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9)

1、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中,提出了三維目標體系,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 三個維度。
(1)知識與能力目標偏向知識、理論、概念以及概括、理解等能力。
知識包括語言知識、文學知識、文章知識、文化知識等,如詩歌的知識包括作者信息、文學 常識、詩歌寫作手法等。
能力包括聽說讀寫能力,分析、篩選、整理、概括、理解能力,學習方法等。
如:
能正確、 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屬于朗讀能力;收集資料,了解寫作背景,是一種信息處理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偏向于通過......活動,了解/掌握知識的內容、方法,提高......能力。
語文常見活動:朗讀、小組合作、討論、自主探究、分析重點詞語、聯系上下文等。
課文常見內容:
人物形象、寫作手法、環境描寫、情節、優美詞句、含義深刻的詞句等。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偏向于情感的體會培養、良好態度的養成、正確價值觀的樹立 等,如:體會......,激發學生對......的熱愛之情。
教學目標的表述:通常情況下,語文教學目標陳述的基本要素有五個: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行為 對象和行為標準。
例如:
“學生 在自由朗讀全文、自主思考的基礎上,劃出 與主題關聯密切的 句子或詞語; (行為主體) (行為條件) (行為動詞) (行為標準) (行為對象) 通過自學, 學生 能迅速無誤地 讀出 5 個生字。”(行為條件) (行為主體) (行為標準)(行為動詞)(行為對象)
教學目標示例:
《沁園春·長沙》的教學目標設置如下:
1、了解詞的常識;掌握朗讀技巧;把握詩詞中的意象和意境,并能獨立分析詩詞。
2、通過合作學習,把握文中關鍵詞的意思和作用,體會詞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懷。
3、聯系寫作背景,體會偉人情懷以及豪放雄奇的風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遠大的抱負。
2.教學目標依據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課程改革要求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
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目標的完美整合,是語文新課程的價值追求。根據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性質,語文教學不僅注重知識與能力,同樣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從語文實踐性的特點出發,過程與方法成為語文目標體系中的又一重要維度。
(2)語文課程目標、階段目標、單元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中的語文課程總目標和階段目標及語文教科書中的單元目標,是確定語文教學目標的依據。
語文教師應該在研究和熟悉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弄清楚語文課程的總目標與各 個學段的目標,要以整體的觀念去研究教科書,明確教科書的體系安排和單元目標,把具體的課 文置于一個大的系統之中去研究,以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
(3)語文教材導語、文本特色語文教科書中的單元導語、課文導語及課文本身的特點,是確定語文教學目標的依據。
可以 抓住四個“突破口”,即以學習重點(或單元目標)、預習提示、注釋及課后作業為突破口來制定 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為確定目標而鉆研課文,應認真思考下面問題:這篇課文有什么特點?它在 教材中處于什么位置?它有什么是值得學生去學的?學生能夠從這篇課文中學到什么?
(4)語文教學的實際水平確定語文教學目標,還要從語文教學的實際水平出發,包括語文師資水平和學生的語文學習 水平。
目標切合實際才有可能實現;目標脫離實際,偏高或偏低,都會給教學實踐造成困難。從 教師的角度,設定的教學目標不能超出教師教學的能力和教學觀念,目標只有符合教師的教學觀 念并且教師也有能力控制時,才會產生出實際的教學價值。從學生的角度,設定的教學目標要了 解學生的興趣、動機,分析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了解學生的認知傾向。
3.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是教學設計中的核心內容,分為課堂導入、整體感知、深入研讀、拓展延伸和小結 作業五個環節。
(1)課堂導入
課堂導入是教師在一個新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開始時,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行為方式。導入的方法:
1、由題入文
【例】寫板書時,將“劉和珍君”去掉,寫成“記念________”并提問學生:這里可以加上 哪些人或者物?(預設“老師”“朋友”“爺爺”“父母”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 本課的學習奠定情感基調。
2、溫故知新
【例】一提到秋天人們總是與悲愁聯系在一起,古今文學中也不乏愁秋悲秋的佳作,初中時 我們學過的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悲愁至極的斷腸游子。今天我們要 學習的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也是寫秋的,在這首詞里又抒發了一種怎么樣的情懷呢?
3、情境渲染
【例】同學們,中世紀時一位傳奇航海家發現了一片新大陸。從此,成千上萬的人遷居到此, 開始新的生活,其中不乏時代的受難者——非洲黑人。他們勤勤懇懇地服務于這片新大陸,卻以 奴隸的身份過著非人的生活。終于一聲吶喊,他們“翻身”了,帶著一份感恩,為美國的發展策 馬揚鞭,立下汗馬功勞。然而一個世紀以后的今天,作為美國合法公民,黑人卻只能萎縮在美國 社會的一個角落里,作物質文明的旁觀者,受盡苦難。終于一位偉大的民權運動領袖再也忍無可 忍,馬丁·路德·金在華盛頓一次要求平等的游行集會中發表了一篇舉世聞名的演說,這就是《我 有一個夢想》。
4、巧用故事
【例】“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就去做了縣令。但縣令的俸祿只夠買五斗米。一天,上級派督郵來督察。為人驕橫的督郵一到彭澤縣就差人把陶 淵明叫來見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否則將影響他的前程。陶淵明忍無可忍,說:“我不能因為 這區區五斗米而向這個鄉里小人折腰!”便交出官印,回鄉下種田去了。同學們,陶淵明有官不 做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歸去來兮辭》,從中去找尋答案。(板書課題)
5、巧設懸疑
【例】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慨嘆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匱乏時說“唐宗宋祖,稍遜 風騷”,這里的“風騷”指的是什么?(《詩經》中的《國風》和《楚辭》中的《離騷》)我國 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開創了現實主義的詩風,與之相提并論的《楚辭》則開創了浪漫主義的 詩風。所以,“風騷”就成了文學的代名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楚辭》中的名篇《離騷》。(板書課題:《離騷》)
(2)整體感知
1、含義
整體感知是指讀完一篇文章后產生的心理感觸,是對課文的整體領悟。它是閱讀者著眼于全
局,通過自己的主觀認識,綜合運用學過的各種語文知識和語感,對閱讀材料進行宏觀理解的過 程。
2、整體感知的活動
談感受;概括內容;重擬標題;讀出情感;收集疑問。
(3)深入研讀
1、含義
深入研讀是閱讀教學過程中的核心環節;是實現教學目的的關鍵步驟;是對教學重點進行深入分析理解,促進聽說讀寫全面發展的環節。
2、深入研讀的活動
深入研讀一般都會圍繞品味關鍵詞句段、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寫作手法、體會構思技巧、感 悟主題思想等方面展開。詞句帶篇;精段品評;尋找美點;替換研討;雙篇比讀。
(4)拓展延伸
1、含義
拓展延伸是以課內知識點為閱讀基點,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從學校延伸到社會,將課文精讀 和延伸讀物的泛讀結合起來,以拓展學生知識視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教學過程。
2、拓展延伸的活動
豐富語文知識;誦讀、表演比賽;仿寫、續寫、改寫(提高寫作能力);分享相關資料,激 發情感(延伸情感態度)。
(5)、小結作業
1、課堂小結的活動
A 、總結收獲。
教師總結這節課所學的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再提出一定的要求和希望;學
生自己總結本課所得。
B、 朗讀收束。
可分為個人閱讀、分組閱讀、整體閱讀,朗讀、默讀等,通過誦讀結束學習,
讓學生回味文中意味。
C 、拓展小結。
一節課無法將所有的內容都涵蓋。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教師可以利用結束語,引領學生深入思考,或者布置閱讀一些資料,以此拓寬教學內容。
D 、評價小結。
可以采取師評,以鼓勵為主;學生互評,以學習為主;評價文中人物,情感升華為主。
2、課后作業:
課后搜集;知識積累;遷移運用;實踐活動。
※高分亮點
(1)環節完整,環環相扣,每個環節的標題清晰內容完整。
(2)具體內容明確,活動方式新穎,能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3)教師能因學生的情況,引導學生從聽說讀寫多方面能力出發,全方面發展,達成教學
目標,突出教學重難點。
(4)問題設置,能層層遞進,由簡到難,引發學生思考,能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體現合作的力量。
上一篇:囲的拼音怎么拼(遶的拼音和意思)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