難言的感情,那就取決于讀者的想象力了。

側面為實,正面為虛

書法上講究疏密,園林上講究掩映。處處實則板滯,處處虛在空無。側面描寫就能化實為虛,往往虛寫想要表現的實的東西,從而造成含蓄蘊藉的效果,給讀者留下較大的想象空間。李白在《望天門山》中寫道“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首詩便是虛實結合的典范。“天門中斷楚江開”,看似寫天門山,實則寫水;“碧水東流至此回”,看似寫水,實則寫山。這首詩也正是詩人李白的象征,李白是水,他無堅不摧、一往無前;李白是山,巍然屹立、堅強不屈。王建的“婦姑相喚浴蠶去,閑著中庭梔子花”以“花”之閑反襯人之忙;馬致遠的“小橋流水人家”以其溫馨反襯人之孤獨、凄涼的心境;韓愈的“穎乎爾誠能,勿以冰碳置我腸”以聽者冰碳置腸的感受反襯彈者技藝之高超。常言“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然而白居易有一首《夜雪》,“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詩人表現雪大之實,并非親眼所見,處處從虛處落筆,尤其是末句寫聲,雪大雪厚的景象如在目前。

總之,實境乃是一種真境、事境、物境;虛境乃是在此基礎上給讀者創造的一種想象的空間、詩意的空間。從前文所句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發現,虛可生實,實可生虛,想象則是其橋梁,正是讀者想象的介入,才使詩歌更為飽滿,充滿靈氣,充滿詩情畫意。

【考點定位】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或作者的情感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TAGS標簽:  中考  語文  古詩  鑒賞  必背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173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