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日韩中文无码有码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夜-高清极品美女毛茸茸-欧美寡妇性猛交XXX-国产亚洲精品99在线播放-日韩美女毛片又爽又大毛片,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视频下载,欧美疯狂xxxx吞精视频

有趣生活

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八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復習(八下語文文言文復習)

八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復習(八下語文文言文復習)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2)

導讀部編人教版版中考文言文復習專題練習十、三峽酈道元【參考譯文】在七百里三峽當中,兩岸都是相連的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

八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復習(八下語文文言文復習)(1)

部編人教版版中考文言文復習專題練習

十、三峽 酈道元

【參考譯文】

在七百里三峽當中,兩岸都是相連的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陽;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順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航道都被阻隔,不能通航。有時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傳達,這時候清早(坐船)從白帝城出發,傍晚便可到達江陵城。中間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騎著飛奔的馬,駕著疾風,也沒有這么快。

在春、冬兩個季節,就(可以看見)激起自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綠色的潭水中有倒映著的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多生長著奇形怪狀的柏樹,懸泉瀑布在山峰之間飛速地往下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在秋天)每到天剛放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肅殺凄寒。時常有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啼叫,聲音接連延長,凄慘悲涼。空曠的山谷中傳來猿啼的回聲,聲音悲涼婉轉,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漁民們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閱讀《三峽》,完成109~120題。(40分)

第一組題目:

109.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不以疾也/皆以美于徐公 B.其間千二百里/安陵君其許寡人也

C.春冬之時/已而之細柳軍 D.至于夏水襄陵/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110.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2)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111.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本文用彩筆描繪了三峽景致,先總寫三峽地貌,再寫三峽不同季節的壯麗景色。

B.在七百里長的三峽兩岸,高山對峙,怪石嶙峋,峭壁重疊,群山綿延不絕。

C.夏天的三峽水勢兇猛,過往的船只不論是順流還是逆流,其航道大都被阻隔了。

D.“寒”“肅”“凄”“哀”等字渲染了三峽冬天蕭瑟、凄清、哀婉的氣氛。

第二組題目:

11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良多趣味/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B.沿溯阻絕/佛印絕類彌勒

C.屬引凄異/神情與蘇、黃不屬 D.有時朝發白帝/朝暉夕陰

113.把“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14.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在寫三峽的水時,先寫夏季。原因是作者給江水作注,重點寫水,而水以夏季最大。

B.雖然夏天的三峽之水有險灘重重,但順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還是能通行無阻。

C.每逢春冬之季,白色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D.結尾引用漁歌,既突出三峽山高嶺長的特點,又渲染三峽秋天凄涼的環境特點。

第三組題目:

11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自非亭午夜分/熟視之,自以為不如 B.春冬之時/雖我之死

C.雖乘奔御風/小大之獄,雖不能察 D.故漁者歌曰/既克,公問其故

116.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2)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117.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章描繪了三峽雄奇險峻、清幽秀麗的景色,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之情。

B.“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從側面寫出了兩岸群山的高峻。

C.“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突出三峽夏水湍急、水流迅猛的特點。

D.引用漁歌作結,既突出三峽秋天凄婉的氣氛,又表達了作者對漁民艱險生活的悲憫。

第四組題目:

11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自非亭午夜分/陛下亦宜自謀 B.或王命急宣/或異二者之為

C.雖乘奔御風/猛浪若奔 D.良多趣味/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119.把“絕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20.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首段以生動簡練的筆墨描寫三峽之山,先寫其高聳險峻,再寫其連綿不斷。

B.文章按夏、春冬、秋的順序描寫三峽,結尾主要寫三峽之水在秋季不同的特點。

C.“清榮峻茂”四字語言凝練,再現了三峽“水清、樹茂、山高、草盛”的特點。

D.“寒”“肅”“凄”“哀”等字,生動傳神地描繪了三峽秋季清幽秀麗的神韻。

十、三峽 酈道元參考答案

第一組題目:

109.(3分)A(認為。B.這/表加強語氣;C.的/到、往;D.與“至”連用,表示提出另一話題,用在下文開頭/比)

110.(1)兩岸都是相連的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得分點:“略無”“闕處”各1分)

(2)即使騎著飛奔的馬,駕著疾風,也沒有這么快。(得分點:“奔”“不以疾”各1分)

111.(3分)D(“冬天”有誤,應為“秋天”)

第二組題目:

112.(3分)D(早晨。A.很/善良;B.斷/極;C.連接/類似)

113.(4分)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陽;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得分點:“自非”“亭午”“夜分”“曦月”各1分)

114.(3分)B(“船只還是能通行無阻”有誤,原文是“沿溯阻絕”)

第三組題目:

115.(3分)C(即使。A.如果/自己;B.的/取消句子獨立性,無義;D.所以/緣故、原因)

116.(1)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順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航道都被阻隔,不能通航。(得分點:“襄陵”“沿溯”各1分)

(2)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綠色的潭水中有倒映著的各種景物的影子。(得分點:“素湍”“回清”各1分)

117.(3分)B(“從側面”不對,應為“從正側兩方面”)

第四組題目:

118.(3分)C(飛奔的駿馬。A.如果/自己;B.有時/或許;D.很/好的)

119.(4分)極高的山峰上多生長著奇形怪狀的柏樹,懸泉瀑布在山峰之間飛速地往下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得分點:“絕巘”“飛漱”“清榮峻茂”“良”各1分)

120.(3分)C(A.首段先寫山勢的連綿不斷,再寫其高聳險峻。B.描寫三峽秋季時,側重寫秋天的山,并沒有側重寫秋的水。D.三峽的秋天充滿了凄寒哀婉之美,而不是清幽秀麗之美)

部編人教版中考文言文復習專題練習

十二、與朱元思書 吳均

【參考譯文】

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樣的顏色。(我乘船)隨著江流飄蕩,任憑船隨意向東或向西漂流。從富陽到桐廬約一百里的水路上,奇山異水,是天下獨一無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魚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還快,洶涌的大浪就像奔騰的駿馬。

夾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密而綠的樹,讓人心生寒意。山巒憑借著(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這些山巒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爭著比高,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山間的泉水沖擊著巖石,水聲清越,發出冷冷的聲響;美麗的鳥兒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長久不斷地叫著,猿不停地啼著。那些極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名利之心;那些忙于治理國家大事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林間仍顯得昏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還能見到陽光。

閱讀《與朱元思書》,完成133~144題。(40分)

第一組題目:

13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任意東西/目似暝,意暇甚 B.奇山異水/不宜異同

C.窺谷忘反/遂反湖流逆上矣 D.鳶飛戾天者/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13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2)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135.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作者善于審美,描繪了明凈的江天、動感的山勢、天籟的和諧悅耳、光影的變化,以自己高雅的審美情趣感染讀者。

B.作者善于繪景,采用多種技巧,包括夸張、比喻,動靜結合,多感官、多視角調用,繪出一幅充滿生機活力的富春山水圖。

C.作者善于抒懷,用“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總領全文,表現出作者厭棄官場、熱愛自然的情感。

D.作者善于養性,走進自然,歸隱林泉,在自然美景中做個純粹的欣賞者,享受山水美景帶來的心靈凈化。

第二組題目:

13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急湍甚箭/辭甚暢達 B.猿則百叫無絕/絕巘多生怪柏

C.蟬則千轉不窮/欲窮其林 D.奇山異水/漁人甚異之

137.把“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38.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水皆縹碧,千丈見底”寫出了江水清澈的動態美:這水仿佛透明似的,一眼見底。

B.“爭高直指”寫出了奇山的連綿起伏,“爭”字將崇山峻嶺化動為靜,展現勃勃生機。

C.“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體現了作者對世俗官場的否定,反映其清高隱逸的思想。

D.作者描繪了自富陽至桐廬沿途走路所見的山光水色,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感。

第三組題目:

139.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奇山異水/明有奇巧人 B.任意東西/一厝朔東

C.望峰息心/去以六月息者也 D.窺谷忘反/然后能自反也

140.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141.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在一百多公里的江上行船,作者隨小船飄蕩觀賞著美景,山光水色,紛至沓來。

B.江底的細石,歷歷在目;游動的魚兒,清清楚楚,映襯出富春江水的清澈明凈。

C.泉水激石的響聲、鳥兒喂喂的叫聲、蟬鳴與猿啼,一起交織成嘈雜的山林交響樂。

D.“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表現了作者放下繁雜公務后陶醉于山水的愉悅心情。

第四組題目:

14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一百許里/雜然相許 B.從流飄蕩/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

C.負勢竟上/至于負者歌于途 D.望峰息心/北山愚公長息曰

143.把“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44.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章開篇,用“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表現了作者從容出游、怡然自得的情態。

B.文章寫水,用“水皆縹碧,千丈見底”夸張地表現了江水極深、極清的特點。

C.文章寫山,用泉響、鳥鳴、蟬轉、猿叫反襯了山的寂靜和色彩豐富的特點。

D.文章抒懷,用“鳶飛戾天者,窺谷忘返”表現了作者鄙棄名利、淡泊人生的思想。

參考答案:

第一組題目:

133.(3分)D(…的人。A.心意/神情;B.奇異/不同;C.同“返”,返回/反而)

134.(1)(我乘船)隨著江流飄蕩,任憑船隨意向東或向西漂流。(得分點:“從”“任意東西”各1分)

(2)美麗的鳥兒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得分點:“嚶嚶”“成韻”各1分)

135.(3分)C(本文總領全文的句子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第二組題目:

136.(3分)C(窮盡。A.比……還快/很;B.斷/極;D.奇異的/對……感到詫異)

137.(4分)山巒憑依著(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爭著比高,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得分點:“寒樹”“負勢”“軒邈”“千百成峰”各1分)

138.(3分)C(A.“動態美”有誤,應為“靜態美”;B.“連綿起伏”有誤,應為“高峻險要”,體現“連綿起伏”的是“千百成峰”,“化動為靜”有誤,應為“化靜為動”;D.“走路”有誤,應為“乘船”)

第三組題目:

139.(3分)A(奇異的。B.向東/東部;C.平息/氣息,這里指風;D.“反”同“返”,返回/反?。?/p>

140.(1)湍急的江流比箭還快,洶涌的大浪就像奔騰的駿馬。(得分點:“甚箭”“奔”各1分)

(2)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林間仍顯得昏暗。(得分點:“橫柯”“在晝猶昏”各1分)

141.(3分)B(A.“一百多公里”有誤,應為“一百多里”;C.根據作者的感情,“嘈雜”應為“悅耳”;D.“作者放下繁雜公務”有誤,應是“治理國家大事的人放下繁雜公務”)

第四組題目:

142.(3分)B(跟隨。A.表約數/贊同;C.憑、依/背;D.平息/嘆息)

143.(4分)那些極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蜂,就會平息名利之心;那些忙于治理國家大事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得分點:“鳶飛戾天”“息心”“經綸”“反”各1分)

144.(3分)C(“泉響、鳥鳴、蟬轉、猿叫”反襯了“山的寂靜”,并沒有體現“色彩的豐富”的特點。

部編人教版中考文言文復習專題練習

十三、《孟子》兩章

富貴不能淫

【參考譯文】

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的男子嗎?他們一生氣,諸侯就都害怕;他們安靜下來,則戰爭停息,天下太平。

孟子說:“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二十歲舉行成年冠

禮時,父親給予訓導;女兒出嫁時,母親教導她,送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以順從為準則的,是婦女之道。住在天下最寬敞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走在天下最光明的道路——義。得志的時候與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時候獨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貴不能使他迷惑,貧賤不能使他動搖,威武不能使他屈服。這樣的人才稱得上大丈夫。”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參考譯文】

舜從田地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薦,管夷吾從獄官手里被釋放并得到任用,孫叔敖從隱居的海濱被任用為相,百里溪從集市中被贖出來而用為大夫。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順,(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加他所沒有的才能。

一個人常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慮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表現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在國內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勢力、地位相等的國家和外患的侵擾,這個國家往往容易滅亡。這樣之后,就會明白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閱讀《富貴不能淫》,完成145~150題。(20分)

第一組題目:

14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獨行其道/獨往湖心亭看雪 B.往之女家/學而時習之

C.立天下之正位/以順為正者 D.威武不能屈/枉自委屈

146.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2)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147.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景春從功利的角度出發,認為那些叱咤風云,具有雄才大略、建立豐功偉績的統治者,才是大丈夫。

B.孟子從道德的角度出發,認為那些具備崇高品德,擁有堅定心志,崇尚仁、義、禮的人,才是大丈夫。

C.景春對公孫衍、張儀的態度是欽佩、崇拜的,認為他們是影響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與和平的風云人物。

D.孟子對公孫衍、張儀的態度是不屑、輕蔑的,認為他們不講仁、義、禮,只是一味順從和迎合君主的喜好。

第二組題目:

14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獨行其道/獨往湖心亭看雪 B.戒之日/必敬必戒

C.丈夫之冠也/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D.威武不能屈/若屈伸呼吸

149.把“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50.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豈不誠大丈夫哉?”景春提出這個觀點時使用了反間句,還用了一個加重肯定氣的“誠”,可見他對公孫衍、張儀的崇拜。

B.“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孟子也用一個反問句表明了態度,“焉得”一詞不僅否定景春的觀點,也體現對公孫衍、張儀之流的不屑。

C.孟子認為真正的大丈夫,一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遠大志向和抱負,二要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

D.孟子闡釋了大丈夫應遵循的道德準則,“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依次對應著儒家思想中的“仁”“義”“禮”。

閱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完成151~156題。(20分)

第三組題目:

15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國恒亡/國人道之 B.曾益其所不能/香遠益清

C.然后能改/回也不改其樂 D.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漁者歌日

15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53.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作者寫舜、傅說等六人的經歷,是為了證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一觀點。

B.本文在論述造就人才的問題時,強調了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兩個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闡述的思路上,從個人再說到國家,這樣使文章論述層次顯得很清楚。

D.作者認為一個國家要想避免滅亡的命運,必須內有法家拂士,外有敵國外患。

第四組題目:

15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舜發于默畝之中/野芳發而幽香 B.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舉世無雙

C.征于色,發于聲/未嘗稍降辭色 D.出則無敵國外患者/恐前后受其敵

155.把“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56.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孟子列舉了古代六位圣君賢相的事例,表明這些大人物雖出身貧苦,但在艱苦磨煉后成就了非凡的事業。

B.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承擔“大任”者經受磨煉,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C.孟子認為一個國家要免遭滅亡,既要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又要警惕敵對國家和外患的侵擾。

D.孟子認為憂患和磨難可以使一個人奮發有為,使一個國家興旺發達;安逸和享樂則會讓一個人不思進取,使一個國家衰敗滅亡。

參考答案:

第一組題目:

145.(3分)A(獨自。B.動詞,到/代詞,它;C.正確/準則、標準;D.使……屈服/委屈)

146.(1)男子二十歲舉行成年冠禮時,父親給予訓導。(得分點:“冠”“命”各1分)

(2)得志的時候與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時候獨自走自己的道路。(得分點:“由”“獨行其道”各1分)

147.(3分)A(“統治者”有誤,公孫衍、張儀等人,并不是統治者。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指那些叱咤風云,具有雄才大略、建立豐功偉績的人,而不是局限于統治者)

第二組題目:

148.(3分)A(獨自。B.告誠/謹慎;C.行冠禮/戴帽子;D.使…….屈服/彎曲)

149.(4分)住在天下最寬敞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走著天下最光明的道路——義。(得分點:“廣居”“正位”“大道”各1分,句意通順1分)

150.(3分)D(“仁”“義”“禮”的順序有誤,應為“仁”“禮”“義”)

閱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完成151~156題。(20分)

第三組題目:

151.(3分)D(所以。A.國家/國都;B.增加,增長/更加;C.改正/改變)

152.(1)(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加他所沒有的才能。(得分點:“動心忍性”“曾益”各1分)

(2)這樣之后,就會明白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得分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各1分)

153.(3分)A(“死于安樂”有誤。舜、傅說等六人的經歷,并沒有涉及“死于安樂”)

第四組題目:

154.(3分)C(臉色。A.被任用/開放;B.被選拔/全;D.匹敵,相當/攻擊)

155.(4分)內心憂困,思慮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表現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得分點:“衡于慮”“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各1分)

156.(3分)C(“敵對國家”有誤,文中的“敵國”是指“勢力、地位相等的國家”,應改為“實力相近之國的威懾”

部編人教版中考文言文復習專題練習

十四、愚公移山 《列子》

【參考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縱橫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河陽北邊。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遠,就集合全家人來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樣的小山都不能削減,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樣呢?況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眾人紛紛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北面去?!庇谑怯薰暑I兒孫中三個能挑擔的人,鑿石頭,挖泥土,用箕畚裝土石,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男孩,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愚公。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也太不聰明了!就憑你老邁的年紀和殘余的氣力,連山上的一棵草木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寡婦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孫子的)兒子又有兒子,(他的)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盡,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為什么擔心挖不平呢?”河灣上的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便向天帝報告。天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山岡阻隔了。

閱讀《愚公移山》,完成157~168題。(40分)

第一組題目:

15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吾與汝畢力平險/錄畢,走送之 B.雜然相許/安陵君其許寡人也

C.而山不加增/弗敢加也 D.汝之不惠/大王加惠

158.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懲山北之塞,出入之遷也。

(2)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159.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方七百里,高萬仞”一句從面積和高度兩個方面說明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暗示移山的任務十分艱巨。

B.愚公決心移山,他的妻子提出了兩個反對意見:愚公年老力衰,移山難以成功;移山產生的土石如何處置。

C.操蛇之神被愚公堅持不懈的精神感動,出手相助,命令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太行、王屋,分別放到朔東和雍南。

D.文中人物形象鮮明,年過九十的“愚公”大智若愚,鼠目寸光的“智叟”急功近利,增強了對比、諷刺的效果。

第二組題目:

160.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面山而居/居無何,上至 B.雜然相許/高可二黍許

C.始一反焉/無隴斷焉 D.帝感其誠/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161.把“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62.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愚公飽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張,這個主張得到了所有人的熱烈響應。

B.鄰居有戶人家來自京城,家中的寡婦也贊成她那七八歲的兒子去幫助愚公移山。

C.天帝懼怕愚公挖山不止,便派大力神的兩個兒子搬走兩座大山,結局有神話色彩。

D.太行、王屋二山被移走,愚公愿望實現了,這反映我國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心愿。

第三組題目:

16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不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年且九十/天子且至 B.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C.甚矣,汝之不惠/王之蔽甚矣 D.懼其不已也/是亦不可以已乎

16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2)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

165.下面對文章中對比、襯托手法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這樣寫,加重了對比色調,增強了諷刺效果。

B.遺男“助之”與智叟“止之”對比鮮明,更顯示出智叟目光短淺、態度消極。

C.寫太行、王屋二山之高大,運土路程之遙遠襯托出愚公的過人膽識與氣魄。

D.其妻獻疑與智叟譏笑形成對比,凸顯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堅定立場和決心。

第四組題目:

16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雜然相許/潭中魚可百許頭 B.寒暑易節/雖千里不敢易也

C.懼其不已也/亦若是則已矣 D.甚矣,汝之不惠/流輩甚稱其賢

167.把“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運于渤海之尾”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68.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中人物稱呼帶有感情色彩,愚公大智若愚,“公”是謙稱;智叟目光短淺,“叟”是帶有一絲不敬的稱呼。

B.天帝被愚公移山精神感動了,便命大力神夸娥氏來背走大山,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解決人與自然矛盾的幻想方式。

C.太行山和王屋山最終被移走,愚公實現造福后代的宏偉抱負,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團結一致,感動天帝的精神。

D.愚公的成功,表明了只有認識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堅持不懈地奮斗,才能夠改造世界。

參考答案:

第一組題目:

157.(3分)B(同意,贊同。A.盡,全/完畢;C.增加/虛報;D.通“慧”,聰明/恩惠)

158.(1)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遠。(得分點:“懲”“遷”各1分)

(2)就憑你老邁的年紀和殘余的氣力,連山上的一棵草木都動不了。(得分點:“殘年余力”“毛”各1分)

159.(3分)A(B.“妻子提出了兩個反對意見”有誤,愚公的妻子并不反對移山,應為“妻子提出了兩個疑問”;C.“操蛇之神”有誤,應是“天帝”;D.“年過九十”有誤,愚公是年近九十)

第二組題目:

160.(3分)C(語氣助詞,用于句末。A.居住/經過,表相隔一段時間;B.贊許/左右;D.誠意/實在)

161.(4分)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樣的小山都不能削減,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樣呢?況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得分點:“獻疑”“曾”“如……何”“焉”各1分)

162.(3分)D(A.“這個主張得到了所有人的熱烈響應”有誤,智叟是反對的;B.“有戶人家來自京城”有誤,“京城”是姓;C.“天帝懼怕愚公挖山”有誤,天帝是感動)

第三組題目:

163.(3分)B(對,向/比。A.將近,將要;C.嚴重;D.停止)164.(1)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得分點:“易節”“反”各1分)

(2)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得分點:“操蛇之神”“已”各1分)

165.(3分)D(其妻獻疑,還怎么能說是堅定立場和決心呢?)

第四組題目:

166.(3分)B(更替,換。A.贊同,答應/用在數詞后表示約數;C.停止/語氣詞,表感嘆,罷了;D.嚴重/十分,非常)

167.(4分)于是愚公率領兒孫中三個能挑擔的人,鑿石頭,挖泥土,用箕會裝土石,運到渤海邊上。(得分點:“荷”“叩”“墾”“笑舍”各1分)

168.(3分)D(A.“謙稱”有誤,“公”是對人的尊稱、敬稱;B.“便命大力神夸娥氏來背走大山”有誤,應為“便命夸娥氏二子來背走大山”;C.“古代勞動人民團結一致,感動天帝的精神”有誤,應為“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頑強毅力”)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