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說起《道德經》,相信大家多少都有聽說過,這是一部談天道之書,結合天道而談人事,大至國家治理,小至個人修養,無不一針見血。今天要解讀的,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句話:“治大國,若烹小鮮”,結合秦亡漢興的歷史,談談本人對這句話的理解。 ![]() “治大國,若烹小鮮”出自《道德經》第六十章,字面意思很簡單,是說治理大的國家,要像烹制小魚一樣。這句話談的是一種高超的治國理念,對此,自古以來就有各種理解,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認為,烹制小魚需要加倍精心,均勻攪騰,才能保證入味。引申到治國,意思是大國情況復雜,治理人民要有更細致的政策,保證照顧到不同的階層。 第二種流傳更廣泛,說的是烹制小魚,不要開膛破肚,也不要來回攪騰,否則食材很容易碎,這道菜就給做廢掉了。引申到治國,就是說治理大國手段要盡量簡潔,不宜動輒擾民。 ![]() 從《道德經》一書的主旨來看,第二種可能更符合老子原意。河上公注:“烹小魚不去腸,不去鱗,不敢撓,恐其糜也?!庇信胝{經驗的朋友,應該理解這種說法,做小魚一般用煎法、炸法,就是為了減少翻動的次數,保證小魚的完整。所謂“無為而無不為”,用于治國,也就是要少折騰百姓,任其自化。 “治大國,若烹小鮮”,在歷史上有個非常典型的反例——秦朝。秦朝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折騰,修長城、修陵墓、修宮殿、開發嶺南……哪一件不是大工程,不得投入幾十萬、上百萬人力,以及無數的金錢?再加上秦始皇喜歡求仙、巡游,到哪里地方上不都得忙個人仰馬翻? ![]() 一句話,秦始皇把他的帝國“翻動”得太厲害了!難道他沒聽過“治大國,若烹小鮮”?肯定聽過!但看來他是當第一種理解的。從湖北出土的睡虎地秦簡來看,秦法堪稱世界上最完備的法律,對老百姓的生活規定得細致入微,幾乎照顧到了國家的每一個人,真正做到了“國無棄人”。但結果呢,人民很快拋棄了這個強大的帝國。 從劉邦入關宣布“約法三章”開始,他和他的智囊張良、蕭何就充分吸取了秦朝的教訓,漢初以道家思想治國,休養生息,出現“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 到了漢武帝時代,情況突變。由于匈奴人要來“砸鍋”,漢武帝已經管不了“烹小鮮”這回事了,大翻而特翻!好在國力已強,經得起折騰,而且后來漢武帝也及時醒悟,調整了烹調方法,所以史家評論漢武帝“異于秦始皇無幾矣……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禍。”(司馬光語) |
上一篇:羅宋湯怎么做?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