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11)

問:有沒有一個字可以涵蓋所有漢字筆畫?
答:關注有書共讀頭條號,就知道答案了。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用幾年的時間,專門寫“永”字。他認為,“永”字具備楷書的八法,寫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寫好。以后,王羲之的孫子智永又將這“永字八法”傳給虞世南,再后來,經過很多書法家一直傳了下來。
關于“永字八法”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相傳,王羲之曾到天臺山,被那里的風景吸引,便在山頂住了下來,終日盡賞日出奇觀、云濤霧海。
他每天不知疲倦地練字,不停地洗筆、洗硯,最后竟然把一個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王羲之常臨池書寫,就池洗硯,時間長了,池水盡墨,人稱 "墨池"。現在紹興蘭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廬山歸宗寺等地都有被稱為“墨池”的名勝。)
蘭亭序王羲之
“永字八法”其實就是“永”這個字的八個筆畫,代表中國書法中筆畫的大體,分別是「側、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劃,以諸宗元所著《中國書學淺說》一書中解說較為明了。

永字八法
點為側
側是傾斜不正之意,點應取傾斜之勢,如巨石側立,險勁而雄踞。如點成平臥或正立,則呆癡失勢。永字點以露鋒作收,是為與下邊橫畫相照應。(如鳥之翻然側下)
橫為勒
橫取上斜之勢,如騎手緊勒馬韁,力量內向直貫于弩(豎)。如臥筆橫拖或下斜則疲沓無力。逆鋒落筆,緩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勢,不宜順鋒滑過,以免輕飄板滯。(如勒馬之用韁)
豎為弩
努是有力的意思,豎畫取內直外曲之勢,如弓弩直立,雖形曲而質含無窮之力。所以豎畫不宜過直,須配合字體之全局,于曲中見直,方有挺進之勢。過直如枯木立地,雖挺直而無力。(同努)
鉤為趯[yuè]
謂作鉤時,先蹲鋒蓄勢,再快速提筆,然后絞鋒環扭,順勢出鋒,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躍,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躍而起。鋒不平出,為的是與策(挑)畫起筆相呼應。(躍的樣子,同躍)
提為策
策本義是馬鞭,這里其引申義策應之意。挑畫多用在字的左邊,其勢向右上斜出,與右邊的點畫相策應,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勢。永字的策畫略微平出,主要是與右邊的啄(橫撇)相策應。兩個筆道雖錯落不相地稱,而其心氣相通相應。勢略上仰,用力在發筆,得力在收鋒。(如策馬之用鞭)
撇為掠[lüè]
如篦之掠發,狀似燕掠檐下。謂寫掠畫應如以手拂物之表,雖然行筆漸漸加速,出鋒輕捷爽利,取其瀟灑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則就會飄浮無力。(掠是拂掠之意)
短撇為啄
謂寫橫撇應如鳥之啄食。行筆快速,筆鋒峻利。落筆左出,銳而斜下,以輕捷健勁為勝。(如鳥之啄物)
捺為磔[zhé]
這里有兩層意思:其一指磔畫在字體結構中的作用而言,磔本義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犧牲,含解體張裂之意。楷書中的捺畫承隸書的波磔而來,而隸書的波磔正是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體向外開放。所以隸書又叫分書,楷書中的捺也起到這個作用。楷書捺筆,力雖內聚形卻外張,使字體開展舒暢、開放。其二是說這一筆直要寫得剛勁、利剎、有氣勢。磔本義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畫即取刀劈之意。寫時要逆鋒輕落,右出后緩行漸重,至末處微帶仰勢收鋒,要沉著有力,一波三折,勢態自然。(裂牲為磔,筆鋒開張之意)

“永字八法”, 教學獨特,方法簡便,強調從書寫大字入手,由大而入小,可培養扎實的書法基本功底。同時以基本筆畫「右側點」為筆法之基,依照筆畫進階順序:點→橫→豎→撇→捺→勾→挑→折,循序漸進,詳實分析用筆、行筆、力道、勁道等心法。
“永字八法”原本是使初學者能充分了解到毛筆特質,但是,有書國學共讀特聘書法名家劉老師將“永字八法”用于硬筆書法練習中,通過學習,初學者可在短時間內熟識永字八法的基本運筆方法,再配合十種基本字體結構的分析,了解字型組合間架要領,觸類旁通,逐漸契入書學的無窮妙境。
永字八法,乃點畫爾。但“永字八法”并非孤立存在,當書友提筆時考慮每個點畫如何安排,實際已涉及字的結體法則。因此,“永字八法”旨在通過永字的剖析,來說明基本點畫的寫法和組合。
正如清馮武《書法正傳》中《書法三昧》云:“凡學必有要,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永’字者,眾字之綱領也,識乎此,則千萬字在矣。”
提問:請問各位書友,您認為最好玩的漢字是哪一個呢?歡迎在下方留言。
【一個人如果還保持著規律性的閱讀,說明他還有學習的動力,還在有意識的提升自己,還有自我進化的可能。關注“有書共讀”頭條號,每周共讀一本書,一年輕松讀完52本書。】
作者:劉亞南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6661.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