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01-23閱讀(15)
南宋楊萬里所寫《稚子弄冰》背后的文化知識趣談
這幾天小學(xué)生剛剛開始網(wǎng)上授課,在人教版小學(xué)五年級下學(xué)期的語文教材里,開篇就收錄了南宋詩人楊萬里的七言絕句《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錚。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五年級語文教材影像
這首小詩寫得超凡脫俗,畫面感極強,具有很強的生活性。短短28個字,逼真清晰展現(xiàn)了一個小孩子大清早從“金盆”里取了一塊冰玩的場景,可以想象出來,應(yīng)該是一盆水的表面結(jié)了一層薄冰,而不是一盆水都凍結(jié)實了,孩子用手一捅,正好中間一塊捅了一個洞的冰就可以拿在手里了,這孩子用彩色的絲線將其穿過去系住,提留起來當成樂器去敲打。而孩子的這一舉動是因為前一天,他們目睹了大人們開展打春儀式后的模仿。但作者說“敲成玉磬穿林響”應(yīng)該有其想象的成分,因為一塊冰必須很薄才可能敲響,其響聲也不至于傳太遠,如果太厚了幾乎都發(fā)不出多少聲音了。
這里需要解釋作者所說“金盆”是指古人盛水的銅器,因為金黃色所以古人稱之為“金盆”,其實一般不是金的,除非在皇宮里也許有真正的金盆。這一種稱呼有點像我們現(xiàn)在刷暖氣片的鋁粉,在稱呼上一般也叫“銀粉”是一個道理。
作者寫的是孩子模仿大人“打春”的儀式,涉及到關(guān)于“打春”的背景,“打春”一般在農(nóng)歷的“立春”的前一天(大約公歷2月4號左右,農(nóng)歷在春節(jié)前后不定),這一天村民用土堆一個牛出來(也有的地方用草或者紙扎一個牛),一般由當?shù)氐墓賳T,拿裝飾好的彩帶鞭子擊打春牛三下作為儀式的開始,以表達迎春的意思。很有點像現(xiàn)在動工剪彩,或者像春天每年3月12日植樹節(jié),國家領(lǐng)導(dǎo)人每人扛一把鐵鍬去種樹一樣。一般必須是最高領(lǐng)導(dǎo)先象征性挖第一鍬土,其他人才開始挖土一樣。官員做個樣子就走了,而廣大農(nóng)民隨后很多人會上來也做打春牛的動作,直到將其打爛,以示上行下效,貫徹落實。
全詩用鏡頭抓取瞬間場景的手法,生動形象再現(xiàn)了小孩子昂揚的玩耍熱情,冰的寒冷和孩子熱烈玩心確實形成明顯對比,尤其在52歲的作者心里,一定形成強烈的情感沖擊。
據(jù)記載,《稚子弄冰》是楊萬里在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春寫成的,當時52歲的楊萬里在常州知州任上。但也就是該年二月,即寫成該詩一兩個月之后,就離任常州等待空缺,第二年他開始出發(fā)去廣東赴任。那么作者是在什么背景寫下的這首詩呢?而楊萬里又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呢?

南宋詩人楊萬里
我們今天說到楊萬里,似乎和宋代的蘇軾等其他詩人沒啥區(qū)別,而且楊萬里文學(xué)成就也很高,流傳下來的作品高達4000余首,與陸游、尤袤、范成大并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但是因為楊萬里出生的年代過于特殊,楊萬里不僅僅出生在一個天下大亂的年代,而且直接出生在一個天下大亂的年度,楊萬里出生在1127年10月,這一年的歷史過于特殊,我們有必要對這一年的歷史巨變予以了解和掌握。
公元1127年一月,剛剛干滿一年皇帝的宋欽宗趙桓(1126年金兵迫近開封,束手無策的宋徽宗趙佶禪讓皇位與太子趙桓)第二次去和已經(jīng)將開封包圍的金兵談判,最終被扣留無法返回。這一年的二月六日,金太宗下詔廢宋徽宗、欽宗為庶人。逼迫宋欽宗當眾人面脫掉皇袍,換上平民之衣,嚇得隨行宋大臣不知所措,凡有抗議者當場擊殺,大宋王朝的尊嚴碎了一地。隨后將已退位一年的宋徽宗及太后、各皇子皇孫、后宮妃子、帝姬等全部掠去為奴。這就是宋王朝歷史上最著名的、被岳飛寫入《滿江紅》“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的“靖康之恥”。這一年的變故對于中國漢文化的發(fā)展具有極其重大的歷史影響。

民族英雄岳飛畫像
金兵掠走徽欽二帝后,放回幾個當時隨欽宗一起談判的官員,回開封城,召集百官要求立一個趙姓以外人為君主。這才有了張邦昌被立為帝,改國號為楚的歷史。
這在漢族的歷史上是極為恥辱的一段歷史,我們正規(guī)歷史一般對此避而不談。話說張邦昌曾被欽宗指派與康王趙構(gòu)一起被送金營作為人質(zhì),因為主張割地乞和,深得金人賞識。金兵掠走了徽欽二帝,張邦昌被迫干了個傀儡皇帝,但隨著天氣轉(zhuǎn)暖,金國人不喜歡開封夏天的熱,就開始押著宋徽宗、欽宗以及皇子皇太后皇妃一眾千把人,開始向東北撤離。張邦昌就毅然還政趙氏王朝,隨之而來的康王趙構(gòu)即位,這才有了南宋的開始,這在宋王朝的歷史上、甚至中國歷史上都是非常重大的歷史事件。

宋高宗趙構(gòu)
楊萬里是和南宋政權(quán)同齡的一位詩人,他出生之年就是北宋滅亡和南宋開始之年。而作為南宋的名人岳飛,此時已經(jīng)24歲,他19歲入伍參加“抗遼”的隊伍,20歲父親去世回家守孝。22歲趕上金兵滅遼之后大舉南下,23歲再次投奔抗金隊伍,北宋滅亡之年,24歲的他剛剛進入大將宗澤的視野,嶄露頭角,正是他輝煌人生的起步階段。
而這一年,大詩人蘇軾已經(jīng)去世26年。這也就是為何蘇軾的詩里全是“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邁,而岳飛則多是“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的無奈和悲壯,因為他們都趕上了自己的時代,而就在這一年冬天的10月,楊萬里出生在江西吉水。

楊萬里塑像
當楊萬里寫《稚子弄冰》時,偏安一隅、茍延殘喘的南宋政權(quán)已經(jīng)維持了超過半個世紀,而在我們今人眼里印象很差的高宗趙構(gòu),也在干滿36年皇帝就主動辭職不干了(至少這一點值得表揚),趙構(gòu)傳位的養(yǎng)子趙昚,也就是后來的宋孝宗,也已經(jīng)干了16年。楊萬里小時候傳頌岳飛抗金的的故事,他15歲時岳飛“被謀反被處死”,他27歲考取進士的時候岳飛雖死還頂著罪臣逆子的惡名,在他35歲時岳飛被平反昭雪,逐漸成為大家傳頌的英雄人物。
而他寫該詩時,已經(jīng)到了知天命之年,他自己不愿意伸手觸及寒冷冰塊的畏縮,才反襯出孩子童心的可愛與好玩,所以看似寫“稚子”玩得開心,也反映出作者對于歲月流逝的淡淡憂傷和成人世界里必須畏手畏腳的暗暗感慨。
在該首小詩里面,另外還有一個現(xiàn)代常見的詞需要作出解釋,那就是“玻璃”,在今天的語言環(huán)境里,“玻璃”是一個專有名詞,專指現(xiàn)代工業(yè)非金屬硅酸鹽類建筑產(chǎn)品,具體所指誰都懂得。雖然非常類似中國傳統(tǒng)的瓷器,但對于中國來說,玻璃卻是“舶來品”。古埃及據(jù)稱有4000年的玻璃制造史,歐洲的玻璃生產(chǎn)也應(yīng)該比中國早300-400年。
大約在清朝康熙或雍正年間,有人認為是從海上,經(jīng)茶葉貿(mào)易將玻璃制品傳入中國,也有人認為是當時清朝宮里的歐洲傳教士將玻璃制品帶入。臺灣人在光緒年間的1887年開設(shè)民間的玻璃器皿廠,在中國大陸,玻璃器的大面積普及其實時間并不長,應(yīng)該是上世紀60、70年代的事情。
所以楊萬里在我們普及玻璃用品的800年前(1179年),就用“玻璃”一詞事實上是非常新潮的,其實際所指,顯然不是今天所說的玻璃,而是指天然水晶。而天然水晶在我國古代一般被稱為“水玉”,這一稱呼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文獻《山海經(jīng)》:“又東三百里,日堂庭之山……多水玉”。

古籍《山海經(jīng)》
而到了唐代,有位僧人叫玄應(yīng)(感覺像唐僧的兄弟,呵呵),為閱讀佛經(jīng)、解釋佛經(jīng)中疑難字詞,編一部音義類著作《玄應(yīng)音義》,對400余部佛經(jīng)收詞注釋,共約八千條詞語。其中講到在西域盛產(chǎn)一種寶貝叫“頗黎”,就像“水玉”一樣。
但一般人都不知道這個典故,還是因為一位大詩人,讓“頗黎”一詞名氣大漲,那就是李白。

詩仙李白
李白給自己的第二個孩子起名“李天然” ,而稱呼其小名“頗黎”,別人不懂啥意思,本來就出生在西域的李白說“頗黎”就是“天然”的意思。李白所表達的意思比較明白,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干凈透亮,具有和水晶一樣的靈魂。這有點像今天精通外語的家長,喜歡給孩子起個外語小名一樣(比如Kimi、Juno、Sade、Wade等),所以后人猜李白所說的“頗黎”應(yīng)該是古代吐火羅文對于天然水晶的稱呼的發(fā)音,特別類似于也同樣從西域傳入的“葡萄”。就是說“頗黎”到“玻璃”就是簡單的音譯,單獨每個字是沒有獨立意思的。

國學(xué)大師季羨林
據(jù)說國學(xué)大師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老先生,曾經(jīng)是全世界極少數(shù)懂吐火羅文的學(xué)者,但季老去世已經(jīng)超過10年,目前國內(nèi)是否有人懂,不得而知。但李白生活在公元701-762年,他給孩子起名為“頗黎”的故事也一代代傳了下來,逐漸成為人們對于“水晶”的異域稱呼,所以當1000多年后的清朝人,看到從西方傳入的人工制造的類似于天然水晶的產(chǎn)品時,就很自然想到用音譯“玻璃”,來給其命名,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也充分說明一代偉大詩人李白對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88005.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