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哈爾濱什么意思?地名的由來
發(fā)布時間:2025-10-28閱讀(2)
| 
 說起哈爾濱,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了,這是我國東北黑龍江省的省會,有著冰城一說。哈爾冰不僅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還是“一國兩朝”發(fā)祥地——即金、清兩代王朝發(fā)祥地,素有“東方莫斯科”、“東方小巴黎”的美譽。那么大家知道為何要叫做“哈爾冰”呢?這“哈爾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慢就隨著中睿百科網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哈爾濱的歷史興衰歷史上的哈爾濱,幾度繁榮,又幾度衰落。 公元493年前后,哈爾濱一帶正是“勿吉七部”之一安車骨部的居住范圍,迎來了第一次“振興”。 不過,在唐破高麗(公元667年)后,安車骨部“奔散微弱,今無聞焉”(《舊唐書》),甚至連城鎮(zhèn)鄉(xiāng)村的名號都沒有留存下來。 金、元交替時期(13 世紀中葉),哈爾濱經歷了第二次興衰。作為金國的“龍興之地”,哈爾濱地區(qū)在金朝時期空前繁榮。 但隨著金被蒙古滅亡后,絕大多數村寨城堡毀于戰(zhàn)火,人口銳減,耕地趨于荒蕪。盡管城名和村名大量見載于史書,但實際并未流傳于元明兩朝。 譬如金上京故城(俗稱白城), 在明朝時卻被稱之為“尚京”,還將金上京挪到了開原; 而清初又誤認渤海上京(今寧安縣)為金上京。 ![]() 明、清交替時期(17 世紀中葉),哈爾濱經歷了第三次興衰。 歷史記載,明初在阿什河流域建立了岳希衛(wèi)和魯路吉站。可伴隨著努爾哈赤的崛起,其征服之地的所有居民都被強行編入八旗,本已地曠人稀的哈爾濱地區(qū)再度荒蕪。 直到清代中前期(17世紀后半葉),阿什河流域才得到重新開發(fā),出現了大量新的村屯和一些城鎮(zhèn),哈爾濱地區(qū)終于得以“再次振興”。 ![]() “哈爾濱”一詞,到底是什么意思?從史料上看,最初占據哈爾濱地區(qū)漁場的“生力軍”,主要是今天滿族人的先祖。因此不少學者認為,“哈爾濱”一詞大概率源自滿語。 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吉林將軍恒祿奏稱: 松花江下游、伯都納所屬地方,旗民、驛站人、口外蒙古等設網打魚,率多爭競,請分定邊界,計網征稅,以杜訟端。 ![]() 朝廷派喀喇沁貝子瑚圖靈阿等馳驛前往,秉公查勘,分定地界,瑚圖靈阿回奏說: 查松花江下游內岸屬伯都訥、拉林,外岸屬蒙古,應令各于本岸捕魚,不得互越。其按網征稅事宜,除拉林十網賞給閑散滿洲,蒙古十二網亦經分給該處,均不征稅外,伯都納十八網,每網按年征稅銀二十兩。 也就是說,今天的哈爾濱地區(qū),正是“滿洲十網”中的一網,非口外“蒙古十二網”中的一網。 實際上,關于“哈爾濱”的地名含義,有滿語說、蒙古語說、錫伯語說甚至是俄語說、突厥語說等多種觀點,可謂“百花齊放”。 ![]() 我查了一些資料,做了一些匯總,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1)滿語“曬網場”或“當地某一大地主人名” 1898 年,俄國采礦工程師阿奈魯特在《1896年吉林下航記錄》一書中,經訪談考證后首提此說。 2)蒙古語“平地” 1913 年出版的魏聲和《吉林地志》一書中寫道: 濱江縣,土名哈爾濱….蒙人以此地草甸平坦,遙望如哈喇,蒙語因稱為哈喇濱。漢語訛傳,又譯喇為爾….設治頃以此地臨江,且就土人之慣稱,故名。 ![]() 3)滿語“打魚泡”或“曬魚網” 1922 年,東省特別區(qū)東陲商報館刊行了殷肇瀛《哈爾濱指南》一書記載: 哈爾濱三字,系滿語譯成漢文,即打魚泡之意義,或譯為曬魚網三字。 4)俄語“大墳墓” 1928 年出版的《商工指南》(俄文版)記載:按‘哈爾濱’這幾個中國字的大致的而且很難表達的發(fā)音的意思是‘安樂的墳墓’。 1933 年出版的《大哈爾濱案內》(日文)又引申說:哈爾濱之字音與俄國語句大墳墓相仿,是為俄國人命名時業(yè)已蓄意永占此地、死后亦埋于此地之意味,世人未審其用意之深,沿用至今。 5)滿語“漁人之濱” 1990年,陳士平先生在《新晚報》專題文章中指出:滿語的“哈”就是魚,漁人就呼“哈拉”,“濱”意為傍水,因此,上了年紀的人都稱哈爾濱為“哈拉濱”,故史稱“漁人之濱”是符合其歷史、地理環(huán)境和當年滿族人濃郁的漁獵生活氣息的。 ![]() 6)錫伯語“漁村” 1991年,曹熙先生在《新晚報》專題文章中指出::哈爾濱舊稱“哈拉濱”,從錫伯語的語音結構上分析,“哈拉”是指錫伯族的姓氏,“濱”則指沿江居住的錫伯族部落,所以哈爾濱意即“臨江的姓氏”,鑒于錫伯族人建起常年漁場,可轉意為“漁村”。 7)東突厥語轉女真語“天鵝” 1991年,王禹浪先生在《新晚報》專題文章中指出,哈爾濱一詞最早源于東突厥語,意即“天鵝”,后被女真人所接受,成為了女真語詞匯。 8)滿語“扁狀的島嶼” 1996 年,紀鳳輝先生出版《哈爾濱尋根》一書,其在遍查眾多史料的基礎上,提出此說。 次年,楊錫春先生出版《東北地名語源考》一書,將歷史上黑龍江地區(qū)出現的“哈爾芬”“哈勒費延”“哈爾濱”三地名,均釋為滿語“扁狀島嶼”。 另外,還有女真語“斡勒水”說、“阿里合懣”說,滿語“狹長的屯子”說、“肩胛骨”說,蒙古語“牧場”說、“肚囊”說等等,可謂公說公有理,各說各的理,熱鬧非常。 ![]() 關于“哈爾濱”的主流“解釋”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學者們普遍認為,滿語“扁狀的島嶼說”和滿語“漁網說”的論證更為合理,論據更為充分,更得到了主流的認可。 1)滿語“扁狀的島嶼” 紀鳳輝先生在《哈爾濱尋根》中指出: 哈爾濱地名自產生以來,朝代幾經更替,民族幾經變遷,江河幾經改道,雖然她的語音代代相傳,但她的語義卻沉積在歷史長河的底層變成了一塊“地名化石”。 ![]() 為了進一步闡述觀點,紀鳳輝先生將“合里賓忒”系列地名安札時間線進行了歸類整理。 金代:合里賓忒( 見《金史·地理志》) 元代:哈兒賓( 見《經世大典·元文類》) 明代:哈爾芬( 見《明實錄·太宗實錄》) 清代:哈勒費延島( 見《欽定盛京通志》) 而他在一系列調研和探究后得出結論: “扁狀的島嶼”在滿語方言中發(fā)音為“harbin tun”,音譯是不折不扣的“哈爾濱屯”四個字,“哈爾濱”地名近百年、“合里賓忒”地名近千年之謎,能夠得到一個比較合乎實際的解釋,即“扁狀的島嶼”之意。 它語音語義均與其相應的歷史環(huán)境、民族環(huán)境、地理環(huán)境和語言環(huán)境完全吻合,至于“合里賓忒千戶”、“哈兒賓狗站”、“哈爾芬衛(wèi)”、“哈勒費延城”、“哈爾濱屯”的正確語解,也應當分別是“扁島上的千戶”、“扁島上的狗站”、“扁島上的衛(wèi)”、“扁島上的城”、“扁島旁的村子”之意。 ![]() 2)滿語“漁網” 孟烈、李述笑《名城與城名———哈爾濱釋名縱談》書中指出: …能有資格為一百多年前的事情作證,也就只能是一百多年前的人了,證人有兩位,一個叫薩蔭圖,一個叫于駟興。 薩蔭圖是蒙古鑲黃旗人,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 四月出任濱江關道之第二任道臺。“此人閱歷不凡,曾兩度朝見皇帝”。 于駟興,原為東三省總督趙爾巽之幕僚,民國時期曾任黑龍江省教育廳長、政務廳長等職,并于1924年至1928年代理黑龍江省省長。 ![]() 薩蔭圖在哈爾濱任職時,濱江關道曾印制一副《哈爾濱一帶全圖》,道臺大人親自撰文: 謹按哈爾濱命名之義,一古昔曬網之鄉(xiāng)也….自邊禁大開,交通便利,始商賈云集焉….惟考其形勝,迄無善本,爰創(chuàng)斯圖,以供眾覽。滄海桑田,于此可見。 這里的“謹按”二字,其全部含義為“經過慎重的考察研究之后所下的論斷”。 于駟興接任吉林西北路分巡兵備道后,曾接受一次日本記者的采訪,該記者寫了一篇名為《哈爾濱之地名》的文章,文章中寫道: 我(日本記者)對哈爾濱地名之義及產生緣由,曾做過一些考究,但至今仍存疑惑….最近與西北路兵備道道臺于駟興做過半日閑聊…于道臺所言非常淺顯易懂,受益良多。他說“哈爾濱依滿語而言是打漁網,即漁網之意”。 概言之,哈爾濱是滿語“古昔曬網之鄉(xiāng)”、“打漁網”“漁網”之意。 ![]() 總結有學者將兩種觀點的論據,以時間軸的形式整理了出來。 主張滿語“曬網場”觀點的,最早源來自俄國采礦工程師阿奈魯特(1898年),1907 年薩蔭圖提出“古昔曬網之鄉(xiāng)”說,1910 年于駟興提出“打漁網”“漁網”說等等。 主張滿語“扁狀的島嶼”說,則將“哈爾濱”三字從語言學上上溯到《金史·地理志》記載的“合里賓忒”,下延至黑龍江將軍衙門檔案記載的“哈爾濱”( 1866 年) 。 ![]() 可以這樣理解: 在150 年以前的文獻典籍記載中,哈爾濱均為“扁狀的島嶼”之意,即屬于地名學分類上的“地形地名”; 而清末民初以來的各種解釋,都與“漁網”相去不遠,屬于地名學分類上的“示意地名”。也就是說,這兩種觀點都有自己的道理,至于“哪個更正確”,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對此,你怎么看?歡迎大家討論~  |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37152.html
上一篇:玉米燉雞湯的家常做法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