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10-28閱讀(3)
|
最近看到有人說這個吳姓不見得,怎么個不簡單法呢?其實就是說的吳姓家族的人非常的厲害,被譽為是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姓氏了,那么有人問了這個吳姓到底厲害在什么地方呢?還有人說這個吳姓和另外一個姓的人有世仇,那么這到底是哪一個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看看吧! 其實真正意義上沒有那個姓氏和吳姓是有世仇的,但是有傳言說呂姓的人是和吳姓的人是不能通婚的,吳姓其實都是春秋時期吳國人,因為是被越國所滅亡的,所以以吳姓為國名,由此也可以看出,越國人和吳國人是世仇啊,那姓越的人是世仇,這個就不得而知了。 下面再來看看這個吳姓家族到底有多厲害吧。 ![]() 吳氏以句(讀勾)芒玄鳥為圖騰。 吳由太陽和玄鳥組成。句芒是太昊的長子,是專門測量春分點的上古東方氏族,是太昊的助手。句芒是鳥圖騰,吳也就是鳥圖騰。吳權、吳回、吳樞、虞、周古公長子太伯,皆吳姓祖。 ![]() 姓氏圖騰 圖騰由“太陽”和“鴨頭人身像”兩部分組成,表明吳人是太陽崇拜者。 得姓始祖 泰伯 ![]() 三千多年前,陜西岐山一帶,有一周族部落,首領被稱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 季歷的兒子昌從小就很聰明,深受周太王寵愛。周太王想傳位于昌,但根據(jù)當時傳統(tǒng)應傳位于長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歡。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自創(chuàng)基業(yè),建立了勾吳古國。 商朝滅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孫周章為侯,遂改國號為吳。 春秋時期,吳國被越國所滅,其王族支庶子孫不忘亡國之恨,便以國名“吳”為姓,泰伯也就成為了吳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吳國滅亡后,夫差的太子吳鴻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后還繁衍于江浙、安徽、山東、河南境內(nèi)的一些地方。隋唐時期,吳氏已廣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唐高宗時有吳姓將佐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唐僖宗時,有吳姓將佐隨王審知入閩,皆在福建安家落戶。宋明以后,吳氏稱雄于東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孫吳宣是后蜀駙馬,家族顯赫一時。吳宣的5世孫吳吉甫是吳氏入粵始祖。 ![]() 吳氏遷居臺灣始于1291年,入臺第一人是元朝禮部員外郎吳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臺灣)。吳氏遷居香港,大約始于元代。吳姓在臺灣為第七大姓。臺南縣吳姓人最多,還有在嘉義、云林、彰化等。明朝末年至清代,福建、廣東沿海吳氏有許多人前往澎湖、臺北、高雄等地謀生創(chuàng)業(yè)。現(xiàn)臺北縣新店安坑吳姓人家是于順治年間從福建移居入臺灣的打狗(今高雄市),康熙年間平和人吳鳳父子到臺等。發(fā)展至今,其中最為顯赫的一支是吳伯雄家族。吳伯雄現(xiàn)任臺灣國民黨中央常委、臺北市市長等要職,其家族號稱吳氏"全臺第一家"。吳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吳人東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變成日本皇室。吳氏在東渡日本的同時,還有大批人南遷,進入今越南地區(qū)。其中季扎的50世孫吳權于939年稱王,建立了越南歷史上最早的獨立王朝--吳朝。南越政權最后一任總統(tǒng)吳庭艷即吳權之后。現(xiàn)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吳姓為第六大姓。 東漢時有吳風進入朝鮮,發(fā)展至今,吳姓成為朝鮮143個姓氏中最常見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后,吳姓還有人移民南洋,遷至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國、緬甸等國,近代,又有人旅居歐美。 ![]() 姓氏源流(www.ws46.com) 除了太伯之外,吳姓還有以下這些源流: ①源于姜姓 吳姓人物早在炎帝、黃帝時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吳權的,他的后代是中國樂曲的發(fā)明者。吳姓源流之一就是出自炎帝大臣吳權之后裔,以族名或國名為氏。 據(jù)記載黃帝的母親就是古代吳人的一位女姓成員,名叫吳樞。到顓頊帝時,又有個叫吳回的,他和其兄重黎先后擔任火官——祝融。吳回成為南方祝融部落的首領后,吳氏族不斷發(fā)展壯大,并逐漸分離成八個氏族,昆吾氏就是其中之一。 ②源于虞氏 古代姓名典籍《姓氏·急就篇》記載,舜的后代被封于虞,因為吳、虞的上古讀音相近而且字形相近,故舜的后代也有改姓吳。屬于以國名為氏。 歷史典籍《元和姓纂》中說:“舜有天下號曰虞,子商均因以為氏。”上古虞字寫作“吳”,只是到戰(zhàn)國時期,虞、吳開始區(qū)別。 ③少數(shù)民族改姓 少數(shù)民族中的吳姓以苗族最多,也有滿族漢化改姓。哈尼族以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如侗族、壯族、白族等,都有吳姓。 他們有的是漢族姬姓吳氏與少數(shù)民族融合而成的,不過大多數(shù)是少數(shù)民族改用、借用漢姓“吳”而成,與姬姓吳氏沒有血緣聯(lián)系。 郡望 吳姓郡望主要有延陵郡、濮陽郡、渤海郡、陳留郡、吳興郡、汝南郡、長沙郡和武昌郡等。延陵為故邑名,即今江蘇常州市,西晉分曲阿縣始置縣,治所在今江蘇丹陽西南。濮陽郡為晉咸寧時改東郡置國。治所在濮陽,西晉末改為郡。渤海郡為西漢時從巨鹿、上谷二郡之地分出,相當于近河北、遼寧省的渤海灣沿岸地區(qū)。陳留郡為西漢設置,治所陳留(今開封東南),北魏移至浚義(今開封市西北)。吳興郡為三國時設置,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晉義熙初移今吳興。汝南郡為西漢初設置,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長沙郡為秦設置。治所臨湘,(今長沙市)相當今湖南東部,南部和廣西全州、廣東連縣,陽山等地。武昌郡為公元二二一年,三國吳孫權把原來的江夏、豫章、廬陵三郡之地分出一部分而設置,范圍大約今湖北省武漢市至江西省九江市一帶地區(qū)。 ![]() 堂號 渤海堂:以望立堂。 武昌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長沙堂:以望立堂。 吳興堂:以望立堂。 陳留堂:以望立堂。 濮陽堂:以望立堂。 延陵堂:季扎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以賢德著稱,壽夢想讓他繼承王位,他堅辭不受,壽夢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個哥哥先后為吳王,臨逝世時要傳位給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時人稱其為“延陵季子”。 至德堂:孔子對泰伯的謙讓精神十分敬佩,感嘆道:“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德而稱焉!”在孔子看來,泰伯的品德已達到了極高境界,人世間再也找不出什么言語來形容他的美德了。因而泰伯被稱為“三讓王”,援引孔子的贊語,吳氏的總堂號稱為“至德堂”。 ![]() 歷史名人 1、吳起 ![]() 戰(zhàn)國時著名軍事家。衛(wèi)國人。初為魯將,繼為魏將,后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后被殺。 2、吳廣 ![]() 秦末農(nóng)民起義領袖。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fā)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后為部將田臧假借陳勝命令殺害。 3、吳道子 ![]() 唐代著名畫家。被后人奉為"畫圣"。其畫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一變古來沿襲的高古游絲描的細筆,發(fā)展了線描的藝術方法,故表現(xiàn)出來的物象富有運動感、節(jié)奏感,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 4、吳承恩 ![]() 明朝小說家。著有《西游記》傳世。 5、吳敬梓 ![]() 清代人,以小說《儒林外史》而著稱的杰出諷刺作家。 6、吳沃堯 ![]() 清代著名小說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 |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32226.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