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01-22閱讀(9)

第一單元
1.社:在紹興指一種居住區(qū)域,社戲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規(guī)戲
2.歸省:指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看望父母
3.太公:對曾祖父一輩人的稱呼。
4.春賽:春天舉行的賽會
5.櫓:比槳長而大的劃船工具
6.神棚:演戲時搭的供奉神像的棚。
7.戲曲的角色:生、旦、凈、丑
(1)生:中國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泛指凈、丑之外的男角色
(2)旦:是女角色的統(tǒng)稱。按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點,可分為青衣、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等
(3)凈:俗稱花臉。以各種色彩勾勒的圖案化的臉譜化妝為突出標志,表現(xiàn)的是在性格氣質(zhì)上粗獷、奇?zhèn)ァ⒑肋~的人物。這類人物在表演上要音域?qū)掗煛⒁羯榱裂莩謮褱喓?動作造型線條粗而頓挫鮮明,“色塊”,大開大合,氣度恢宏。例如,關(guān)羽、張飛、曹操、包拯、廉頗等即是凈扮。
(4)丑:(小花臉或三花臉),是喜劇角色,在鼻梁眼窩間勾畫臉譜,多扮演滑稽調(diào)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齒清晰流利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兩大分支。
8.雞毛信:一種粘附有雞毛以表示需要迅速傳遞的緊急信件。
9.流蘇:裝在車馬、樓臺、帳幕、錦旗等上面的穗狀飾物。
10.燈籠:又稱燈彩,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tǒng)工藝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nóng)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后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征。種類有宮燈、紗燈、吊燈等。造型有人物、山花鳥、龍鳳、魚蟲等,此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
11.滴滴金:一種煙火花炮名。點燃后,火花四濺,并不炸響。
12.《司馬懿探山》:豫劇、山東梆子等地方戲曲劇種的傳統(tǒng)劇目。講述的是司馬懿在攻打街亭前,帶領(lǐng)兩個兒子巡山查看軍情的故事。
13.金吾不禁:指元宵節(jié)開放夜禁,允許人們終夜觀燈金吾,古代官名,掌管京城戒備防務。
14.親事官:宋代禁軍軍卒,負責警戒、守衛(wèi)、稽查等事務15.進士第的官銜燈:文中指懸掛在族姊家門前寫有官員職銜的紗燈。族姊家可能有人中過進士,故稱其宅第為“進士第”。
16.垂珠聯(lián)瓏:懸掛、裝飾有連串珠玉寶石,形容宅第的奢華。
17.正堂:官府治事的大堂。
8.宮燈:八角或六角形的燈,每面糊絹或鑲玻璃,并繪有彩色圖畫,下面懸掛流蘇。原為宮廷使用,故名。
19.翠羽流蘇:指宮燈上的各種裝飾物。翠羽:翠鳥的羽毛,古代多用作飾物。
20.斗方大字:文中指一尺見方的大字。斗方,書畫所用的一尺見方的紙。
第二單元
1.立春: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2月3、4或5日。我國習慣上以立春為春季的開始。
2.農(nóng)諺:有關(guān)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諺語,是農(nóng)民在長期生產(chǎn)實踐里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驗。
3.銅壺滴漏:即漏壺。它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自動化計時測量時間)裝置,又稱刻漏或漏刻。
4.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又稱“契文”“甲骨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xiàn)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殷墟。
5.鐘鼎文:是鑄刻在青銅器的鐘或鼎上的一種文字。金文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文字。因鑄刻于鐘鼎之上,有時也稱為金文。
第三單元
1.黃發(fā)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黃發(fā),舊說是長壽的特征用來指老人。垂髫,垂下來的頭發(fā),用來指小孩。2.大蘇:即蘇軾,后人習慣于用“大蘇”和“小蘇”來稱呼蘇軾和他的弟弟蘇轍。
3.手卷:只能卷舒而不能懸掛的橫幅書畫長卷。
4.彌勒:佛教菩薩之一,佛寺中常有他的塑像,袒胸露腹笑容滿面
5. 念珠:又叫“佛珠”或“數(shù)珠”,佛教徒念佛號或經(jīng)咒時用以計數(shù)的工具。
6.舟子:撐船的人
7.篆章:篆字圖章。
8. 詩經(jīng)“六義”:指風、雅、頌、賦、比、興。《詩經(jīng)》共分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多是各地的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區(qū)域朝會宴飲所用詩歌;“頌”多為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賦、比、興”是三種表現(xiàn)手法。
9.淑女:善良美好的女子。
10.好逑:好的配偶。逑,配偶。
11.伊人:那人,指所愛的人。
12.邶(be)風:地的民歌,1,今河南淇縣北一帶。
13.式微:天黑了。
14.城綢:城門兩邊的高臺。
15.初唐四杰: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臨王以文辭齊名,并稱“初唐四杰”.
16.少府:縣尉的別稱.
17.三秦:指關(guān)中地區(qū),項羽滅秦后,把秦故地分封給秦國的三名降將,故稱“三秦”.
第四單元
1.狗皮膏藥:藥膏涂在小塊狗皮上的一種膏藥,療效比一般膏藥好。舊時走江的人常假造這種膏藥來騙取錢財因面用來比喻騙人的貨色。
第五單元
1.馬幫:馱運貨物的馬隊
2.東巴象形文字:納西族舊時在宗教經(jīng)書中使用的一種圖畫文字。
3.坊:一棟三開間二層房屋稱“一坊”。
4.照壁:在大門內(nèi)或外對著大門用于遮蔽,裝飾的墻壁也叫“照墻”“影壁”等。
第六單元
《莊子》:是莊子及其后學的著作,現(xiàn)存13篇,包括內(nèi)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一般認為內(nèi)篇為莊子本人所作。其文章縱椅開合,變化無端,并多用寓言故事。想象豐富而奇特,在散文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海運:海水運動。古代有“六月海動“之說,海動必有大風。
3.《禮記》:又名《小戴禮記》,戰(zhàn)國至秦漢間儒家論著的匯編,相傳是漢經(jīng)學家戴圣編纂的。
4.《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倫著,《學記》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tǒng)百全直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作用,教育及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guān)系以及同學之間的關(guān)系。
5.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
6矜、寡、孤、獨、廢疾:矜,同“鰥”,老而無妻;寡,老無夫:孤,幼無父,獨,老無子:廢疾,有殘疾不能做事。
7.伯樂;本名孫陽,字伯樂,春秋時秦國人,擅長相馬。
8.石: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
9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百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10.雜言詩:因詩中句子字數(shù)長短間雜而得名,其句中字數(shù)不定,最短僅有一字,長句有達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間者為多,其特點是形式比較自由。。 便于無所掏束地表達思想感情
11歌行體;我國古詩的一種體裁,后從樂府發(fā)展為古詩的一體,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雜言,形式也多變化。
12.衾:被子
13.寒士:貧寒的士人。
14.市:城市中劃的集中進行交易的場所,唐代長安有東,西兩市,各有東,西、南、北四門。
15.黃衣使者自衫兒:黃衣使者,指太監(jiān)。白衫兒,指太監(jiān)手下的爪牙。
16.文書:公文。
17赦:指皇帝的命令。
18.禪房;僧人住的房舍。
9.鐘磬:寺院誦經(jīng),敲鐘開始,敲磬停歇。
20.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種外墻。
21.蓬:蓬草,枯后根斷,常隨風飛旋,詩中比喻即將孤身遠行的友人。
22.浮云游子意:曹丕《雜詩》:“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車蓋。惜哉時不遇,適與飄風會,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后世用為典故,以浮云飄飛無定喻游子行蹤不定。
23.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州東南,蘇軾初到黃州,寓居于此。
24.漏斷;指深夜,漏,指漏壺,古代計時的器具,深夜壺水漸少,難聽到滴漏聲音了,所以說“漏斷”。
25.沙洲:江何中泥沙淤積而成的小塊陸地。
26.驛外:指荒辟、冷清之地。驛,驛站,供驛馬或官吏中 途體息的專用建筑。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4340.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