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11)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答謝中書書》考點知識點梳理,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部編八年級上冊語文基礎知識總結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答謝中書書考點知識點梳理?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部編八年級上冊語文基礎知識總結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答謝中書書考點知識點梳理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答謝中書書》考點知識點梳理
一、作者
陶弘景,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著名的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
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學家和文字家。又被稱為“山中宰相”。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歷代寫景名作。
“山中宰相”――齊高帝曾經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后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后,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象聽到仙樂一樣如癡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作品有《本草經集注》、《集金丹黃白方》、《二牛圖》等。
二、譯文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啊。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三、重點詞語
1、四時俱備 四時:四季。 俱:都 2、曉霧將歇 歇:消散
3、夕日欲頹,沉鱗競躍。欲:將要。頹:墜落。 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 競躍:爭著跳躍
4、未復有能與奇者與:參與,這里指欣賞 5、五色交輝 交輝:交相輝映
四、重點句子翻譯
1、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譯文: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
2、夕陽欲頹,沉鱗競躍。 譯文: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
3、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文: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五、課文問題設計
(1)這篇文章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作者在文中是用哪一個字來概括它的特點的?
美。這個字點明了文章的中心。
(2)這個字所在的這句話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統領全文。
(3)全文為了說明這個“美”字作者寫了什么時候的景物?
四季,晨昏。
(4)寫了哪些景物?(在文中圈點出來)
峰、流、石壁、林、竹、魚、霧.、猿鳥、夕日、鱗.
(5)這些景物是雜亂無章的嗎?作者按什么樣的順序來寫的?
不是。由仰視到俯視再到平視。由早到晚。
【小結】:作者依次向展現了山川四時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變化,為我們勾畫了一個活靈活現、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
(6)向我們展現了這么美的世界之后,作者發出了怎樣的感概呢?
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8)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樣的心情?
自豪,得意之情。
(9)古人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物的描寫其實承載著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作者向我們展現了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在表達什么樣的情感呢?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什么?
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以及與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9、感知文章結構: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本文雖屬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你認為全文可分為幾部分,看看應該如何分才好?幾部分之間有何聯系?
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曉”與“夕”兩層來寫。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
10、作者是怎樣描繪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時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變化,動靜的結合等。(能分析出一兩點即可)
六、??键c梳理
1、山川之美,在詩人陶弘景的筆下是怎樣的情景?(引原句)
答、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2、作者是怎樣從聽覺與視覺的角度來寫一天中的景物變化?引原句
答: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3、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繪自己隱居地的秀美景色?
答:從形態、色彩、聲音三個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4、陶弘景是怎樣贊賞謝靈運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答: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5、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
6、中心思想(表達的思想感情)答:本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7、書是一種怎樣的體裁? 答:書即書信,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可具有文學性。
8、文中提到的“康樂”指誰?作者舉他有什么用意?
答:“康樂”指謝靈運。說明能夠欣賞領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9、找出文中的議論句,說說其作用。
答:最后一句。說明能夠欣賞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10、文中描繪了哪些景物?請用一個短語來概括短文內容。
答:峰、流、壁、林、竹、霧、猿、鳥、夕日、沉鱗等景物。短文是:欲界之仙都
11、“高峰入云,清流見底”表現了 山水相映 之美。
12、“兩岸石壁,五色交輝”表現了 色彩配合 之美。
13、“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表現了 晨昏變化之美。
14、作者是怎樣進行動靜結合的景物摹寫的?
答:一是形體的動與靜:高峰為靜,流水為動。二是光色的動與靜: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三是聲響的動與靜: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
15、“高峰入云,清流見底。”這兩句描寫了哪些景物?是從哪些角度來寫的?
答:描寫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種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凈;分別從仰觀、俯察兩種視角來寫。
16、“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試用形象的語言描繪其畫面,并說說這幾句描寫取得怎樣的表達效果 ?
答、猿鳥的嗚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余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意思對即可)。
這幾句描寫,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
17、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什么?
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皩嵤怯缰啥?。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七、中考實戰匯聚
臺州市(09 浙江省)
(二)(11分)【甲】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乙】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19、下列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四時俱備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B、沉鱗競躍 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C、泠泠作響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D、有時見日 胡不見我于王
20.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⑴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⑵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21.【甲】文中寫到“高峰入云”, 【乙】文中具體描寫高峰“入”的動態的幾個四字短語是: 。
22.【甲】【乙】兩文都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答:
19.B
20.⑴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⑵治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連忘返。
21.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
22. 答案要點:熱愛自然,娛情山水;避世退隱,鄙棄名利。
(福建福州)
(一)比較閱讀甲文《答謝中書書》和乙文《記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題。(18分)
【甲文】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乙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9.用“/”為文中畫線句子標出停頓。(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10.解釋下列加點的詞。(4分)
(1)曉霧將歇( ) (2)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
(3)懷民亦未寢( ) (4)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
1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沉鱗競躍。
(2)相與步于中庭。
12.填空。(8分)
(1)甲文寫景動靜相襯,其中通過生命活動的描寫,為景增添動感的語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寫景的名句是“________”。(4分)
(2)甲乙兩文都寫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繪了“□□之美”,乙文描寫了“□□之美”。但兩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則把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復雜的思想感情濃縮在文中“__________”的語句中。(4分)
9.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10.(1)消散 (2)參與,這里指欣賞 (3)睡覺 (4)只是
11.(1)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
(2)我們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12.(1)猿鳥亂鳴 沉鱗競躍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
熱愛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對即可)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2012年益陽市)
【甲】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答謝中書書》
【乙】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與朱元思書》
1、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 實是/欲界之仙都 B. 蟬/則千轉不窮
C. 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 D. 水/皆縹碧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理解錯誤的一項是(2分)
A.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消散)
B.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跑)
C.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參與,這里指欣賞)
D. 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通“返”)
3、甲文中統領全文的句子是“ ”;乙文中總領下文寫景的句子是“ ”。(2分)
4、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1)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2)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5、甲乙兩文都是寫自然景物,表達了作者對 的熱愛之情。但兩文的思想格調不盡一樣,甲文全篇充滿樂觀情趣,而乙文則暗含作者對塵世生活的厭棄之情,從文中“ ”即可看出。(3分)
答案:1、(2分)C2、(2分)B
3、(2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4、(4分)(1)太陽快要落山了,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準確譯出“頹”、“沉鱗”,語句通順)
(2)(我乘船)隨著江流飄蕩,任意往東或往西。(準確譯出“從”、“東西”,語句通順)
5、(3分)山水自然;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8.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4分)
(1)答謝中書書( ) (2)曉霧將歇( )
(3)實是欲界之仙都( ) (4)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
9.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4分)
(1)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譯文:
(2)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譯文:
11.下面對文章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文章感慨起筆,囊括了山水,縱覽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襯之美。
C.“猿鳥亂鳴”,突出了猿、鳥的鳴叫傳入耳際,繁多雜亂。
D.“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描繪出眾彩紛呈,絢麗動人的景象。
12.這篇短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9.(4分)(1)書信(2)消散(3)指人間(4)參與,這里指欣賞。10.(4分)(1)肉岸的石壁色彩更深,交盯輝映。(2)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11.(3分)C(“亂”在文中應該是“此起彼伏”,不是“繁多雜亂”)
12.(4分)表達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悅之表,與古今知音影后得意之感。(以上兩點各2分,意合即可)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