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9)
在今天的分享開始之前,看到有同學提問說,需不需要做筆記。在這里李老師想告訴大家的是,我們這個讀好書系列其實是一個引子,如果你聽完之后對這本書有興趣了,這才是這個活動真正的意義。
廢話不多說,我們進入今天的《文化苦旅》。
談這本書之前,繞不過去的就是它的作者——余秋雨,“怎樣評價余秋雨?”
其實這個話是輪不到我們來說,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水平是什么樣的高度,學術界的爭吵跟我們沒有關系,這絕對是一位值得我們仰望的大師。
有一個對余秋雨的評價,我覺得還是很客觀的:
余秋雨的文章,被稱為“學者散文”。
在大眾視野下,余秋雨的定位更應該是文化明星,而不是散文家、學術家,用當下時髦的說法,叫做公知,橫向對比,則是上個世紀末的“網紅”,有點像易中天,甚至張紹忠。
但無論是張局座還是易中天先生,都沒有像余秋雨一樣,在長達十年左右時間內,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臺灣詩人余光中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為他不負責任,沒有現實感;我也不想跟杜甫,因為他太苦哈哈,恐怕太嚴肅;而蘇東坡就很好,他很有趣,我們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這張圖是清華附小的一個研究:
運氣好的時候,蘇軾擔任過皇帝日常生活的秘書、中央政府的秘書長、國家級院士,負責為皇帝起草文件。
運氣差的時候,蘇軾被貶成縣級民間自衛隊的副隊長,或者天邊蠻荒小島上的八品小官。官場過山車,驚險又刺激,也怪不得他有那么多的靈感,寫出那么好的作品。
這些都是比較輕松的風格,但是余秋雨的《黃州突圍》,沒有這種調侃的語言,一開始就是:
這便是黃州赤壁,或者說是東坡赤壁。赭紅色的陡坡直逼著浩蕩大江,坡上有險道可供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仰望。
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間就有了氣勢,有了偉大與渺小的比照,有了時間和空間的倒錯,因此也就有了冥思的價值。
蘇東坡走過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遠比黃州美麗。但是,這個僻遠的黃州卻給了他巨大的驚喜和震動,他甚至把黃州當做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驛站。這一切,決定于他來黃州的原因和心態。
文章的一開篇就已經讓自己站在這里了。
在其中,余秋雨還描寫了蘇東坡被抓走時的場景:
長途押解,猶如一路示眾。可惜當時幾乎沒有什么傳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認識這就是蘇東坡。貧瘠而愚昧的國土上,繩子捆扎著一個世界級的偉大詩人,一步步行進。
蘇東坡在示眾,整個民族在丟人。
蘇東坡其實并沒有我們認為的那么堅強,一路被貶一路高歌,誰一生還沒有個脆弱和害怕的時候呢。
全部遭遇還不知道半點起因。蘇東坡只怕株連親朋好友,在途經太湖和長江時幾度想投水自殺,由于看守嚴密而未成。
當然也很可能成,那么,江湖淹沒的將是一大截特別明麗的中華文明。文明的脆弱性就在這里,一步之差就會全盤改易。而把文明的代表者逼到這一步之差境地的則是一群小人。
蘇東坡被抓起來之后在牢里被各種逼供,剛開始的時候他還想澄清自己,后來發現根本沒有用,他被逼供的情景,連旁邊一起被關的人說不忍卒視。
蘇東坡當時只求一死,后來活下來。事情的還轉是怎么發生的呢?
杭州的父老百姓想起他在當地做官時的種種美好行跡,在他入獄后公開做了解厄道場,求告神明保佑他。
獄卒梁成知道他是大文豪,在審問人員離開時盡力照顧他的生活,連每天晚上的洗腳熱水都準備了。
他在朝中的朋友范鎮、張方平不怕受到牽連,寫信給皇帝,說他在文學上“實天下之奇才”,希望寬大。
他的政敵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禮也仗義執言,對皇帝說,“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語罪人”,如果嚴厲處罰了蘇東坡,“恐后世謂陛下不能容才”。
最動情的是那位我們前文提到過的太皇太后,她病得奄奄一息,神宗皇帝想大赦犯人來為她求壽,她竟說:“用不著去赦免天下的兇犯,放了蘇東坡一人就夠了!”
最直截了當的是當朝左相吳充,有次他與皇帝談起曹操,皇帝對曹操評價不高。吳充立即接口說:“曹操猜忌心那么重還容得下禰衡,陛下怎么容不下一個蘇東坡呢?”
在這里,余秋雨先生做了一個評價,很有意思:
對這些人,不管是獄卒還是太皇太后,我們都要深深感謝。他們有意無意地在驗證著文化的感召力。就連那盆洗腳水,也充滿了文化的熱度。
本來很揪心,但看到這里情不自禁地笑了。
書里用來兩組形容詞描述蘇東坡:
中國幾千年間有幾個像蘇東坡那樣可愛、高貴而有魅力的人呢?
據王鞏《甲申雜記》記載,那個帶頭誣陷、調查、審問蘇東坡的李定,整日得意揚揚。有一天他與滿朝官員一起在崇政殿的殿門外等候早朝時,向大家敘述審問蘇東坡的情況。他說:“蘇東坡真是奇才,一二十年前的詩文,審問起來都記得清清楚楚!”
他以為,對這么一個哄傳朝野的著名大案,一定會有不少官員感興趣。但奇怪的是,他說了這番引逗別人提問的話之后,沒有一個人搭腔,沒有一個人提問,崇政殿外一片靜默。
他有點慌神,故作感慨狀,嘆息幾聲,回應他的仍是一片靜默。
這靜默算不得抗爭,也算不得輿論,但著實透著點兒高貴。相比之下,歷來許多誣陷者周圍常常會出現一些不負責任的熱鬧,以嘈雜助長了誣陷。 就在這種情勢下,皇帝釋放了蘇東坡,將其貶謫黃州。黃州對蘇東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里對蘇東坡不落井下石的高貴和蘇軾本身的高貴,成就了這段歷史事件。
除了高貴之外,就是苦。蘇東坡出來之后,寫了這樣的一封信:
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
(我獲罪以來,把自己封閉起來,每天穿著草鞋、劃著船出去,跟樵夫、漁夫混在一起,喝醉酒的人就可以隨便地推搡我,我自己很高興,終于沒人認識我了。但平生的親友,再沒有書信來,我給他們寫信也沒有回音,他們還都很慶幸沒有被我連累。)
這是什么人,這是一生放達的蘇東坡呀,講到“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你能想象到一個孤獨到極致、門庭冷落至此的人,看到月光還能與我為伴的那種欣喜。如果你不了解這一段的背景,不了解這一段的故事,不了解他所處的地方,你就不能懂為什么他會有這樣的心。
你找不到慷慨陳詞的目標,你抓不住從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個義無反顧的英雄,不知怎么一來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個堅貞不屈的烈士,鬧來鬧去卻成了一個深深懺悔的俘虜。
沒人來信,去的信也無人回,這是一種真正精神上的孤獨無告。當你有一天真正懂孤獨了,你就能讀懂這闕詞:
缺月掛疏桐 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 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 寂寞沙洲冷
你只有讀懂了蘇軾,你才能讀懂這闕詞里是怎樣深深的絕望和悲哀。
這一切,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
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
幸好,他還不年老,他在黃州期間是四十四歲至四十八歲,對一個男人來說,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還大有可為。
中國歷史上,許多人覺悟在過于蒼老的暮年,剛要享用成熟所帶來的恩惠,腳步卻已踉蹌蹣跚。與他們相比,蘇東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述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溪流匯成了湖,結果——
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我們于是突然明白了“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今天給大家分享了《文化苦旅》中的兩篇文章,最后想說的是雖然不一定要讀這本書中所有的文章,但這本書特別適合作為一個引子,去引發你做更多的閱讀。
《文化苦旅》真的是苦,文字,因為真,才會苦。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84592.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