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10-28閱讀(3)
|
說到這個越劇十姐妹也真的是有太多太多的這個故事了,最近很多人也都在問了,這個越劇十姐妹去世順序是怎么樣的,也就是說他們都是先后誰去世了,這些說法也非常有意思了,下面我們不妨就著這些問題一起來分析學(xué)習(xí)看看! 越劇十姐妹去世順序:筱丹桂,竺水招,吳小樓,尹桂芳,徐天紅,袁雪芬,張桂鳳,范瑞娟,徐玉蘭,傅全香。 1、筱丹桂1947年10月13日去世 筱丹桂(1920年—1947年10月13日),本姓錢,名春韻、春鳳,嵊縣長樂人,近代越劇名演員,被譽為“越劇皇后”,是女伶中最早冠以“皇后”之人。曾有“三花”(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不如“一娟”(姚水娟),“一娟”不如“一桂”(筱丹桂)的說法。 2、竺水招1968年去世 竺水招,原名竺云華,1921年出生于浙江省嵊縣靈鵝村,越劇小生流派“竺派”創(chuàng)始人,“越劇十姐妹”之一,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
3、吳小樓1998年去世 吳小樓(1926~1998),女,越劇演員。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又名月樓,浙江省諸暨人,1926年6月18日生于杭州。
4、尹桂芳2000年3月1日去世 尹桂芳(1919年12月1日-2000年3月1日),原名尹喜花,浙江新昌人,越劇女演員,工小生,越劇尹派藝術(shù)創(chuàng)始人,被稱為“越劇皇帝”,“越劇十姐妹”之一。 10歲入越劇之鄉(xiāng)的嵊縣學(xué)藝,后改入醒獅劇社、大華舞臺跟班。出科后在寧波、紹興、杭州等地演出。1946年在上海創(chuàng)建芳華越劇團,1959年隨越劇團遷往福建。歷任上海、福建芳華越劇團團長,上海老閘區(qū)第一屆政協(xié)**,黃浦區(qū)第一屆政協(xié)**,中國文聯(lián)第四屆委員,中國劇協(xié)福建分會**。
尹桂芳一生演過上百個劇目,曾在《紅樓夢》《西廂記》《沙漠王子》《盤妻索妻》《屈原》《江姐》《浪蕩子》等劇目中成功塑造了多個經(jīng)典藝術(shù)形象。她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博采眾長,創(chuàng)立了獨樹一幟的流派藝術(shù)——尹派。唱腔委婉纏綿,灑脫深沉,醇厚清新,深受廣大觀眾喜愛。聞名全球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祝》的第一樂章就是借鑒于尹派唱腔中的“起調(diào)”旋律。尹桂芳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是上世紀四十年代繼袁雪芬之后最早投入“新越劇”行列的藝術(shù)家,為越劇的改革注入了拳拳之心。 5、徐天紅2010年去世 徐天紅(1925年9月13日-2010年),女,著名越劇老生。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生于浙江省余姚。越劇四大老生之一,也是“越劇十姐妹”之一。曾任上海市新城區(qū)、黃浦區(qū)人民代表,福建省政協(xié)委員。 6、袁雪芬2011年2月19日去世 袁雪芬(1922年3月26日—2011年2月19日),原名袁雪雰,浙江紹興人,越劇女演員,工青衣、閨門旦,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越劇代表性傳承人。
1933年,入科班學(xué)藝。1936年,初次掛頭牌并灌制女子越劇第一張唱片《方玉娘哭塔》。1940年,主演改良越劇《恒娘》。1942年,開始進行越劇改革,演出新編劇目《古廟冤魂》等。1943年,主演劇目《香妃》,創(chuàng)造【尺調(diào)】唱腔。1946年,將魯迅小說《祝福》改編為《祥林嫂》搬上越劇舞臺。1947年,發(fā)起“越劇十姐妹”義演。1949年,主演劇目《相思樹》。1952年,獲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榮譽獎。1953年,主演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戲曲影片《梁山伯與祝英臺》。1955年,任上海越劇院院長。1958年,主演劇目《梅花魂》。1959年,主演越劇《雙烈記》,創(chuàng)【6字調(diào)】。1965年,主演現(xiàn)代劇目《火椰村》,創(chuàng)制【降B調(diào)】唱腔。1977年,重新登臺。1978年,主演越劇影片《祥林嫂》,再度擔(dān)任上海越劇院院長。1985年,退居二線。1986年,以藝術(shù)指導(dǎo)身份與上海越劇院演出團赴巴黎演出。1989年,獲第一屆中國金唱片獎。1995年起,擔(dān)任上海市白玉蘭戲劇獎評委會主任。2008年,入選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傳承人。2009年,獲第一屆中國戲劇獎“終身成就獎”。 2011年2月1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9歲。 袁雪芬是越劇袁派創(chuàng)始人,其唱腔旋律淳樸,節(jié)奏多變,感情真摯深沉,韻味醇厚,委婉纏綿,聲情并茂,在表演上重視刻畫人物性格和內(nèi)心活動。 7、張桂鳳2012年3月4日去世 張桂鳳,越劇表演藝術(shù)家,越劇張派老生創(chuàng)始人。1922年出生,浙江蕭山人。1936年入嵊縣招龍橋科班學(xué)藝,工老生,代表作《打金枝》等。1942年10月進上海大來劇場,是袁雪芬倡導(dǎo)的越劇改革的第一批參加者之一,1945年在上海加入袁雪芬、范瑞娟領(lǐng)銜的雪聲劇團,1947年加盟范瑞娟、傅全香領(lǐng)銜的“東山越藝社”。建國后,歷任華東戲曲研究院實驗越劇團、上海越劇院演員。1952年獲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演員二等獎。1962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唱腔剛勁挺拔,聲情并茂,有“性格演員”之稱,刻畫人物惟妙惟肖。常演劇目有《梁山伯與祝英臺》、《打金枝》。
8、范瑞娟2017年2月17日去世 范瑞娟,別名范竹山(1924年1月6日-2017年2月17日),女,漢族,1924年生,浙江紹興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越劇代表性傳承人,越劇范派創(chuàng)始人,國家一級演員。 9、徐玉蘭2017年4月19日去世 徐玉蘭(1921年12月27日-2017年4月19日),浙江新登人,越劇女演員,工小生。 1933年,進入東安舞臺科班,先習(xí)花旦,后改老生;同年11月,隨“東安舞臺”到上海南洋橋敘樂茶樓做班底。1939年,與吳月奎等組建興華越劇社。1941年,演出越劇《盤夫索夫》,正式改唱小生。1943年,在寧波演出劇目《黃金與美人》,揭開寧波越劇革新的序幕。1947年9月,組建玉蘭劇團。1948年,開始與王文娟合作。1950年,主演越劇《信陵公子》。1952年,參加****總政治部文工團越劇隊,憑借劇目《西廂記》獲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員一等獎。1954年,憑借劇目《春香傳》獲華東戲曲觀摩大會表演一等獎。1957年,主演劇目《北地王》。1958年,主演劇目《紅樓夢》。1962年,拍攝彩色越劇戲曲片《紅樓夢》。1975年,參演樣板戲《磐石灣》。1980年,主演愛情喜劇《西園記》。1985年,任“紅樓劇團”團長。1989年,其錄制的唱片《紅樓夢》獲首屆“金唱片獎”。1991年4月,退休,受聘為紅樓劇團藝術(shù)顧問。1993年,其主演的電視片《徐玉蘭藝術(shù)集錦》播出。2006年,獲“百年越劇特殊貢獻藝術(shù)家”稱號。2008年,成為國家第二批非特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3年,獲中國戲劇獎·終身成就獎。2017年4月8日,獲第27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shù)獎。 2017年4月19日,徐玉蘭因病在上海華東醫(yī)院去世,享年96歲。 徐玉蘭是越劇“徐派”創(chuàng)始人,其表演富有激情,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具有俊逸瀟灑、神采奪人的藝術(shù)魅力。
10、傅全香2017年10月24日去世 傅全香,原名孫泉香(1923年8月30日—2017年10月24日),浙江嵊縣后莊村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越劇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wù)院政府特殊津貼。 |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36780.html
上一篇:胡辣湯的做法和配料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