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龍 這個字怎么寫(龍是誰生的龍)
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9)

現在的“龍”有兩個主要的字形,一個是“龍”,一個是“竜”,漢字中習慣用“龍”字,而日語中習慣用“竜”字。比較兩個字形,其中“竜”字更接近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而“龍”的字形出現得要晚一些。
以下是從甲骨文、金文到今字的字形:

商代的金文極為形象,其實就是龍的簡筆畫,頭大尾細,形象可愛。甲骨文因為也是商代的產物,所以基本形象是一致的,只是出于刻畫的原因,變成了線條,圖案化有所下降而已。
從早期的“龍”字來看,龍的形象具備了三個特點:一,頭上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冠;二,頭部夸張,嘴巴張得很大;三,像蛇一樣彎曲的身體。
頭上突出的冠,應該代表的是眾靈之長,這個眾靈應該把人類也包括在內,所以即使是人也應該向龍臣服。也有學者認為頭上是“辛”字,也就是施刑時候的刑具,并引申為雷霆對眾生的懲罰大權,由此證明龍的形象來自雷電。龍的形象來源之一,的確不排除有雷電,但龍頭上的“辛”字未必是證據,因為雖然周代以后的金文龍頭似乎像“辛”字,但甲骨文和商代的金文,頭上的字形多樣化,并不僅僅有類似“辛”的字形,所以解釋為各種各樣的冠更為妥當。而且頭上的冠并不是另外戴了一個冠,而是自然生長的肉冠。
從這些早期字形看,好像肉冠很重要,但龍角并不是必備品,與后代的龍有所不同。
至于張開的嘴,表達的應該不是吞噬的功能,而是吐氣生陽,化成萬物的功能。也就是代表天的肇始功能,正如《周易》乾卦《彖傳》所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但這張張開的嘴,由于在金文字形中,近似于“肉”字,所以后來訛變為“月(肉)”的字形。“龍”的左半邊在隸定時,就變成了上面是減省的“辛”字也就是“立”字,下面是“月(肉)”字。

龍的第三個特點是像蛇一樣彎曲的身體。這在甲骨文、商代金文到周代金文當中不會存在異議,但從春秋時代開始,或許是為了字形結構的完美,這個蛇身與字形中的其他部分分離,變成了一旁的“巳”字。而早期的“巳”字有兩個相關的含義:一是蛇形,二是像蛇一樣的胎兒之形。與表達胎兒之形的“厶”字不同的是,“厶”字是頭在下尾在上,“巳”字是頭在上尾在下。“厶”是“臺”的本字,而“臺”是“胎”的本字,從“厶”到“臺”,然后到“胎”,是一個符合漢字發展規律的繁化過程,而這個頭朝下的“厶”字作為“巳”字倒字,正反映了胎兒發育期當中的一個像蛇、像蝌蚪、像魚的階段,而且因為胎兒是頭沖下,所以出現了這樣一個字形。
其實正立的“巳”字,也是“子”字的一個省略,表示四肢還有展開的發育階段,既可以是胎兒,也可以是包裹在襁褓里的嬰兒。而這個“巳”字,還是祭祀的“巳”字的本字。

所以,“巳”字既是蛇的象形,也是嬰兒的象形,甚至在龍的造字當中,也可以與祭祀相關聯。那么,從春秋以后的這個“龍”字,同時也兼有了與祭祀相關聯的含義。
而在篆字之后,“龍”字就已經繁化為全形的“龍”了,添加的三個撇總括了許多含義,比如鬣鬃、鱗片、飛翼等等。
那么,完整的“龍”形,應該是個什么樣子呢?
《爾雅翼》說:“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按照《爾雅翼》的說法,龍綜合了九種動物:頭上角像鹿角,整個頭部像駱駝的頭部,眼睛像鬼的眼睛,脖子像蛇,腹部像海中的蜃蚌,鱗片像魚,爪子像鷹,還有虎掌和牛耳。簡直是一個動物的大雜燴,天上飛的海里游的陸地上跑的,應有盡有,所以是眾靈之長。比較甲骨文和金文等早期字形,主要多出了角、鱗片和爪子。
從這個角度說,龍既可以視為眾靈之長,亦可以視作眾靈之子。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96248.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