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語文中伏筆和懸念的區別(文學作品中鋪墊)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5)


文學作品中鋪墊、伏筆和懸念的區別
一、基本概念
(一)鋪墊
1、鋪墊的概念及作用
鋪墊是為了突出后面要出場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發生的事件,先對次要人物、事物、事件進行鋪陳描述,來烘托、引出重要的情節和內容的一張手法。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后文的意思表達的更清楚,更形象而做的一種烘托,一種陪襯。其實也是利用寫作手法中的烘托手法,為了表現主要寫作對象而提前做的基礎性描寫。或為行將來臨的事物的襯托。
例如,魯迅在《孔乙己》中寫道:“中秋過后,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將近初冬;我整天的靠著火,也須穿上棉襖了”,文中這里通過自然環境的描寫,暗示當時天氣已經很冷了(秋風越來越涼,初冬,靠著火,穿棉襖),為下文寫孔乙己的悲慘遭遇作了鋪墊。
如《孔乙己》一文的第一部分交代描寫的故事發生的具體環境和社會文化背景,就是為下文主人公的出現及性格命運的揭示作了一個鋪設襯墊。可想在那樣沒有同情心,沒有友愛的社會環境下,不會營生的孔乙己只能在世人們的譏笑取樂聲中消失蒸發,根本沒有生存之地。導致世人如此麻木冷漠,不具有同情友愛之心,其根源就是腐朽沒落的封建社會。
如《麥琪的禮物》中插敘了對德拉的頭發、杰姆金表的敘寫,為后文寫杰姆夫婦毅然舍棄如此珍貴、心愛的東西作鋪墊,以凸現雙方深摯的愛情。
《三國演義》寫 諸葛亮出場就布置了鋪墊過程。先是水鏡先生司馬德操感嘆劉備手下空有關、張、 趙云等“ 百人敵”的勇將,而獨少運籌帷幄之謀臣、統帥。一句話擊中了劉備的心病。接著他向 劉備介紹了“臥龍”先生,為 諸葛亮的出場鋪下第一塊基石。接下去是徐庶出輔劉備, 旗開得勝,擊敗了曹軍,印證了水鏡先生判斷的正確。只可惜一仗之后徐庶就被曹操騙走,這才有徐庶走馬薦諸葛的情節。 劉備這時才知道“臥龍”先生原來就是諸葛亮。 劉備以前到處碰壁,現在有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更體會到“左右不得其人”的致命弱點,于是接下去便是三顧茅廬,一而再,再而三地請 諸葛亮出山,等氣氛醞釀足了,諸葛亮才登場亮相。這種鋪墊不僅刻畫了人物的隱士風度,也滿足了讀者的審美需求。
2、鋪墊的種類:
其一、背景式鋪墊,即交代故事發生的原因或環境。如《皇帝的新裝》第一段極力描述皇帝如何喜愛新衣服,這就交代了他被兩個裝成織工的騙子所騙,最后光著身子舉行游行大典的原因,為故事的發生作了鋪墊。文章中的環境描述一般是為故事作鋪墊,背景式鋪墊使故事更真實合理。
其二、襯托式鋪墊,即用次要情節正面襯托主要情節。如劉鶚的《明湖居聽書》主要表現白妞出神入化的說書藝術,但文章先寫琴師的彈奏和黑妞的演唱。倆人的精彩演出更襯托出白妞說書技藝的高超,為主角白妞的出場作了絕好的鋪墊。襯托式鋪墊使文章收到“水漲船高”的藝術效果。
其三、反差式鋪墊,即鋪墊的方向與情節發展的方向相反。如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開頭濃墨重彩地描述“我”一家人如何日夜盼望“發了財”的于勒回來,如何對于勒的錢擬定上千種計劃,然后筆鋒一轉,寫全家人意外地發現于勒竟是個靠賣牡蠣為生的窮水手。這樣,前面的鋪墊與后面的情節構成巨大的反差,情節跌宕,意味深長,藝術效果強烈。
其四、鋪陳式鋪墊,在抒情散文中,對景物的描述、鋪排往往是為下文的抒情、議論作鋪墊。
(1)情節鋪墊
在一篇小說中,作者會寫很多的情節,以此來推動故事的發展。比如在《丑小鴨》這篇童話中,作者設計了丑小鴨在沼澤地受到野鴨們的嘲笑、譏諷,在老太婆家里受到貓和母雞的捉弄,在老農家被追打狼狽不堪地逃跑等故事情節。這些情節一步步把丑小鴨推到可憐境地的同時,也水到渠成地為作者最后揭示文章的主旨作好了鋪墊。可以說沒有前面的這些故事情節,這個主旨就沒有說服力。
(2)氣氛鋪墊
這種鋪墊在都德的小說《最后一課》中運用得很明顯。小弗郎士在走進學校的瞬間,就感受到了平日所沒有的一種寂靜,這種寂靜和平日的喧鬧差別是那么大,以至于小弗郎士走進教室的時候“臉多么紅,心多么慌”!進入教室后,他所看到一切,又是那么反常,不管是老師的穿著,還是教室后幾排板凳上坐著的那些鎮上的人,都讓周圍的一切一下子陷入了一種“肅靜”中,在這反常的肅靜里,韓麥爾先生開始了最后一課。可見,在作者還沒有展示最后一課的時候,他就在氣氛上作足了鋪墊,讓像一片樹葉一樣天天飄浮在空中的小弗郎士瞬間掉入了一種無法把握和掌控的氣氛中,讓法國戰敗這一國家大事,一下子和小弗郎士的生活聯系在一起,對他的心靈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讓他一下子從懵懂無知中醒悟過來,變得懂事、善良、善于感知,并把韓麥爾先生的愛國形象很好地塑造了出來。
(3)環境鋪墊
魯迅的《孔乙己》,作者先是介紹了二十多年前咸豐酒店的布局,這就是社會環境的交代。因為在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時代,孔乙己寧肯窮死,也不愿意脫下那象征著讀書人身份的長衫,窮到活不下去走上偷竊的道路,還百般為讀書人的偷竊作冠冕堂皇的狡辯。
(二)懸念
所謂“懸念”,就是通過對情節做懸而未決和結局難料的安排,以引起讀者急欲知其結果的迫切期待心理的一種寫作技巧,即讀者、觀眾、聽眾對文藝作品中人物命運的遭遇,情節的發展變化所持的一種急切期待的心情。
設置懸念就是安排一些情節,目的是把讀者的胃口吊起來,造成一種情節的跌宕起伏,使讀者的心隨著故事的情節而起伏變化的效果。它包括“設懸”和“釋懸”兩個方面。前有“設懸”,后必有“釋懸”(照應)。
例如,《誰是最可愛的人》用標題設懸,《背影》用開頭倒敘設懸,還有《祝福》《清兵衛葫蘆》等。
散文《背影》一文的開頭一段敘述:“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這里的“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既開篇扣題又設置懸念-為什么最不能忘記,這個背影有什么非同尋常的意義呢?于是驅使讀者集中注意力去探尋這一背影的意義。還有《核舟記》一課開篇一句“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奇巧人到底奇巧在什么地方,有些什么高超的雕刻技巧手法呢?這些念想一下就會涌上讀者心頭,還是抓緊讀完下文吧!
類似的還有《口技》一文的開篇:“京中有善口技者”等句例。當然懸念的設置并不是一概放于文首,那些險象環生,池水興波的好文章就得力于文中懸念的設置。
設置懸念的具體方法常見有如下幾種:
1、以人物某一時刻的神態描寫為懸念。
如《渡船》開篇寫:“年輕的媽媽坐在船舷上,愁眉不展,眼睛里還噙著淚水,船一搖晃,淚珠便直滾下來。在她的懷里,孩子沉沉地睡著。孩子全身都裹在被子里,看不出什么樣子,盡管這樣,媽媽還是把他貼在胸口,生怕被江風吹著,被水花濺著。”這是怎么回事呢?文章自然引起了讀者的注意。
2、以人物某一時刻的言行心理描寫為懸念。
如《三人行》開頭便寫:“‘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樹跟前再休息!’指導員王吉文望著前面四五百米處一棵小樹,又暗暗地下了一次決心。??在王吉文看來,它似乎比實際距離要遠一些。”王吉文為什么“又暗暗地下了一次決心”?為什么望著只有四五百米,走起來卻“似乎比實際距離要遠一些”呢?這些心理描寫既緊緊地抓住讀者,也自然展開了情節,為后文埋下了伏筆。
3、以環境描寫為懸念。
如《賣火柴的小女孩》落筆就交代:“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個光著頭赤著腳的小女孩在街上走著。”這個小女孩是干什么的?天冷又下著雪,她為什么還光頭赤腳?天快黑了,又是大年夜,她為什么不趕快回家?她的命運、結尾如何?文章一開頭,就把人物放在這樣一個典型環境中,于是便緊緊地扣住了讀者的心弦,引起讀者急切想知道事情底細的心理。
4、以記敘場面或一段情節為懸念。
如《草船借箭》一文中記敘了這樣一個場面:周瑜施毒計,要諸葛亮10天造好10萬枝箭;諸葛亮說只用3天,還立下了軍令狀。諸葛亮不知對方是在陷害自己嗎?只用3天能造好10萬枝箭嗎?諸葛亮又是怎樣造箭的?這自然引起讀者濃烈的興趣。
以貫穿全文的一個事物為懸念。如《小木船》這篇習作,開頭就寫:“每當我看見藏在抽屜里的那只精致的小木船,我就想起陳明來。”這只小木船是怎么來的?為什么“我”要把它藏在抽屜里?為什么看見它就想起陳明來?全文以這只小木船為線索、懸念,層層展開,引人細讀。
(三)伏筆
伏筆是指對作品中將要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應。其作用有助于全文達到結構嚴謹,情節發展合理的效果。它為了前后照應,使讀者在看到后面情節后恍然明白前面寫一些看似閑筆的內容原來是為此服務的。俄國作家契訶夫對伏筆的解說特別形象:“例如在前面寫到客廳的墻上掛著一支獵槍,那么這支獵槍在最后一定要射出子彈。”“墻上掛著一支獵槍”就是最后獵槍射出子彈的伏筆;而最后獵槍射出子彈,是對“墻上掛著一支獵槍”的照應。
伏筆之后一般有照應,所謂前有伏筆,后需照應,上掛下聯,結構謹嚴是也。
下面以各家名篇為例談談常見的幾種伏筆類型。
1、細節描寫暗藏伏筆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第二、三自然段寫到,“閃”到李小二店中的兩人,大把給錢,大碗要酒喝。“只見那人說道:‘我自有伴當燙酒。不叫你休來。我等自要說話。’”“只聽差撥說道:‘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結果他性命。’”小說開頭細致描寫了陸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談舉止,暗示他們是在密謀害人的事,而且和林沖有關系。這些細節描寫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引出了李小二給林沖報信,林沖尋敵復仇的情節。
林沖要去沽酒來吃,離開草料場時,“將火炭蓋了……把兩扇草場門反拽上鎖了。”草廳被雪壓倒后,林沖“恐怕火盆內有火炭延燒起來”,便“探半身入去摸時,火盆內火種都被雪水浸滅了”,這才“把門拽上,鎖了”,到山神廟里去安身。這些細節描寫,一方面表現了林沖辦事謹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訴讀者,草料場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為林沖疏忽,使情節發展合情合理。
林沖進了山神廟,“入得廟門,再把門掩上。旁邊止有一塊大石頭,撥將過來靠了門”這個細節描寫為下文“用手推門,卻被石頭靠住了,再也推不開。”埋下伏筆,陸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廟外邊看火邊說話,林沖躲在廟內聽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轉變。看來,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細節。
2、人物語言描寫暗藏伏筆
讀莫泊桑的小說《項鏈》,最出乎讀者意料的莫過于結尾佛來思節夫人道出項鏈是假的這一情節了。驚嘆之余稍加回味就不難發現,在此之前作者借助人物語言做了兩次暗示。第一次是佛來思節夫人對瑪蒂爾德提出借項鏈要求時的回答“當然可以”。“可以”而且“當然”,項鏈自然不是貴重物了。第二次是找項鏈時珠寶店老板說:“太太,這掛項鏈不是我賣出去的,我只賣出這個盒子。”這就等于告訴讀者,青緞盒子里盛的是一掛另外配的假項鏈。兩次暗示,含而微露,蓄而后發,是情節高潮不可或缺的伏筆。
3、環境描寫暗藏伏筆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景物描寫歷來為人稱道。林沖含冤受辱,被發配滄州,高俅等還想將他置之死地而后快。為了實施“火燒”的陰謀,林沖由天王堂被調往草料場。隨著情節的展開,作者一路點染,從“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到“那雪正下得緊”再到“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緊”,真實地傳達出了特定情景下自然景色的精神意境,喚起了讀者對風雪寒冷之中,社會逼迫之下的主人公的深切同情。而尤其令人贊賞的是文中的風雪描寫如草蛇地線織入情節之中,成了人物行動的契機。正是由于風狂雪大,林沖才有向火取暖后的打酒之行;正是由于雪越下越大,屋塌火滅,林沖才能死里逃生,并于山神廟得悉陸謙等的陰謀,直至手刃仇敵,逼上梁山,完成了由隱忍茍活到造反求生的性格轉變。
4、人物交代暗藏伏筆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開篇交代李甲與杜十娘是在“與同鄉柳遇春監生同游教坊司院內”相遇的。在介紹李甲與杜十娘時,十分自然地順便提及柳遇春。看似閑散之筆,實際上卻頗具匠心。只有在這里“先露一個消息”,到后面情節發展上需要柳遇春這個人物時才不會顯得突然,使故事發展得合情合理。小說后文寫到李甲為贖杜十娘四處籌金卻“并無銖兩”時,正是柳遇春在關鍵時刻援助他們渡過了難關。這便是對前文伏筆的照應。因有伏筆,而使照應顯得順理成章、符合邏輯。
5、動作描寫暗藏伏筆
《項鏈》中瑪蒂爾德丟項鏈雖是偶然性事件,但蘊含著必然因素,她在舞會上 “狂熱”、“興奮”、“沉迷”,“陶醉”地翩翩起舞,以及后來丈夫給她披衣服,“她急忙閃開”并“飛快地奔下了樓梯”,“渾身哆嗦”著在河邊找馬車,在這種陶醉、慌亂之中,為她弄丟項鏈埋下了伏筆。那些身邊總是跟著女傭或隨從的太太、老爺們,大小事情不用自己動手,也不用自己操心,一切行動自然是從從容容,怎么會丟失戴在脖子上的項鏈?
6、物件的出現暗藏伏筆
冰心的作品《小桔燈》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墻上的電話,暗示下文中主人公小姑娘將和這兩件物件打上交道。果然,第三自然段中,小姑娘“挪動竹凳” 、“登上竹凳想去摘墻上的聽話器” ,原來,小姑娘的媽媽生病了,她想打電話叫醫生來為媽媽看病。這些物件的提前出現,為故事情節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7、肖像描寫暗藏伏筆
《嬰寧》這篇小說里,作者著力刻畫的是嬰寧的外貌及其嗜花愛笑的特征。在嬰寧出場的一剎那,作者用了寥寥數字刻畫出嬰寧的風華絕代:“拈一枝梅花,容華絕代,笑容可掬。”恰恰是這數十字,作者已經為以后描寫嬰寧的嗜花愛笑的性格埋下伏筆。足見作者之用心良苦。
8、其他的一些例子
在《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中,魯提轄聽完金氏父女的哭訴后,決定資助盤纏,讓“他們明日就回東京去”。父女回說:“只是店主人家如何肯放?”提轄道:“這個不妨事,俺自有道理。”從“自有道理”幾字可知,魯提轄已成竹在胸,只是不加詳說,也就是埋下伏筆。這就使魯提轄用計救出金氏父女逃離虎口的情節變得跌宕起伏。
《孔乙己》一文中寫到孔乙己最后一次來到咸亨酒店買了酒喝了酒,在別人的恥笑聲中是“用手慢慢走去”的凄慘情景,景中的“用手慢慢走去”這一語句,看似不經意的一筆,實則是為后文的推測孔乙己“大約的確死了”這一結果的出現而設置的一個伏筆。讀完文后人們自然會聯想到用手走去的孔乙己是必死無疑的。這一結果的得出來源于前文的“用手慢慢走去”的提示。
又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第二部分反復渲染于勒在菲利普夫婦心目中的地位變化,由開初的“壞蛋”“流氓”遞增為“福星”“唯一的希望”,這一漫畫式的夸張幾筆,就是為下文于勒跌入社會“底艙”再變為“恐怖”,受到“詛咒”這一結果的出現埋下伏筆。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夸贊越高越美,就預示著于勒受到的詛咒越深,命運更悲慘;菲利普夫婦視財如命,金錢至上,六親不認的丑惡嘴臉愈暴露無余。
如《故鄉》中,“我”剛回到故鄉時,母親說“還有閏土,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面。我已經將你到家的大約日期通知他,他也許就要來了。”這是一處伏筆,它不僅點明了閏土和“我”的關系,而且暗示“我”將要與閏土見面,使后面閏土的出場十分自然。
都德的《最后一課》,文章開始寫小佛朗士上學路上看到許多人在布告牌前看什么,并且交代最近一些壞消息都是從那兒傳出來的,作者還順便列舉幾例,如征發啊,打仗啊等等。那么這天是什么消息呢,小佛朗士沒有去看,不知道。作者暫不交代,我們讀者也不知道。任情節向前發展,待到上課時,韓麥爾先生宣布這是最后一堂法語課,阿爾薩斯和絡林已被普魯士士兵侵占,韓麥爾,小佛朗士他們就要淪為亡國奴時,小佛朗士恍然大悟為什么布告牌前會有那么多人,這天布告牌上什么消息就不言而喻了。文章設置伏筆,往往使情節波瀾起伏,跌宕。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引子“林教頭滄州遇舊知”中插敘林沖、李小二對話,交代主要人物、事情起因,點明林沖與高俅的尖銳矛盾,說明林、李親密關聯,實際也留下李小二感恩圖報的伏筆。
林沖那把“解腕尖刀”,殺掉陸謙的描述:“把槍搠在地里,用腳踏住胸脯,身邊取出那口刀來,便去陸謙臉上擱著。”“把陸謙上身衣服扯開,把尖刀向心窩里只一剜”。在故事開頭,林沖聽完李小二的描述后買的。”
又如:“老軍指壁上掛一個大葫蘆,說道:‘你若買酒吃時,只出草場投東大路去,走三二里便有市井’”。寫老軍絮叨之態,閑帶出葫蘆,當時看是為了買酒,實則是為了引出山神廟。“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銀子,把花槍挑了酒葫蘆”,看時只道天寒手冷,實則是為之后殺人時可立即使槍埋下伏筆。林沖進了山神廟,“入得廟門,再把門掩上。旁邊止有一塊大石頭,掇將過來靠了門。”這個細節描述為下文“用手推門,卻被石頭靠著了”埋下伏筆,陸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廟外邊看火邊說話,林沖躲在廟內聽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伏筆最需要藝術技巧的鋪墊,伏筆的妙處在于一個“伏”字,且要“伏”得不露痕跡。沽酒御寒、擋門遮寒,都是當時的實際需要,并且都又于風雪天氣有關,因此讀起來感到自然合理,不認為是有意設伏。伏筆的作用在于為后面的情節鋪墊,使讀者對后面的情節不敢突兀。
曹雪芹是用伏筆的高手,《紅樓夢》中的重要人物在書中都有伏筆。我們不妨來看看第五回中的判詞。第一首是“霽月難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招人怨,壽夭多因毀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那里就為第七十八回晴雯的死埋下了伏筆,她的死因是毀謗,為什么有人毀謗?是正因風流靈巧招人怨。
再看下一首是“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這又是一個伏筆。這個伏筆和其它的判詞不一樣:其它都是一詞一人,這個是寫的兩個人,即林黛玉和薛寶釵。她們的結局都很凄涼。
伏筆的感覺像是提前隱藏一些與后文相關的信息,但這個信息在后文的哪里出現,就不得而知了。但總之不會立刻出現。例如,《社戲》里,月下航行時,魯迅寫到了碧綠的豆麥田,這就是伏筆,為后文看戲歸來偷豆吃埋下伏筆。
《項鏈》文中有三處為文末說項鏈是假的埋下了伏筆。前部分寫借項鏈時,佛來思節夫人把項鏈收藏在很顯眼的地方,暗示它并不貴重,丟項鏈向珠寶店老板打聽時,老板稱只售出了匣子,未售出項鏈。至結尾處寫道“項鏈是贗品”。顯然,為使這一結局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作者在上文給了必要的暗示。而這些暗示,其目的都不在于“襯托”結尾的“意外”,而僅僅在于使這“意外”的結尾更加“合乎情理”。這正是伏筆的作用。
二、主要區別
1、從目的和作用上看:
鋪墊是為了襯托。作者盡管是在次要人物、事件或者是環境上下功夫,其著眼點卻是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件。
伏筆是“對將要在作品中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作提示或暗示,目的是以求前后呼應,情節合理”。它常常與“照應”配合使用,即所謂前有伏筆,后有照應。
設置懸念則是為了造成讀者心中的緊張和期待心理,以求情節的曲折,故事的起伏。
2、從形態上看:
為了達到襯托的目的,鋪墊對起陪襯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讀者不見,因此,鋪墊可以說是“顯性”的;
與鋪墊類似,為了達到懸念的目的,作者在設置懸念的時候,也往往是把它放在顯著的位置,或者是大肆渲染,它也是“顯性”的,唯恐讀者不見的。
而伏筆一般說來,貴在一個“伏”字,通常比較隱蔽,所謂埋下伏筆,即指這一點。因而,伏筆是“隱性”的。巧妙的伏筆,在沒有看到“照應”之前,往往貌似“閑筆”。
3、從筆墨上看:
鋪墊所使用的筆墨往往較多,可謂濃墨重彩(當然,其程度不及對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寫,極特殊的情況是一兩筆);而伏筆通常只是一兩筆,點到為止,否則就失去了“伏”的意義;設懸念則沒有特別統一的規定,其筆墨根據實際需要有多有少。
判斷是鋪墊、伏筆還是設懸念,關鍵看它們的目的和作用。如果某段文字是為了和后文構成襯托(有正襯也有反襯)以求更好地表現人物或事件,那就是鋪墊。
如果某段文字只為了提示下文,與下文的照應句共同組合,達到前后照應,情節合理的目的,那是伏筆。如果某段文字,吊起了讀者的胃口,激起讀者的緊張感或急切心理,那就是設置懸念。賞析時,還是應因文而論。
當然有時候一句話或一段話,幾方面作用都起,那么就是兼有各種寫法了。
渲染,是通過對環境和人物的描寫、烘托來加重氣氛,突出人物。如《故鄉》開頭,渲染深冬季節隱晦、嚴寒、寂靜的氣氛,描繪了荒涼蕭條、沒有活氣的村景,十分貼切地烘托了 “我”悲涼的心情。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9110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