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0)
《安塞腰鼓》 劉成章,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安塞腰鼓課文第八段賞析?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安塞腰鼓課文第八段賞析
《安塞腰鼓》 劉成章
作者與背景
劉成章,1937年生,陜西省延安市人。1961年畢業于陜西師范大學中文系。現任陜西省作協副主席、中國散文學會常務理事。已出版7部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20世紀80年代初,人到中年的劉成章先生,“中年變法”,放棄了原先所熟悉的詩歌、歌詞等創作形式,找尋到散文這種新的藝術創作方式。其實,他的散文的生命內核還是激揚的浪漫,還是“信天游”的旋律。當他遠離家鄉來到省城后,腦際里回閃著“安塞腰鼓”那踏破歲月、氣吞山河的壯麗景象,耳畔里仍回旋的是高原上那在沉默中爆發的鼓點。面對20世紀80年代我們祖國在改革開放中日新月異的景象,他怎能不為之怦然心動呢?他怎能不為之而歡欣鼓舞呢?此情此景,轉化成劉成章日日感悟的又在“那一瞬間呈現理智和情感的復合物的東西”(美國意象派詩人龐德語),即“安塞腰鼓”。他必須用“安塞腰鼓”這種特定的意象來傳達他對生活、對時代的審美感受,傳達他對生命的詩意的理解!
安塞腰鼓淵源流長,距今已有千年歷史。
擊鼓到春秋戰國時達到鼎盛,以秦國為最。以后各代多用于邊塞守衛,擊之以報警號令和助戰。到了宋代,多用于邊關。
今天的安塞縣,就是當年北宋與西夏國(今寧夏)的邊界,為安定邊塞方設“安塞縣”,“安塞腰鼓”也因以得名。
知識積累
1.樸實:淳樸誠實。
2.忘情: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3.狂舞:縱情地跳舞。
4.閃射:閃耀,放出(光芒)。
5.火烈:像火一樣熱烈。
6.燥熱:炎熱。
7.恬(tián)靜:安靜。
8.飛濺:向四外濺。
9.亢(kàng)奮:極度興奮。亢,過度,極,很。
10.蕭蕭:象聲詞,形容風吹、馬叫的聲音。
11.晦(huì)暗:昏暗。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12.大徹大悟:徹底覺悟或醒悟。
13.羈(jī)絆:纏住不能脫身,束縛。羈,約束。
14.驀(mò)然:突然,猛然。
15.冗(rǒng)雜:繁雜。
16.搏(bó)擊:奮力斗爭和沖擊。
17.燒灼(zhuó):燒、燙,使受傷。
18.磅礴(pángbó):(氣勢)盛大。
19.嘆為觀止:贊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
20.奔突:橫沖直撞;奔馳。
21.輻(fú)射:從中心向各個方向沿著直線伸展出去。
22.翻飛:飛舞,飄揚。
23.戛(jiá)然而止:聲音突然中止。
理解主旨
本文用寫實的筆觸描繪了氣勢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觸可感的藝術形象,贊美了安塞腰鼓強健的舞姿、沉重的響聲、震撼人心的力量,贊美了陜北高原人們粗獷、豪邁、開放的性格特征。
寫作特色
1.多用短句
如“一群茂騰騰的后生”,簡潔地表現了年輕生命的熱烈奔放;“忘情了,沒命了”,有力地表現了生命沸騰、力量噴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聽見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無不鏗鏘激昂。
2.大量運用排比句式
本文大量運用排比,有句內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排比,不僅交錯出現,而且一連許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連用三個排比句,猶如江河一瀉千里,不可遏止。許多排比對偶工整,如“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一段,氣勢昂揚;還有的排比層層遞進,如“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等,排山倒海般讓人透不過氣來。這些排比句使文章氣勢恢弘,語氣連貫,節奏明快,能表達出強烈的思想感情。
3.快速的節奏
課文自始至終,一直保持著快速的節奏。一個排比接一個排比,一個高潮接一個高潮,不讓人有半分喘息的機會。快節奏使得內容表達得更熱烈、更激蕩,充分表現了生命和力量噴薄而出的神韻。
把握重點
1.西北現在好像成了貧困落后的代名詞,作者為什么這樣歌頌西北漢子?
西北,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源地,曾有過秦、漢、唐的強盛,擁有雄睨世界的輝煌文明。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貧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作者為什么這樣深情地歌頌這片土地?歌頌什么?——“消化著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并沒有因生活的貧苦和封閉而喪失希望,復生的生命能量就在這沉重的軀殼內奔突,終有一天會噴發的。這里的人們是有希望的,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暫時的,只要生命還在期盼“搏擊”,重生之日并不遙遠。
2.“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句中“那么一股勁”要“掙脫”“沖破”“撞開”什么?是什么“束縛”“羈絆”“閉塞”了“那么一股勁”?談談你對“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該句的理解。
“那么一股勁”要打破人們身上層層堅硬的外殼,讓生命宣泄在天地間,讓人“遺落了一切冗雜”,“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為人,生命之所以為生命。
這句突出了安塞腰鼓中體現出來的激昂勃發的生命力:擺脫束縛、打破閉塞……讓生命充滿激情的力量。
3.結合全文,試指出安塞腰鼓蓬勃了哪些想象。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
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后最終永遠明晰了大徹大悟!
4.“它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中“震撼”“燒灼”“威逼”,可以調換順序嗎?為什么?
不能。詞義和力量的程度一個比一個深。
5.文中“它使你驚異于那農民衣著包裹著的軀體,那消化著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居然可以釋放出那么奇偉磅礴的能量!”這一句該怎么理解?
這句話中表達了那些農民衣著包裹著的軀體、消化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竟然勃發出如此激昂奮發、奇偉磅礴的生命力,實在令人欽佩和震撼。
6.“沉重而紛飛的思緒”指的主要是哪些思緒?
痛苦與歡樂、生活的夢幻、擺脫與追求、生命與激情、力量……
7.對文中“它使你從來沒有如此鮮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句子如何理解?
通過對后生們的動作描寫,使你感受到生命和力量的密切關系,生命因力量而再現其奇偉磅礴的氣勢。
8.文中“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后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一句使用什么修辭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這一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作者是寫后生們的動作,突出了這力量,體現了生命力的奇偉磅礴。
9.作者寫腰鼓的響聲,為什么要寫“山崖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和“觀眾的心也驀然變成牛皮鼓面”?
這種是側面烘托的寫法,用環境、和觀眾的感受來烘托鼓聲,使鼓和周圍的環境、和觀眾融為了一體。更能表現腰鼓的震撼力。
10.為什么每寫完一個方面,作者就要寫“好一個安塞腰鼓”?文章中有四次之多,不覺得重復嗎?“好一個安塞腰鼓”在文中多次出現有什么作用?
這種方法叫反復,它的作用是使語言有了一種鼓的韻律,形成回環往復的氣勢,增強語言的表現力。
文章中還多次運用反復,如:詞語的反復:隆隆,隆隆,隆隆……句子的反復:愈捶愈烈!……愈捶愈烈!……愈捶愈烈!…… 段與段的反復:好一個安塞腰鼓!……好一個安塞腰鼓!……
“好一個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復出現了四次,形成了回環往復的氣勢,而且在反復詠嘆之中常有變化,每次都有新意,層層遞進,把情感步步推向高峰,更加強了散文的詩意美。
拓展閱讀
《安塞腰鼓》賞析
金 梅
這是一首生命的贊歌,力量的贊歌。
在文章里,安塞腰鼓,并非只是單純地在作為人類生命力量的一個載體、一種象征;其自身,就是人類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徹底的表現。這樣,作者自然要傾注下全部的熱情與筆力歌之、頌之,一歌二頌難以盡致,則有三歌之、三頌之。
在作者筆下,幾乎分不出哪是形式與內容,哪又是客體與主體,兩者真正地獲得了無間的統一。
不取拖沓累贅、沉悶疲軟的長型句式,而多簡潔有力、脆生響亮的短句;也沒有冗長繁復的段落,一言兩語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運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樣:既有句內的排比,更多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排比,又能連段而下,交錯互出。
不獨直接地描寫這腰鼓釋放的磅礴能量,也從人的感覺、人的聯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圍環境的回響上,多方位地渲染著它的奇特效應。
自始至終采用行進的、動態的描寫,不作靜止的形容,并使那人體的動作與腰鼓的聲響,在共時態中互激互融,合二而一,從藝術上組成一個表現著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體。
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種快速躍動的節奏,熾熱灼人的氛圍,排山倒海般的氣勢,恰與作者所要歌之頌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輔相契。
安塞腰鼓,是屬于黃土高原的。惟有生存于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創造出此等奇觀,也才能憑借它而釋放其內蓄的偉力。作者是陜西人,從其描寫中,可以看到他對黃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無限神往與傾心愛戀。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寫得酣暢淋漓,曲盡其妙。
這一篇,與喬良的《高原,我的中國色》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說,喬良的作品,是對中華民族性格特征的總體性的把握,那么,劉成章的《安塞腰鼓》則是把它對象化和具體化。讀者能把兩篇作品一并閱讀,相互比照,必將更深切地體察到我們民族性格的本色及其生命力量之表現。
(選自《中國散文鑒賞文庫·當代卷》,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
高原生命的火烈頌歌 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贊
厚 夫
《安塞腰鼓》是劉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最早發表于1986年10月3日的《人民日報·大地副刊》上,后被選入多家散文選本;1996年收入由工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羊想云彩》(此散文集榮獲首屆“魯迅文學獎·散文獎”)。目前,又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
“安塞腰鼓”是陜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現象,也是陜北人精神風貌的象征和符號,而這一切均與陜北古老的歷史有關。陜北高原是連接中原農業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的重要通道,自古以來就是邊關要地:秦始皇時期大將軍蒙恬,率三十萬大軍鎮守陜北,筑長城,修直道,防止匈奴內侵;北宋時期韓琦、范仲淹、沈括等一代武將、文臣來到陜北,領導過抵御西夏人入侵的戰爭;而明朝時期九鎮之一的“延綏鎮”長城,幾乎承擔了明朝中、后期北方邊境的一半以上的防務。可以這樣說,“安塞腰鼓”既是古代激勵邊關將士沖鋒殺敵、浴血奮戰的號角,也是將士們征戰凱旋的歡迎曲。它氣勢磅礴,它置于死地而后生,它充滿激情與力量,它是生命的舞蹈與狂歡……古代戰爭擂鼓鳴金的場面,永遠地消失了。然而,這種于激情和力量中的儀式,卻深深地根植于陜北這塊古老的土地上。陜北的鄉間,腰鼓成為一種娛樂形式,于浪漫中宣泄生命的激情,于詩意中追求永恒的精神力量。20世紀以來,隨著中國共產黨中央進駐延安13年,以及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延安精神”走向全國,“安塞腰鼓”這種原來純民間的廣場文化形式,也漸漸走進廟堂,進入全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視野。遠不要說20世紀五六十年代,“安塞腰鼓”曾經如何在亞非拉走紅;也不要說20世紀80年代初,“第五代導演”陳凱歌一炮打響的《黃土地》中“安塞腰鼓”是如何征服西歐觀眾的心靈;就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們國家許多次大型的國家慶典,均有“安塞腰鼓”出場。某種意義上,“安塞腰鼓”所釋放出的能量,不僅僅是陜北這塊古老的黃土地的地域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堅毅不屈、意氣風發、蓬勃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象征。換句話說,“安塞腰鼓”是用宏大的場面、奔放的動作、鏗鏘的節奏、激昂的鼓點來表現詩的內容。對于散文家劉成章來說,他生于黃土地,長于黃土地,熟悉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更主要的是,他對高原生命有深刻的體認,他的骨子里有種高原地域特有的詩意的浪漫情懷,而成為陜北高原上的一位“歌手”,一位著名的浪漫詩人。20世紀80年代初,人到中年的劉成章先生,“中年變法”,放棄了原先所熟悉的詩歌、歌詞等創作形式,找尋到散文這種新的藝術創作方式。其實,他的散文的生命內核還是激揚的浪漫,還是“信天游”的旋律。當他遠離家鄉來到省城后,腦際里回閃著“安塞腰鼓”那踏破歲月、氣吞山河的壯麗景象,耳畔里仍回旋的是高原上那在沉默中爆發的鼓點。面對20世紀80年代我們祖國在改革、開放中日新月異的景象,他怎能不為之怦然心動呢?他怎能不為之而歡欣鼓舞呢?此情此景,轉化成劉成章日日感悟的又在“那一瞬間呈現理智和情感的復合物的東西”(美國意象派詩人龐德語),即“安塞腰鼓”。他必須用“安塞腰鼓”這種特定的意象來傳達他對生活、對時代的審美感受,傳達他對生命的詩意的理解!
因此,《安塞腰鼓》呈現出這樣幾方面的特征:
第一,濃墨大筆,抒寫飽滿的生命激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言:“五情發而為辭章。”劉成章的《安塞腰鼓》就是“為情而造文”的標本。《安塞腰鼓》通篇貫注一個“情”字,作家通過一系列對“安塞腰鼓”贊美的語詞,來直抒胸臆。這種摯愛既表現為對陜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贊美,又表現為我們這個從沉睡中覺醒、邁著雄健的步伐、不斷走向繁榮的偉大祖國的禮贊!語詞激昂,酣暢淋漓,如大河滔滔,一瀉千里。如,“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么壯闊、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黃土高原啊,你生養了這些元氣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驚心動魄的搏擊!”“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呼呼作響。每一個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變幻。每一個舞姿都使人顫栗在濃烈的藝術享受中,使人嘆為觀止”等等。作家把黃土高原的元氣和魂魄,一下子攫得淋漓盡致!
第二,以詩載情,使整個散文呈現出雄奇的詩意美。《文心雕龍·情采》中又言:“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為了確保情感的暢通無阻,劉成章《安塞腰鼓》通篇用詩的方式加以強化。這篇散文的詩意美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內在的意蘊美;另一方面是語詞、句式乃至整體節奏上,均經過一番苦心孤詣的設計,使整個散文充滿一種神奇的形式美。當然,這種設計宛若天成,恰到好處地傳達出作家的豐富而生動的情感世界。
一是文筆峭厲。為了表現激揚而飛動的“安塞腰鼓”,作家在語句上大膽地刀削斧砍,僅保留枝干,使其產生奇譎美的效果。你看,《安塞腰鼓》開頭“一群茂騰騰的后生”一句自成一段,兀立于天地之間,實令人為之感喟。像這樣的語句,在這篇僅有千字的散文中比比皆是。
二是語句鏗鏘。作家在散文中為了傳達勃發的生命激情,直接使用了一連串短語。這樣,使文章的節奏相當緊湊,像波濤一樣一浪接一浪,傾瀉而出,欲止不能。如,“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后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著,疾速地搏擊著,大起大落地搏擊著。它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愈捶愈烈!痛苦和歡樂,生活和夢幻,擺脫和追求,都在這舞姿和鼓點中,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人,成了茫茫一片;聲,成了茫茫一片……”幾字一頓,頻頻出擊,使語勢自然激越、昂奮。
三是善用排比、疊句等修辭手法,加強散文的氣勢和力量。如,“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火花一樣,是閃爍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隆隆隆隆的豪壯的抒情,隆隆隆隆的嚴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雜著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陣痛的發生和排解……”“愈捶愈烈!形體成了沉重而又紛飛的思緒!愈捶愈烈!思緒中不存在任何隱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歡樂,生活和夢幻,擺脫和追求,都在這舞姿和鼓點中,交織!……”排比句的大量使用,使語句汪洋恣肆,表現出“安塞腰鼓”氣吞河山的場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四是作家通過具有音樂性的復疊詠嘆,來進一步加強散文中情感的傳達。在《安塞腰鼓》中,作家有意識地在每個層次之末,單獨設計“好一個安塞腰鼓”“好一個黃土高原,好一個安塞腰鼓”“好一個痛快了山河,好一個安塞腰鼓”的詠嘆句式,而且在反復詠嘆之中常有變化,每段都有新意,層層遞進,直把情感步步推向高峰,同時更加強了散文的詩意美,使通篇散文具有形式的回環美和音樂的節奏美。
第三,想像奇偉,意境雄渾。德國19世紀著名的美學家狄爾泰曾指出:“最高意義上的詩是在想像中創造一個新的世界。”劉勰也曾說過:“神用象通,情變所孕。”(《文心雕龍·神思》)劉成章“那喚起一系列想像的構想過程的力量,來自心靈深處,來自那被生活的歡樂、痛苦、情緒、激情、奮求振蕩著的心靈底層”。(劉小楓《詩化哲學》)“安塞腰鼓”這個特定的意象,在劉成章的腦際孕育、旋轉,仿佛地底突騰運行的火山巖漿,最后有最徹底、最盡興的噴發。于是,燦爛的意象在瞬息之間紛翻飛舞,源源不絕的大河波濤洶涌,生命的暢想在歷史和現實間遨游……
你看,劉成章在這樣的場景上展開其想像的:無風之季,黃土高原上的一片高粱地里,兀立著一群茂騰騰的后生。這是一個“于無聲處聽驚雷”的背景!然而,當后生們的鼓槌擂起來的時候,在作家的眼里,“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后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作家的腦際迅速集合真實生活體驗的記憶,展開思維的翅膀,在想像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于是便有了鼓點是“驟雨”、流蘇是“旋風”、瞳仁是“火花”、風姿是“斗虎”的豐富聯想。你再看,這“安塞腰鼓”,既“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刻變得飛濺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刻變得亢奮了”,也使作家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你再聽,在作家的耳畔,“山崖驀然變成牛皮鼓面”,發出“隆隆”的聲音,而這“隆隆”的聲音,既仿佛“豪壯的抒情”“嚴峻的思索”,又仿佛“隆隆隆隆犁尖翻起的雜著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陣痛的發生和排解”……作家在創造力的世界中“神與物游”,讀者也跟隨著心宇馳騁,思緒萬千。
《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熱烈頌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贊。它以詩一般凝練而又富有動感的語言,譜寫了一曲慷慨昂奮、氣壯山河的時代之歌。
(選自《名作賞析》2001年第5期)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8493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