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國學”包含著哪些內容?是從什么時候興起的?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從近代歷史開始,東西方文化交流非常的頻繁,隨著西方文化逐漸傳入到我國,對我國的各行各業都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隨著我國文化思想的覺醒,為了區別來自西方的文化,于是在國內就有著這么一批知識分子開始號召“國學”的概念。學術界對國學這樣定義:研究中華民族傳統思想文化和人文歷史的學問。 如果以這樣的標準來看,國學的范疇非常廣泛,中華民族上下5000年跟文化藝術有關的學科或學問,如,哲學、宗教學、文學、歷史學、民俗學、考據學、倫理學,農學、中醫學、算術、地理、星相、占卜、政治、經濟、書法、繪畫、音樂、戲劇、建筑,等等,都可以看作是國學。 ![]() 國學 每個獨立的學科,又可以如同一棵大樹一樣,衍生出許多細枝末葉的學問,如,我國傳統哲學又包括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陰陽家、縱橫家,等等,它們共同構成了我國傳統大哲學的思想體系。 可以看出,能夠稱得上國學的,有兩個基本條件。 一是誕生于華夏大地并在華夏大地成長起來,二是跟文化有關。 像我們熟悉的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都屬于國學范疇。 實際上,“國學”一詞早在我國周朝就已經出現,《周禮·周官·樂師》里說道: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 意思為:樂師掌管給人們傳授國家之學的工作,教導貴族的孩子們學習舞蹈。 ![]() 六藝 在周代,國家之學被稱作“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它們是學子,尤其是貴族學子必須掌握的六種基本技能。 “禮”指禮節、禮儀,跟今天的德育教育類似,目的是為了讓學子彬彬有禮、溫文爾雅。 “樂”指音樂,教授學生彈唱,辨識樂譜,通曉音律,以培養學子的藝術才能為主。 “射”指培養學子的各種射箭技術,以及軍事方面的知識。 “御”指培養學子駕駛馬車、戰車,以及其它車輛的技能。 “書”指培養學子識字、寫字、作文的技術。 “數”指廣義上的數學,包含五行運行規律方面的知識。 ![]() 在周朝如果能學好六藝,完全能變成文武雙全的,可以為國家效力的棟梁之才。 教授這些知識和技術,朝廷專門會在都城設立一個機構,指派有特長的先生來傳授,傳授技藝的機構就叫做“國學”,即,國家設立的學校。 周朝以后的朝代,基本上沿襲了周朝的做法,會在都城設立代表國家最高教育水準的“國學”,到唐代時,不論是管理制度還是教學內容,都趨向于完善,越來越豐富多樣。管理“國學”的機構叫做“國子監”,最高學府被稱作“國學”或“太學”,這些名稱一直延續到清代末年。 到近現代,為了拯救傳統文化不被外來文化所同化,一些著名學者就建議,應該把我國古代最高學府里傳授的所有知識文化,統稱為“國學”,國學的概念隨之發生了根本變化。 ![]() 由于“國學”里邊傳授的知識技能,都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精華,隨著我國歷史不斷延伸,每個朝代都會貢獻一些文化結晶,因此,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類別就越來越豐富,構成了燦爛輝煌的文明財富,讓后人用之不盡。 傳統的“國學”教育里邊,除過“六藝”之外,還有經、史、子、集,以及其它林林總總的文化類別。 “經”包括《詩經》、《孝經》、《樂經》、《周易》、《尚書》、《春秋》、《爾雅》、《禮記》、《論語》等,是以儒家經典讀物為主,其它學派讀物為輔的所有著作。 “史”分為正史和別史,正史以二十四史為核心,包括《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舊唐書》、《新唐書》、《宋史》等,別史包括傳記、雜史、雜記、游記、縣志,史評、地理、風俗,等等。 “子”的內容更為龐雜,以諸子百家的著作為核心,還包括琴棋書畫,古代所有的百科全書,以及三教九流的各種著作。 |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