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去世的訃告怎樣寫(我們死去之后訃告該怎么寫)
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10)
“XX先生慟于公元X年X月X日X時壽終內寢,享壽X歲”
“眷屬隨侍在側,親視含殮,尊禮成服”
這種情真意切的典型文體,是不是最標準的「訃告」?
「死」,逐漸成為很多人不再忌諱去談論的話題。而一則訃告除了通知功能,更是外界對我們人生最凝練又系統的概括。甚至隨著時間淡去,極可能成為后來之人去想象我們的唯一文本。

美國電影《最后的話》中,女主角想在生前準備好自己的訃告
如何寫一則訃告?不妨移步《經濟學人》的一個著名專欄,它的名稱直給又響亮,就叫“訃告”。
還有一個更便于完成橫向與縱向對比的方法,就是翻閱他們在2008年推出的這本集結了201篇經典訃告的書籍。你大概已經猜到了,它也叫《訃告》。

訃告怎么寫?慣常的方式是按照生平的大事件,形成一條按圖索驥的脈絡,但這和無聊的檔案似乎沒什么區別。也許死者希望它是一則正式的短篇回憶錄,也許還會有人更愿意在這份凝練的文本之中增添一點兒幽默感。
英國人擅長寫訃告,雖然聽起來有點兒怪,但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就有大量材料佐證,比如《經濟學人》自1995年開辦的訃告專欄。自誕生起,它的功能就被定義為,“為報紙增添兩種自身所缺乏的特性,即歷史性和人文性”,由基斯·柯爾克霍恩(1995-2003)以及安·羅(2003-)擔任“全職陪葬員”。而《經濟學人》“開刀”對象的選擇標準,不一定符合通常意義的“美好”,但必須“有趣且發人深省”。
2008年出版的“經濟學人”《訃告》,精心選擇其中201篇廣受歡迎的訃告,從戴安娜王妃到教宗約翰·保羅二世,從導演黑澤明到作家索爾·貝婁,從非洲大獨裁者到花園里的跳蚤專家。有名人,也有被遺忘的人,有大師、圣徒,也有騙子和追名逐利者,甚至還有一只非洲灰鸚鵡。
在一百三十二行的長度,一千詞的篇幅中,他們用凝練又鮮活的文字讓這些從未失敗或成為成功的人死而復生,勾勒了一幅二十世紀的社會群像。


美國著名刑法律師克拉倫斯·達羅曾說,“我從未殺過一個人,但我卻很愉快地讀了很多訃告。”這本書亦會帶來這種爽感,除了打破你對這種文體單一、刻板的印象,還會帶來超越“政治正確”的辛辣洞見。
從書中對這些人物的歸類就可以窺得一二,同樣是作家,他們的標簽卻一個比一個“冒犯”:“垮掉派”代表艾倫·金斯堡是“對美國生活嚎叫的人”,喬治·普林頓是“狂妄之人”,珍妮特·弗雷姆是“精神錯亂的記錄者”。

在寫作中,不意在反映全貌,也不打“銘記”或“感恩”的旗號,而是聚焦人物的一個典型側面,甚至毒舌且略帶挖苦地去描摹其人生命的形態。
譬如,在為美國前總統林登·約翰遜的妻子伯德夫人撰寫訃告時,將她對廣告法的改革以及經典的47次演講,都歸因為她一生對“美”的追求,而非一位前瞻者、環境保護者或勇敢的政治家妻子。而寫著名的小丑畢普先生時,放棄了探究他極具辨識度的“白臉”以及高難度的經典表演,而是把他描繪成一個“浪漫的、大戰風車的堂吉訶德,在一個充滿不公和美好的脆弱世界里,孤身奮戰。”

它是一本很好的文案寫作范例,具有典型的當代散文寫作風格。又如同小說一樣,以訃告照亮細節,并報以深刻的同情。大量的妙語連珠散落其間,初讀妙趣橫生;讀罷掩卷,又能撫摸到歷史夾縫里的塵埃。
你想要如何凝練又不失風度地描繪自己的一生?抑或是,你想通過什么方式去閱讀他人的歷史?也許《訃告》,能給你答案。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8150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