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4)

一、談話導入,隨文識字
1.延安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它記載了中國革命的歷史,是一本真實的教科書。它凝聚了共產黨人的精神,譜寫了中國革命閃光的篇章。回憶那崢嶸歲月,我們忘不了延安,忘不了那激勵我們的延安精神。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歌,請同學們跟隨老師的步伐,走進延安,去感知那如火的戰斗歲月。 (課件出示圖片:延安窯洞、梨園、南泥灣開荒、毛澤東楊家嶺講話。也可出示相關視頻課件)

二、初讀課文,理解詞語
1.學生自由讀,借助課本上的注音認識生字,讀準字音。用著重號畫出詩的韻腳,并說說全詩押的是什么韻。
2.學生匯報,教師總結:全詩押的是ɑng韻,韻腳是:光、陽、香、場、瑯、炕、響、梁、煌、翔、想、光、陽。
3.再讀全詩,想想詩中所說的追尋延安是什么意思。
(追尋延安精神)
三、理解詞語,整體感知
1.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翩翩歸來:輕快地來臨。
昔日:往日;從前。
滿目琳瑯:形容各種美好的東西很多。
明媚:(景物)鮮明可愛。
毫不猶豫:形容人在處理事情上非常果斷,沒有片刻遲疑。出自《井岡山的斗爭》。
2.學生自由讀全詩,邊讀邊思考:每一節各講了什么?全詩可以分為幾部分?用筆標出來。
(1)學生認真朗讀,指名學生嘗試劃分詩歌層次。

(2)指名朗讀全詩,加深學生對全詩整體結構的認識。
四、研讀課文
1.詩人追尋棗園、延河、南泥灣、楊家嶺這些地方,是在追尋什么?作者用什么手法寫出了追尋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春光、雨露和陽光都是美好的事物,從這里看作者實際上是在追尋延安精神,那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運用了比喻。)
2.補充資料,南泥灣開荒

3.補充資料,楊家嶺講話

4.再讀一讀詩歌,結合課文和自己所查資料,想一想“延安精神”到底是什么?
教師補充:棗園梨花的清香指的是在革命時期,毛主席所住窯洞前幾株梨樹,開花時的清香。
(這里反復用“追尋”一詞,是告訴我們追尋的是延安精神——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革命精神。)
5.“我們毫不猶豫丟掉了老牛破車,卻不能丟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梁。”這句話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作者丟不掉的是什么?
(比喻和對比“老牛破車”代表過去落后的生產條件。“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偉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猶豫”是非常堅決的意思。“毫不猶豫丟掉了”與“不能丟”形成鮮明的對比。)
教師點撥: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我們非常堅決地丟掉了貧窮和落后,卻不能丟掉延安精神。詩中表達同樣意思的詩句有:“我們永遠告別了破舊的茅屋,卻忘不了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作者運用了對比、比喻等手法描寫了現代化建設的飛速發展。作者忘不了、丟不掉的是艱苦奮斗的偉大民族精神。
6.我們已住進了“高樓大廈”,進入了電子時代,為什么還需要發揚延安精神?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會怎樣?請你找出相關的詩句。

7.體會延安精神
(1)思考:反面說:一旦失去延安精神會怎么樣?
(2)正面說:為什么要追尋延安精神?請你找出相關詩句。
教師點撥:“啊!延安,我把你追尋”點了題目。接下去的三句,每句都有兩個“追尋”,后面一個“追尋”是對前面一個“追尋”的進一步說明。追尋延安,就是追尋信念、溫暖、光明。
(3)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為崇高理想而獻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等。)
五、教師手寫筆記
五、教師手寫筆記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94160.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