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4)
(三)“焉”是相當于一個介賓短語“于 是 助詞”的兼詞,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語文必修二赤壁賦知識點整理?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語文必修二赤壁賦知識點整理
(三)“焉”是相當于一個介賓短語“于 是 助詞”的兼詞。
例27.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左傳·隱公元年》)
“君何患焉”通釋成今天的語言就是“國君您對此顧慮什么呢”。在本例中,焉=于 是 呢(于,對;是,此,這)。由于此句是反問句,“焉”兼有反問的語氣助詞作用。
例28.秋,秦師侵芮,敗焉,小之也。(桓公四年)
“敗焉”通釋成今天的語言就是“被芮國打敗了”,焉=于 是 助詞=被 他們 了(于,被;是,他們,指芮國)。
例29.遂見楚子曰“必濟師”,楚子辭焉。(桓公十三年)
“楚子辭焉”通釋成今天的語言就是“楚君把他拒絕了”,焉=于 是 助詞=把 他 了、對 此 了(于,把,對;他,斗伯比;此,斗伯比提出的派兵增援的建議)。
例30.若不從三臣,抑社稷實不血食,而君焉取余!(莊公六年)
“而君焉取余”通釋成今天的語言就是“您又從哪里取得祭神的剩余呢”,焉=于 是 助詞=從 哪里 呢”(于,從;是,哪里)。
例31.夏,遂因氏、頜氏、工婁氏、須遂氏饗齊戍,醉而殺之,齊人殲焉。(莊公十七年)
“齊人殲焉”通釋成今天的語言就是“齊國戍守的人被因氏等四族徹底消滅了”,焉=于 是 助詞=被 他們 了(于,被;是,他們,指因氏等四族)。
例32.吾懼君以兵,罪莫大焉。(莊公十九年)
“罪莫大焉”通釋成今天的語言就是“沒有比這再大的罪過了”,焉=于 是 助詞=比 這個 了(于,比;是,這個)。
例33.臣而不臣,行將焉入!(僖公十五年)
“行將焉入”通釋成今天的語言就是“還以什么理由活著回國呢”,焉=于 是 助詞=以 什么(理由) 呢”(于,從,以;是,哪里,什么理由,什么臉面)。
例34.君告于天子,而卜之以守龜于宗祧,吉矣,吾又何卜焉!(哀公二十三年)
“吾又何卜焉”通釋成今天的語言就是“我還為此占卜什么呢”,焉=于 是 助詞=為 此 呢。
例35.天奉多矣,又焉能進!(哀公二十四年)
“又焉能進”通釋成今天的語言就是“又憑什么還能前進呢”,焉=于 是 助詞=憑什么 呢。從這一點來說,“怎么”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憑什么”的變化。“焉”的“于是”都可以從具體語境中找到根據,有的前文已經出現,如例13的“焉”,就是“在制邑”,如例14的“焉”,就是“與宋國”。有的雖沒有出現但可以根據語境補出,如例17的“焉”就可以根據具體語境補出“在田間”,如例23的“焉”可以根據具體語境補出“比別人”。
“焉”兼有的語氣助詞作用,有時似乎是可有可無,如例33;有時是必須要有的,如例27。
“焉”的兼詞用法“于是”就是“于 是”。其中“于”是介詞,可以解釋成現代漢語的“在”“比”“對”“到”“與”“同”“跟”“向”“把”“被”“給”“替”“為”“將”“當”“趁”“靠”“憑”“因”“以”“由”“按”“在于”等等;其中的“是”是代詞,它代替的可能是人與事物,可能是具體的地方和處所等,最常用的就是“它”“他”“此”“這”“那”“這里”“那里”“其中”等等。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93024.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