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七夕吃什么古人是怎么過的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2)
|
一年一度的七夕節馬上就要到了,現如今很多人都將七夕作為傳統的情人節來過,那么在很多人看來,七夕自然就是一個屬于情侶之間的節日了。但其實七夕在最開始的時候和情人節并沒有任何的關系,而是一個只屬于女子的節日,而在后來的發展中,逐漸變成了一個“情人節”。那么,你想知道古代人過七夕的時候,都是怎么過的嗎?古人的七夕節有什么活動內容,而在七夕的時候又有什么美食可以品嘗呢?今天就讓中睿百科網的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1、七夕吃什么傳統食物餃子 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巧果 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面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后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云面 膠東人七夕吃巧果子,臨沂人七夕則吃云面。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獲得巧意。 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選沒有蟲蛀的綠豆一小碗,洗凈,平鋪到一個盤子里,用濕紗布蓋好遮住陽光,放到炕頭上,每天噴幾次水使之保持濕潤。七天后,待豆芽長至兩三厘米長,便可做手搟面,下鍋煮熟,過涼水拔透;然后熱鍋坐油,加肉丁炒熟,蔥、姜爆鍋,醬油、醋熗鍋,放綠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鹽、味精,做成豆芽湯;把面條抓到碗里,澆上豆芽湯即可食之。 雞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只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五子 七夕“拜織女”是古代少女、少婦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后,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 花瓜 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江米條 老南京人過七夕還有個獨特的風俗:吃江米條。江米條是一道漢族小吃,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后在燜鍋里蒸出來,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再稈成圓形,曬干用油煎出來,最后蘸梅花、松花、芝麻、豆沙等制作而成的一種食品。 其他七夕食俗 在民間,一般以巧果及花瓜作為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還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并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 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藥的日子。據說有一種以松柏為藥材的秘方,其神奇的藥丸就是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配合成的,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 此外,還有餌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藥。比較實用的藥方有曬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了。 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面粉制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煎炸后稱“巧果”。晚上還會在打掃干凈的庭院里,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食用。 七夕吃巧果有何寓意 祈盼自己或友人靈巧。 七夕節民間習俗吃巧果。巧果又稱作“乞巧果子”,花樣較多。主要的原材料是油面糖蜜。巧果的制作方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后和人面粉、芝麻,拌勻后攤在案上搟薄,晾涼后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后折為梭形面巧胚,人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設湯餅。 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并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面粉制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煎炸后稱“巧果”。巧果做成后,到晚上陳列到庭院中的幾案上,擺上巧果、蓮蓬、白藉、紅菱等,家人和親友圍坐在一起,一邊欣賞浩瀚的夜空,一邊品嘗各種巧果和其他食品,人人祈盼自己或親友會變得靈巧起來。
2、古代七夕節十大活動1、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漢,流于后世。這一天各家女兒圍坐一團,以五彩絲線穿針,速度快為巧者。《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志》:“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www.ws46.com) 2、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針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時。七夕夜,陳列瓜果于庭院中,有蜘蛛結網則得巧,網密得巧多。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是夕,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后世多遵唐俗。 3、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七夕中午,投針于水,借日影而驗工拙,成花鳥云獸影,則乞得巧。 明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 《直隸志書》: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于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織女”清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云,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4、蘭夜斗巧 起源于漢朝宮廷的游戲,將五彩線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后,宮中的宮娥彩女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 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后,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她說:“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闐樂之后,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后,宮中的宮娥彩女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而有個叫徐婕妤的宮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呈獻給皇上,皇上把這些小玩意在晚上隨手放置在宮中的桌角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游戲就叫做‘斗巧’。 5、種生求子 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扎成一束,稱為“種生”,借以求子。種生求子是實際上也是古代生育信仰的一種。寄托著中國勞動人民樸素的審美情趣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6、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為了祭奠老牛讓牛郎刨皮,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的犧牲精神。傳說中,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后,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就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生前躬耕、死后奉獻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7、曬書曬衣 古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盛行。據載,司馬懿為避禍曬書裝瘋。而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制造了夸耀財富的機會。古代七夕曬衣之俗,《楊園苑疏》記載,漢建章宮有太液池,池西有漢武帝之曬衣閣,每到七月初七,宮女必登樓曬衣。此當為七夕曬衣之緣起。到了魏晉,七夕曬衣的習俗已相沿成風,并相當程度地演變為官宦人家夸富斗富的一種表演。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 《晉書·阮咸傳》載,阮咸性情乖張,每有駭俗之舉。七月七日,道北富戶皆曝曬衣物,滿目珍奇,美不勝收。阮咸于道南自家庭院中,執長竿吊一破布片迎風招搖,頗為滑稽,路人見之不解,阮咸對曰:未可免俗,聊復爾耳。大意說的是七月七日這天,當阮咸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么,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 8、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流行于清代風俗,七月七日,婦女忙于拜織女,而男子則忙于屠狗祭魁星,魁星為點取狀元之神,祭拜它以求科舉高中,官運亨通。 清鄭大樞《竹枝詞·七夕》詩云:“今宵牛女度佳期,海外曾無鵲踏枝。屠狗祭魁成底事,結緣煮豆待何時。”錢琦《竹枝詞·拜文昌》詩云:“五彩亭前祝七娘,三家村里拜文昌。橋填烏鵲星聯斗,天上人間各自忙。”當地人稱織女為“七娘”;文昌又稱文曲星,掌管文運之神。 9、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于月光下擺一張桌子,于案前焚香禮拜后,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 據史料記載,七夕習俗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后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 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中國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10、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 例如四川綿陽地區《鹽亭縣志》:“七月七日為乞巧節。童稚以鳳仙花染指甲。”其實,這一天用花草染指甲大多數都是女子與兒童們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3、七夕節的歷代發展從歷史文獻以及結合古俗遺跡來看,隨著人們對天文星象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對牛郎織女自然天象的崇拜以及祭祀祈福等節俗在上古時代就有了。漢代是我國統一后第一個大發展時期,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這對節日習俗的傳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主要的傳統節日在漢代開始普及。此后七夕的風俗漸出現于文獻上記載。“七姐誕”的乞巧習俗傳入北方西安一帶始于漢代。西漢劉歆《西京雜記》(西京,今陜西西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這便是七姐誕的乞巧風俗出現于北方西安一帶的文字記載。南朝梁時期,代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玉石為針,陳幾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乞巧。有蟢子網瓜上,則以為符應”。可見南北朝時,南方七夕乞巧儀式已頗為復雜,不僅要拜祭牽牛織女二星、月下穿針,還要在庭中擺放瓜果,而根據蜘蛛所結網判定是否“得巧”的習俗也已經形成。到了唐代,宮中甚至還要做七夕這天設專門的“乞巧樓”,嬪妃、女子在月光下,以五色線穿九孔針乞巧。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經歷史發展演變,牽牛婺女天文字星象被賦予了人格化的牛郎織女美麗傳說(唐代《歲華紀麗》卷三引漢應劭《風俗通》佚文:“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在現存文獻中,最早出現“七夕節”一詞的在北宋;在宋之前的文獻多稱此天為“七月七”、“乞巧節”、“七夕”等。宋代將七夕節定位國家法定節假日,節日娛樂性及商業氣息突出,七夕節的節日氣氛達到頂峰。宋元之際,七姐誕的乞巧習俗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說明七夕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在古代,七夕和牛郎織女傳說關系密切,它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這天靚女會訪閨中密友、拜祭織女、切磋女紅、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兒節”的稱謂。女性歡天喜地競技娛樂的日子,男子也湊個熱鬧在一旁欣賞,男女定情只是“女兒節”盛會中的副產品。在文字資料記載中,元代七夕活動主要有乞節會、穿針乞巧、斗巧宴、摩訶羅(泥娃娃)、五生盆(盆栽)。明代七夕只有浮針乞巧。清代七夕活動主要有浮針乞巧、祭祀乞巧、五生盆。 在《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中,牽牛、織女已是一對相互傾慕的戀人。此后,經歷代文人“加工”,這一段本屬天上的傳說愈加豐滿生動,在黃梅戲經典劇目《天仙配》中,古人對于星象的臆想已經和一個名叫董永的的民間農夫近乎完美地整合成一段人世間的愛情悲劇,也就是今所熟知的牛郎織女的傳說。近代因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征愛情的節日,并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中國七夕節雖然生成時間比西方情人節早得多,而且一直在民間流傳經久不衰,但目前在年輕人中,七夕節不如西方情人節受寵。民俗專家表示,和洋節相比,七夕等傳統節日在文化和內涵上更有潛力可挖,如果將浪漫、溫馨、娛樂等時尚元素植入傳統節日,傳統節日可以更精彩。 |
上一篇:魚骨木瓜湯的做法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