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口語發音對一個人的影響(一個有趣的問題)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8)
文|三耳
圖|網絡
在信息時代,閱讀幾乎是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做的事。無論是紙質閱讀還是電子閱讀,都是現代人生活中的必要組成部分。這里說的閱讀,是廣義上的閱讀,不只是閱讀書籍,通過手機、電腦等媒介閱讀資訊、段子、作品等各種各樣的文章也包括在內。
閱讀,根據是否發出聲音可分為有聲閱讀和無聲閱讀。有聲閱讀也可稱為誦讀、朗讀,無聲閱讀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默讀。本文探討的是后一種情況,即我們日常的默讀行為。

不知你是否注意過這個問題:默讀的時候你心中發出的讀音是普通話還是方言?
也許對于從小就生活在城市,或者從小就說普通話的人來說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在他們的日常語言中只有普通話。但我相信對于大多數讀者朋友來說,是存在這個問題的,畢竟在如今普通話大力推廣的情況下,中國仍然有各種各樣的方言存在。
我曾問過身邊朋友,他們在生活中會根據場合的不同使用普通話或方言。奇怪的是,同樣從小就說方言的兩個人,在回答上面這個問題時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朋友A來自小城鎮,從小就說方言,現居住在大城市,日常生活中方言和普通話交替使用,在默讀的時候心中發出的音是普通話。而朋友B來自偏遠山區農村,也是從小就說方言,現在也居住在大城市,日常生活中也是方言和普通話交替使用,但在默讀的時候心中發出的音是方言。我的情況與朋友B相同。
這說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閱讀習慣,有不同的閱讀心理機制。

要探討這個問題,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思考:語言和文字是什么關系?我們每天都在說話,看到各種各樣的文字,你是否思考過這個問題呢?語言和文字是一回事嗎?答案是否定的。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語言的產生要遠遠早于文字。語言是人類信息傳播的載體和工具,而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根據相關研究,大約5萬年前,智人的一個分支開始有了語言(參看王士元、柯津云:《語言的起源及建模仿真初探》,《中國語文》,2001年第3期)。在文字產生以前,語言系統只有音和義的對應關系。
文字的產生要比語言晚很多,人類最早的文字也只有幾千年的歷史。就拿我們的漢字來說,根據相關推測,最早的漢字大約在6000年前產生。(注:甲骨文不是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已經是成熟的文字體系,其產生約在距今3000年前。)因為文字是形、音、義三者的對應關系,所以我們在默讀的時候看到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時才會在心中發出聲音,并且知道它的意思。

舉個例子來說,你就明白為什么語言的產生要比文字早了。我們從出生到識字之前都可以不使用文字,但是可以用語言與人交流。1~3歲的幼兒基本都是靠語言與父母、其他小朋友交流。同樣,文盲也可以不使用文字,單憑語言就可以與人正常溝通。但是在如今這個社會,不識字、沒有文化,極大地限制了一個人的發展。這也可以說明文字的產生對于人類發展的重要性,人類文明誕生的標志正是文字的產生!

搞清楚語言和文字的關系,我們再回到剛才的問題。默讀的時候心中發出的聲音是文字形、音、義三個維度中的“音”,這個音的產生與我們的大腦、思維有關。這個音首先來自生活實踐的積累,即學習過程中聽到的聲音,通過大腦記憶保存下來,然后在閱讀的時候浮現出來。
之所以人們在默讀時心中產生的音會出現普通話和方言的不同,這與漢語和漢字發展的復雜性和穩定性有關。總體來說漢語語音的發展變化速度要比漢字字形的發展變化速度快。我們能認識幾千年前的古文字,能讀懂先秦時期的文章和書籍,卻很難搞清楚那時候很多字的讀音。當然,這與聲音的保存和字形的保存條件有很大關系。漢語中不僅存在今古音的不同,更有不同區域方言音的不同,而文字系統基本都是統一的。所以在中國廣博的土地上,我們說著不同的話,看的卻是相同的文字。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大力推行普通話,極大地促進了人們的交流和社會的發展,同時也造成了同一地區、同一群體、同一個人普通話和方言交替使用的現象。這才是如今人們在默讀時心中發出的音會有普通話和方言不同的根本原因。
作者:三耳,一個愛讀書、愛思考、愛寫作的南方小伙。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