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9)
上一篇文章我們學到了《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中的一些學習要點,這一篇文章我們繼續來學習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一課的《古詩三首》中的第二首古詩。在這個“停課不停學”的節骨眼上,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一課第二首的古詩《稚子弄冰》要學些什么呢?我覺可以從“五部曲”入手,下面的這“五部曲”各位可以了解一下。
“前奏”:了解詩的題目。《稚子弄冰》這個題目估計比較好理解,大概的意思就是年齡比較小的孩子在玩冰塊。“稚子”在“弄冰”的動機是什么?很簡單,他在學大人“打春牛”的樣子玩起冰塊來,充斥其間的童稚童趣如同烙印一樣烙在詩人的腦海深處。于是,這一篇妙趣橫生的題目就定格為《稚子弄冰》,而這個題目也可以充分體現出這一“稚子”的天真可愛。

對一首詩的詩人的了解,相當于學好一首古詩的“伴奏”環節。《稚子弄冰》的作者是也是南宋時期的詩人,詩人叫楊萬里,他寫這首詩的時候,身處常州當地方官(知州,相當于現在的市長一職,比知府略低一級)。他寫這首詩的時候,恰逢當地有一個習俗叫“打春牛”(桑木為骨架,土為身的一種“特制牛”),而村里的稚子看到村民“打春牛”的情景,于是就模仿大人的動作把冰塊當作“春牛”,此情此景被映入詩人眼簾故而有了此詩。

要理解《稚子弄冰》這首詩的意思其實不難,可以和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所說的方法差不多,可以用借助注釋的方法來理解整首詩的意思:早上,一個滿臉孩子氣的孩子將昨天夜里凍結在金屬盆子里的冰剜出來。剜出來干嘛呢?提在手中。他下一步要做什么?他用彩色的絲線把冰塊穿起來當作銀鉦來敲個不停,在他敲擊的整個過程中,冰塊發出有節奏的聲音,這聲音穿林而過,讓欣賞的人醉心于此。當欣賞之人聽得入迷的時候,“啪”的一聲,冰塊落在地上,像玻璃一樣發出碎裂的聲音來。

在“打春牛”的習俗中,村民把“春牛”打爛;在稚子弄冰的過程中,這位頑皮的孩子把拴著彩色絲線的冰塊敲碎。二者之間,是不是存在什么關聯呢?這可以通過反復誦讀這首詩來細細品味出來。在反復誦讀的時候,讀者可以把孩子的頑皮用比較輕松愜意的語氣讀出來。當這個頑童看到冰塊碎了之后,心中會想些什么呢?家長在陪孩子學這首詩的時候可以往這方面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反復的誦讀,“脫冰作戲”的情景躍然紙上,讀著讀著,讀者就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仿佛自己也在旁邊傾聽這個“稚子”是如何“弄冰”的。“打春牛”預示著豐收即將到來,“稚子弄冰”同樣也體現出詩人對豐收景象的向往和憧憬。

家長朋友們,通過這首詩的學習,你的孩子學到了什么呢?歡迎留言交流。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655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