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01-23閱讀(6)
又到期中考試時,又是語文,背誦起來吧~
默寫
(一)小兒垂釣
唐 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 側(cè)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yīng)人。
(二)小松
唐 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 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三)雜詩
唐 王維
君自故鄉(xiāng)來, 應(yīng)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 寒梅著花未?
(四)春夜洛城聞笛
唐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
(五)又呈吳郎
唐 杜甫
堂前撲棗任西鄰, 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 只緣恐懼轉(zhuǎn)須親。
課內(nèi)文言文
傷仲永【作者】王安石【朝代】宋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譯文 注釋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yè)。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著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向鄰居那里把那些東西借來給他,仲永立刻寫下了四句,并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為主旨,團結(jié)同宗族的人為主旨,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lǐng)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jīng)十二三歲了。我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jīng)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和普通人沒有什么區(qū)別了。”
王安石說:方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賦,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優(yōu)秀得多;但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還沒有達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資是那樣的好,沒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為平凡的人;那么,現(xiàn)在那些本來就不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難道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
賞析 相關(guān)內(nèi)容
這篇文章以方仲永的事例,說明人受之于天雖異,但還得受之于人,否則就將復為眾人,進而說明未受之于天者,本來就是眾人,如果不受之于人,恐怕連作“眾人”也難,而且強調(diào)了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表現(xiàn)了王安石早期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作者介紹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臨川人,中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臨川先生文集》等。
周處【編者】劉義慶 【朝代】南朝宋周處年少時,兇強俠氣,為鄉(xiāng)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邅跡虎,并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 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余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shù)十里,處與之俱。經(jīng)三日三夜,鄉(xiāng)里皆謂已死,更相慶。 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yún)菍ざ憽F皆辉冢娗搴樱咭郧楦妫⒃朴孕薷模暌氧沲桑K無所成。清河曰:“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憂令名不彰邪(yé)?”處遂改勵,終為忠臣。
譯文 注釋
周處年輕時,(為人)兇暴強悍,任性使氣,被同鄉(xiāng)的人認為是一大禍害。另外,義興的河中有(條)蛟龍,山上有(只)白額虎,(兩者)一起侵害百姓。義興的百姓稱(他們)是三害,而(這三害當中)周處最為厲害。有人勸說周處去殺死猛虎和蛟龍,實際上是希望三個禍害(互相拼殺后)只剩下其中一個。周處就去殺死了老虎,又下河斬殺蛟龍。蛟龍(在水里)有時浮起有時沉沒,周處與蛟龍一起漂游了幾十里遠。經(jīng)過了三天三夜,同鄉(xiāng)的人都認為(周處)已經(jīng)死了,(大家在一起)互相慶祝。(周處)終于殺死了蛟龍(從水中)出來了。(他)聽說鄉(xiāng)里人(以為自己已死)而互相慶賀,才知道自己實際上被當作一大禍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于是就進入?yún)强とフ覍り憴C和陸云(以求指點)。(當時)陸機不在,只見到了陸云,(周處就)把全部情況告訴了陸云,并說自己想要改正錯誤,可是歲月已經(jīng)荒廢,怕最終也不會有什么成就。陸云說:“古人珍視道義,認為早晨聽聞了圣賢之道,就是晚上死去也甘心,況且你的前途還是有希望的。再說,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如果有了志向,)又何必擔憂好名聲不能遠揚呢?”周處從此改過自新,最終成為(一位歷史上有名的)忠臣。
賞析 相關(guān)內(nèi)容
本文寫的是晉人周處改過自新的故事,從周處年輕時橫行鄉(xiāng)里,為人兇強,被人視為禍害,一直寫到他終為忠臣的結(jié)局,表現(xiàn)了一個人只要有改惡從善的決心和行動,無論時候早晚,總能有所成就。
全文立意
1.我們要學會知錯能改,
2.明白一個人只要有改惡從善的決心和行動,無論時候早晚,總能有成就。
作者介紹
選自世說新語,《自新》篇。《世說新語》由劉義慶編撰。劉義慶,南朝宋人,文學家。
這個典故見于《晉書·周處傳》和《世說新語》。明朝人黃伯羽改編為《蛟虎記》傳奇,廣為流傳,至今京劇中仍保留有《除三害》劇目。
詩詞
石壕吏【作者】杜甫?【朝代】唐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 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 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 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 二男新戰(zhàn)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 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 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 請從吏夜歸。 急應(yīng)河陽役, 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 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獨與老翁別。
譯文 注釋
(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來強征兵。老翁越墻逃走,老婦出門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兇狠啊!老婦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憐啊!
(作者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去鄴城服役。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兩個兒子剛剛戰(zhàn)死了。活著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復生了!(老婦我)家里再也沒有其他的人了,只有個正在吃奶的孫子。因為有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離去,(他母親)進進出出都沒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婦雖然年老力衰,但請讓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趕快到河陽去應(yīng)征,還能夠為部隊準備早餐。”
夜深了,說話的聲音消失了,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xù)的哭聲。(人)天亮臨走的時候,只同那個老翁告別。(老婦已經(jīng)被抓去服役了)
賞析 相關(guān)內(nèi)容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jié)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于鄴城,由于指揮不統(tǒng)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guān)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jīng)過潼關(guān),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詩的主題是通過對“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繪,揭露官吏的橫暴,反映人民的苦難。
作者介紹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集為《杜工部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又呈吳郎【作者】杜甫?【朝代】唐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zhuǎn)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譯文 注釋
來堂前打棗我從不阻攔任隨西鄰,因為她是一個五食無兒的老婦人。
若不是由于窮困怎會做這樣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懼反更該與她相親。
見你來就防著你雖然是多此一舉,但你一來就插上籬笆卻甚像是真。
她說官府征租逼稅已經(jīng)一貧如洗,想起時局兵荒馬亂不禁涕淚滿巾。
作者介紹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集為《杜工部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登岳陽樓【作者】杜甫?【朝代】唐
昔聞洞庭水, 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 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guān)山北, 憑軒涕泗流。
譯文 注釋
以前的日子就聽說洞庭湖波瀾壯闊,今日如愿終于登上岳陽樓。
浩瀚的湖水把吳楚兩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親朋好友們音信全無,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處漂流。
北方邊關(guān)戰(zhàn)事又起,我倚著欄桿遠望淚流滿面。
賣炭翁【作者】白居易?【朝代】唐
賣炭翁, 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 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 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 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 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 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 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 千余斤, 宮使驅(qū)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 系向牛頭充炭直。
譯文 注釋
有位賣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燒炭。
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頭發(fā)灰白,十個手指也被炭燒得很黑。
賣炭得到的錢用來干什么?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里卻擔心炭賣不出去,還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碾軋冰凍的車輪印往集市上趕去。
牛累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jīng)升得很高了,他們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騎著兩匹馬的人是誰啊?是皇宮內(nèi)的太監(jiān)和太監(jiān)的手下。
太監(jiān)手里拿著文書,嘴里卻說是皇帝的命令,吆喝著牛朝皇宮拉去。
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太監(jiān)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無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炭的價錢了。
賞析 相關(guān)內(nèi)容
這首詩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藝術(shù)上也很有特色。詩人以“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兩句展現(xiàn)了幾乎瀕于生活絕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這是全詩的詩眼。在表現(xiàn)手法上,則靈活地運用了陪襯和反襯。以“兩鬢蒼蒼”突出年邁,以“滿面塵灰煙火色”突出“伐薪、燒炭”的艱辛,再以荒涼險惡的南山作陪襯,老翁的命運就更激起了人們的同情。這一切,正反襯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賣炭得錢,買衣買食。老翁“衣正單”,再以夜來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轍”作陪襯,更感到老翁的“可憐”。接下去,“牛困人饑”和“翩翩兩騎”,反襯出勞動者與統(tǒng)治者境遇的懸殊;“一車炭,千余斤”和“半匹紅紗一丈綾”,反襯出“宮市”掠奪的殘酷。前面表現(xiàn)希望的熾烈,為反襯后面希望化為泡影的可悲。
作者介紹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題破山寺后禪院
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85201.html
上一篇:廾匸的含義(抖音廾匸怎么讀)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