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蘭亭集序和道教有何關聯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2)
|
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王羲之和道教之間的關聯,其實王羲之的書法造詣之所以能達到如此高的境界,跟他信奉道教有很大的關系。因為早期道教有很多教符,經生在抄寫的過程中,其實就已經潛移默化的對他本人產生了影響。王羲之和道教結緣跟他的家庭背景有很大關系,所以王羲之也是一位堅定的道教信仰者。其實在王羲之的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一些修道的影子,下面就來了解看看吧。 ![]() 1、家學淵源《蘭亭序》是“書圣”王羲之的書法代表作,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時期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后遷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王羲之曾任會稽內史,領右將軍,故人又稱“王右軍”。在書法史上,王羲之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顧名思義,父子二人堪稱是中國書法領域中的王者至尊。 王羲之的父親王曠,官淮南太守,善隸書。受父親言傳身教的影響,王羲之的書法首先得益于家學淵源。幼年時期的王羲之老實木訥,語言遲鈍,他七歲開始學書,卻表現出過人的書法天賦。后來,他從學衛夫人,得正書的技法。 十六歲至二十歲,王羲之又改師叔父王廙,得書法眾體之妙。王廙工于書畫,被世人譽稱:東晉王朝南遷,“過江后,為晉代書畫第一”。 王羲之得到叔父王廙的悉心教導、指點,書藝突飛猛進。二十歲以后,他的正書、行書宗尚鐘繇,草法效法張芝,從而融會貫通了各項書法技藝。王羲之博采眾美,集眾家之長,又推陳出新,一改漢魏以來的書風,成就了妍美流便的新體。 魏晉時期,士族階層的意識形態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舉止,名士風范成為時尚,也深刻影響著人們當時的審美情趣。崇尚自然、超然物外,魏晉名士們率真任誕而風流自賞。 在動蕩不安的社會大背景下,眾多名士文人面臨險惡的生存處境,選擇了不滯于物、獨立特行、超脫世事的不合作態度。他們不拘禮法,寄情山水之間,飲酒縱歌,風流倜儻,體現出獨特的“魏晉風度”,為后世的文人士大夫們所欽慕、景仰。出身于豪門士族的王羲之名士風流,才高蓋世,他的書法藝術無疑是這種“魏晉風度”的最佳體現。 ![]() 2、《蘭亭序》問世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和謝安、支遁、孫綽、許詢等名士相聚在會稽蘭亭,曲水流觴,飲酒賦詩,極盡歡樂雅興。古時稱這種聚會為“修禊”,是古人春天在水邊嬉游,以祈求平安、祛除不祥的習俗。在這次歡宴之后,王羲之乘興為朋友們歡聚時吟誦的詩歌集作序,寫下了千古名篇《蘭亭序》。 《蘭亭序》行文簡潔,記敘了王羲之和朋友們詩意雅聚、縱情山水、歡暢淋漓的愉悅心情,結尾又透露出人生苦短、歡樂易逝的悲觀情緒。詞句之間宣泄著作者內心的苦悶,表達了他渴望解脫塵世煩惱的迫切愿望。其書法為行書,即興書寫,本屬隨意揮灑,信手而就。筆墨卻如行云流水,表現出超凡脫俗的技藝,甚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難怪被后人稱贊為“天下第一行書”了。 《蘭亭序》書卷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其文及款字中,共書寫了21個“之”字、7個“不”字和7個“一”字,字字不同,各逞美態,表現出非凡的技藝。觀賞者哪怕是僅僅品味其中那個簡單的“之”字,也能讓人感悟到中國書法用筆之妙境,的確讓后世的書法家與書法愛好者們心悅誠服,嘆為觀止。 一千多年來,行書《蘭亭序》成為經典,令無數書法愛好者追慕效法。很多人正是通過觀摩學習《蘭亭序》,愛上中國書法藝術,進而走入了這門高雅的書法藝術殿堂的。 王羲之對這個“之”字似乎是情有獨鐘的。我們知道,中國古人最講究文字避諱,祖老先人名字用過的字,子孫絕對不能用。偏偏王羲之的家族出現了奇怪的現象。兒子叫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獻之;孫子叫楨之、靜之,等等。 王羲之家族這些人為什么不避家諱呢? 為此,國學大師陳寅恪經過考證認為,王羲之家族之所以不避家諱,鐘愛“之”字,是因為他們都是道教天師道的信徒。“之”即“道”,這個“之”字是天師道組織成員的暗號或徽章。也就是說《蘭亭序》中的“之”字不僅字形漂亮,還承載著王羲之的道教信仰。 ![]() 3、《換鵝帖》的故事天師道是道教中著名的流派,王氏家族信奉天師道,代代相傳。“之”字在王氏家族后代的名字中沿用,正是這一道教信仰代代相傳的顯著標志。王羲之一家和夫人郗氏一家都信奉天師道。《晉書·郗鑒傳》說郗愔“事天師道”,“與姊夫王羲之……俱棲心絕谷,修黃老之術”。看來,王羲之不但是著名的書法家,還是一位道教徒、養生家。 王羲之傳世的書法作品除《蘭亭序》外,還有一部同樣精妙的小楷法帖叫《黃庭經》。(www.ws46.Com) 傳說,王羲之非常喜歡鵝,愛鵝成癖。 山陰有位道士一心想得到王羲之的墨寶,就特意飼養了一只又肥又大的白鵝。一天,王羲之到郊外出游。當他看到了大白鵝,就想買下來。一問,才知道鵝是道士的,就請求道士把白鵝賣給自己。道士說:只要你抄一部《黃庭經》,我就把鵝送給你。于是,王羲之欣然答應。他回家認真抄完一部《黃庭經》,就趕往道觀送給道士交換,然后,高高興興地提著鵝走了。所以,這《黃庭經》小楷法帖又有了個《換鵝帖》的別名。 王羲之為什么特別寵愛鵝呢?有人認為,王羲之從鵝的步伐動作中,感悟到了毛筆字書寫用筆的奧妙,具有書法仿生學的借鑒意義。鵝既是他朝夕相處的寵物,又是他書法道路上的良師益友。而根據陳寅恪先生的考證,王羲之只所以為了得到這位道士養的鵝,不惜走上三十里的山路,還親手抄錄一遍《黃庭經》,其主要原因,還是出于他的道家修養,是為了達到養生的目的。 據說,王羲之經常服食道家仙藥“五石散”來益壽延年。可是,服用此藥,伴隨而來的會有中毒癥狀。食用鵝肉具有解毒的功效,因此,王羲之把鵝視為上等良藥。為了修道養生,王羲之于是就再也離不開鵝了。 ![]() 4、官場失意王羲之家族信奉的道教天師道,其終極的理想就是長命百歲、修煉成仙。道家經典《黃庭經》講述的正是道家修仙的方法,存思黃庭,煉養丹田,吐納行氣,保精固精,必能修成正果。王羲之以虔誠之心恭敬書寫的《黃庭經》,飄逸灑脫,氣足神完,真可謂是字字珠璣,寶光閃爍。 除了“養氣”修煉,“服食”丹藥也是道家的重要修仙方法。魏晉名士沉迷于丹藥養生,王羲之也不例外。《世說新語·容止》記載王羲之見了服用“五石散”之后的朋友杜弘治,驚嘆他“面如凝脂,眼如點漆,此神仙中人”。王羲之羨慕不已,也親身去體驗了服用五石散的奇妙感受。他在給朋友的《雜貼》書信中說:“服足下五色石膏散,身輕行動如飛也”。 王羲之當然沒能依靠丹藥修煉成仙,他是通過自己的文筆、書法成就了自己“書圣”“書仙”的歷史地位。南朝宋時期劉義慶編撰的筆記小說《世說新語》記載了許多有關王羲之的逸聞趣事,諸如“東床快婿”“逸少清貴”之類的典故,雖說言語簡潔,卻展現了王羲之的性格、心理,刻畫出鮮活生動的名士形象。 王羲之出身名門,世代為官。混跡官場的王羲之一直都郁郁不得志,最后在會稽郡守任上,偏偏又遇上了自己最討厭的上司王藍田。王藍田抓住王羲之的把柄,借機報復。王羲之一氣之下,干脆稱病,憤然辭去郡守之職,歸隱到會稽下屬的剡縣金庭。陳寅恪先生的《述東晉王導之功業》認為:王羲之“其欣賞自然界美景的能力甚高,而浙東山水佳勝,故于此區域作尋田問舍之計。” 剡縣金庭靈山秀水,風景幽美,傳說有神仙出沒其間,是一處理想的隱居地。于是,官場失意的王羲之,只能寄情于山水田園,舞文弄墨,一心修仙,抑郁寡歡而終老于此。 【作者簡介】劉永,四川綿陽人,現為公務員,愛好文史寫作,有《文同評傳》等書籍出版。 |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38443.html
上一篇:如何做小米藜麥燕麥粥?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