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教師語文基礎知識測試題(語文教師必備能力)
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8)
本文首發微信公眾號“梨窩媽媽”
昨天我主要寫了于漪老師關于文本解讀的思想,今天我想接著來寫徐杰老師的文章給我的收獲,就在我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又在其他平臺搜集了一些關于文本解讀的內容,今天就一塊寫了吧!
01
徐杰老師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談,即文本解讀存在的問題、文本解讀的原則、文本解讀的方法。
文本解讀存在哪些問題?一、淺讀,二、偏讀,三、反讀。
淺讀,就是教師自以為很熟悉的課文,研讀時往往淺嘗輒止,不能突破曾經有過的閱讀體驗和認識。
偏讀,就是研讀文本時熱衷于尋找其中的“新”與“奇”,津津樂道于自己的“獨到發現”,卻淡化了作者通過文本所要表達的基本意義。
反讀,就是過分夸大個性化解讀和多元解讀的空間,在研讀文本時和文本的主流價值“對著干”,有顛覆文本之嫌。
這些問題中的“淺讀”和于漪老師說的“復合式閱讀”應該是同一個意思。教師們在文本解讀時要注意避免,不能為了解讀而解讀。
文本解讀的三個原則:陌生化閱讀、尊重文本、有效整合。
陌生化閱讀,就是把自己之前的閱讀經驗“格式化”,以一個陌生讀者的身份去閱讀。
尊重文本,就是要尊重文本的作者意義(即作者的原創意圖),也要尊重文本的社會意義(即讀者的主流價值取向)。
有效整合,就是就是對文本進行拆分、重組、提煉,以獲取有教學價值的文本資源。
文本解讀的方法有哪些?
一、試著尋找新的切入點。二、試著切換不同的視角。三、試著發現新的問題。四、試著使用資料助讀。
試著尋找新的切入點,就是在研讀過程中,力圖尋找到解讀文本的新的著眼點,從這一點挖掘下去,從而有新的發現。
比如王崧舟在教學《一夜的工作》圍繞著“總理就是一個這樣的人”這句話,牽一發而動全身,貫穿全文。
試著切換不同的視角,就是同一篇文本,如果從不同的視角進行閱讀,就會有不同的理解,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多角度閱讀”。比如,以讀者的身份、教師的身份、學生的身份等。
試著發現新的問題,就是在文本研讀中發現新問題,既而尋求問題的解決。說白了就是自己給自己找問題。
可以從題目、詞語、內容、寫法、比較、時間等方面入手。
試著使用資料助讀,就是借助他人的尤其是一些名家的研讀來驗證自己的發現,拓展自己的視野,充實和完善自己的新研讀。
02
另外,徐杰老師最看重文本解讀的穿透力。為什么穿透力在文本解讀中尤為重要呢?
他引用了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一句話:“文學作品的好壞不是句子表面上的東西,是另外一些東西。”“言在此意在彼”,是文學創作的重要規律。
而且他還指出:穿透力的思維關鍵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趙光武先生在《思維科學研究》一文中指出:“穿透就是透過表層捕捉到深層的信息,通過進取轉錄到遠區的信息”。
所以他呼吁我們教師在進行文本解讀時要從偶然的、具體的事物的背后,拋開繁雜的、零碎的表象,去抽取事物的本質特征。
那么如何讓我們的文本解讀具有穿透力呢?
他又從三個方面來談,即領會、推斷、比較。
一、領會,就是心領神會。那么如何領會文本主旨呢?徐杰老師有提供了三個具體方法:想象法、補白法、替換法。
想象法就是針對某個句子,想象一個場景,然后去回答,如果在這樣的場景下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補白法,就是讀寫結合,以寫促讀。在一個句子適當的地方留下空白,讓學生補充,通過補充來體會句子的情感。
替換法,就是用別的詞語或句子來進行替換。
二、推斷,就是建立文本與解讀結論之間的因果關系,以確保穿透的正確性。
徐老師也推薦了兩種推薦方法:時間推斷和語境推斷。
時間推斷:關注文本末尾有沒有時間,然后根據這個時間來推斷當時的時代背景個生活場景。
語境推斷:根據文中一句話,來推斷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生活場景。
三、比較。有時候,文本過于單薄了。找不到問題,我們就要借助外力,引入其他文本,在互文比較中,找出文本內部的問題來。
比較的方法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異中求同,一種是同中求異。
以上就是徐杰老師總結出來的關于文本解讀的一些方法。有些瑣碎,選擇起來好像還是比較麻煩的。
我覺得這個還是要看一個教師的文化底蘊。就像于漪老師說的一樣,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蘊,文本的解讀就會容易的多。
但是文化底蘊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積累出來的,所以對于正在成長中的年輕老師來說,徐杰老師提供的這些方法,確實可以幫助我們把文本解讀的更深刻,更具有穿透力。
總之,解讀文本就要像胡適之先生說的那樣“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不過最后我要提醒一下,老師們,文本解讀要防止跑偏,不要把“非經典”當成“經典”,否則就是“過度解讀”了。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2020年8月16日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