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天主教在中國為何發展不起來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我們都知道,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這三個宗教均發祥于亞洲地區,在數千年的社會發展進程當中,隨著戰爭、商業活動、移民、文化交流等等,推廣到了廣到了世界各地。其中基督教主要傳播于歐洲、美洲、大洋洲,伊斯蘭教主要傳播于西亞、中亞、南亞和北美一帶,佛教則主要傳播于南亞和東南亞地區。三個宗教的信徒遍及全球,目前占世界信教總人數的72%左右。 ![]() 一、基督教文化浪潮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經歷了三次外國思想的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佛學,亦即佛教。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先在中國待了三百年,根本不起作用。后經魏晉南北朝幾百年動亂,包括西晉東晉之際即第四世紀的五胡亂華,佛教突然間非常受人歡迎。直到唐代禪宗產生,佛教從公元二世紀到公元八世紀的800年時間,才在中國生根并實現中國化。 外國思想在中國文化中的第二個浪潮是基督教文化。基督教在唐朝就傳入中國,經歷宋、元、明、清各朝直到近現代,1300多年。但信奉的人卻很少,據解放初期統計,基督教徒在我國只有270萬人。 第三次是現代西方思想的浪潮,包括馬克思主義。從1919年“五四”運動起,中國接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到現在將近一個世紀。 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才激起我們的思考:為什么佛教能在中國生根,而基督教在中國傳播一千多年,教徒才300萬人左右? ![]() 二、基督教的教義和教派 基督教是自公元1世紀中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以信仰耶穌基督為核心的各個宗教教派的總稱。有教徒10億以上。 基督教發展至今已有數百個教派,大教派有天主教(羅馬公教)、正教(東正教)、新教(耶穌教)三個,產生于公元1世紀的巴勒斯坦一帶,叫耶穌基督,以《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為經典,稱為《sj》。 公元1世紀,源于巴勒斯坦的基督教逐漸流傳于羅馬帝國全境。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改迫害為利用,于392年宣布基督教為國教。歐洲中世紀時,基督教正統教會曾成為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并將哲學、政治、法學等置于神學的控制之下。與此相反,一部分農民、平民和市民也利用該教異端教派作為旗幟和組織紐帶,發動反對封建的斗爭。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東部自稱正教(東正教),西部自稱公教,中譯天主教。公元16世紀,西部教會又發生了分化,出現了脫離天主教的一派勢力,稱為新教。新教后來又不斷分化,形成繁多的派系。 基督教認為:上帝(天主)創造了世界,是世界的主宰者,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降臨人間,救贖人類。人類有與生俱來的“原罪”(從始祖開始就犯了罪),所以要受苦難。只有信奉上帝,聽從耶穌基督的安排,虔誠祈禱懺悔,趨善避惡,死后靈魂才可上天堂,否則,就要被拋入地獄。這在相當大程度上勸人為善。 基督教宣揚“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教義,其基本信條是“除上帝以外不得崇拜別神”。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一個派別,二者的教義有很多區別,但僅從生活規定來看,天主教的神父和修女不準結婚,基督教的牧師可以結婚。但有消息稱,西方有一百多神父也發表宣言,紛紛要求結婚。看來,宗教的禁欲主義也正在被沖破。 ![]() 三、基督教在中國成不了氣候的原因 基督教曾先后四次傳入中國,但都成不了氣候。 第一次在唐貞觀三年(635),基督教的聶斯脫利派沿著開放的絲綢之路傳至京師長安,時人稱之為“景教”。這個教派傳入中國的時間,與中國的唐玄奘到印度取經的時候差不多。從太宗到德宗的六個皇帝對景教都禮遇有加,使景教“法流十道,寺滿百城”,興盛過一段時間。可唐朝中期以后,武宗會昌五年,即公元845年,皇帝發布詔令禁佛,強迫和尚、尼姑還俗26萬人,景教也受牽連,基督教中斷了在中國的傳播。 第二次傳入中國在元代,時稱“也里可溫教”,信徒三四萬人。公元1315年,全國也里可溫掌教司多達72所,后隨元朝滅亡而再次中斷。 第三次傳入中國是明代中葉。1582年,天主教耶穌會士利瑪竇(1552—1610)來廣州傳教。1600年,利瑪竇廣結天下名士,傳授科技知識,以漢文寫作傳教書籍。徐光啟、楊廷筠、李之藻等名流相繼皈依天主教,天主教發展迅速。明末清初,全國28個城市設有天主教堂,康熙三年(1664年),教徒達16萬人。這一時期,基督教在華的傳播頗有生氣,有力地促進了西學的東傳和東學的西漸,中西文化交流進入了新階段,可是,公元1715年,發生了不愉快的“中國禮俗之爭”,羅馬教廷禁止**祭孔尊祖,康熙帝遂下詔禁止天主教,此禁令一直延續到**戰爭時期(1840年),天主教在中國陷入絕境,但在民間仍有一定市場。 第四次傳入中國是在近代**戰爭之后。1840年以后,在帝國主義戰艦、大炮的保護下,基督教、天主教作為帝國主義列強侵華的工具,利用不平等條約得以有較大的發展,中國人民被迫進行反洋教斗爭——準確地說,應是反洋教侵略的斗爭。從**戰爭起一直到義和團運動期間(1840—1900),60年間全國共發生大小教案400余起,這些教案無一不以教會恃勢強占民房、欺壓百姓為導火線。例如: 1863年第一次重慶教案,因法國天主教強占重慶長安寺而引起,斗爭鋒芒直指法國教士、川東主教范若瑟。迫使法國天主教讓出長安寺,“另行卜地修建教堂”。 ![]() 1865年2月和1868年11月,相繼發生了震驚全國的“酉陽”教案,反對法國天主教司鐸(神父)**鄉民、設立炮臺、橫行霸道。 1886年發生第二次重慶教案,反對美國教會在重慶城西鵝項頸、英國教會在叢樹碑修建教士住宅。市民在憤怒中焚燒白果樹教堂,搗毀教會水鴨凼學堂及教士住宅。 基督教從唐朝算起,傳到中國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可是它沒有連續下去,中間中斷了好幾次,到解放初期(1950年代初期)的統計,教徒只有270萬人。北京大學資深教授任繼愈先生分析基督教在中國沒有得到很好傳播與發展的原因:一是它的教義強調只能拜上帝,不能拜祖先,與中國傳統民族習慣相抵觸;二是基督教是靠著大炮進來的,傳教士在中國干了一些壞事,激起人民不滿,中國人民被迫進行反洋教斗爭。 近代基督教傳入中國,和歷史上從外國傳入中國的佛教、伊斯蘭教迥然不同,它不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結晶,而是帝國主義侵華政策的組成部分和殖民工具。 解放以后,我國成為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帝國主義在我國基督教和天主教各派教會中的侵略勢力逐漸被消除,外國神父(甫)紛紛出境。愛國天主教徒,響應中國基督教愛國人士發起“自治、自養、自傳”的宗教改革倡議,紛紛召開座談會,發表天主教徒自立革新宣言,割斷教會與帝國主義的關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撥亂反正,黨的宗教政策得到了認真落實,迎來了中國宗教的黃金時期,也進一步在天主教界落實了政策,如重慶市正式開放宗教活動場所76處,其中天主教開放活動場所26處。 |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36636.html
上一篇:美味的土雞燉湯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