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2)
|
楊修在三國時期也算是一個非常有名的人物了,他非常聰明,才思敏捷,比曹操都還要聰明,但也正是他的這些聰明,最后害死了他自己。楊修正是因為聰明所以非常的自負,總是自以為能夠理解曹操的意思,那楊修在當時,如果不論他不懂得做人,單論他的聰明的話,他算不算是三國時期最聰明的人呢?他能被稱為是頂級謀士嗎?今天就讓中睿百科網的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1、楊修的聰明都是小聰明 關于曹娥碑。說是曹娥碑的后面刻有八個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曹操不解。楊修立馬就明白了,曹操讓他不要說,行軍三十里后,曹操這才明白,原來是“絕妙好辭”四個字。是說曹操比楊修慢了三十里。當然這是后人所說。 關于門上的“活”字。門里有一個“活”字,意思是這個門闊了,于是讓工匠重修。 關于一盒酥。“一盒酥”,拆開來是“一人一口酥”,于是讓在場的人一人一口將酥吃了。 關于雞肋。戰事沒有進展,曹操給請示的執勤官說了晚上是“雞肋”的口令。楊修理解為曹操這是要撤軍了,因為“雞肋”這東西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于是讓士兵們打點撤退事宜。 這類文字可以看做是揣度帝王心思,這是萬萬要不得的。自古帝王非常忌諱臣子揣測他的心思,因為這樣不但顯得他不圣明,還讓他沒法考察臣子。如果是具體事,還讓他日后沒有了推卸責任的余地。所以這樣的人必死,這就是有的大臣因“妄揣圣意”被治罪的原因。尤其是,這些文字游戲類的東西,你早知道三十里晚知道三十里又能怎樣?在曹操這類聰明的君主那里還能給你加分嗎?那些這方面反應遲鈍,卻能夠認真干事的人,還耽誤了曹操給他升官嗎? 還有那個門上的“活”字,現在有人解釋為:進此門的人就能夠活!曹操修的是魏王府邸,是當魏臣還是繼續當你的漢臣,自己選擇。當漢臣,死;當魏臣,活!就看你進來不進來。如果曹操真有什么用意,那么這個解釋倒是更加貼近實際。修魏王府這樣的大事,總不能一開始曹操一點兒指示沒有,到建成了就因為門大了一點再拆了吧!如果曹操真正是當魏臣就活這個用意,你楊修把它變成門的大小,讓他逼著大臣們選邊站隊化成泡影,那他還不把你殺了嗎? 所以楊修臨死前說自己早就該死。或許是那一刻他才真正明白了吧!對于這一類的事情,真正的高人是看破不說破,這就是封建社會作為臣子的最高境界——大智若愚。曹操手下有個謀士荀攸,前后為曹操出了十二條致勝的計策,除了鐘繇,其他人竟然不知道,所以曹操說他“愚不可及”。就是說裝癡賣傻沒有人能達到他那個境界,這在舊時代叫做“智防”!尤其是,曹操是個聰明人,是個奸雄,是個多疑之人,還是一個要代漢自立的王,你在這樣一個人面前賣弄,不是大愚蠢還能是什么?
2、在大事上楊修反被聰明誤 關于告狀吳質。說曹丕把吳質偷偷運到府內,楊修向曹操告發了。曹丕讓吳質來干什么?給自己出主意。楊修為什么要告發?兩個原因:他支持曹植;王子們不許和大臣私自交往。告發后,曹操來不及調查,曹丕卻害怕了。吳質說不要緊,第二天你還這樣做。結果是楊修又告發了,曹操一查根本就不是這么回事。不知道楊修當時是怎么想的,反正曹操是懷疑上他了。 關于預作答教。楊修做曹操的主簿期間,會揣度曹操的意思,預先給曹植寫好了答案,等到曹操的教令剛剛發出,曹植的回復意見已經進來了。曹操奇怪為什么這么快,仔細推問才知道當中的貓膩。 關于出城門事宜。曹操考驗兩個兒子,讓他們分別出鄴城的一個門,然后再秘密命令城門官,不得放他們出去。曹丕的做法是,出不去就回來領罪;楊修教導曹植的辦法是將城門官殺掉,出了城門。
3、楊修算是頂級謀士嗎 楊修之死就有兩個版本:假傳軍令動搖軍心被處死;交構王室被賜死。 當時的情況,曹植的優勢是曹操看著順眼,曹丕的優勢是長子,大臣們因為私交各有傾向,不過,大部分都是藏在心里不表露出來。楊修的愚蠢在于表露出來并且方式不對。比如說狀告吳質事件引起了曹操的懷疑,曹操懷疑什么?是懷疑楊修看錯了?肯定不是。曹操對于身邊的下屬非常嚴格,做錯了事情會給與羞辱性的懲罰,所以有的大臣會揣著毒藥上班,就是一旦遇到曹操的羞辱就服毒自殺。楊修做錯了事情卻并沒有受到責備,曹操肯定不會懷疑這件事情的真實性。其實曹操是不想過問這件事情的,否則,楊修第一次告發,曹操接著讓他帶人去抓人不就成了嗎?因為這件事情,兩個兒子都少不了,他怎么管得過來?楊修的愚蠢在于,他告了第一次又來了一個第二次,曹操這就不得不去查了。要不然,怎么解釋第一次來不及查,第二次就來得及查了? 楊修的愚蠢還在于,他是直接告訴曹植必須怎么做,而不是提出自己的意見供他參考。這樣做的后果就是,曹操真的擔心兒子將來會不會成為他的傀儡!現在他還不能直接公開和曹植來往,將來成為曹植的身邊的大臣,會不會遞上一個紙條就把一個人給殺了,就像那個城門官一樣。其實吳質也在給曹丕出主意,明著的也就是那個送行事件:曹操出征,曹植賦辭,盡顯才華,曹丕風頭被蓋,不免擔心。吳質說:“流眼淚就行了。”曹丕這樣做了,曹操身邊的人都認為還是這個兒子誠心,為父親掛著一份心哪! 曹操態度不明朗,大臣們選邊站隊是不可避免的,為自己的將來打基礎嘛。但多數人的反應是不表態,或者是不主動表態,又或者是兩頭都不得罪。像司馬懿、蔣濟、陳群、賈逵、王朗這些曹操丞相府的屬官,都屬于這一類人。他們內心是向著曹丕的,但如果曹操選了曹植,怕是這些人也耽誤不了高升。最明顯的是那個賈逵,平常沒有見他說過什么,關鍵時候卻說了一句關鍵的話,那就是對曹彰說不應該問先王的玉璽和綬帶。有些人是公開表態的,像丁氏兄弟、辛毗、賈詡等等,但他們有一個共性就是曹操問了他們再說。楊修的愚蠢在于他直接替曹植做,而并不是公開自己的態度。 其實楊修更大的愚蠢還在于,他不能給自己一個恰當的定位。曹操用他,不過是一種象征,用來穩定那些漢朝廷的老臣。如果他低調做人,擁護新朝,將來登上一個有職無權的三公高位也不無可能,但他要是選邊站隊,無論他站隊站在那一邊,結果都是一個死。你看看張魯,父子六人都被封侯,又有哪一個還能繼續掌軍?還有張燕、張繡、劉琮這些諸侯,差不多都是這樣的情況。楊修的家族政治背景決定了,他無論怎樣跳躍騰挪,都不可能進入權力核心。 家族背景是漢朝的遺老遺少,在曹操的兒子間選邊站隊,把事情做絕卻不公開表明自己的態度,打小報告,讓人覺得他是在控制未來的主子,有這些行為還要時時處處在無關緊要的小事情上表現高人一頭,這究竟是智慧還是愚蠢? |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