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扇子最初是用來做什么的?扇子最早并不是用來納涼的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扇子,在現在看來,最大的功能就是納涼,如果夏天的時候待在室外,只有炎熱沒有涼風,又不能吹空調,那么扇子就是最大的救星。扇子也有很多種類,是一項我國古代發明的物品,只不過在扇子誕生之初,包括后世千年的歷史之內,扇子都不是作為納涼的工具,那么,古代扇子到底是用來做什么的呢?
每一個夏天,我都會對一個道理深有體悟:我的命,果然是空調給的。記得小時候為了省電怕著涼,電風扇只開最小檔,甚至不用風扇,奶奶搖著一把蒲扇哄我睡著。想當年,扇子還是每家每戶消夏的必需品。 學校也只有電風扇呼呼地吹,夏天小賣部的扇子賣得最好,進可扇風,退可遮陽,一把好看的扇子在手,連小哥哥小姐姐們的顏值都有了質的提升……
其實在那些沒有空調的幾千多年里,一把優秀的扇子,從來不僅僅用來消暑的。為了身體的片刻的舒適,多么膚淺!扇子的誕生,其實是為了人類心靈最深層次需求、為了大腦分泌更多的多巴胺、為了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高度統一! 最早的扇子是舜時期的“五明扇”,是古代儀仗中用的一種障扇。它是拔了野雞尾巴上的羽毛,集齊了五種顏色制作而成的漂亮扇子。(然而野雞做錯了什么呢)
五明扇的形狀也并非如今的扇子,它的形狀如“闔”(《說文》解釋:‘闔,門扇也’),也就是扇面像一扇門,需要由他人舉著,圍在身旁,表示廣開求賢之門。晉崔豹《古今注·輿服》:“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
古裝劇里這些“大扇子”就是用來撐場面的,真沒誰閑得慌用來扇風。周代時,這種障扇的排場還規定了尊卑等級:“天子八扇,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漢代又規定了障扇是帝后的專屬,其它人都不能用,妥妥的身份象征~ 唐玄宗時就更有儀式感了,上朝的時候,要用六柄障扇把天子遮住,等皇帝就坐好了,這些扇子就像舞臺的帷幕一樣“噔噔噔”左右拉開,讓臣子們拜見圣容。退朝的時候,也要先合上扇子,等皇帝離場之后再撤扇,大臣們才能作鳥獸散了。
障扇成了撐場面的利器,那普通人用來納涼的正經扇子,又是什么情況? 古時常見的扇子有紈扇、折扇兩大類。紈扇(也叫團扇)盛行于西漢至宋代的一千多年間,邊框和扇柄多為竹制,扇面用白娟繃緊。西漢成帝的妃嬪班婕妤的《團扇歌》,是紈扇最初也是最好的代言,詩寫道: 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班婕妤借詠團扇,表達自己受趙飛燕嫉妒排擠,擔心被君王冷落,就像秋天的扇子一樣被丟棄。這個典故一出,紈扇就成了那些深宮里哀怨、寂寞的的宮娥們的象征,一直被后世的文藝青年們引用。 有寫詩的,比如杜牧的《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納蘭性德的《木蘭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此外,在紈扇上作畫也是文人們的情趣所在,特別是北宋皇家畫院的畫師,山水、人物、花鳥等題材信手拈來,貢獻了一大批精美的紈扇畫。 折扇是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韌紙或綾絹做扇面的能折疊的扇子。
據傳在北宋時期由古日本和高麗傳入中國,《宋史》記載,端拱元年(988年)二月八日,倭國僧侶嘉因在汴京(今河南開封)覲見了宋太宗,獻上檜扇二十二枚,蝙蝠扇二枚。檜扇與蝙蝠扇就是指折扇。 明永樂皇帝很喜歡這種方便的折疊扇子,此事從宮中傳出,折扇很快就在全國普遍使用了。 由于永樂皇帝命令內務府大量制作折扇,并在扇面上題詩賦詞贈送給大臣。隨后文藝青年們也跟著互贈題詩題畫的折扇,表喻友情別意。一把題過詩畫過畫的折扇,也是文化人身份的象征。
明清時期直到民國,扇面畫已經成了中國傳統繪畫的一種重要載體,扇面與卷、軸、冊構成了中國繪畫最重要的四種形式。 無論紈扇、折扇,統統逃不過文藝青年們的“魔手”。民國時,杜月笙為了紀念杜氏家祠落成,邀請了社會名流開party,大家也人手一把扇子。 不過百年光景,有了空調,扇子不再是納涼的必需品,有了豪車名表大別墅,也無需再用扇子來裝點門面了。仿佛真的印證了班婕妤的秋風紈扇的預感,被遺落在記憶深處…… |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26070.html
上一篇:介紹一下咖啡的種類有哪些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