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9)
【課文內容】

想真正了解一個人,要長期觀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無私,不圖回報,還給這世界留下了許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說,這是一個難得的好人。
那是在1913年,我走進法國普洛旺斯地區,在游人稀少的阿爾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處是荒地。光禿禿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長著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無邊無際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終于來到一個廢棄的村莊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邊支起帳篷。從前一天晚上起,就沒有水喝了?,F在,我必須去找點兒水。我猜想,這里雖然成了廢墟,但是,像馬蜂窩一樣、一間挨一間的房子周圍,總會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確實找到了一個泉眼,可惜已經干涸了。這里有五六棟沒了屋頂的房子,任由風吹雨打。旁邊還有一座教堂,鐘樓也已經坍塌了。這一切,讓人能想象出當時人們在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卻一點兒生氣也沒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陽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無遮攔的高地上,風吹得人東倒西歪??耧L呼嘯著穿過破房子的縫隙,像一只饑餓的野獸發出吼叫。我打消了在這里過夜的念頭。
繼續向前走了五個小時,我還是沒有找到水,連一點兒希望都沒有。到處是干旱的土地和雜草。我看見遠處有一個黑影。開始,我以為是一棵枯樹。但沒有選擇,我還是朝那兒走了過去。原來是一個牧羊人,他周圍還有三十來只羊,懶懶的臥在滾燙的山地上。

牧羊人讓我喝了水壺里的水,又帶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從一口深井里給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絲絲的。井臺上,裝著簡單的吊繩。這個男人不太愛說話,獨自生活的人往往這樣。不過,他顯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這塊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他不住帳篷,而是住在一座結實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點一點地把一座破舊的房子修整成現在的樣子的。屋頂很嚴實,一滴雨水也不漏。風吹在瓦上,發出海浪拍打沙灘的聲音。房間里收拾得很整齊,餐具洗得干干凈凈,地板上沒有一點兒灰塵,獵槍也上過了油。爐子上,還煮著一鍋熱騰騰的湯??吹贸?,他剛刮過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縫得結結實實,補丁的針腳也很細,幾乎看不出來。
我們一起喝了熱湯。飯后,我要把煙袋遞給他,可是,他回答說不吸煙。他的那條大狗也像主人一樣,安靜、忠厚、不張揚。

牧羊人拿出一個袋子,從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著,一顆一顆仔細地挑選起來。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壞的橡子分開。我抽著煙,想幫他挑。但他說不用我幫忙。看他挑得那么認真,那么仔細,我也就不再堅持了。這就是我們所有的交流。過了一會兒,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顆都很飽滿。接著,他按十個一堆把它們分開。他一邊數,一邊又把個兒小的,或者有裂縫的揀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顆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來,我們就去睡了。

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讓人心里很平靜。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里再住一天,不是我需要休息,而是我很好奇,想知道更多牧羊人的事情,他痛快地答應了。我感覺,沒有什么事能打亂他的生活。他要趕著羊群去吃草了。出發前,他把裝著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了一下。我看到,他沒有帶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長、大拇指粗的鐵棒。
我假裝隨便溜達,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羊吃草的地方在一個山窩里。牧羊人讓大狗看著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為他要來說我,嫌我一直跟著他??墒?,他沒有。這本來就是他要走的路。他還說,如果我沒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我們沿著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約兩百米。他停了下來,用鐵棍在地上戳了一個坑。然后,他輕輕地往坑里放一顆橡子,再仔細蓋上泥土。他是在種橡樹!我問他,這塊地是你的嗎?他搖搖頭說,不是。那是誰的地?是公家的,還是私人的?他說不知道??雌饋硭⒉辉谝?,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顆橡子都種了下去。


吃過午飯,他又開始選橡子。趁這個機會,我刨根問底,才從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來,他一直這樣,一個人種著樹,他已經種下了十萬顆橡子。在這十萬顆橡子中,有兩萬顆發了芽。而在這兩萬棵樹苗中,有將近一半,可能會被動物咬壞,或是因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萬顆樹苗,會在這光禿禿的土地上扎根,長成大樹。聽到這兒,我開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齡。他看上去五十多歲了。他說,他五十五歲,叫艾力澤·布菲,原來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農場??墒牵仁鞘チ霜氉樱又?,妻子也去世了。他選擇了一個人生活,與羊群和狗做伴,平靜地看著日子一天天的流走。他說,這地方缺少樹;沒有樹,就不會有生命。他決定,既然沒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動手種樹吧。

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別。
這樣過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我應征入伍,在軍隊里待了五年。戰爭結束了,我只得到一筆微薄的酬勞。好想去呼吸一下純凈的空氣?。〔挥傻梦矣痔ど狭巳ネ瞧咴穆?。這一帶乍看好像沒有什么變化。不過,當我來到那個廢棄的村莊旁,向遠處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霧,像地毯一樣,鋪在高原上。從昨天晚上開始,我又想起了那個植樹的牧羊人。我想,那一萬顆橡樹應該已經長成一大片樹林了吧!
牧羊人還活著,而且,身體還很硬朗?,F在,他不再放羊。他說,羊吃樹苗,就不養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來個蜂箱,改養蜜蜂了。戰爭并沒有擾亂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種樹。種橡樹,種山毛櫸,還種白樺樹。
1910年種的橡樹,已經長得比我都高,真讓人不敢相信。我吃驚得說不出話來,他還是那么沉默寡言。我們就這樣靜靜地,在他種的森林里,轉悠了一整天。這片樹林分為三大塊,最大的一塊,有11公里寬。當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進的技術,而是靠一個人的雙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類除了毀滅,還可以像上帝一樣創造。
這個男人堅持做著自己想做的事。這片一眼望不到邊的山毛櫸樹林就是證明,它們長得足足有我肩膀這么高了。那一大片的橡樹也長得很茂盛,不用再擔心被動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爺想把這杰作毀掉,也只能求助龍卷風了。他還指著一片白樺林說,這是五年前種的。他認為谷底比較濕潤,就把白樺樹種在那里。他是對的。這些白樺樹棵棵鮮嫩、挺拔,像筆直站立的少年一樣。
路過山下村子的時候,我在這個曾經干旱無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這是老人種樹帶來的連鎖效應,是我見過的最了不起的奇跡!
從1920年開始,我幾乎每年都去看望這位種樹的老人。我從沒見過他有任何懷疑或動搖,只有天知道這有多難!
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見到植樹的老人。那年,他已經87歲了。我再次踏上這條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認不出這條我曾經走過的路了。一切都變了,連空氣也不一樣了。以前那種猛烈而干燥的風,變成了飄著香氣的微風;高處傳來流水般的聲音,那是風穿過樹林的響聲。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機勃勃,成為一片沃土。1913年我來時見到的廢墟上,建起了干凈的農舍,看得出人們生活得幸福、舒適。樹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們挖了水渠,農場邊上,楓樹林里,流淌著源源不斷的泉水,澆灌著長在周圍的鮮嫩薄荷。那些廢棄的村子一點點重建起來。從地價昂貴的城市搬到這里安家的人帶來了青春和活力,還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氣。一路上,我碰到許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們的笑聲又開始在熱鬧的鄉村聚會上飄蕩。一直住在這里的老一輩人,已經被舒適的新生活改變了。加上新來的居民,一萬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這位叫艾力澤·布菲的老人。
每當我想到這位老人,他靠一個人的體力與毅力,把這片荒漠變成了綠洲,我就覺得,人的力量是多么偉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這樣一件事,需要怎樣的毅力,怎樣的無私,我就從心底里,對這位沒有受過什么教育的普通的農民,感到無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課文朗讀】
【文章分析】
《植樹的牧羊人》,又名《種樹的男人》 ,是法國作家讓·喬諾1953年寫的一篇小說 ,講的是一個離群索居的牧羊人,通過近半個世紀堅持不懈地植樹,把土丘變成了綠洲,證實了孤獨者能夠找到幸福。 曾被改編成動畫片,并榮獲第六十屆(1988)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這部動畫片感動了觀眾,僅一年時間,就使加拿大魁北克省多了150萬棵樹。這部作品就是《植樹的男人》,選入課本改名為"植樹的牧羊人"。
本文以時間為順序,以荒原到綠洲的變化為線索,條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對比、照應。 用第一人稱敘事。"我"作為一個見證人,使文章顯得真實可信,又通過我的所想所感,對植樹人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評價。
【背景介紹】
本文是作者于1953年應美國一本雜志專題"你曾經見過的最非凡、難忘的人是誰?"的約稿而寫的。編輯收到這篇讓人震撼的故事后,調查得知在普羅旺斯山區的小鎮巴農的養老院沒有死過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來。第二年在美國《Vogue》雜志上發表,之后在十多個國家翻譯發表。雖然是虛構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做出了貢獻。
這個故事發生在20世紀初的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一片荒蕪、破落、毫無生氣的荒原。只有很少的人在這兒過著冷漠、孤獨的生活。有一個牧羊人,他一邊牧羊,一邊每天都種100棵橡樹。由于氣候不好,種十萬棵樹,最終只有一萬棵長成大樹。盡管如此,牧羊人沒有氣餒,沒有沮喪,依然堅持每天種樹。森林的規模不斷擴大,漸漸地,這個地區有了霧氣、水分、溪水、村莊、泉水、笑聲,整個地區都活了起來。作者為老人的見識、胸懷、堅持而感動,于是寫下了這篇文章以做紀念。
【學習目標】
默讀課文,圈點勾畫出種樹前后高原的變化,并探尋變化的原因;(重點)
研讀課文,說說對牧羊人的認識;(重點)
賞讀課文,多角度探究文章的主題。(難點)
了解作者及相關文學常識、梳理文章的敘事順序與情節結構。(重點)
學習掌握文章抓住特點描寫人物的方法及敘議結合的表現手法。(難點)
感悟植樹老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激發熱愛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感情。(重點)
【字詞積累】




【知識鏈接】
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故事情節的敘述和具體的環境描寫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是擁有完整布局、發展及主題的文學作品。小說的三要素是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聲。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小說按篇幅長短可以分為微型小說、短篇小說、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
環境描寫的作用:
①表現時代風貌, 展現風土人情。
②襯托人物心理,表現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題。
④交代背景,渲染氣氛。
⑤感染讀者。
⑥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⑦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
【作者介紹】
讓·喬諾(1895-1970), 生于法國普羅旺斯地區馬諾斯克市,法國著名作家、電影編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當過步兵,在經歷慘烈場面后成為堅定的和平主義者。讓·喬諾的作品獲獎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銀幕,被認為是法國20世紀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多數作品都是以他的家鄉和周邊地區——阿爾卑斯山和普羅旺斯地區為背景的。
他23年時間的創作中,僅有7頁文字打印,其余全部手寫。著名的加拿大繪本、動畫大師弗瑞德里克?拜克用5年時間,繪制20000張圖片并制作成一部30分鐘的動畫片《種樹的牧羊人》,并感動了人們,僅一年時間,人們就在內魁北克省種下150萬株樹。
【結構梳理】


【句子分析】
想真正了解一個人,要長期觀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無私,不圖回報,還給這世界留下了許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說,這是一個難得的好人。 這一段在全文中起著什么作用?
1.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好人,"想真正了解一個人,要長期觀察他所做的事",這句話自然引出,作者與牧羊人從相識、相知,到敬佩贊美的過程。
2.總領全文,贊揚牧羊人是一個"難得的好人"。
光禿禿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長著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光禿禿""稀稀拉拉"暗含此地缺水,寫出了阿爾卑斯山地荒蕪、毫無生機的情形,與下文長著大片挺拔的樹木的情形形成鮮明對比。
現在,我必須去找點兒水。
找水喝,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為下文遇見牧羊人埋下了伏筆。
我猜想,這里雖然成了廢墟,但是,像馬蜂窩一樣、一間挨一間的房子周圍,總會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猜想的內容符合我當時的情境,把一間間的破房子比喻成"馬蜂窩",既寫出了房子的多而破舊,又暗示這里曾經繁華過,引人深思。
我確實找到了一個泉眼,可惜已經干涸了。這里有五六棟沒了屋頂的房子,任由風吹雨打。旁邊還有一座教堂,鐘樓也已經坍塌了。
環境描寫,寫了廢棄村莊的破敗景象,為下文牧羊人的出現做鋪墊。
狂風呼嘯著穿過破房子的縫隙,像一只饑餓的野獸發出吼叫。
將狂風比作饑餓的野獸,形象地寫出了狂風的猛烈,突出了環境的惡劣,讓人有如臨其境之感。
這個男人不太愛說話,獨自生活的人往往這樣。不過,他顯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這塊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牧羊人時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既描寫了"我"在干涸的高原上喝了"甜絲絲的井水"后的特別感受,側面表現了牧羊人的自信、平和和不易。也暗示了他將給這個荒涼的地方帶來灌溉滋潤和富饒豐美。
他不住帳篷,而是住在一座結實的石房子里??吹贸?,他是一點一點地把一座破舊的房子修整成現在的樣子的。屋頂很嚴實,一滴雨水也不漏。
房子結實、不漏雨,暗示牧羊人是個有恒心、有毅力的人。
房間里收拾得很整齊,餐具洗得干干凈凈,地板上沒有一點兒灰塵,獵槍也上過了油。爐子上,還煮著一鍋熱騰騰的湯??吹贸觯麆倓偣芜^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縫得結結實實,補丁的針腳也很細,幾乎看不出來。
這些直接描寫牧羊人的細節內容,從正面刻畫了牧羊人的性格,從中可看出他是一個積極生活、態度認真、勤勞不懈、堅韌執著的人,凡事一絲不茍,不愿馬虎度日。
他的那條大狗也像主人一樣,安靜、忠厚、不張揚。
通過對牧羊人的大狗的描寫,從側面體現出牧羊人"安靜、忠厚、不張揚"的特點。
牧羊人拿出一個袋子,從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著,一顆一顆仔細地挑選起來。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壞的橡子分開。我抽著煙,想幫他挑。但他說不用我幫忙??此舻媚敲凑J真,那么仔細,我也就不再堅持了。這就是我們所有的交流。過了一會兒,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顆都很飽滿。接著,他按十個一堆把它們分開。他一邊數,一邊又把個兒小的,或者有裂縫的揀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顆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來,我們就去睡了。
"挑出""分開""數""揀"等動作細節,表現了牧羊人一絲不茍、認真仔細的態度,這也是他日后成功植樹造林、改造環境的重要條件之一。
牧羊人讓大狗看著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為他要來說我,嫌我一直跟著他。可是,他沒有。這本來就是他要走的路。他還說,如果我沒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體現了牧羊人安靜、忠厚、不張揚的性格特點。
我們沿著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約兩百米。他停了下來,用鐵棍在地上戳了一個坑。然后,他輕輕地往坑里放一顆橡子,再仔細蓋上泥土。
動作描寫,"爬""戳""放""蓋"這幾個動詞寫出了牧羊人一絲不茍、執著忘我的勞動情景,同時也展現了植樹過程的艱難。
他是在種橡樹!
表達了"我"的無比驚訝、意外之情。
我問他,這塊地是你的嗎?他搖搖頭說,不是。那是誰的地?是公家的,還是私人的?他說不知道。
語言描寫,寫出了牧羊人的慷慨無私。
吃過午飯,他又開始選橡子。趁這個機會,我刨根問底,才從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刨根問底""才"等詞側面表現了牧羊人不愛說話、安靜、平和、不張揚的提到。
他說,他五十五歲,叫艾力澤·布菲,原來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農場。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獨子,接著,妻子也去世了。他選擇了一個人生活,與羊群和狗做伴,平靜地看著日子一天天的流走。
插敘,介紹了牧羊人三年來的生活及人生經歷,便于讀者了解牧羊人的生活及家庭背景,體現了他的孤獨和艱辛,展現了其偉大的壯舉。
他說,這地方缺少樹;沒有樹,就不會有生命。他決定,既然沒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動手種樹吧。
這樸素的認知是牧羊人三年來不斷種樹的動力,也使"我"對牧羊人產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兩人開始了多年的交往。
"既然沒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動手種樹吧。"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語言樸素簡單,仿佛在不經意之間"隨便"道出了自己多年來執著地堅持義務植樹信念的簡單原因,更表現出牧羊老人這種無私奉獻精神的可貴。
他還指著一片白樺林說,這是五年前種的。他認為谷底比較濕潤,就把白樺樹種在那里。他是對的。這些白樺樹棵棵鮮嫩、挺拔,像筆直站立的少年一樣。
把白樺樹比喻成少年,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白樺樹的活力、有生命力,表明了牧羊人的不懈追求初顯回報。
以前那種猛烈而干燥的風,變成了飄著香氣的微風;高處傳來流水般的聲音,那是風穿過樹林的響聲。
對比,將以前"猛烈而干燥的風"和現在"飄著香氣的微風"進行對比,表現了荒原已今非昔比,突出了高原環境的變化之大,從側面烘托了牧羊人的"慷慨無私"。
他靠一個人的體力與毅力,把這片荒漠變成了綠洲。
謳歌牧羊人的堅毅、無私和偉大。
一路上,我碰到許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們的笑聲又開始在熱鬧的鄉村聚會上飄蕩。
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寫村莊的生機與活力,與多年前村莊的荒涼破敗形成鮮明對比,從側面襯托了牧羊人的慷慨無私、不圖回報,也體現了牧羊人植樹造福人類的巨大成就。
一直住在這里的老一輩人,已經被舒適的新生活改變了。加上新來的居民,一萬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這位叫艾力澤·布菲的老人。
再次點出老人的名字,強調老人的貢獻之大,表達了對老人由衷的敬佩之情。
每當我想到這位老人,他靠一個人的體力與毅力,把這片荒漠變成了綠洲,我就覺得,人的力量是多么偉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這樣一件事,需要怎樣的毅力,怎樣的無私,我就從心底里,對這位沒有受過什么教育的普通的農民,感到無限的敬佩。
議論兼抒情,直接歌頌牧羊人,表達了額"我"的敬佩之情。
"我從沒見過他有任何動搖或懷疑,只有天知道這有多難!"這句話有什么作用?
穿插于故事內容之間的這些議論,恰好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得文章不僅僅是關于植樹的故事,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征,尤其令人震撼。
【中心思想】
通過描寫法國普羅旺斯地區幾十年來環境的巨大改變,前后的顯著對比,過去是荒蕪之地,后來是生機勃勃的美好家園。突出牧羊老人的巨大貢獻,贊揚了他心存善良、慷慨無私、不圖回報的高尚風格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勤勞執著的精神,以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寫作練筆】
我們所處的社會中也有很多默默"種樹"的人,他們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種植著希望和幸福。你認識或聽說過這樣的人嗎?試為他寫一段文字,記錄他的事跡,并寫出你的評價和感受。
【內容梳理】
解題
"牧羊人"即放羊的人。題目點明了主角身份,又設下懸念——牧羊人本該以牧羊為業,為什么要去植樹呢?題目巧妙地激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快速默讀課文,說說這篇文章的大致內容。
敘寫"我"三次造訪艾力澤·布菲老人,看到老人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著選種、種樹的工作,使得荒山變成了綠洲,給當地人們的生活環境帶來了勃勃生機。
默讀課文,理清文章的層次結構,勾畫出標志故事情節發展的語句,完成下表。

第一次遇見牧羊人的時候"我"看到了怎樣的環境?
那是在1913年,我走進法國普羅旺斯地區,在游人稀少的阿爾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處是荒地。光禿禿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長著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陽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無遮攔的高地上,風吹得人東倒西歪??耧L呼嘯著穿過破房子的縫隙,像一只饑餓的野獸發出吼叫。
荒涼,貧瘠,干燥,人煙稀少
最后一次見牧羊人的時候我見到了怎樣的環境?以前那種猛烈而干燥的風,變成了飄著香氣的微風;高處傳來流水般的聲音,那是風穿過樹林的響聲。 1913年我來時見到的廢墟上,建起了干凈的農舍,看得出人們生活得幸福、舒適。樹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們挖了水渠,農場邊上、楓樹林里,流淌著源源不斷的泉水,澆灌著長在周圍的鮮嫩薄荷。
充滿生氣,富饒,幸福,舒適
選文第二段中,作者細致描寫"在無邊無際的荒野中"環境,這對表現主題有什么作用?
為下文寫牧羊人植樹作鋪墊,這大片荒涼的原野、廢棄的家園、稀少的人煙、貧瘠的土地、干燥的氣候都與后面呈現出來的綠色、富饒、滋潤、美麗幸福的樂園似的情景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牧羊人植樹所創造的奇跡。
"創造有如一種連鎖效應",文中所講的連鎖效應具體指的是什么?
種樹成林之后,自然環境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現在居然流水淙淙,當水回到大地,柳樹、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復現,獵人們回到高地,開始獵野兔或野豬。
作者在第17段說"是我見過的最了不起的奇跡",你能找出文中最能印證"奇跡"的具體描述嗎?
樹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許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們的笑聲又開始在熱鬧的鄉村聚會上飄蕩。人們生活得幸福、舒適。
找出表現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內容,概括說說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牧羊人是一個慷慨無私 、不圖回報、勤勞能干、 生活積極 、干凈利落、 堅持不懈(有毅力 、執著)、無私奉獻、不圖名利、造福人類的人。
你覺得這篇故事是虛構的還是真實的?(文中的牧羊人是真實的存在還是作者的塑造?)為什么?
觀點一:是真實的,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由于人類對大自然的過度開發,地下的礦藏被過度開采,森林被過度砍伐,土地、水資源被大量污染浪費,人類的地球家園亟待保護,越來越多的國家都重視環境保護,越來越多的地球人都積極投身于環保事業。雖然一牧羊人植樹只改變了一個荒蕪小地方的環境,如果更多的"牧羊人"去努力,就會讓更多的地方變成環境美好的人類家園。
觀點二:是假的。當作者發表這篇文章時,曾因內容虛構而被退稿。的確,這個世界像牧羊人這種無私執著的人真的不多?,F實中更多那些喊空口號的人,嘴里說環保,要他去種幾棵樹,怕辛苦;砍幾棵樹,卻興奮不已。缺乏社會良知,亂丟垃圾、浪費水、污染水的人大有人在。
課文首尾兩段是什么表達方式?有什么作用?
議論,是作者對牧羊人的評價。首段的議論起到了總領全文,點明中心的作用,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調;結尾的議論既照應前文,又給主人公以高度評價,立意深遠、使文章主題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給人以深刻的啟迪:一個人慷慨無私,不圖回報,而且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做一件事,這個人就是值得人們歌頌的偉大的人。
一個孤獨的牧羊人,數十年如一日,靠自己的體力和毅力,把荒涼的土地變成了充滿了生氣、富饒的樂園。學習課文后,你能說說到底是什么精神支撐著他這樣做嗎?


布菲老人長期義務植樹,"把這片荒原變成了綠洲",行為令人稱贊。生活中類似"種樹"的行為也有許多,你怎樣看待這些事?
堅持身體力行和貫徹美好的品德,便能將各處的"荒地"變成同樣的"沃土"!生活中,辛勤耕耘默默"種樹"的人很多,他們可能就在我們的身邊,萬千道德模范、最美普通勞動者,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不辭辛苦,協作拼搏,共同為"中國夢"貢獻一份力量。
【積累拓展】
人類除了毀滅還可以像上帝一樣創造——哪怕只是一個普通人,只要滿懷無私的大愛,不求名利、默默奉獻,并且具有堅持不懈的毅力和頑強拼搏的精神,就可以創造奇跡!就可以"種植"希望、愛與幸福!
我們所處的社會中也有很多默默的"種樹"的人,他們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種植著希望和幸福。你知道這樣的人嗎?試為他寫一段文字,記錄下他的事跡,并寫出你的評價和感受。
示例1:黎族教師李桂林、陸建芬夫婦:十九年的堅持,懸崖絕壁一道狹窄天梯上幾千次的來來回回,為一個十幾年沒有學校的小山村的孩子們搭建通往美好生活的知識橋梁。
示例2:抗震英雄武文斌:在軍校學習就要畢業的他,本不在領導考慮的救災人員名單內,他堅決請纓,與戰友共赴災區救災。34天內別人休息他不休息,其中3天的輪休日他也放棄了。最終勞累過度,他不幸因肺血管破裂失血過多而犧牲。他2008年初剛結婚,本打算救災回去后選日子補拍婚紗照,最后新婚妻子只能懷抱他的遺像拍照,完成英雄最后的遺愿。
【練習提高】
1.積極參加環?;顒?,與朋友一起植樹吧。
2.搜集與植樹相關的故事或口號標語,與同學們分享。
【寫作參考】
1.抓住特點寫人物。
文章抓住老人的語言、外貌、動作、細節等描寫將植樹老人平凡、孤獨、安詳、執著、無私、慷慨的性格生動具體地表現了出來。"我問他,這塊地是你的嗎?他搖搖頭說,不是。"(語言描寫);"他拿出一個袋子,從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著,一顆一顆仔細地挑選起來。"(動作描寫)等。
2.分清主次定結構。
課文按時間順序寫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見面的情形。首次見面的第一印象,文章不惜筆墨,對牧羊人進行了全方位的細致描繪,同時,對高原惡劣環境的描寫堪稱細致入微,這是伏筆,為下文突出高原的變化之大巧設鋪墊。所以詳寫。第二、三次見面,則突出地描寫了牧羊人艱辛植樹的情景,還有高原環境的巨大變化,為了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和升華文章主旨而略寫。這樣的結構安排,主次鮮明,主題突出。
3.敘議結合顯主題
本文通過講述者"我"一段跨越三十多年的回憶,講述了一個荒漠中的男人默默無聞種樹的故事,尤其令人震撼的是文章不僅僅是關于植樹的故事,更是一種象征——"人類除了毀滅,還可以像上帝一樣創造""如果一個人慷慨無私,不圖回報,還給這世界留下了許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說,這是一個難得的好人""這是老人種樹帶來的連鎖反應,是我見過的最了不起的奇跡"。
"我從沒見過他有任何動搖或懷疑,只有天知道這有多難!""我從心底里,對這位沒有受過什么教育的普通農民,感到無限的敬佩。"……穿插于故事內容之間的這些議論,升華了文章的主題,表達了對植樹老人的贊揚敬佩之情。
【閱讀擴展】
種柳戲題 [唐]柳宗元
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談笑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陰當覆地,聳干會參天。好作思樹人,慚無惠化傳。
注釋:1、戲題:以題詩作為消遣一。這里,柳宗元以"種柳"為題,輕松的筆調抒情,寄托理想。2、柳江:西江支流,流經柳州市,當時亦稱潯水。3、故事:過去的事情。4、推移:指時光的流逝。5、思人樹:借用典故表達努力造福于民的愿望。6、惠化:有益于民的德政和教化。
譯文:柳州刺史柳宗元,今日種柳柳江邊。人們當作談笑的故事,地方掌故又添一件,隨著時間流逝,今日也會變為歷史。濃綠的柳蔭當會覆蓋大地,聳立的樹干將會高入云天。到那時,人們見樹也許會懷念,慚愧的是我沒有什么良好的政績可以流傳。
只有服從大自然,才能戰勝大自然。——達爾文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 雨果
人們常用常將自己周圍的環境當作一種免費的商品,任意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使?/p>
大地給予所有人的是物質的精華,而最后,它從人們那里和到的回贈卻是這些物質的垃圾?!萏芈?/p>
流水是大自然不息的血液,破壞水源等于污染自己的鮮血!——環保廣告
中國古代環境保護措施:西周時期頒布了《伐崇令》:"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
楊善洲:退休后義務植樹22年
原任云南保山地委書記的楊善洲,已于2010年10月因病逝世。他從事革命工作近40年,兩袖清風,清廉履職,忘我工作,一心為民。1988年退休后,他主動放下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扎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一干就是22個春秋,帶領大家植樹造林5.6萬畝。去世前,他把當地20萬元個性貢獻獎全部捐出,價值3億元的林場也無償上繳給國家。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陳淮說:一個人能夠給歷史,給民族,給子孫留下些什么?楊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綠蔭和一種精神!
【頒獎詞】綠了荒山,白了頭發,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驥伏櫪,意氣風發,他心向未來。清廉,自上任時起;奉獻,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為,就是為了不辜負人民的期望。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422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