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語文句型的意義(語文學習中的邏輯學)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4)
知識是學來的,能力是練出來的,能量是修出來的,智慧是覺悟出來的!
常識是本能,有足夠的常識便是天才。
一、概述
概念是“通過使用抽象化的方式從一群事物中提取出來的反映其共同特性的最基本的思維單位”。
概念人類在認識過程中,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特點抽象出來并加以概括而形成共識思維慣性的認知表達。
表達概念的語言形式是詞或詞組。
在日常用語中人們往往將概念與一個詞或一個名詞同等對待。
內涵,即該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對象所特有的屬性(本質屬性)。
對象(種概念)=本質屬性 屬概念。
商品是用來交換或售購的勞動產品。
其中,“用來交換”“勞動產品”就是概念“商品”的內涵。
外延,外延就是指這個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對象的范圍。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屬性的事物或對象(忽略本質屬性與附有屬性的差異)。
外延=屬概念(與對象相關的所有屬性)
外延忽略事物的差異,把這些外延中的實體作為同一體。
森林包括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特殊用途林。
這就是從外延角度說明“森林”的概念。
二、概念的表達形式
1、主題詞又稱敘詞|受控詞,是經過規范化處理的,以基本概念為基礎的表達信息內容的詞和詞組。
明確主題的語言環境是指顯示主題詞的上位詞、下位詞、相關詞、同義詞,明確該主題詞的確切涵義。
詞義控制的主要方法包括:
明確主題的語言環境,明確主題詞所屬的范疇,注釋,加限定詞等四種方法。
2、上位詞,又叫上坐標詞|上義詞,與"下位詞"相對,指概念上外延更廣的主題詞,在有屬(大)和種(小)關系的一組詞中, 處于屬的地位的詞。
主題詞所表達概念的的任何一種屬性、任何一種歸類方式,都可以是它的上位詞。
“鮮花快遞”的上位詞可以是“鮮花”“快遞”“網上購物”“鮮花禮儀”、“鮮花店”“禮品公司”;
“愛因斯坦”的上位詞可以是“德國人”“猶太人”“物理學家”“科學家”“小提琴手”“教授”……
3、下位詞,與上位詞相對,是概念上內涵更窄的主題詞,指表達下位概念(種概念)的詞。一般添加某一個限制關鍵詞。
“鮮花速遞”的下位詞包括“上海鮮花速遞” “深圳鮮花速遞”“網上鮮花速遞”……
4、關鍵詞,用于表達文獻主題內容,不僅用于科技論文,還用于科技報告和學術論文。
一般關注標題、正文、標簽、熱點詞。
與主題詞的區別,關鍵詞是自然語言,在于非規范化。
其優點是便于計算機檢索系統的應用,能準確檢索到許多新概念方面的文獻;
缺點是因為關鍵詞是作者自己選定的,比較分散,不易集中。
5、區別詞表示人和事物的屬性或區域性特征,有區分事物的分類作用。
區別詞表示事物的屬性,而屬性往往是對立的。區別詞往往是成對或成組的。
例如:男-女,雌-雄,單-雙,金-銀,西式-中式,陰性-陽性……
帶后置語素“式”的區別詞,如:中式 西式 女式 老式 新式
帶后置語素“型”的區別詞,如:大型 中型 微型 新型
帶后置語素“性”的區別詞,如:真性 假性 慢性 良性 惡性 野性
帶后置語素“等”的區別詞,如:初等 中等 上等 下等 優等 劣等
帶后置語素“級”的區別詞,如:初級 中級 丙級 乙級 甲級 超級
帶后置語素“色”的區別詞,如:湖色 桃色 醬色 有色 無色
帶后置語素“號”的區別詞,如:小號 中號 大號 一號 二號 五號 七號
帶前置語素“有”的區別詞,如:有形 有聲 有色 有線
帶前置語素“無”的區別詞,如:無毒 無軌 無機 無期
帶前置語素“非”的區別詞,如:非常規 非法 非理性 非正義
從音節和構詞方式來說,單音節的區別詞不多,
一般常見的有:正、負,男、女,棉、單、夾,雌、雄,青、紫等。
雙音節的區別詞較多,構詞方式主要有并列式的,如“黑白”“英漢”;
有定中式的,如,“米色”“甲等”;狀中式的,如,“精裝”“稀有”;
有述賓式的,如,“臨界”“有色”;有主謂式的,如,“國立”“民辦”。
表示事物的特征和分類、只能修飾名詞或名詞短語作定語。
1、能直接修飾名詞和名詞短語做定語。
多數能帶“的”形成“的”字短語。例如“西式服裝、大型轎車、慢性肺炎、彩色電視機”和“大號的、野生的、男的”等。
2、不能單獨作主語,謂語,賓語。但是,組合聯合短語或成雙對比后可以做主語,謂語,賓語。
例如“公私不分”、“不男不女”、“兩男兩女”。
另外,組成“的”字短語常作為主語謂語賓語,
例如“小型的我不要,我要中型的。”
3、否定時前加“非”,前不能加“不”。
例如:“非正式會談”。
同類詞,指意義上相關聯并屬于同一范疇的詞,如同義詞(等義詞、近義詞),甚至反義詞。
同義詞是指意義相同的一組詞語。可以分為等義詞和近義詞兩種。
6、等義詞是詞匯意義,語法意義和色彩意義都相同的詞。
如書面語體與口語:父親和爸爸、爹、老豆……
再如音譯詞或外來詞:維他命和維生素,米與公尺,麥克風與擴音器……
又如方言詞:曉得與知道,馬鈴薯與土豆……
7、近義詞,指詞匯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語,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精心選用近義詞,就能充分表達思想感情,使文章生色增輝。
葉圣陶的《春聯兒》這樣寫:
“老俞的小兒子胸口害了外癥,他娘聽信鄰舍婦人家的話,沒讓老俞知道請醫生給開了刀,不上一天就死了。”
唐弢悼念高爾基又是這樣寫:
“1936年6月18日,世界大文豪,新社會的創造和擁護者,出身于勞動階級的作家馬克辛·高爾基,在莫斯科逝世了。”
恩格斯在悼念馬克思時說:
“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讓他一個人留在房里還不到兩分鐘,等我們再進去的時候,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是永遠地睡著了。”
上面各例同樣表達生命的終止,用詞各不相同。
馬克思是共產主義學說的創始人,又是恩格斯的朋友,所以恩格斯選用了含蓄委婉又符合死者特點的詞語:“停止思想”、“睡著了”。
而在悼念高爾基時,唐弢選用富有莊重色彩的褒義詞“逝世”,表達了對死者的尊敬、熱愛和深切的悼念。
同樣的"死",不同的"死法":
有的富有口語色彩,其中有的含有褒義,帶有惋惜之情:
例如:老了、走了、光榮了、去見馬克思了;
有的含有貶義,帶有憎惡之情,
例如:斷氣、挺腿、完蛋、翹辮子、見閻王。
有的富有書面語色彩,也有褒貶義分,
含褒義的:逝世、去世、謝世、長逝、永別、殉職、殉國、犧牲等;
含貶義的:斃命、喪命、暴卒等。
有的語詞只能用在皇帝諸侯身上如:薨、崩、駕崩、賓天等;
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
古代稱候王死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職死亦以此稱之;
古代稱大夫死曰卒;
古代稱士死為不祿;
古代稱未成年人死為殤;
殞,古代泛指死亡;
縊,古代稱吊死或絞殺;
殪,古代稱被射死;
殂,古代泛指死亡;
死,古代平民之死亡;
有的只能用在僧人身上,如:涅盤、坐化、圓寂;
用在道士身上如:升天,得道,成仙了等。
可見,近義詞十分豐富,要使表情達意十分貼切恰當,不得不精心選用。
1、意義辨析:
(1)詞義程度的輕重:不少近義詞所表示的事物在概念上差不多,但程度上有輕重的分別。
如:“信任”、“相信”。
“相信”是“認為正確或確信而不懷疑”,程度較輕;
“信任”指“相信而敢于托付”,程度較深。
(2)詞義的側重點:
“詭辯”與“狡辯”同是“無理強辯”的意思。
但詭辯重在“詭”,即“欺詐、怪異,用欺詐的手段、奇怪的言辭、似是而非的論證來為自己的謬誤辯護”;
“狡辯”則著重在“狡”,即“不老實,耍花招,歪曲事實,狡猾地為自己錯誤的言行進行辯護”。
(3)詞義范圍的大小:
“開墾”、“開拓”、“開辟”都有“開發”的意思。
但“開墾”指“用力把荒蕪的土地開發為可以耕種的土地”;
“開拓”指“在原來開發的基礎之上加以擴充”,兩者詞義的范圍較小;
“開辟”著重指“新開發、新開創”,詞義范圍較大。
(4)詞義適用的對象:有些詞盡管意義相近,但是適用于不同的對象和情況。
“領略”與“領會”都有“理解、體會、認識”的意思。
但前者著重指情感上的體驗、欣賞,可以連接“風味”“風光”等;
而后者著重指理性上的了解、體會,適用于抽象的事物,可以連接“內容”、“道理”等。
2、色彩辨析:
(1)感情色彩不同:
“鼓動”“鼓舞”“煽動”都有“激發人的情緒使之行動起來”的意思。
但“鼓動”是個中性詞,“鼓舞”是褒義詞,“煽動”是貶義詞。
(2)語體色彩不同。語體色彩的區別主要表現在書面語和口語上。
例如,“惠贈”“贈送”,前者是對別人的贈與的一種客氣的說法,后者則是彼此贈與的一般的說法,雖然二者均有“贈與”意思,但語體色彩不同,前者書面語體色彩濃,后者口頭語體色彩濃;
又如,“啟程”“動身”意思相同,但前者書面語體色彩濃,后者是口頭語體色彩濃;
再如,“商量”“商榷”,前者口頭語體色彩濃,后者書面語體色彩濃。
3、語法功能辨析:
(1)從詞語的搭配對象上:
如“交流”和“交換”,“交流”多偏重于虛的事物,“交換”多偏重于實的東西。
(2)從充當句子成分辨析:
“公然”、“公開”,“公然”只能當狀語。“公開”可以充當狀語、謂語、定語等。
8、反義詞就是兩個意思相反的詞,包括:絕對反義詞和相對反義詞。
成對的意義相反、互相對立的詞。如:真——假,動——靜,擁護——反對。這類反義詞所表達的概念意義互相排斥。
或成對的經常處于并舉、對立位置的詞。如:黑——白,高山——平地。這類反義詞沒有矛盾對立關系,但對比鮮明。
三、邏輯學中的主項、謂項、聯項、量項
在思考判斷的過程中,行為人會對一個語義概念或者關于該語義概念的邏輯聯系進行定義。
即對一個思維對象(主項)進行判斷,給思維對象的性質或關系一個名稱,然后再對名稱進行描述。這就是判斷的過程。所做的描述就是謂項。謂項擔負著主項的性質或者關系的描述。
通常結構順序是:(量項)主項|主語、(量項)聯項|謂語、(量項)謂項|賓語。
1、主項S:簡單判斷中反映斷定的對象的概念,被視作句子成分的主語。
1、性質判斷中的主項只有一個。
如“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中的“科學技術”就是主項。
2、關系判斷中的主項有兩個或更多,分別稱為前主項、后主項,或第一主項、第二主項、第三主項……
如“魯迅和許廣平是夫妻”,“魯迅”是第一主項,“許廣平”是第二主項,“夫妻”是謂項。
2、謂項P:是主項(被視作句子成分的主語)的具體描述的承載。位置通常處于主項之后,被視作賓語。由聯項(被視作謂語)聯結。
“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中的“分配原則”就是謂項;
“我國人民反對任何外來侵略”中的“外來侵略”也是謂項。
3、聯項,就是連結主項和謂項的那個概念,或者說聯項是表示被斷定的對象和其性質間關系的那個概念。可以視作句子成分的動詞謂語。
“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中的“是”就是聯項(肯定聯項);
“我國人民反對任何外來侵略”中的“反對”也是聯項。
4、量項,表示主項所指稱的對象的數量語詞。可視作句子成分的修飾定語或限制狀語。
限制:在數量﹑范圍、意義程度等方面加以規定,相當于獨立成分或者狀語。
限制通常指限制邏輯(circumscription),這是一種非單調邏輯。
直觀上,限制的基本思想是捕捉一種猜測推理的經濟原則,即從某些事實 A 出發能夠推出具有某一性質 P 的對象就是滿足 P 的全部對象。
“中國當代‘文學’[在很長的時期里],被加上了功利目的極強的意識形態限定語,被巧妙地轉化為一種([本質上]非現實主義甚至反現實主義)的異化物,文學[越來越]缺乏現實感和獨立性以及批判精神、內在力量和思想深度。所以作家就應該通過充滿道德詩意和倫理自覺的寫作,對讀者的心靈生活發生積極的影響,人們為什么需要文學?因為人們需要文學給我們帶來美好希望、生活的勇氣和人格的力量。”(殷謙《中國(當代)文學就是垃圾》)
量項分全稱量項、特稱量項、單稱量項。
(1)全稱量項,表示對主項的全部外延都作了斷定,“全稱量項”有時可以省略。
每一個、任意一個、所有的、一切、凡……(也可以用“都”“全部”“全都”等副詞、“人人”等主語重復的形式來表達,甚至有時可以沒有任何的量詞標志(集合名詞))
例如:所有金屬都是可以分割的。
(全)人類是有智慧的。
(2)特稱量項,表示沒有對主項的全部外延作斷定,“特稱量項”不能省略。
有的、有些、一些、某些、少數、多數、許多、幾乎全部、百分之幾……(也可以用“最起碼”“至少”“最少”“至多”“最多”“絕大多數”“并非所有”等副詞、“一定程度上”“一定意義上”等介詞結構表達)
例如:有的花不是紅色的。
有的科學家是自學成才的。
有些閃光的不是金子。
(3)單稱量項,表示對主項外延中的某一個特定對象作出了斷定:
這、那、這些、那些等指示代詞、人稱代詞和專有名詞。
如果主項是一個單獨概念,單稱量項可以省略。
如果主項是一個普通概念,則不能省略。
例如: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地球不是恒星。
這個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愛因斯坦是猶太人。
對于任意兩個可作直言命題主、謂項的詞項"S"和"P"的外延類S和類P而言,有且只有5種可能的關系。
它們可用歐拉圖解表示如下:


①S與P有全同(重合)關系,即凡S是 P并且凡P是S;
②S真包含于P,或P真包含S,即凡S是P并且有P不是S;
③S真包含P,或P真包含于S,即有S不是 P并且凡P是S;
④S與P有交叉(部分重合)關系,即有S是P,有S不是P并且有 P不是S;
⑤S與P有全異關系(對立關系、矛盾關系),即沒有S是P。
以上5種關系是傳統邏輯討論直言命題的對當關系的基礎。
全同關系和真包含關系都是包含關系,S包含于P,或P包含S,即凡S是P。
前4種關系又合稱相容關系,即有S是P。沒有S是P又叫做不相容關系。
S真包含于P,P就叫做屬,而 S則叫做種。
一個屬包含有若干個不相容的種,這些種之間相對于該屬的關系叫做并列關系;
一個屬包含有若干個不相容的種,則每兩個種之間是對立關系;
一個屬包含有且只有兩個不相容的種,這兩個種就是矛盾關系。

周延是指判斷本身直接或間接地對其主項(或謂項)的全部外延作了表述的,就稱這個判斷的主項(或謂項)是周延的,反之不周延。


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具有反比關系,即一個概念的內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反之亦然。
設P是屬,S是種。
這樣,"P"的外延就比"S"的外延廣,而"S"的外延就比"P"的外延窄;
"P"的內涵比"S"的內涵淺,而"S"的內涵則比"P"的內涵深。
如"人"的外延就比"動物"的外延窄,因為凡人是動物,而有動物不是人;而"人"的內涵卻比"動物"的內涵深,這就是說,人的特有屬性包括動物,而動物的特有屬性并不包括人。
概念的內涵就是指這個概念的含義,都有必要條件即客觀事物(客觀對象),其中必要條件唯獨只有一個,充分條件有N個。條件越多,概念外延越小。條件都是帶有功能性質的。
在傳統邏輯里,減少一個詞項的內涵以擴大它的外延,從而過渡到外延較廣的詞項,就叫做概括,如把"人"擴大到"生物";
增加一個詞項的內涵以縮小它的外延,從而過渡到外延較窄的詞項,叫做限制,如把"動物"縮小到"人"。
四、概括與綜合
1、作為一種思維方法,概括是“在思想中從某類事物個別,少數對象具有某種屬性,推廣到某類事物的全體對象都具有這種屬性。”
抽象,就是在分析、綜合、比較的基礎上,把事物的本質特征和事物本身,以及事物的其他屬性分離開來,并把本質特征提到首要的地位加以認識。
關于事物本質特征的概括必須借助于抽象。
在進行抽象和概括時,要注意舍棄次要的、非本質的屬性,把主要的、本質的屬性抽取出來,再通過概括代表同類事物的全體。
提取共性(主要、重要甚至本質的屬性),舍棄次要的非本質屬性。
例如,我們對人進行分析、綜合和比較:
從顏色上看,有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等等;
從個頭上看,有大個、小個、中等個等;
從性別上看,有男人、女人等。這些都是關于人的個別屬性。
而各種人的共同具有的本質屬性,則是“能夠借助于語言進行思維,會制造工具并且使用工具”。
把這一本質特征抽取出來叫做“抽象概括”,把這一特征推廣到所有的“人”當中去,這就是關于人的本質特征的概括。
概括是通過分析、抽象,從某類個別對象具有某種特性,推廣到某類的全體對象都具有這種特性,在概括過程中需要運用歸納法。
概括的基礎是事物之間個別和一般的關系。
概括是形成普遍性認識的一種歸納思維方法。
比如我們概括《祝福》一文的主題。
首先得了解故事的情節,這就是一個由綜合到分析,再到綜合的過程;
其次,還得分析人物言語、行動、外貌及其所處的社會環境;
最后對祥林嫂這個人物形象形成綜合性的認識:
祥林嫂具有勤勞、善良、淳樸的品質,同時具有反抗精神;
但她在封建禮教的摧殘下,終于默默無聲地死去了。
于是,我們作出這樣的判斷:祥林嫂是個反映了舊中國勞動婦女悲慘命運的悲劇形象。
這個判斷中,已經帶有“由個別推出一般”這種概括的性質了。
根據所依據的材料的多少,可以分為整體性概括,外推性概括和典型性概括。
整體性概括是在對某類事物所有個體的了解的基礎上形成的概括。
外推性概括,是指由某類事物中部分事物具有某種屬性推廣到某類全體事物都具有這種屬性。
典型性概括是依據對某類事物中的典型性事物的認識而上升為普遍性認識的概括。
根據思維材料的性質,又可以分為經驗概括和理論概括。
經驗概括是對事實或感性認識材料的概括。
比如對“中國女排經過奮勇拼搏,終于再次取得世界冠軍”這一事實材料的概括,就是經驗概括。
概括所形成的認識,可以是關于事物性質的,也可以是關于事物之間關系的。
比如“中國女排經過頑強拼搏,終于又一次獲得世界冠軍”這一事實材料,根據前一句話,我們可以把“頑強拼搏”這一特征推到“中國女排”所屬的更大的“類”中,形成這樣一些概括:中國運動健兒具有頑強拼搏精神;中國人具有頑強拼搏精神。這些都是關于事物性質的概括。
“頑強拼搏”和“又一次獲得世界冠軍”這兩個事實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根據這兩個事實之間的因果聯系可以形成這樣一些概括:
“經過頑強拼搏,可以取得成功”,“頑強的意志是成功之母。”這些就是關于事物之間關系的概括。
關于事物性質和事物之間關系的概括,都可以上升到哲學的高度。比如從“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句話可以概括出“事物必須處在不斷的運動之中”;
高考作文題為“樹木、森林、氣候”,其中樹木和森林之間的關系可以概括為局部和整體的關系,樹木、森林和氣候之間的關系,則可以概括為互為條件的關系。
理論概括是對理性認識材料的概括。
例如恩格斯在把握當時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進行理論概括,批判了形而上學的世界觀,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他所作的是最高層次的理論概括——哲學理論的概括。
2、綜合
綜合則是在分析、抽象的基礎上,將所獲得的對某一個事物的各個方面、各個部分的認識,聯系在一起,形成對該事物的更加深刻、完整的認識。
綜合的基礎是事物之中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綜合的關鍵是多角度、多方位、多層面分析概括出更具普遍性的認識。
比如,我們對某個農村來的學生進行分析,認為他具有勤奮學習的特點,我們就可以形成這樣的認識:農村來的學生都具有勤奮好學的特點,這便是“概括”。
我們對這個農村來的學生的學習、思想品德、體育、勞動等方面都進行了分析,最后形成這樣的評價:這個學生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得勤奮刻苦、淳樸、踏實,這便是綜合。
在實際運用中,概括和綜合可以交互為用。
比如在綜合的基礎上,我們認識到這個學生具有勤奮刻苦、淳樸踏實的特點。先經過概括,然后再進行綜合,也可以形成這樣的認識。
3、概括指津
第一,盡可能充分占有材料,做到“胸中有數”。
第二,概括必須有正確理論指導,概括過程中必須借助于歸納法,從個別事物的認識擴展到一般性認識,所形成的結論帶有一定的或然性。
第三,概括是為了形成普遍性的認識,但是要盡量防止所形成的認識籠統浮泛。
概括時須注意如下三點:
第一,盡可能充分占有材料,做到“胸中有數”。
概括的目的是形成普遍性的認識,占有的材料越充分,所形成的普遍性認識越可能具有正確性。在外推性概括和典型性概括中,我們往往沒有掌握全部材料,但是必須對材料的質量和數量都能夠做到“胸中有數”。
例如有學生在大光明影劇院門口看到一個乞丐,那么有必要搞清楚:這樣的事在我們的社會中到底有多少?是不是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甚至可以從外在探究其乞討原因……否則我們在概括時就可能犯“以偏賅全”的錯誤。
第二,概括必須有正確理論指導,概括過程中必須借助于歸納法,從個別事物的認識擴展到一般性認識,所形成的結論帶有一定的或然性。要作出正確的概括,必須以理論演繹為指導。
例如開普勒所以能在第谷所積累的大量天文觀察材料的基礎上概括出三條經驗定律,是因為有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作為演繹的前提。
達爾文所以能從多年研究的材料中概括出物種進化學說,是因為他有地質學家賴爾的地質演化學說作為演繹的前提。
上文提到的那個例子,那個同學如果對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有正確的認識,能夠分清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就不會由于看見一個乞丐而形成錯誤的概括。
有了理論指導,還可以使概括具有理論的深度。
比如高考作文《讀<畫蛋>有感》一文,可以概括出苦練基本功、循序漸進、名師出高徒等論點。一個考生則概括出“觀察、思考問題要全面”,這種概括既有新意,又有一定深度,這和該考生具有較高的理論修養是有關系的。
第三,概括是為了形成普遍性的認識,但是要盡量防止所形成的認識籠統浮泛。
首先,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殊性;
其次,要注意將結論加以必要的限制。
1、量的限制。
要注意“個別”、“少數”、“一些”、“許多”、“多數”、“絕大多數”和“全體”等用語的區別。
2、態度的限制。
要注意“肯定”、“基本肯定”、“不完全肯定”、“可能”、“不能肯定”等用語的區別。
3、還要注意時間、地點、條件等方面的限制。
既追求盡可能廣泛的普遍性,又要盡可能加以嚴密的限制,這就是概括中要遵循的思維的辯證法。
1983年高考作文題是一道供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是一幅漫畫。畫面的內容是一個挖井找水的人,挖了好幾口井,都沒有找到水,結果便揚長而去。
大多數考生往往只抓往這個人沒有恒心,結果干不成事情這一特點,而沒有注意到畫面上清清楚楚地畫著,每口沒有挖到底的井下面都有水,而挖井的人所以沒有堅持到底,根本原因是他認為“這里沒有水”,把握住這一特點,論點的概括將會更為明確。否則,不加限制地強調干任何事都要有恒心,而不強調其前提條件——掌握準確情況,認準方向,立論便會有失偏頗。
所以在把握特殊性的基礎上,對概括中形成的認識加以準確的限制是非常重要的。對所形成的論點進行限制,可以從多方面進行。
五、下定義與作詮釋
定義,原指對事物做出的明確價值描述。即把某一概念包含在它的屬概念中,并揭示它與同一個屬概念下其他種概念之間的差別。
對于一種事物的本質特征或一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確切而簡要的說明;或是透過列出一個事件或者一個物件的基本屬性來描述或規范一個詞或一個概念的意義;一般地,能清楚的規定某一名稱或術語的概念叫做該名稱或術語的定義。
被定義的事件或者物件叫做被定義項。其定義叫做定義項。
最有代表性的定義是“種差 屬”定義。屬加種差是一種常用的定義方法,又稱真實定義、實質定義。
它的公式是:主項XX是謂項XX||被定義項=種差 鄰近的屬。
把被定義項所反映的對象同該屬概念下的其他并列種概念進行比較,找出被定義項所反映的對象不同于其他種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特有屬性,即種差。
例如當我們對一個概念——比如“人”下定義時,
首先要找到與這一概念最近的“屬概念”——動物。
我們就可以說“人是一種動物”了。這樣,相對大一點的屬,就是“動物”,亦稱母項;相對小一點的種,就是要下定義的“人”,亦稱子項。
其次找到“種差”。
“種差”即在這里與屬概念“動物”之下的其他并列(注意,一定是要并列,屬種關系是不能構成并列的)的種概念(如狼蟲虎豹,雞鴨牛羊等)所反映的對象的差別:人“能夠制造和使用生產工具”,而狼蟲虎豹,雞鴨牛羊等卻“不能夠制造和使用生產工具”。找到了種差,人的定義也就容易了。
最后是“下定義”。人的定義就可表述為:“人是能夠制造和使用生產工具的動物”。
下定義的規則:
(1)屬概念和種概念的外延(范圍)要相應相稱,被定義項要恰當歸類。
(2)不能同語反復(循環定義),定義項中不能直接或間接地包含被定義項。
(3)概念一般為肯定性陳述,一般不用否定詞。
(4)不能顛倒概念的屬種關系,定義項的概念認知度高于被定義項。
(5)“種差”應盡可能詳細確切。
(1)屬概念和種概念的外延(范圍)要相應相稱,被定義項要恰當歸類。
一般來說,“是”字兩邊的話能夠互換,就是下定義。
比如:你不能說“人是一種能制造生產工具的生物”,這就犯了“外延過寬”的邏輯錯誤,因為生物還包括植物。
“中國屬于聯合國”,聯合國是一個組織,而中國是一個國家;應改為“中國屬于聯合國成員國”。
(2)不能同語反復(循環定義),定義項中不能直接或間接地包含被定義項。
例如對“聰明人”一詞的定義是“聰明的人”,便是同語反復;
“健康就是非病非亞健康狀態”也是同語反復;
“生命是有機體的新陳代謝”,是循環定義;因為“有機體”正是被定義為“有生命的個體”。
(3)概念一般為肯定性陳述,一般不用否定詞。(當用否定性陳述時,即當A被定義為非B時,AB必須互補)
比如說“狼不是蟲”,“狗不是貓”,這樣說毫無意義。
(4)不能顛倒概念的屬種關系,定義項的概念認知度高于被定義項。
把種說成是屬如“人是動物”,“椅子是家具”肯定符合邏輯;
把屬說成是種,必然犯了“以偏賅全”的邏輯錯誤。
比如并列不當,動物和人,家具和椅子;
把屬說成是種,如“動物是人”,“家具是椅子”必然犯了“以偏概全”的邏輯錯誤。
(5)“種差”應盡可能詳細確切。
比如,關于人的定義最好這樣說:“人是能制造復雜生產工具的動物”,“椅子是一種有靠背、有的還有扶手的供人坐著的家具”。
▽除了上面的“屬加種差”定義,還有一種"發生定義"。
發生定義:這種定義方法實際上就是對發生過程的一種描述。當定義者受認知水平和范圍的限制,難以用"屬加種差"的方法定義認識對象時往往就會用到發生定義。
比如"燃燒",我們知道"燃燒"是一種同時產生光和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而古代的人就可能說它是"用兩塊干木頭長時間使勁摩擦所產生的一種現象",這就是原始的、關于"燃燒"的發生定義。
此外,當你找不到一個概念的種概念——換句話說當這個概念“無所不包”時,這樣的概念你幾乎沒法準確地定義它,它們一般屬于哲學研究的范疇,比如:物質、質、量、度、時間、空間……
作詮釋
作詮釋,指文章中對事物的性質和特征進行解釋的一種說明方法。
作詮釋對說明的對象解說往往側重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說它的構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質的因素。
作用是具體形象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便于讀者理解。
《看云識天氣》中提到的“虹”,課文注釋為:“夏天,雨過天晴,太陽對面的云幕上,常會掛上一條條彩色的圓弧,這就是‘虹’”。
在太陽和月亮的周圍,有時出現一種美麗的七彩光圈,里層是紅色的,外層是紫色的,這種光圈叫做暈。
《漫談信息》
這里所說的“某種意義”,指的是能為收信者所感覺到、理解到的東西(信號或符號),反之,收信者所無法感覺和理解的,就不叫信息。
《奇妙的克隆》
如果我們用外科手術將一個胚胎分割成兩塊、四塊、八塊……最后通過特殊的方法使一個胚胎長成兩個、四個、八個……生物體,這些生物體就是克隆個體。而這兩個、四個、八個……個體就叫做無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上一篇:借條范本咋樣寫(借條應該怎么寫)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