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人教版語文新版教材(人教版語文課本改版啦)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8)
↑↑點擊關注
小學一年級和初一人教版語文教材的大變臉引發全民熱議。新教材有哪些變化?面對語文教材改革,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如何更好地幫助孩子適應新年級、新階段、新教材的學習?
小學語文教材變化1小學一年級語文:
激發興趣、提倡閱讀
小學一年級新教材最重要的變化,包括先學“天地人”,再學“a/o/e”(調整課序, 先識字再學拼音),降低識字量(由舊版的400個減少到新版的300個),提倡閱讀教育(設置“快樂閱讀吧”和“和大人一起讀”欄目)、強調口語交際(口語表達更強調“交往”、“參與”)、替換過半課文(增加《秋天到了》《江南》《明天要遠足》《小蝸牛》等充滿童趣、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課文)。
無論是對課序的調整、降低識字量要求,還是提倡閱讀教育、強調口語交際、替換課文,都可以看出,本次語文教材改革,其主要目的是降低課程難度,提高趣味性,減少孩子們學習時的挫敗感,增加學習興趣,并培養從小熱愛閱讀、善于傾聽的習慣,為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扎實的知識、心理基礎。
初中語文教材變化2七年級語文:
重視傳統文化、強調延伸閱讀
此次初一新教材修訂率達50%,新教材的每個單元都設有古詩文等傳統文化篇目。此外,新教材正式將“課外閱讀”納入教材體系,加強了“課外閱讀延伸”和“名著選讀”,強調多讀書、讀好書。古詩文的比例由以往的三分之一增加到二分之一左右,增強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除了篇幅增加,體裁也更加多樣,縱觀初中新教材,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
據了解,七年級語文教材曾在2013年進行過一次修訂,2013年修訂時刪掉的《紀念白求恩》一文,又重新回到了2016年新版課本內。而原來的《紫藤蘿瀑布》《我的老師》等部分篇目則被刪除。
從初一新教材的變化來看,此次改革的背后,承載的是回歸經典閱讀,重視厚積薄發,強調向中華傳統文化學習,關注個人終生發展的理念。這也反映了語文學習的本質——點滴積累,方能水到渠成。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面對新教材改革,在初中語文學習中,不應該刻意追求分數,不過分強調應試,而應該更關注素養,更重視積淀;而語文應試能力的提高,則是語文素養點滴積累后水到渠成的結果。尤其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更不應該僅僅著眼于課內的“一畝三分地”,而應該拓展視野、博覽群書、勇于探究,在博學的基礎上成為“慎思、明辨、篤行”的思考者和審美者。
初中教材變動細節3
課本的印刷、設計與排版的變動
課本紙張大小改變。
新版課本由原來的32開本更改為16開本,更大的紙張增加了閱讀的便利度,同時也更加便于排版。

設計與排版的改變。
新版課本的排版更加美觀,更易于閱讀,豐富的插圖也能夠增加學生的閱讀興趣,更好的為學生提供視覺上的舒適感。
課本內容的改動
閱讀與基礎學習的變動
(1)課文篇目進行了刪改。刪去了部分文章,增添了一些更具有人文氣息、更注重傳統文化的課文(如諸葛亮《誡子書》)。
(2)帶*號的課文定義由舊版的 “略讀課文”更改為新版的與“自讀課文”,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教師為輔,展現出新版教材滲透教育學理念的思路。同時,自讀課文采用批注式閱讀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批注的方法,啟發學生思考。

(3)說明文單元在初一上冊刪除,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對經典閱讀的重視程度更高。(附《新初一人教版新舊教材目錄對比表》,見篇尾)
(4)舊版教材課文前的導語在新版教材更改為預習,語言更親切,更具啟發性,同時也給了學生更加明確的學習目標。


(5)新版教材在課后詞語部分增加了田字格,更加注重書寫,這也與近年中考寫作額外增加的書寫分遙相呼應。


(6)新版教材在每篇課文后增加了語法知識以及傳統文化知識兩大板塊,提升了對語文能力的要求,增加了傳統文化知識的拓展與傳承。


(7)文言文與詩詞的注解位置發生了變化,舊版教材文言文注解設置于頁面下方,在視覺對應上有不便之處;新版教材文言文將注解分為兩欄,詩歌部分將注解置于右側,看上去更為清晰,便于直接對應。


寫作與語言實踐運用的改動
(1)寫作教學方式的改動。
①舊版教材寫作板塊多用詞語的方式提示思路,抽象并且范圍過大,缺乏切實的啟發性,泛而不專;新版教材多用提問方式啟發學生的思路,更明確,更具有指向性。


②新版教材更多使用了思維導圖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寫作要點,新穎直觀。

(2)綜合性學習專題的改動。
①舊版綜合性學習專題內容新意不足,吸引學生的興趣不夠;新版教材的綜合性學習專題更多地運用了圖表,并且增加了“資料夾”部分,能夠激發學生自我探究、自我學習、增加知識,并且提升了對語文學科的興趣。

②新版綜合性學習專題在內容上更加注重實踐,增加了對傳統文化的拓展,以及語文學科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由此看來,未來中考改革有可能會增加對傳統知識內容的考察。

(3)名著閱讀專題的改動。
①新版教材名著閱讀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編寫進兩個單元內,推薦的篇目數量由原本的兩本增加到六本,閱讀經典成為語文學習中的重中之重。
②新版教材選篇更貼近生活與時代,貼近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
③舊版名著閱讀的導讀內容較少,有時有些教師甚至會采用“只教考點”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應付考試;新版教材無論是作品介紹還是選篇閱讀都更為豐富,除了延續舊版教材提供的閱讀方法的指導,同時新增專題探討版塊,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了學生對文本深入思考,更加注重學生閱讀思維的培養,并致力擴展學生視野與思維深度。




(4)課外古詩詞背誦專題的改動。
①新版教材課外古詩詞背誦篇目進行了變動,由原本的10篇減少為8篇,并且分為兩個部分編寫進課內單元,學習計劃的指向性更加明確。
②新版教材課外古詩詞部分由簡單的翻譯轉變為對詩詞內容的深入的賞析,相比舊版教材更加豐富具體,強調了對于詩歌的理解以及作者情感的把握,而不是單純的背誦。

新教材的特點綜述4人文性與應用性高度結合與統一。
新版語文教材更加注重內容的人文性與應用性,強調文化與實踐的重要性,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
語言與文學并行教授。
新版語文教材在課文最后增加的語法知識、文學知識內容拓展的部分,體現了教材改革兼顧語言知識以及文學素養的理念,全方位實現學生的語文學科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
注重閱讀。
新版語文教材更加注重學生的閱讀,吸引學生對文章產生興趣,鼓勵學生去感悟作者的思想,理解文中情感的變化,改變了語文學科長期在應試教育思維指導下給學生帶來的枯燥、無趣的體驗。
以《竊讀記》一文為例,舊版教材選編在小學五年級的語文課本中,進行了大量的刪改,遠不及原文貼切、動人;新版語文教材直接使用了《城南舊事》原著,將其編寫進七年級教材,使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地感悟文章,理解文章。
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
在新版語文教材中,增添了大量關于傳統文化的知識介紹,新版教材在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比重增加,表現出對文化傳承的重視。據此可以判斷出未來中考語文大致的改革走向。
更加重視書寫。
近兩年中考寫作由原本的總分40分改為“40 3”的模式,增加了3分書寫分。而新版教材在詞語部分增加的田字格,凸顯了編者對于書寫方面更高程度的重視。書寫將成為語文學科乃至其余學科學習的另一重要部分,滲透進學生每一天的日常書寫當中。
語文教材變動,該如何學?5
語文越來越注重傳統文化,該如何學?
一年級和七年級語文教材的改革,越來越表明,目前中小學教育更注重引導孩子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強調回歸經典閱讀、培養學生對文學的興趣、激發學生對文化的求知欲。“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正如陸游的這句至理名言,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語文的學習要在生活中積淀,而且是長時間的積淀,這是學好語文的不二法門。
學好語文,家長可以從五個方面著手:
一是聽力訓練,用錄音機把要聽寫的生字先錄音一遍;
二是建立錯字體,方便把錯字“集中看管”;
三是生活中識字,多練習口頭組詞,口頭用詞造句。
四是堅持每天寫話,給孩子買一個精美的本子,練習一天寫一句話,發展到一天幾句;
最后是日積月累,每天大聲朗讀15分鐘,大量讀背古詩,優美的詩文,引導孩子閱讀并積累好詞好句。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