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人類的天敵是誰(人類在演化過程中)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8)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輸給過很多動物,比如:恐龍,恐貓,尼安德特人等,但最終人類憑借著自己的力量,站到了食物鏈頂端,成為地球的主宰(不考慮微生物的情況下)。

羊膜動物類群中有兩個主要的生物群,一個是合弓綱,一個是蜥形綱。其中合弓綱就是人類的遠古祖先,而蜥形綱則是恐龍的祖先。
大約在3.2億年前的晚石炭紀時,合弓綱和蜥形綱動物就已經開始出現,但經過晚石炭紀大滅絕,以及卡尼期洪積事件后,蜥形綱的恐龍占據了地球主要的生態位。

主要原因是因為卡尼期洪積事件時,地球溫度升高,使得大量水汽被蒸發到大氣層中,以至于當時地球下了一場持續幾十萬年的大雨。
大雨導致地球植被發生了改變,原本的草原地區由于降雨豐富,逐漸演化成了森林,同時由于地球溫度較高,因此極地地區沒有了永久冰川,取而代之的是雨林景觀。
雖然合弓綱和蜥形綱的動物們都在適應地球環境的改變,但是蜥形綱的恐龍明顯技高一籌,迅速適應了多雨濕潤的地球,恐龍化石數量的占比從之前不到5%,到卡尼期洪積事件結束后,達到了驚人的95%。

由于恐龍迅速適應了地球環境,因此它們占據了地球主要生態位,留給人類遠古祖先的位置大多是恐龍瞧不上眼的樹上或者地下,以夜行的方式等待時機。
如果你穿越到了此時的地球,你就會發現此時恐龍才是人生贏家,而人類的遠古祖先在恐龍面前毫無勝算。

雖然在侏羅紀以及白堊紀時,恐龍占據了地球主要生態位,但在6500萬年前,隨著一個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墜落地球,恐龍的霸主之位也隨之終結了,這場事件就是白堊紀生物大滅絕。
在白堊紀生物大滅絕中,不僅恐龍遭受重創,哺乳動物也遭受同樣的打擊,只是在這次災難中,哺乳動物率先恢復過來,而恐龍家族中,除了鳥類之外全部滅絕。

人類是哺乳動物中的一員,然而在1000萬年前,人類并不是像如今一樣生活在地球表面,而是生活在樹上,以嫩葉、果實為生。
但隨著地球的板塊運動,非洲大裂谷逐漸形成,切斷了非洲東部與其他大陸的聯系。并且,非洲大陸地勢逐漸抬高,形成高原地區,以至于來自海洋的水汽難以攀登到這里,所以非洲東部的森林逐漸褪去,演化成為了稀樹草原風景。
在這種情況下,生活在樹上的類人猿不得不下地開始生活,而下地之后的類人猿很快就發現,陸地表面有一種大型食肉動物成為了它們的天敵,那就是恐貓。

恐貓屬于貓科動物,體型較大,咬合力很強,經過研究發現,它們很可能以地猿為食,而地猿也是人類的遠古祖先之一。
雖然如今的人類可以憑借先進的武器制服比自己體型大得多的猛獸,但是地猿的咬合力不強,爪子不鋒利,而且奔跑速度并不快,很難在恐貓眼皮底下逃生。
如果地猿有思想,它們一定會覺得上帝對自己很不公平,給了恐貓敏捷的速度和強有力的咬合力,卻沒給自己任何自保能力。因此如果在此時的地球,相對于地猿而言,恐貓才是食物鏈的頂級。

盡管地猿沒什么自保能力,但它們卻有一小部分后代挺過了恐貓的攻擊,在后來演化成了智人。
根據目前的主流理論,非洲東部是人類的演化之地,在人類演化過程中,地球環境一直在發生變化,因此有一小部分人種隨著全球結冰或者是海平原下降等便利條件,走出非洲,到達世界各地,成為當地的直立人種,比如:北京猿人,藍田人等。然而人類真正的祖先智人還在非洲演化著,一直到大約10萬年前。

大約在10萬年前時,此時的智人開始第一次走出非洲,但是還沒走出去太遠就遇到了尼安德特人,相比于智人而言,尼人非常強壯,據研究發現,它們甚至能單挑熊。
因此,智人沒走多遠,就被尼人打扁,第一批走出非洲的智人沒能留下任何后代就消失了。如果我們站在此時的地球上,我們絕不會相信智人就是未來的地球主宰,畢竟尼人的大腦容量,身體體格等都比人類強壯。

雖然智人第一次走出非洲被尼人打得沒留下任何后代,但智人第二次走出非洲時,尼人不知道因為什么原因逐漸消退,而智人使用的工具又更加先進,于是在這一次,尼人無法阻止智人前進的步伐,智人成功走出非洲,并到達世界每一個角落。

伴隨著智人到來,地球上經歷了一次生物小滅絕,智人每到一處,當地的動物就會滅絕一些,比如:北美47個屬里滅絕了34個屬,南美60個屬里滅絕了50個屬。澳大利亞24種體重超過50公斤的動物,滅絕了23個,只留下了袋鼠。
由這些動物奠定的是人類的霸主地位,這一次,智人終于不再被其他動物欺負,成功走向了地球食物鏈的頂端。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114824.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