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8)
《貓》
一、作者介紹
鄭振鐸(1898—1958),筆名西諦,福建長樂人。現代著名作家、翻譯家、文學史家,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新中國成立后,曾擔任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全國作協理事等職。著有短篇小說《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雜記》,專著《文學大綱》《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等。另有《鄭振鐸文集》。
二、文章背景鏈接
受五四運動前后西方傳入的科學、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響,鄭振鐸很早就樹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傷害無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態度。《貓》這篇作品,正是他這種人生態度的真實反映。
三、課文中心思想
這篇課文通過回憶三次養貓的經歷,告訴我們要平等地對待生命。其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也會有與其他的小生命共同相處的時候,我們只有平等地對待它們,尊重它們,才能感受到生命之美,才能避免看到生命之悲。
四、詞語解釋
懶惰:不愛勞動和工作;不勤快。
蜷伏:彎著身體臥著。
預警:指事先覺察可能發生某種情況的感覺。
慫恿:鼓動別人去做某事。
悵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懲戒:通過處罰來警戒。
污澀:骯臟且不光滑。
安詳:從容不迫;穩重。
提心吊膽:形容十分擔心或害怕。
悲楚:悲傷凄楚;悲苦。
妄下斷語:隨便地下結論。
虐待:用殘暴狠毒的手段對待。
畏罪潛逃: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地逃跑。
五、問題鞏固
1、作者總共寫了三次養貓的經歷,哪一次是詳寫?寫前兩只貓有什么作用?
解析:第三次是詳寫。前兩只貓與第三只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襯托出后者命運的悲慘,也更突出 “我”的過失之大,悔恨之深。
2、“我”的什么過失使“我”的良心受傷了(用原文回答),表現了我怎樣的品格?
解析:“我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冤枉了一只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表達了“我”真誠、善良、知錯就改的品格。
3、找出文中表現“我”對第三只貓的感情態度的句子,并說說這些句子飽含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解析:“我心里十分地難過,真的,我的良心受傷了,我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冤枉了一只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表現了作者對死亡的第三只貓的愧疚、難過之情;“我永無改正我的過失的機會了”“自此,我家永不養貓”表現了作者強烈的痛苦、深深的自責和遺憾之情。
4、第二只貓丟失后,作者寫道:“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第三只貓死后,作者又寫道:“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體會這兩句話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解析:第二只貓丟失后,失落感久久縈繞于心。養貓固然快樂,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難受,于是才有不想馬上養貓的想法。第三只貓的死,責任在“我”。“我”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致使它后來死在鄰家屋脊之上,這個過失是無法補救的。由于負罪感永遠不能消除,見了貓反而觸發自己靈魂的傷痛,永遠愧對這類生命,于是才有永不養貓的想法。
5、閱讀這篇文章,你認識了一個怎樣的鄭振鐸呢?
解析:他是一個善良、正直、熱忱的人;他是一個嚴于律己、勇于承擔責任、勇于改正錯誤的人,有著像魯迅一樣的自我剖析的精神,勇于把自己的傷疤揭開給人看;他是一個熱愛生活、珍愛生命、敬畏生命的人。
6、為什么“我”對于第三只貓的死比以前的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作者想借此告訴我們什么樣的人生哲理?
解析:我的歧視、誤解、冤枉、追打、漠視,造成貓的死亡。哲理:平等地對待生命,對人對事不能存有偏見,做事不能主觀臆斷。
7、假如養第二只貓時也養了鳥,鳥也被咬死,“我”將怎樣想?怎樣做?
解析:第二只貓是全家心愛的寵物,如果它咬死芙蓉鳥,當然也覺心疼,但會把責任歸咎于張媽不小心,至于貓呢,還會覺得它越來越能了。
8、第一只貓死后,“我”安慰三妹說:“不要緊,我再向別處要一只來給你。”第二只貓丟失后,作者寫道:“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第三只貓死后,作者又寫道:“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這三句話在文章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解析:第一句語氣輕微,主要出于對三妹的“安慰”,而對于貓的死并不太在意。第二句說明“我”對第二只貓的丟失很難過,在內容上是對前文的總結。“我”目睹了前兩只貓的不幸后,又親自制造了第三只貓的悲劇,深感負疚。為了不再看到這樣的悲劇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這句話與文章的開頭遙相呼應,在結構上形成了首尾呼應的特點,層遞性很強。
9、第三只貓“大家都不喜歡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卻“更難過得多”。你覺得原因是什么?僅僅是因為“我”冤枉了它嗎?
解析:第三只貓雖然在外形、性情和家中地位上都不如前兩只貓,但由于“我”的“妄下斷語”和錯誤判斷,冤枉了第三只貓,“我”的心中萬分愧疚和悔恨,而第三只貓的死,更加深了“我”的懊悔之情。因此,作者“更難過得多”。我對自己冤枉了貓很自責,相對以前的兩只貓的亡失的感情,“難過”所表達的痛苦要強烈得多。因為自己的妄斷,冤枉了第三只貓,“我”深感內疚和自責。越是內疚和自責,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強烈。顯然,“我”的難過并不僅僅是因為“我”冤枉了貓。
六、品味下列語句,說說各句的表達效果。
1.(貓)花白的毛,很活潑,常如帶著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陽光里滾來滾去。
解析:比喻。形象地寫出了小貓毛色的漂亮和它的活潑、可愛,進而表現出“我”對它的喜愛之情。
2.大家都不高興,好像亡失了一個親愛的同伴……
解析:比喻。“親愛的同伴”說明小貓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大家和貓的關系親密無間。
3.真是“畏罪潛逃”了,我以為。
解析:擬人。這是作者的主觀判斷,突出了對貓的厭惡之情,為下文發現冤枉它而感到后悔自責埋下了伏筆。
4.想到它的無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針,刺我良心的針!
解析:比喻。一想到貓的弱小和它遭受的冤屈,“我”就感受到自己的偏見、粗暴,并為此而感到無比的痛苦與內疚。

《鳥》
一、作者介紹
梁實秋(1903—1987),原名梁治華,筆名秋郎,字實秋,浙江杭縣(今杭州)人,生于北京。中國作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評論集《偏見集》。譯著有《莎士比亞全集》等。
二、文章背景鏈接
本文選自《梁實秋散文》第一集(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9年版)。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被譽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雅舍小品》,是別具一格而膾炙人口的散文經典。其中的《鳥》則是這類散文的典范。作者“愛”鳥的自然形態,而“悲”鳥的失去自在,這已經超越了鳥本身。作者甚至對違背自然形態的關于鳥的典故產生質疑,更顯示出作者對日常生活和社會現象的透辟洞察。尤其是由“悲”鳥到“悲”人的人生體味,更給了人們深深的啟迪。
三、課文中心思想
本文描繪了鳥的各種生動的情態,并且由鳥及人,借物抒情,通過寫鳥來寫自己對那種自由自在、瀟灑自信的美好生活狀態的向往和喜愛。
四、文體知識
小品文是一種散文的流派,其內容經常是在生活中,作者經過反省思考之后傳達給讀者的訊息,內容題材不限。小品文是一種寓有抒情意味和諷刺性的短小散文。其特點主要是通過事實和藝術形象來表現思想內容,議論較少,敘述、描寫或抒情成分較多,以幽默的方式和喜劇性的情節,活潑、輕松的語言,給人一種揭露性的笑,并使人在笑過之后,看到問題的實質,發人深思。
五、詞語解釋
昂藏:形容儀表雄偉。曳:拖
斑斕:燦爛多彩。囀:鳥鳴聲。
客愁:旅人懷鄉的愁思。
豐腴:(身體)豐滿。
瞵視:瞪眼注視。瞵,瞪著眼睛看。倏地:迅速地。
感喟:感嘆。喟,嘆氣。
襤褸:形容(衣服)破爛。
戟張:文中形容鳥的羽毛像戟一樣張開。
圓潤:聲音滑膩甜潤。
旭日:初升的太陽。
臃腫:過度肥胖或肥大,轉動不靈。
顧盼:向左右或周圍看來看去。
客愁:旅人懷鄉的愁思。
料峭:形容微寒(多指春寒)。
跼蹐縮縮:因寒冷而四肢不能舒展的樣子。跼蹐,局促、拘束。縮縮,畏縮的樣子。
秾纖合度:胖瘦合適。秾,豐滿、肥胖。纖,瘦小、瘦弱。合度,適宜。
據為己有:把不是自己的東西占為自己所有。
孤苦伶仃:孤獨而苦悶,無所依憑。
六、問題鞏固
1、找出文中第二段寫鳥兒苦悶的句子,想想作者用了哪幾種修辭手法來說明“鳥兒的苦悶”?請舉例說明 。
解析:①引用:“摶扶搖而直上”將自由翱翔的鳥兒與籠子里的鳥兒對比,表達了作者對籠中鳥的同情。②反問:“胳膊上架著的鷹,有時頭上蒙著一塊皮子,羽翮不整地蜷伏著不動,哪里有半點兒瞵視昂藏的神氣?”表達了作者對空中霸主“鷹”的遭遇的同情。③反語:飲啄倒是方便,冬天還有遮風的棉罩,十分地“優待”。
2、作者整體概括鳥的形體特征的詞語是什么?包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解析:俊俏。生動地體現了鳥美妙的體形,無限的欣賞和贊嘆滲透在字里行間,可見作者對這些鳥是何等的喜愛啊!
3、文中第五段中“我對鳥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以及“幻想”的含義是什么?
解析:作者愛鳥只愛其聲音形體,并非受人們賦予鳥身上的各種文化意蘊的影響。含義:指歷代詩人在杜鵑、夜鶯、云雀等身上長期形容、渲染而成的象征意蘊。
4、從作者對各種鳥的描寫中,你感悟到作者希望有怎樣的社會和人生?
解析:作者希望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沒有強權、沒有欺壓、沒有貧困的社會。希望有個能夠自由地發展個性和才能的人生。
5、怎樣理解文中第④段中“銳利的喜悅”?
解析:這是一種通感的表達形式,把抽象的喜悅之情通過形象的“銳利”之狀表現出來,讓視覺與心理感覺連通起來,使人產生一種新奇的體驗感。
6、談談你對“有時候稻田里佇立著一只白鷺,拳著一條腿,縮著頸子;有時候‘一行白鷺上青天’,背后還襯著黛青的山色和釉綠的梯田”這些內容的理解。
解析:運用動靜結合的方法向我們呈現出一幅美麗的圖畫。色彩明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引人入勝。
7、文中第⑤段中“我對鳥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表明作者客觀地看待事物的態度。因為鳥會帶給人聯想,比如杜鵑讓人想到“杜宇”“望帝”,想到“啼血”“客愁”,所以往往忽略這種鳥的本性。作者雖愛鳥,但卻是一種冷靜的愛,單純的愛,并不賦予鳥過多的牽強的感情色彩。
8、本文前面五段寫作者對鳥的喜愛,為何后面兩段卻寫了“悲苦”之情?這兩種矛盾的感情出現在同一篇課文里是否不太協調?
解析:如果說前面五段是真實而生動地體現了作者“喜愛著鳥的可愛”的話,那么后面兩段卻是訴說了作者“悲苦著鳥的悲苦”,同樣反映了作者對鳥的關愛,這種愛比前面五段可能要顯得更深刻更豐富。
9、這篇文章要表達的中心是什么?開頭和結尾都寫到“籠中的鳥”,這對于表現中心有什么作用?
解析:作者對鳥的生存和命運十分關切和同情,寄托著作者對無拘無束生活的向往和對囚籠般的現實的不滿。開頭、結尾兩次提到令人觸目的囚在籠里的小鳥兒,既前后照應,使文章形成一個整體,又發人深思,回味悠長,深化了主題。
10、作者在文中第5段中說:“我愛鳥的聲音、鳥的形體,這愛好是很單純的,我對鳥并不存任何幻想。”如何理解這句話?
解析:作者愛鳥只愛其聲音、形體,并不受人們賦予鳥身上的各種文化意蘊的影響。
11、文章第6段寫道,鳥“有時也給人悲苦”。這與作者看到籠中鳥時的感情有何不同?
解析:看到籠中鳥時,作者是同情惋惜的思想感情。而第6段中則是“悲苦”,這種感情比之前的更濃郁更深刻。
12、仿照《貓》和《鳥》中描寫動物外形、動作、聲音等的方法,為你所熟悉的動物寫一個“素描”。
解析:示例:小白狗的頭圓圓的,黑眼睛圓溜溜的,像一對漂亮的玻璃球。黑鼻子往外鼓著,嘴巴張著,“汪汪”叫時,聲音又尖又小,像小娃娃唱歌。還有一對三角形的黑耳朵往下耷拉著。雪白的毛裹著它的身子,柔軟得像個絨球。小小的尾巴往上翹著,活像只小鴨子。
七、關于描寫鳥的詩句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杜甫《望岳》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王維《畫》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動物笑談》
一、作者介紹
康拉德·勞倫茲(1903—1989),奧地利動物行為學家、科普作家,是世界動物行為學研究的開山鼻祖。從大學時代開始,勞倫茲便一直潛心于醫學和生物學的研究并獲得了博士學位。在生理醫學研究上的巨大貢獻,使他于1973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同年由于對動物行為學研究方面開拓性的成就再次獲諾貝爾獎。代表作有《所羅門王的指環》《攻擊的秘密》《雁語者》《狗的家世》等。
二、文體知識
科普作品是一種以向大眾普及科學知識為主要目的的作品。“科普”一詞意為科學普及。科普作品傳統上以文字或圖畫作為基本載體。不過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視頻媒體等其他形式出現。
三、課文中心思想
這篇課文用幽默風趣的文字,講述了有關動物的趣事、笑話,表達了作者對動物的熱愛。在環境被嚴重破壞,許多物種面臨滅絕的今天,勞倫茲用行動告訴我們該怎樣善待生命,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四、詞語解釋
需索:索取,求取。
蹣跚: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匍匐:以腹貼地前進。
嗔怪:對人表示不滿。需索:索取,求取。
滑翔:物體不依靠動力,而利用空氣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飄行。
俯沖:(飛機等)以高速度向下飛。
怪誕不經:離奇古怪,不合常理。誕,荒唐、離奇。不徑,不正常。
大相徑庭:形容彼此相差很遠。
神采奕奕:形容精神飽滿,容光煥發。
五、問題鞏固
1、“實在不能嗔怪有些外行人批評: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家實驗的方法怪誕不經。”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說?
解析:引用外行人并無惡意的批評,總體說明在一般情況下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家實驗方法往往“怪誕不經”的事實。語言風趣幽默,欲揚先抑,引出下文的一系列故事內容。
2、①在水鴨子的實驗中,你看到了怎樣的逗笑的情景?②作者為什么要反復地寫這個逗笑的情景呢?
解析:①一個有著一大把胡子的大男人,屈著膝,彎著腰,低著頭在草地上爬著,一邊不時回頭偷看,一邊大聲地學著鴨子的叫聲,而那些小鴨子卻完全不露痕跡地藏在深深的草里。②(1)寫出了不明原委的人容易把“我”的行為視為怪誕或發瘋的原因。(2)運用夸張的手法,寫出作者的行為總是令人發笑,增強了文章幽默風趣的效果。(3)反復做實驗,可以看出“我”對科學工作的專注、忘我的精神和極高的專業素養。
3、課文寫了我和黃冠大鸚鵡“可可”有關的哪三件趣事?
解析:(1)可可到處追尋“我”。(2)可可的惡作劇。(3)可可把線纏到樹上。
4、“我”和黃冠大鸚鵡可可之間的趣事多多,其中哪一件給你印象最深?這三件趣事有什么表達效果?
解析:(1)可可到處追尋“我” 。寫出了可可因獲得自由后變得活潑而神采奕奕,并且對我戀戀不舍。(2)可可的惡作劇,寫出了可可的聰明,它知道如何來排這些扣子,更突出了可可與我們一家人的親密。(3)可可把線纏到樹上,可見可可是多么的富有想象力,它與我的母親是多么的融洽。
5、為什么艾頓堡的居民都把“我”當瘋子了?
解析:因為“我”太專注于動物行為學研究工作,完全忘記了自己身處的環境,和動物儼然融為一體。而“我”在研究動物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得出實驗結果,經常會做出一些在旁人看來十分怪誕的行為。因此艾頓堡的居民都把“我”當瘋子,這也從側面表現出“我”對科學研究的嚴謹、專注、忘我的態度。
6、仔細閱讀課文,談談你對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理解,作者的做法在今天來看有何現實意義?
解析:這篇課文用幽默風趣的文字,講述了有關動物的趣事、笑話,表達了作者對動物的熱愛。在環境破壞,物種面臨滅絕的今天,勞倫茲用行動告訴我們該怎樣善待生命,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狼》
一、作者介紹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號柳泉居士,清代文學家,世稱聊齋先生,淄川(今屬山東淄博)人。創作出了杰出的文言小說集《聊齋志異》。
二、文章背景鏈接
本文選自《聊齋志異》卷六。原文共三則,本文選的是第二則,寫的是一個屠戶半路遇狼、殺狼的故事。明末清初時,漢人有雙重的人生態度:一方面是抗清反滿的遺民態度,另一方面則是高壓之下對清朝異族統治者的臣服。蒲松齡受到這種雙重人格的影響,所以有了《聊齋志異》一書。蒲松齡醉心科舉,一心想求取功名,他才華橫溢,然而屢試不第。強烈的反差使他憤憤不平,這種情緒貫穿他的一生,同時也深刻地影響了他對社會和人生的態度、取向以及評判。從某種意義上說,《聊齋志異》就是這一思想的產物。全書491篇,多以鬼狐故事反映現實生活,表露作者情感。
三、重點實詞
綴行甚遠:連接、緊跟。
頃刻:一會兒。
兩狼之并驅如故:并,一起。故,舊、原來。
狼亦黠矣:狡猾。
假寐:假裝睡覺。
屠大窘:處境困迫,為難。弛擔持刀:解除,卸下。
苫蔽成丘:覆蓋、遮蔽。
眈眈相向:注視的樣子。
意暇甚:文中指神情、態度。
屠暴起:突然。
四、古今異義
一狼徑去(古義:離開;今義: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
屠自后斷其股(古義:大腿;今義:屁股)
蓋以誘敵(古義:大概,原來是;今義:覆蓋;蓋子)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古義: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今義:一門學科)
止增笑耳(古義:罷了;今義:耳朵)
五、一詞多義
止 ①止有剩骨(僅,只) ②一狼得骨止(動詞,停止)
意 ①意暇甚(名詞,神情、態度) ②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動詞,打算)
六、詞類活用
一狼洞其中(名詞做動詞,挖洞)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詞做狀語,從通道)
其一犬坐于前(名詞做狀語,像狗一樣)
狼不敢前(名詞做動詞,上前)
止增笑耳(動詞做名詞,笑料)
恐前后受其敵(名詞做動詞,攻擊)
七、文言句式
省略句:
顧野有麥場(省略主語“屠”)
一狼洞其中(“洞”后面省略介詞“于”)
投以骨(“投”后面省略賓語“之”)
乃悟前狼假寐(前面省略主語“屠”)
倒裝句:
投以骨(狀語后置,應為“以骨投”)
判斷句:
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也”,判斷句的標志)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判斷詞“蓋”,揭示了“前狼假寐”的原因)
八、重點句子翻譯
1、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翻譯:再拿骨頭投給狼,后面的狼得到骨頭停下來,可是前面的狼又跟了上來。
2、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翻譯:過了一會兒,(狼)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很悠閑。
3、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翻譯:另一只狼在堆積的柴草中打洞,打算要從通道進入來攻擊屠戶的背后。
4、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翻譯:(屠戶)這時才知道前面的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敵人。
5、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翻譯:狼也狡猾啊,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詭詐手段能有多少啊?
九、問題鞏固
1、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故事情節,歸納第一至四段的意思。
解析:(l)開端:遇狼。(2)發展:懼狼、御狼。(3)高潮和結局:殺狼。
2、課文中哪些語句寫出了狼的什么本性?
解析:(1)貪婪兇惡:綴行甚遠;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兩狼之并驅如故。(2)狡詐陰險: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3、文章最后一段的議論有什么作用?
解析:結尾一段是用議論的表達方式,表明作者對所敘述故事的看法,既是對狼的可悲下場的嘲諷,也是對屠戶的勇敢機智和斗爭精神的贊揚。說明了狼雖然貪婪兇殘,陰險狡詐,但又十分愚蠢,在具有高度智慧和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終究難逃死亡的命運。
4、“止增笑耳”的僅僅是惡狼嗎?作者嘲諷的僅僅是惡狼嗎?從這個故事中你獲得怎樣的啟發?
解析:不是,狼在此實際上是惡人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種貪婪、兇狠、狡詐、愚蠢的惡人,說明對待這種像惡狼的惡人就應該像屠夫一樣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
5、全文表現了狼的哪些特點?
解析:全文表現了狼的兇惡、貪婪、狡猾但又愚蠢的特點。兩只狼發現了屠戶,立刻跟了上去,盡管屠戶“投以骨”仍不依不饒,將其兇惡貪婪的本性暴露無遺。而面對屠戶“奔倚”“持刀”,兩狼決定前后夾擊,一狼“犬坐于前”“以誘敵”,一狼則“意將隧入以攻其后”,可見它們的狡詐。可狼被屠戶開始時的軟弱所迷惑,認為他即使“持刀”也必定不敢主動進攻,所以才會在假寐和打洞的過程中被屠戶殺死,由此可見狼的狡猾中透出了愚蠢。
6、屠戶的機智表現在哪些地方?
解析:文章寫屠戶的機智,主要是通過他的動作表現出來的。“顧野有麥場……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說明屠戶頭腦清醒,明白一定要迅速占據有利位置;“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表現了屠戶善于抓住時機,果斷出擊。
7、從這個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解析:(1)一切像狼一樣的惡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終,最后的下場是自取滅亡。(2)人有狼沒有的智慧、勇氣和力量,人能夠戰勝狼,戰勝像狼一樣的惡勢力。(3)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必須識破假象,并且不存幻想,勇于斗爭。(4)除惡務盡,要像屠戶那樣并斃兩狼,不留后患。
8、課文主要寫了屠戶與狼斗智斗勇的經過。朗讀課文,說說其間經歷了哪幾次交鋒。
解析:懼——投骨避狼;大窘——骨盡狼仍從;恐——前后受其敵;悟——刀斃兩狼。
9、找出能夠概括文章中心的語句,說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解析:“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告訴我們面對殘暴的敵人,只有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
十、含有“狼”的詩詞名句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李白《蜀道難》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蘇軾《江城子》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辛棄疾《永遇樂》

本文為原創文章。圖片來源于網絡。轉載請標明出處。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9183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