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4)
|
最近,“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這句詩在網上火了,很多小伙伴都在問其出處。其實這是唐朝著名詩人王昌齡的作品,大家在上學的時候,應該都有學過王昌齡的七言絕句《出塞》, 全詩所表達的情感令人印象深刻,每讀一遍就能感到一股積極向上的力量。那“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這首詩的背后,又有哪些典故呢?下面就一起了解看看吧。 ![]() 這句話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的《送柴侍御》,王昌齡有“七絕圣手”之譽,開元間進士,數次任官,多次被貶。《送柴侍御》是王昌齡被貶龍標(今湖南黔陽縣)期間所寫,當時友人柴侍御將要從龍標前往武岡,臨行前,王昌齡以這首詩為他送行。 全詩的意思是:沅江水路通達,連接著龍標與武岡,送你遠行也便不覺得有離別的傷感。兩地青山同承云雨,一輪明月之下,我們又何曾身處兩地? 在邊塞詩上,王昌齡比高適、岑參更早漫游邊塞,更真切體驗邊塞戍卒的勇敢與悲涼,他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被譽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以其普世價值和深厚的歷史感,超越了高岑一派; 在送別詩上,王昌齡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比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含蓄更有豁達而堅定的力量; 王昌齡的閨怨詩深情委婉含蓄蘊藉, 將深情和悲傷蘊藏于清麗的語句和意象之中,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后來者王建、元稹等擅寫閨怨的大師,也自嘆弗如。 ![]() 王昌齡是盛唐的七絕圣手,是開元天寶年間的“開天圣手”,是詩歌界的孔子,有“詩家夫子王江寧”的美譽。 也許,一個天才卓絕的人,注定要承受無邊的苦難。 在詩歌界,王昌齡做到了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在仕途上,當道者把持的輿論場,卻讓王昌齡無路可走! 王昌齡是仕途最坎坷、品行備受爭議的詩人。他為官三十年,二十年中沉淪下僚廁身縣尉之職,三次被貶;他被人說成“不護細行,謗議沸騰”,但沒有人能拿出實錘,沒有根據的污謗,卻坐實為被貶的理由。 王昌齡生于貧賤之家,小時候一邊勞作一邊讀書,他深受儒家平治天下理念的影響,渴望為國效力建功立業。與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一樣,他堅信“天生賢才,必有圣代之用”,他相信貧賤只是起點,而平治天下才是他理想的終點。 ![]() 他年少時隱居嵩山學道;成年后策馬邊疆體驗鐵馬秋風的邊塞生活;他投書干謁,面見著名宰相張九齡,陳說渴望提攜的心情;他廣泛交友廣聞博識,他的朋友圈就是京城詩壇大咖圈,幾乎所有詩壇大咖都是他的知音與至交。 一個擁有無數出色朋友的人,無疑也是出色的,品行也根本無需懷疑。 面對鋪天蓋地的非議,王昌齡采取了超越無視的態度。最初他也有過反思,他說“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諾”,俠肝義膽不平則鳴,耿直的性格讓他得罪了眾多權貴;“卷舒形性表,脫略賢哲議”,不為世俗所限大大咧咧的做派又讓所謂賢哲心有不平,所以自己才不斷被人說成是品行有虧從而一貶再貶! 在龍標,與他一起被貶的朋友要先回去了,他高興地為他寫下千古送別的名篇,《送柴侍御》: ![]()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青山同承云雨潤澤,明月普照大地,雖然分離卻好似同在一地,又何必唱起傷感的離歌呢?王昌齡自己歸期無望,卻安慰朋友離別的愁腸,豁達放曠,從而讓這首詩千古流芳。 大約在王昌齡六十歲的時候,在安史之亂中唐帝國發生了政權更替,李隆基黯然神傷做了太上皇,唐肅宗堂而皇之做了皇帝,天下大赦,王昌齡終于迎來了北歸的消息。但命運弄人,王昌齡在路過亳州時,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原因不詳,但這應該與王昌齡性格孤高耿直不愿妥協的性格有關,也許王昌齡是死于一場謀殺! 孔子說,士志于道,知道任重道遠,所以“不可以不弘毅”,即使全世界都辜負了你,你也不能辜負全世界。 王昌齡一生,完美地踐行了儒道合一的人生價值觀。 文/好玩的國學 |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36300.html
上一篇:美味的瘦肉雞蛋湯面的做法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