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語文中是以句號為一句話嗎(語文閑談國號)
發(fā)布時間:2024-01-23閱讀(11)
國號指的行使國家主權(quán)的政權(quán)名字,是代表一個國家法定統(tǒng)治政權(quán)的官方名稱在現(xiàn)代,《國號》與該國家在國際社會上的通常稱謂或名字是不同的概念中國古代的國號就是朝代名稱歷朝建國者第一要事即確立國號國號很早就有,《史記·五帝本紀》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當然這里記載的國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朝代,僅僅是傳說時代的部落或部落聯(lián)盟,是司馬遷錯誤追認的結(jié)果實際上,中國的第一個國號是“夏”,由夏啟所定,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語文中是以句號為一句話嗎?以下內(nèi)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語文中是以句號為一句話嗎
國號指的行使國家主權(quán)的政權(quán)名字,是代表一個國家法定統(tǒng)治政權(quán)的官方名稱。在現(xiàn)代,《國號》與該國家在國際社會上的通常稱謂或名字是不同的概念。中國古代的國號就是朝代名稱。歷朝建國者第一要事即確立國號。國號很早就有,《史記·五帝本紀》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當然這里記載的國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朝代,僅僅是傳說時代的部落或部落聯(lián)盟,是司馬遷錯誤追認的結(jié)果。實際上,中國的第一個國號是“夏”,由夏啟所定。
在中國古代史上,國號的確立往往被作為一個朝代新政權(quán)開始的歷史標志,并不因其統(tǒng)治的地理區(qū)域的改變而改變 。國號主要是作為代表當時法定統(tǒng)治政權(quán)的官方名稱,類似于古人的別名、別號。改朝換代即是舊政權(quán)滅亡后由新政權(quán)取得了統(tǒng)治者的合法地位,進行了政府重構(gòu)。故每次朝代更替時會更改國號,一旦國號改變,則往往不被視為同一個朝代。
中國古代所有朝代都不以中國為國名,又都以中國為通稱。至晚明、清初西方傳教士東來,他們均稱明清兩朝為“中華帝國”,簡稱即是“中國”。利瑪竇在《利瑪竇中國札記》記載:“這個國家有一個各個時代一直沿用的稱號,他們的人民通常稱呼這個國家為中國(Ciumquo)或中華(Ciumhoa)意思是為‘位于中央之國’” 。康熙二十八年(1689)訂立的中俄《尼布楚條約》,是中國與外國劃定邊界的第一個近代主權(quán)國家間的條約。簽訂這個條約的中國政府是清朝廷,但使用的國名是中國。比如中國首席代表索額圖的全銜是:“中國大圣皇帝欽差分界大臣議政大臣領侍衛(wèi)內(nèi)大臣”,就是說,他是中國皇帝欽差,行使中國主權(quán)。《尼布楚條約》對疆界劃分與兩國人民歸屬的稱謂,使用的是“中國”與“中國人”來稱呼。這是以國際條約的形式第一次將“中國”作為主權(quán)國家的專稱。中國古代對“正統(tǒng)”問題十分重視,不僅對古代史學是一大原則問題,即令在王朝替代時確定道統(tǒng)、法統(tǒng)等問題上,也是一個重大原則問題。但所有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王朝,在古代史學中都承認其為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以“正史”為例,宋代所稱“十七史”,明代所稱“廿一史”,以及清代中晚葉所稱“二十四史”,都包括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王朝史在內(nèi)。即使少數(shù)民族在邊疆地區(qū)建號稱王,也并不自外于中國,常以作為中國一部分為榮。如金末元初,女真人蒲鮮萬奴距今牡丹江西岸東至日本海等地稱王,其國號初名“大真”,是“大女真”的意思,后改名“東夏”,即東部之夏,自視為中國東部的王。又如公元十世紀時,在以突厥人居統(tǒng)治地位的喀什噶爾(今新疆西部)建立了喀喇汗王朝,他們認為自己是中國的西部,其汗往往加“桃花石汗”的稱號,即“中國之君”的意思。 [
來自源地
無論是周朝以前由后人追記的國號,還是之后由開創(chuàng)者定的國號,都存在這種情況。如夏部落酋長啟建國,以夏為國號。周酋長姬發(fā)(即周武王)滅商建國,以周為國號。秦的祖先為嬴姓,因養(yǎng)馬有功被周封于秦地,遂以秦為國號;后升為諸侯,仍以秦為國號;秦王嬴政滅六國稱始皇帝,繼續(xù)沿用秦為國號。宋太祖趙匡胤稱帝前曾為后周歸德軍宋州(今河南商丘)節(jié)度使,因該地原屬古宋國,便以宋為國號。
源于封爵
這種國號直接來自創(chuàng)建者爵名,與來自源地的國號類似,歷史上類似朝代最多。如隋的國號來自楊堅稱帝前承襲其父楊忠的隨國公之爵,隨本為地名,在今湖北隨縣南。到楊堅稱帝時,因隨字從走,征兆國家政權(quán)不穩(wěn)定,就改隨為隋。而創(chuàng)建者爵位往往與某一地名相一致,如漢高祖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封地在漢中,平定天下后便以“漢”為國號。三國時魏國創(chuàng)建者曹操曾受封為魏王,兒子曹丕承襲爵位后建國,仍以魏為國號。南朝陳朝建立者陳霸先在南梁末曾被封為陳王,建國時也以陳為國號(陳以陳王為國號而不是因姓陳)。
據(jù)發(fā)跡地
十六國時期和五代十國時期多見此種按地域為名的國號,如以燕地為中心的“前燕”“后燕”和南方的“楊吳”、前后“蜀國”等。
這種國號也多見于少數(shù)民族王朝,如契丹人所建的遼朝。“遼”在契丹語中是鑌鐵之意,遼太祖發(fā)跡地盛產(chǎn)鑌鐵,故該國第六代皇帝遼圣宗改國號為遼,象征國家如鐵堅強。而金太祖認為“遼以鑌鐵為號,取其堅也,鑌鐵雖堅,終亦變壞,唯金不變壞。”為顯示比遼更堅強,便以金為國號。
循讖語義
南朝齊的國號就是來自讖語,《南齊書·崔祖思傳》載:“宋朝初議朝太祖(蕭道成)為梁公,祖思啟太祖曰:金刀利刃齊刈之,今宜稱齊,實應之,從之。”元朝國號則源于文義,是取《易》中的“大哉乾元”,元為首,為剛,遂由大蒙古時期的“大朝”改稱為“大元”。而清朝國號則較為復雜,取義于蒙古語尊號“戴青”(意為善戰(zhàn)),又合漢文化五行取國號“大清”,系因前朝為明朝,清又是五行屬水,明屬火,水克火。 [5] 循讖語義南朝齊的國號就是來自讖語,《南齊書·崔祖思傳》載:“宋朝初議朝太祖(蕭道成)為梁公,祖思啟太祖曰:金刀利刃齊刈之,今宜稱齊,實應之,從之。”元朝國號則源于文義,是取《易》中的“大哉乾元”,元為首,為剛,遂由大蒙古時期的“大朝”改稱為“大元”。而清朝國號則較為復雜,取義于蒙古語尊號“戴青”(意為善戰(zhàn)),又合漢文化五行取國號“大清”,系因前朝為明朝,清又是五行屬水,明屬火,水克火。 [5] 南朝齊的國號就是來自讖語,《南齊書·崔祖思傳》載:“宋朝初議朝太祖(蕭道成)為梁公,祖思啟太祖曰:金刀利刃齊刈之,今宜稱齊,實應之,從之。”元朝國號則源于文義,是取《易》中的“大哉乾元”,元為首,為剛,遂由大蒙古時期的“大朝”改稱為“大元”。而清朝國號則較為復雜,取義于蒙古語尊號“戴青”(意為善戰(zhàn)),又合漢文化五行取國號“大清”,系因前朝為明朝,清又是五行屬水,明屬火,水克火。 [5]
按建國者
如春秋末期,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于是建立以這三家姓氏為國號的國家。
尊崇沿襲
歷史上曾出現(xiàn)幾個周朝,建立者大都尊崇周禮,欲仿周制或因周朝延續(xù)長久而沿用之,如宇文覺的北周,武則天改唐為周,后周太祖郭威自認是周朝王族姬姓后裔均屬此類,后漢劉知遠也認定自己是漢高祖劉邦后代而沿用漢為國號。凡此種種,無非是顯示皇族歷史悠久和血統(tǒng)高貴。
國號含有大字的王朝主要有“大遼”“大金”“大元”“大明”和“大清”,大一統(tǒng)王朝國號前加大字始于元朝。而黃巢等人建立的短暫政權(quán)如“大齊”“大真”“大順”國號也含有“大”字。
明人稱“國號上加大字。始于胡元。我朝因之。蓋返左袵之舊。自合如此。且以別于小明王也。其言大漢、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夷尊稱之詞。近見新安刻歷祚考一書。于漢、唐、宋及司馬晉。皆加大字。失其初矣”。【唐碑有稱巨唐者。巨即大也。宋曰皇宋。皇亦大也。劉越石表亦云天祚大晉。】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90973.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