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9)

唐代文學的最高成就是唐詩,有一代文學之稱譽。詩歌的創作不僅古體、近體等各種形式及藝術技巧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而且作家和作品眾多。《全唐詩》所收詩歌近5萬首,作者2200余人,而且杰出詩人和優秀作品的數量和質量都是其它時代無法比擬的。唐代詩歌一般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時期。
初唐詩歌是唐代詩歌走向興盛的準備階段。初唐大致是指從唐朝建立到唐玄宗先天元年(618—712)將近百年的時間。初唐前期詩歌受南朝齊梁詩風的影響較大。貞觀時期聚集在唐太宗周圍的宮廷詩人虞世南、李百藥等,他們的創作日趨宮廷化、貴族化,多是奉和應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飾辭藻,齊梁積習猶存。以上官儀為代表的“上官體”,成為當時宮廷詩人創作的典范。初唐后期詩歌雖沒有完全擺脫齊梁詩風的影響,但出現了新的轉機。“初唐四杰”的創作開創了不同于宮廷詩人的新詩風,在內容題材、審美追求和風格上都發生了關鍵性的轉變。“文章四友”、“沈宋”雖也都是宮廷詩人,但對律詩的定型和成熟作出了貢獻。陳子昂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轉變唐代詩風的重要人物,他反對齊梁詩風,主張恢復漢魏風骨和風雅的興寄傳統,并且實踐了這個主張。總而言之,初唐詩歌顯示了過渡和創新的特點。這一時期在詩歌領域名家名作雖不如盛唐時期那樣眾多,但也出現了一些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以下這十首初唐詩歌在唐代詩歌史上都是經典名篇,在唐詩這片璀璨的星空中發出耀眼的光輝。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詩人王勃的詩作。此詩意在勸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悲哀。首聯描畫出送別地與友人出發地的形勢和風貌,隱含送別的情意,嚴整對仗;頷聯為寬慰之辭,點明離別的必然性,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頸聯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使友情升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尾聯點出“送”的主題,而且繼續勸勉、叮嚀朋友,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堪稱送別詩中的不世經典,雖僅僅四十個字,卻縱橫捭闔,變化無窮,仿佛在一張小小的畫幅上,包容著無數的丘壑,有看不盡的風光,至今廣泛流傳。
清末俞陛云:一氣貫注,如娓娓清談,極行云流水之妙。(《詩境淺說》)
王勃(649—676年),字子安,絳州龍門人。 王勃聰敏好學,六歲能文,下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秘書監顏師古《漢書注》,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幽素科試及第,授朝散郎、沛王府文學。寫作《斗雞檄》,坐罪免官。游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后,授虢州參軍,私殺官奴,二次被貶。上元三年八月,王勃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渡海溺水,驚悸而死。擅長五律和五絕,反對綺靡文風,提倡表現濃郁的情感與壯大的氣勢。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王楊盧駱”,為“初唐四杰”之一。文以《滕王閣序》最著名。明人輯有《王子安集》。
2.《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唐】杜審言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是唐代詩人杜審言的詩作。此詩寫詩人宦游他地,春光滿地不能歸鄉的傷情。詩一開頭就發出感慨,說明離鄉宦游,對異土之“物候”才有“驚新”之意。中間二聯具體寫“驚新”,寫江南新春景色,詩人懷念中原故土的情意。尾聯點明思歸和道出自己傷春的本意。這是一首和詩,采用擬人手法,寫江南早春,歷歷如畫。對仗工整,結構細密,字字錘煉。
明代陸時雍:三、四如精金百煉。“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曙”、“春”一字句,古人琢意之妙,起結意勢沖盈。(《唐詩鏡》)
杜審言(645—708年),字必簡,襄州襄陽人,晉征南將軍杜預的遠裔,“詩圣”杜甫的祖父,詩人。唐高宗咸亨進士,曾任隰城尉、洛陽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館直學士。唐中宗時,因與張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景龍二年冬,病逝,追贈著作郎。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稱“文章四友”,晚期和沈佺期、宋之問相唱和,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樸素自然,其五言律詩,格律謹嚴。后人輯有《杜審言詩集》。
3.《古意呈補闕喬知之》
【唐】沈佺期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古意呈補闕喬知之》是唐代詩人沈佺期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刻畫了一位對遠戍丈夫刻骨相思的閨中貴婦形象。詩人通過環境描寫烘托思婦的哀怨,以雙飛雙棲的燕子反襯思婦的孤獨,以寒砧催落葉、明月照流黃來烘托離愁別恨。全詩情思繾綣,辭藻典雅,韻味悠深,意境鮮明,被歷代詩評家認為是溫麗高古之佳篇。
明代楊慎:宋嚴滄浪取崔顥《黃鶴樓》詩為唐人七言律第一,近日何仲默、薛君采取沈佺期“盧家少婦郁金堂”一首為第一,二詩未易優劣。或以問予,予曰:崔詩賦體多,沈詩比興多。(《升庵詩話》卷十)
沈佺期(656— 715年),字云卿,相州內黃人,詩人。擢進士第,長安中,累遷通事舍人,預修《三教珠英》,轉考功郎給事中。坐交張易之,流驩州。稍遷臺州錄事參軍。神龍中,召見,拜起居郎,修文館直學士,歷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善屬文,尤長七言之作。詩與宋之問齊名,號稱“沈宋”,多應制之作。流放時期的作品,則多對其境遇表示不滿。律體謹嚴精密,對律詩體制的定型頗有影響。明人輯有《沈佺期集》。
4.《野望》
【唐】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野望》是隋末唐初詩人王績的詩作。此詩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著幾分彷徨、孤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首聯借“徙倚”的動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寫來抒情;頷聯寫樹寫山,一派安詳寧靜;頸聯中用幾個動詞“驅”“返”“帶”“歸”進行動態式的描寫,以動襯靜;尾聯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詩言辭自然流暢,風格樸素清新,擺脫了初唐輕靡華艷的詩風,在當時詩壇上別具一格。
清代王堯衢:王堯衢曰:此詩格調最清,宜取以壓卷。(《古唐詩合解》)
王績(589—644),字無功,絳州龍門人。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出授六合縣丞。武德初年,待詔門下省。貞觀初年,因病去職,躬耕于東皋山,自號“東皋子”。個性簡傲,嗜酒,自作《五斗先生傳》 ,撰 《酒經》《酒譜》 。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風骨。后人輯有《東皋子集》(一名《王無功集》)。
5.《從軍行》
【唐】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從軍行》是唐代詩人楊炯的詩作。此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斗的全過程。前兩句寫邊報傳來,激起了志士的愛國熱情;第三四句描寫了軍隊辭京后的出戰;第五六句通過景物描寫烘托激烈的戰斗場面;最后兩句直接抒發從戎書生保邊衛國的壯志豪情。全詩雖僅四十字,但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同時對仗工整,使詩更有節奏和氣勢。
清代盧麰、王溥:語麗音鴻,允矣,唐初之杰。三、四著色,初唐本分。五、六較有作手,而音亦仍亮。一結放筆岸然,是大家。(《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楊炯(650—693年),字令明,華州華陰人,詩人。十歲舉神童,待制弘文館。二十七歲應制舉及第,補校書郎。高宗永隆二年充崇文館學士,遷太子詹事司直。恃才傲物,因譏刺朝士的矯飾作風而遭人忌恨,武后時遭讒被貶為梓州司法參軍。如意元年秋后出為婺州盈川縣令,死于任所,故亦稱“楊盈川”。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王楊盧駱”,為“初唐四杰”之一。擅長五律,其邊塞詩較著名。明人輯有《盈川集》。
6.《登幽州臺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登幽州臺歌》是唐代詩人陳子昂的詩作。此詩通過描寫登臺遠眺,攀今吊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抒發了詩人抑郁已久的悲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那些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的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郁悶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會意義。全詩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結構緊湊連貫,又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間。前二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之漫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之遼闊;在廣闊無垠的時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獨寂寞苦悶的情緒,兩相映照,分外動人,讀來酣暢淋漓又余音繚繞。
明末清初黃周星:胸中自有萬古,眼底更無一人。古今詩人多矣,從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唐詩快》卷二)
陳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人,詩人。少任俠。舉光宅進士,以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贊賞,拜麟臺正字,右拾遺,后世因稱陳拾遺。敢于陳述時弊。曾隨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職回鄉,為縣令段簡所誣,入獄,憂憤而死。于詩標舉漢魏風骨,強調興寄,反對柔靡之風。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有《陳伯玉集》傳世。
7.《渡漢江》
【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渡漢江》是唐代詩人宋之問創作的一首詩。這是詩人久離家鄉而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意在寫思鄉情切,表現出詩人對家鄉和親人的摯愛之情和游子返歸家鄉時激動、不安、畏怯的復雜心理。前兩句主要寫追敘久居嶺外的情況,后兩句抒寫接近家鄉時矛盾的心情。全詩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矯揉造作,自然至美。
清代朱之荊:“‘怯’字寫得真情出。”(《增訂唐詩摘鈔》)
宋之問(約656—712年),一名少連,字延清,汾州人,一說虢州弘農人,詩人。高宗上元二年進士,官至考功員外郎。曾先后諂事張易之和太平公主。睿宗時貶欽州,賜死。詩與沈佺期齊名,多歌功頌德之作,文辭華靡。放逐途中諸詩則表現了感傷情緒。律體形式完整,對律詩體制的定型頗有影響。明人輯有《宋之問集》。
8.《正月十五夜》
【唐】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夜》是唐代詩人蘇味道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詩中描寫了神都洛陽城元宵夜“端門燈火”的盛況。首聯寫燈火輝煌,成語“火樹銀花”即由此而來;頷聯寫人流如潮,明暗相間,縱橫交錯;頸聯寫夜游之樂,突出歌伎艷若桃李;尾聯寫人們對良辰美景的無限留戀。全詩律對精切,風調清新,是初唐比較成熟的五律。
宋末元初方回:味道武后時人,詩律已如此健快。古今元宵詩少,五言好者殆無出此篇矣。(《瀛奎律髓》)
蘇味道(648—705年),趙州欒城人。青年時即有才名,二十歲舉進士及第,任咸陽尉。延載中,歷鳳閣舍人,檢校侍郎,出為集州刺史。不久,召拜天官侍郎。武后圣歷初拜相,但無所作為,處事含糊,時人謂之“蘇模棱”。神龍初,中宗復位,貶眉州刺史,復改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尋卒。今存詩十六首,多為五律。《全唐詩》錄為一卷。
9.《在獄詠蟬》
【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在獄詠蟬》是唐代詩人駱賓王的詩作。此詩作于患難之中,作者歌詠蟬的高潔品行,以蟬比興,以蟬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遙深,蟬人渾然一體,抒發了詩人品行高潔卻“遭時徽纆”的哀怨悲傷之情,表達了辨明無辜、昭雪沉冤的愿望。全詩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語意雙關,于詠物中寄情寓興,由物到人,由人及物,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是詠物詩中的名作。
明代周珽:次句映帶“在獄”。三、四流水對,清利。五、六寓所思,深婉。尾“表”字應上“侵”字,“心”字應“思”字,有情。詠物詩,此與《秋雁》篇可稱絕唱。(《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駱賓王(約638—684年),字觀光,婺州義烏人,詩人。曾任臨海丞。后隨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作《討武瞾檄》,兵敗后不知所終,或說被殺,或說為僧。他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以詩文齊名,為“初唐四杰”之一。
10.《入朝洛堤步月》
【唐】上官儀
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洲。
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

《入朝洛堤步月》是唐高宗朝宰相上官儀在洛陽皇城外等候朝見時創作的一首詩。此詩通過描寫作者經過洛水河堤時的見聞觀感,充分表現了作者的顯揚得意之情。全詩精于籌劃,巧于抉擇,各種自然景觀巧妙組合,氣度從容,藝術上極見功力。
清末俞陛云:此早朝途中所作。“鵲飛”、“蟬噪”二句,寫洛堤曉行,風景如畫,詩句復清遠而有神韻。昔張文潛舉昌黎、柳州五言佳句,以韓之“清雨卷歸旗”一聯、柳之“門掩候蟲秋”一聯為壓卷,上官之作,可方美韓、柳矣。(《詩境淺說續編》)
上官儀(608—664年),字游韶,陜州陜縣人。唐代大臣、詩人。貞觀進士,官弘文館學士、西臺侍郎等職。永徽時,見惡于武則天,麟德時又被告發與廢太子忠通謀,下獄死,籍其家。詩多應制、奉和之作,婉媚工整,時稱“上官體”。又歸納六朝以來詩歌中對仗方法,提出“六對”“八對”之說,對律詩的形成頗有影響。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9679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