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為什么說學好語文是最重要的(語文到底怎么學)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0)
【導讀】語文,是文化的載體。意識到知識和文化的不同,是學好語文的開端。面對語文這座高山,過去落下了的同學更該奮起,因為這是一門讓強者蛻變涅槃的學科。
上一篇解決了語文學什么的問題,這一篇解決怎么學。本文約5500字,閱讀需要約7分鐘。提綱如下:
1、語文的文化屬性
2、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內涵
3、自立之志是學語文的根本前提
4、語文學習的根本思路
5、文化與人互動的兩種方式
6、有別于其他學科的三個特點
7、三大模塊的學習策略
8、結語

語文,語言和文化,通過語言這門工具來學習文化。解釋成語言和文學,則文以載道,文學作為文化載體,其本質也是文化。民國時期叫國文,更明確意指國家的文化,突出了國文的中心地位。語文與其他學科不是并列關系,而是統領關系。語文傳承文化火種,其他學科更具體地繼承文化、發展文明、造福世界。
古人學問分小學和大學,小學學習字詞句的意思辨析,大學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修身自立,齊家治國平天下。小學是工具,大學是目的。
忽視語文的文化屬性,學語文就是隔靴搔癢。

文化:文字教化。
文,象形。從玄從爻。甲骨文此字象紋理縱橫交錯形。天地萬物的信息產生出來的現象、紋路、軌跡,描繪出了陰陽二氣在事物中的運行軌跡和原理,故文即為符。上古之時,符文一體。本義:花紋、紋理。引申為文字、文章。
化,古字為“匕”。會意。甲骨文,從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變化。本義:變化、改變。教行于上,則化成于下,此所謂教化。
文化就是依照文字教化大眾。漢字由世間萬物象形而來,是自然規律造就的。中華文化讓民眾遵循自然規律而獲得精神力量,實現安居樂業。
傳統文化:傳承正統人文教化。
傳承角度,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也孕育一方文化。文化是與當地血統融為一體的,認同中國文化不代表就是中國人。
正統角度,正統與非正統的關鍵在于是否以天地為依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達萬物之理。華夏文化,據此而生。
文化角度,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圣人以真人真言,把天地之道抽象成人文之理,進而教化天下。
教化角度,以人文教化百姓,化育萬物。讓天下百姓和萬物,都能夠自然而然,成長生息,是教化的目的。
文化,滋潤心靈,豐富精神;化去粗鄙,培育精致;化去愚頑,培育睿智;化去淺陋,培育深邃;化去浮躁,培育從容;讓人面對未來有夢想,面對困境有力量,讓生命豐滿、充盈、美好。

自立之志,是學好語文的根本前提。語文教人自立自強、追求生命美好。對不想自立、逃避責任的同學而言,語文毫無意義。
一個想去遠方的人,才會對長本事感興趣;一個志在美好的人,才會對文化文明感興趣;一個意志堅定的人,才會攀登文化高峰,抵達生命最美的樣子。
自立的本質,是生命責任感的覺醒,是對生命美好的堅定追求。意識到自己的一生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負責,就會早做努力,盡快成人。沉浸于溺愛中依賴父母不求自立的同學,尤須警惕。
有志不在年高。從小培養自立意識和生命擔當,積極主動走上自立自強的正道,是成才的首要前提。
學語文甘之如飴或枯燥無聊,根源在是否有自立之志。
先器識而后文藝。
先擴展器量和見識,而后能更好地施展才華培育技藝。
沒有宏大的器量,會被未來可能的困難嚇倒。困難沒那么可怕,不是一下子所有困難都過來。人只要循序漸進正常成長,到了該面對那些困難的時候提前具備排解他們的本領即可。不懼未來的底氣,來自宏大的器量。
沒有廣博的見識,會在理想設定和美好的判斷標準上出現錯誤。沒有吃過熟肉的人會誤以為生肉是最美的食物,沒有見過汽車的人會覺得自行車速度最快。見識過樂觀生命的人不會再甘于悲觀失落,見識過逍遙灑脫的人不會再甘于茍且偷生。高品位的人生追求,來自廣闊的文化視野。
有器量,則不畏艱險;有見識,則立意高遠。器識并具,而后有魄力和動力學習一切必要的技藝。
器識的培育,靠文化的教化功能。
讀書以增長器識為本,文字技藝為末;寫作以器識風神為里,文采辭藻為表。本末共榮,表里如一,是真正的語文學習;舍本逐末,虛有其表,是南轅北轍緣木求魚。

一是熏陶漸染。也叫潛移默化,是文化影響和改變人的主要方式,在人格、精神、風骨的培育中起核心作用。
人會自然地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人從一張白紙開始,受到周圍環境場的同化和涂抹,逐步具備周圍環境場的特點。
文化最直接的體現是風氣。家風、校風、國風,都深刻影響孩子的精神世界。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后必定是優秀的家長,一所校風優良的學校會有一批優秀的孩子,一個民風淳樸的國度會有許多淳樸的子民。因體會到熏陶漸染對孩子的深遠影響,孟母三遷。
認為漸變不如突變見效快,是個誤會。燒水的時候,火大一點開得就快;曬黑的時候,陽光強烈黑得更快。熏陶漸染的效率與環境場的強弱有關。老師和家長作為主要成長環境,對孩子影響至深。孩子自幼閱讀的書籍,同樣影響至深。
熏陶漸染,是文化主動對人發揮作用的過程。
二是悟。主動學習文化靠悟。悟,是深入思考得之于心的過程。悟出來的東西,叫心得體會。有心得體會的道理,才能真正指導實踐。悟有兩種方式:一是熟讀精思圣賢經典,玩索而有得;二是熟讀成誦后觀察生活,勤于思索,生活見聞和經典言語共振的時候,文句會從心里蹦出來。部分學生考前突擊背誦素材和名言的效果很差,本質是缺少心得,記憶不深理解太淺,沒法靈活運用。
一旦進入悟的狀態,將在理趣的王國中逍遙遨游,流連忘返廢寢忘食,所見所思廣大精微,最終見微知著,葉落知秋,納天地于方寸。
悟,是人主動學習文化提升素養的過程。
只看熏陶漸染,人是環境的產物;明白主動學習靠悟,則命運把握在自己手中。

1)語文能力體系為主,其他學科知識體系為主
知識體系是橫向鋪排,知識點具備明確的有限性;能力體系是縱向提升,只有能力要求沒有知識范圍。
知識體系下需掌握考綱內的每個知識點并靈活運用;能力體系下要借助經典篇目和典型主題獲得觸類旁通的本領。
知識體系下通過足夠的刷題訓練可以應對考試,能力體系下必須通過學習具備相應的能力素養。
知識體系注重細節,重視具體知識和對具體問題的分析;能力體系注重整體,重視能力素質和對全局的思考判斷。
不同學科的知識,給人觀察世界的不同角度;文化素養的提升,給人俯瞰世界的高度。
2)語文是全局思維,理科是單向思維

全局思維需要攀升到高處,以俯瞰的視角從不同角度對觀察對象進行分析描述;單向思維要鎖定一個視角,對觀察對象進行精確分析。無論全局思維還是單向思維,都重視對具體視角的細致深入??吹讲煌囊暯?,并深入分析,方可把握全局。
全局與細節并重,宏大與精妙并舉,才是世界完整的風景。
不少理科生一根筋,有些答題方向不容易想到;寫作文一根筋,幾句話說完就無話可說。這本質上是文化素養不足,所處高度太低,導致對世界觀察和思考的角度太窄,對某一視角的分析太淺。
3)語文以道馭術,理科以術馭道
抓住根本原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具體方法應對,是為以道馭術;總結具體問題得出規律或模型,用于應對未來發生的其他問題,是為以術馭道。
以道馭術具備無窮擴展性,能夠根據具體問題靈活應變;以術馭道具備相對局限性,一個模型只能對應解決同類問題,未知問題會挑戰模型的極限。
以道馭術可以輕松而有底氣地面對未知世界;以術馭道會對未來擔憂焦慮唯恐模型之外的情況發生。
文化的宏大精微與無邊界性,只有以道馭術方能學成;應試體系內,理科知識點的有限性,使得以術馭道可以搞定。
生活和科學探索都有無邊界性,以道馭術方能游刃有余。
以道馭術,道從何來?文以載道,道法自然。圣賢經典,天地自然,日常生活,都是道之所存。
能力體系、全局思維、以道馭術,需要學習者長于用心;知識體系、單向思維、以術馭道,需要學習者長于用腦。語文學科的文化屬性,注定其需要心腦并用。

基礎、閱讀和寫作,語文的三大模塊,是文化的三種呈現形式,因形式不同而學法各異。
一是基礎。漢字是文化的載體,通過象形會意折射天地大道、人情事理,是體系完備的文化系統;成語是中華文化的活化石,將華夏文明的智慧精華濃縮其中;文學常識所展開的,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璀璨畫卷;經典名句是文化長河里的一粒粒明珠;意象、語法、修辭手法、表現手法體現著中華民族精巧的文字技藝和高妙的審美情趣。
在這樣的文化海洋中暢游,身心舒暢而實力與日俱增。
基礎積累有兩種方式。一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自然積累,二是鎖定某個方向或領域專項突破。無論哪種方式,都要摘抄整理,反復記誦,涵泳玩味,得之于心。
二是閱讀。文者,道之華也。文章是文化的載體,是天地大道、古今見聞的生動記錄,是作者生活內容、生命體悟、人格魅力和風骨神韻的生動呈現。各種體裁題材的文章,傳遞出多層次多角度的生命體驗和文化圖景,促成讀者對世界對人生的立體化全方位認識。
閱讀只靠課文是遠遠不夠的。課本只是引子,引領同學們見識不同的思想、情感、體裁、題材、手法等。之后要主動大量閱讀課外作品,課外閱讀才是語文的核心豐富的課外閱讀,帶來視野的開闊、思想的豐富、境界的提升,精神家園的美好充實,以及面對現實的清醒睿智、熱情洋溢。如果沒有大量課外閱讀,精神世界就會流于空虛,面對現實就會迷茫困頓、萎靡不振。
讀書需要心領神會。用心讀書才會真正有得,體會到思接千載神游萬里的酣暢淋漓。抵達這個境界需要思維方式的升級:從以己度人到換位思考。以己度人是站在自己的立場看世界,難免會流于局限和片面,是比較初級低幼的思維;換位思考是放下自己的立場,站到對方的視角看問題,更準確全面地理解對方,是比較高級成熟的思維。無論讀書還是與人交流,換位思考可以體會多角度下的豐富世界,促成深入理解與和諧交流。從以己度人到換位思考,是打破固步自封擁抱整個世界的過程。
換位思考,是心領神會的妙訣。讓人更迅速地吸收知識、擴充思想,構建起人類文明的文化全景圖,大大增強對文本和世界的理解能力,最終在思想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讀書需要選擇。好書精辟犀利、娓娓道來、舉重若輕,讓人積極樂觀充滿希望,獲得前行的智慧和力量。爛書心術不正、巧舌如簧、顛倒黑白,讓人意志消沉悲觀絕望,趨于昏昧和停滯。垃圾書洋洋灑灑、泛泛而談、隔靴搔癢,讀之終日而無所得。真人寫好書,奸人寫爛書,渾人寫垃圾書。同樣的世界,同樣的現象,同樣的人事,在三種人的書中寫出來完全不是一個樣子,讀誰的書就可能被誰導向他認為的方向。讀書剛開始的階段,品位不高、鑒別能力不強,要從高品位的圣賢經典讀起,之后俯視書海,高下優劣立見。求學路上,要多讀好書、不讀爛書、避開垃圾書。
閱讀的策略是,先器識而后文藝。圣賢經典是由中華民族最優秀的精英寫成的,凝結了華夏文明的最高智慧。通過閱讀圣賢經典打牢文化根基建立思想體系后,再閱讀其他書籍填充具體細節,會構筑起堅實、壯美、精致的文化大廈。
讀書到一定程度,有了自己的見解,會和作者產生共鳴或分歧,照抄和批注的習慣就自然出來了。有深度、厚重的作品讀得慢,思考淺、內容少的作品讀得快,隨著讀書越來越多,精讀、泛讀、瀏覽的閱讀方式也自然出來了。所有閱讀的起點,都是很慢的精讀。讀得快、習慣好、讀書方式多,是經驗積累之后自然形成的。
無論何種閱讀,目的都是讓生命更美好。可惜現在的閱讀忽視對圣賢經典的記誦與體悟,海量吸取知識碎片導致深度迷茫,讀書效果適得其反。這種避重就輕、南轅北轍的做法,不可不慎。

三是寫作。文以載道。寫作的目的是為了弘揚真善美批判假惡丑,讓讀者生命更美好。可見,是作者首先卓爾不群,而后啟迪引領讀者。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通過大量閱讀作者已經具備深厚的文化素養、廣闊的視野和深入的思考,對人生、時勢和某些現象有了獨立見解。而后順應時代的呼喚,作者以筆為劍,辨是非,別善惡,擊奸邪,興正道,化民成俗,以浩然正氣滋潤讀者心靈,讓精神家園蓬勃生長,讓社會風氣更加清正。
理解了文章的實際意義,學生才不會覺得寫作只是個題型,寫作文就是為了考個好成績。認識轉變后,寫作真正入門,從虛情假意到真情實感、從膚淺鄙陋到精辟犀利、從嘩眾取寵到擲地有聲,完成生命蛻變,抵達美好人生。
寫好文章有三步:多讀、多寫、多改。
多讀會擴充視野、提高品位、豐富思想、積累素材。接受優秀作品的熏陶漸染,會構筑起個人獨特飽滿的精神世界,建立起對素材選擇和處理的獨特審美品位,形成對不同語言風格的敏銳洞察。立意體現思想境界,選材體現生活品位,語言體現精致水平。沒有廣泛的閱讀,不會在立意和選材上有杰出表現,也不會對語言精妙有準確體悟與執著追求。
多寫會沉淀思想、梳理所學、鞏固所得。每一次寫作都在記錄生命體悟,深度梳理所見所思。久之,思想從膚淺到深邃;選材從狹窄到廣博;文筆和技法從生澀到成熟,從稚嫩到老辣。
多改是精雕細琢、刪繁就簡、去粗取精的過程,可以大大提升文章的品質和作者的筆力。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是在這個過程里磨礪出來的。通過反復打磨和雕琢,文章脈理有條不紊,字詞句段絲絲入扣。經過這種訓練后,即便考場上一次成文,也絕對是高手風范。
最終成品的文章,因飽含作者的情感、風骨、氣度、神韻而富于感染力,從而引發讀者共鳴,觸發讀者思考,促成讀者行動,優化讀者生活。
作者學習文化經典,深受文化熏染,成為文化載體,而后寫文章才能散發出文化的風神。此所謂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大道至簡。
文化屬性的語文注定有其獨特的學習思路。忽視文化屬性而以術馭道者,一定會有南轅北轍的絕望。明辨是非,看清正道,去除妄想,可高效快樂學語文。
以修身自立為宗旨,以素養提升為目的,把握文化本質,以三大模塊為載體,以讀書思考為途徑,以各類考試為檢驗方式,是語文到底怎么學的完整答案。
謙謙君子兮,溫潤如玉;窈窕佳人兮,清雅脫俗。文化,給了華夏兒女最美的樣子。
蟑螂才盡
初稿于2017年3月2日
定稿于2017年6月21日

或問:語文學習思路已明確,能否具體告知考試答題的策略?
對曰:具體問題一事一策。單就考場閱讀理解和寫作,下一篇《語文滿分答題法》,從方法論的角度解析考場答題操作步驟。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87982.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