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0)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變化發展,很多新的教學理念也非常的成熟,運用在課堂上都有很大的幫助。在基礎教學中,小學語文更是這樣。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時,我采用了語文教學與生活相結合,讓語文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位教育家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因為語文有三個很顯著的特點。

語文就是生活
1.人文的語文。語文教學是如何加入人文的色彩的呢?人文的語文,就是要關注和挖掘課程中蘊涵的美好人性,喚醒和培植學生心中的美好人性。只有成功地喚醒學生心靈的源泉和動力,才能實現育人的價值。在學生心中,原本就有著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和火苗,教師的責任,就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去喚醒這種沉睡的人性,不斷地去培植這種柔弱的人性,使之慢慢地滋生起來、強壯起來、挺立起來。在我們生活中處處都洋溢著這種語文的氣息。人文的語文,就是要自覺地將生活資源開發成人文課程資源。
校園生活的點點滴滴也是語文
學校是學生生活的重要舞臺,這座舞臺上發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學生的學習中來。例如:開學初,我班一名學生經常主動幫助隔壁村老大爺挑水;班里成績好的同學每天幫后進生復習輔導功課;五年級的同學一年四季打掃廁所非常干凈等等,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都可以讓學生們去發現,去感受,去學習。這些都是學生身邊的事,他們都非常熟悉并樂意去尋找去發現。而這對于四年級的習作《勝似親人》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二、聯系社會生活,學習語文。

社會也是一本大的語文書
《標準》指出:“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社會是一道廣闊的背景,更是學習語文一片天地。例如:針對當今社會上一些時髦的廣告詞,如“衣衣不舍”、“清新一天,從齒開始”等等,這一類故意偷換同音字的不規范用字現象,可以讓學生扮演一名文字小衛士,走入社會去糾正這類現象。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語言文字的知識,養成寫規范字,說規范話的良好習慣,而且也訓練了學生的社交能力,說服他人的能力。
學生由學校走向社會,走向生活的拓展過程可以由多種形式實現,首先是教師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學生自主的活動,如學了《爬山虎的腳》、《蟋蟀的住宅》等課文后,可以讓學生做個小觀察員,回去向家長、朋友介紹觀察到的動植物特點;又如學習了《幸福是什么》讓學生課外做一些社會調查,開展這類社會實踐活動等,借此培養他們的采訪溝通能力。相信他們對語文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其次是教師組織的集體活動,如參觀訪問,與兄弟學校開展手拉手活動等。
另外,只要能留心,就會發現校內外的教育資源是十分豐富的。如我們家鄉的豐溪河、銅鈸山、博山寺、廣豐區境內的“三巖”等,就是一種很好的傳統文化的教育資源,又如到村里去出黑板報、幫老師布置班級文化墻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語文實踐活動。
三.聯系家庭生活,學習語文。

家庭生活中的語文
家庭是兒童學習語文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在這里,兒童獲得了很多知識。教師可以抓住每個學生家庭的特點巧妙設計語文教學。例如:有的學生家長是賣電器的,則可以讓他設計一下電器廣告;有的學生家長是開超市的,則可以讓他寫一寫介紹超市主要經營產品方面的文章等等。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高漲,家長更是倍加贊許。
“語文就是生活”,生活處處用到語文。讓語文走進生活,讓生活走進語文,給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多元化的學習平臺,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就會不斷地提高,而語文也會因為其強大的生命力而魅力無窮。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95925.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