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7)

原 文








知識點講解
第6課《藤野先生》
一、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 人。出生于沒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魯迅先生以筆為戈,戰斗一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
二、故事背景
1902年,魯迅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離別祖國,到日本留學。1904年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魯迅在仙臺學醫期間,結識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摯的情誼。
魯迅與藤野先生分別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進入高潮時期,也是魯迅世界觀發生偉大飛躍的時期。這年秋天,由于北洋軍閥反動政府的迫害,魯迅離開北京,到廈門大學任教。《藤野先生》就是這時在廈門大學圖書館樓上寫成的。
三、文學常識
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的抒寫見聞感受的文體。其主要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其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空限制,但材料必須為中心思想服務,集中地表現中心思想。
四、理解詞義
爛漫:顏色鮮明而美麗。
油光可鑒:這里是說頭發上摸油,梳得很光亮,像鏡子一樣可以照人。鑒,照。
標致:漂亮。這里是反語,用來諷刺。
斗亂:飛騰雜亂。
客死:死在異國他鄉。
掌故:關于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的傳說或故事。這里指學校里發生過的一些事情。
模胡:即“模糊”,這里指馬虎、不講究。
落第:原指科舉時代應試不中。這里指考試不及格。
不遜:無禮。遜,謙遜。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名。匿,隱藏。
猶言:如同說。
詰責:質問并責備。
托辭:借口。
凄然:形容悲傷難過的樣子。
適值:正好遇到。
正人君子:反語,諷刺那些為軍閥政客張目而自命為“正人君子”的文人。
抑揚頓挫:(聲音)高低起伏和停頓轉折。
深惡痛疾:厭惡、痛恨到極點。疾,痛恨。
五、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1-3):寫作者在東京的見聞和感受,交代去仙臺的原因。
第二部分(4-35):寫“我”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和分別。
第三部分(36-38):寫“我”離別藤野先生后對他的懷念和感激之情。
六、問題歸納
1.“我”對藤野先生懷有一種什么感情?
首先是感激、懷念,然后是因“狀況無聊”對沒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
2.“東京也無非是這樣”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描寫了清國留學生惡濁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厭惡的復雜情緒.反襯一個愛國志士憂國憂民的悲憤.
3.初到仙臺的“我”受到優待,究其原因是“物以稀為貴”,句中的“大概”的理解?
物以稀為貴”,包含一個弱國國民 的辛酸,同時反映出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
4.怎樣理解“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這句話?
這種出于偏見而武斷作結論,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極大的憤慨,這種憤慨不僅是因個人的人格遭受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強面前遭到歧視而產生的悲哀.話中表達了作者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憂盼祖國強盛的愿望.
5.“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嘗”是什么意思?
何嘗”與“不”連用,以反詰的語氣加強肯定,說明他們無一例外的幸災樂禍,麻木不仁.強烈表達了作者對人們精神麻木的極其沉痛的情感.
6.“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
前一個指受軍國主義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學生;后一個“他們”指閑看槍斃犯人的麻木的中國人。
7.文章的結尾有何作用?
這一結尾把對藤野先生的深切懷念之情與愛國主義精神統一起來,把對往事的回憶與現實政治斗爭結合起來,從而深化了主題,使文章更具現實意義.
8.我”對藤野先生懷有一種什么感情?引用課文內容簡要回答。
“我”對藤野先生的感情: 感激、懷念,體現在:①裝訂收藏講義 ②懸掛先生的照片 ③多寫文章把懷念之情化為斗爭和力量。
9.魯迅棄醫從文的原因?你怎樣看待魯迅的這樣行為?(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原因:在課堂上看電影時,看到中國人那種麻木、不覺醒的精神狀態,他認為學醫只能醫其身體上的痛苦,而不能醫其心靈上的疾病,只有拿起筆寫文章,才能喚醒國人的不覺醒的意識。
表達情感:這是魯迅崇高的精神境界的反映,表現了他總是站在國家與民族利益的高度想問題與做事情,將自己的人生與祖國和民族聯系起來,具有極強的愛國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10.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國弱民倍受岐視的悲哀,激發了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為拯救民族、富國強民的愿望。
“看電影事件”使作者深感醫學只能解救病人肉體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醫治中國民眾的愚昧、麻木人的精神,喚醒民眾的覺悟。
魯迅將個人的志愿與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的精神,這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充分體現。
七、課文主題
《藤野先生》這篇回憶性散文,記敘了作者留學日本時的生活片段。文章贊揚了日本學者藤野先生正直、熱情、認真負責,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抒發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真摯、深沉的懷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當年棄醫從文的思想變化和要同反動派斗爭到底的決心。全篇洋溢著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同步練習
藤野先生導學案
一、自主學習
1、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
(2)背景鏈接
(3)相關資料
藤野嚴九郎(1874—1945)日本福井縣人,世代為醫,藤野嚴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醫生。
1896年從愛知醫學校畢業,留校作解剖學教師奈良坂的助手。1901年10月,藤野應聘到仙臺醫專任解剖學講師,其時藤野剛剛滿27歲。他和敷波重次郎教授擔任一年級的解剖學理論。他還擔任二年級的解剖實習和局部解剖學。一年級的專業課只有解剖學,一年級的正副班主任大體上照例由敷波和藤野擔任。班主任管理的范圍很廣,據當時仙臺醫專規定,諸如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生的管理教導、出席情況、考試成績的統計以及教室的整理和保管,都由正副班主任負責。1904年7月6日,即大約魯迅到仙臺前兩個月,藤野由講師升為教授。1915年決定成立東北帝國大學醫科大學,藤野被迫于6月底提出“請求免職”,1917年回故鄉自立診所,1945年8月11日在福井逝世,享年72歲。
2、給加點字注音。
緋紅( ) 宛如( ) 驛站( ) 解剖( ) 油光可鑒( )
畸形( ) 不遜( ) 匿名( ) 血管( ) 深惡痛疾( )
詰責( ) 挾著( ) 教誨( ) 杳無消息( ) 瞥( )
二、問題點撥
1、朗讀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東京的所見所聞是什么?
2、“東京也無非這樣。”“無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現出作者一種什么情緒?
3、“油光可鑒”一詞中“鑒”的本義是什么?詞性發生了什么變化?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4、“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實在標致極了。”這些話運用什么修辭方法?表達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
1、課文除直接寫藤野先生外,還寫了哪些內容?
2、離開東京去仙臺,一路上所見所聞必定不少,為什么作者只記得“日暮里”和“水戶”這兩個地名?
3、怎樣理解“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這句話的意思?
4、魯迅到仙臺后,受到了哪些優待?這能說明什么問題?
5、作者在仙臺的生活狀況如何?在這樣環境中求學表現作者什么思想?
6、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來描寫藤野先生?這些描寫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質?
7、談談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8、匿名信事件說明了什么?
四、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自主學習和教師點撥及互動答疑的內容
五、抽測達標
1、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的字的讀音,與所給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組是( )
A.角jiǎo 號角 角落 頭角 群雄角逐
B.籠lóng 籠子 牢籠 籠屜 煙籠霧鎖
C.量liáng 思量 打量 測量 量體裁衣
D.削xuē 剝削 削減 瘦削 日削月割
2、對下面一段話運用的修辭方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清國留學生”)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A.比喻 借代 夸張
B.比喻 夸張 反語
C.夸張 反語 擬人
D.反語 比喻 對比
3、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在班主任的教育下,韓志穎很快克服了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B.全校同學討論并聽取了王校長關于教育改革的報告。
C.菜市場向居民供應青菜、蘿卜、土豆、蘋果等蔬菜。
D.開展優質教學活動后,李老師的教學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六、拓展延伸
對于課文主旨的理解,下面的說法,你更傾向于哪一種?
(1)標題是“藤野先生”,課文主要贊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
(2)課文大半內容寫作者的經歷和思想,主要表現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3)課文寫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寫了藤野先生,又寫了自己的思想歷程。七、學生感悟
學習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跡來表現人物的思想品質的寫作方法,寫一篇短文。(要求:選自己熟悉的人來寫,寫前要認真觀察,并能做出進一步的接觸和深入了解。)
1
參考答案
一、2、fēi wǎn yì pōu jiàn jī xùn nì xuè wù jié xié huì yǎo piē
二、1、看到的盤著辮子的清國留學生成群結隊地賞櫻花,聽到的是他們在中國會館學跳舞。
2、無非,只不過。表達了作者對在東京留學日本學生中效忠滿清王朝。醉生夢死狀況的失望情緒。
3、鑒,本義是鏡子,詞性由名詞轉化為動詞在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4、運用比喻、夸張的手法。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辮子,表示與清王朝決裂,而這些清國留學生既要趕時髦,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盤起辮子。作者用揶擒的口吻,對他們盤辮子進行明褒實貶的描寫,揭示了這些留學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質,表達了對他們的厭惡之情。
三、1、A.在東京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的惡濁、庸俗的生活;
B.赴仙臺途中對日暮里和水戶的深刻印象;
C.受到仙臺醫專職員的優待;
D.日本“愛國青年”的尋釁和看電影事件;
E.棄醫從文的思想的轉變。
2、因為“日暮里”讓人想起屈原<離騷>中的“日忽忽其將暮”的詩句,使作者聯想到清王朝的衰敗,日暮途窮;記得水戶,是因為它是富有民族氣節和愛國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記住這兩處地名都透著作者的愛國情結。
3、“大概”表示推測、估計。作者到達仙臺后,受到免交學費的優待和生活上的關照。
對一個來自異國他鄉的留學生給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誼。而作者卻把這些善意統統推斷為“物以稀為貴”,因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這里包含著一個弱國國民的內心辛酸,同時也反映出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
4、優待:“受到的優待是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
這段生活情況的描寫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誼,又隱約讓人感受到弱國國民的辛酸,
這是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這段生活情況的描寫為下文中寫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埋下了伏筆。
5、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穩;吃的是“難以下咽的芋梗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求
學,表現作者立志苦學,學成作實現醫學救國的理想。
6、寫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須、戴著眼鏡)、舉止(挾著一
疊大大小小的書)、聲調(緩慢而有頓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將一個正直的學者形象描繪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從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書的情景和耳聞先生的衣著模胡,來表現先生的嚴于治學和生活儉樸的崇高品德。
接著又借留級生之口介紹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致使管車的疑心他是扒手”。這些說明藤野先生穿衣“不修邊幅”“生活儉樸”的特點。
7、起因:魯迅上午解剖學考試成績較好,一些同學疑心藤野先生向魯迅漏題。
經過:學生會干事翻檢我的講義,郵差送來匿名信。
結果:我將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幾個和我熟識的同學也很不平,一同去詰責干事托辭
檢查的無禮,并且要求他們將檢查的結果發表出來。終于這流言消滅了。
8、(1)弱國的人民在國際上沒有地位,遭受凌辱。
(2)所謂的日本“愛國青年”對中國人懷有偏見。
(3)魯迅為了自己和祖國的尊嚴進行的斗爭。
四、略
五、1、D 2、B 3、D
六、略
七、略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9746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