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3)
電子課本




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shè)縣人,著名教育家和實踐家。他在實踐中創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社會即學校”為中心的教育理論,是我國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豐碑。主要著作有《中國教育改造》《中國大眾教育問題》等。
二、故事背景
陶行知(1891-1946),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縣。1914年畢業于金陵大學,后赴美留學。推行平民教育。“五·四”運動后,從事平民教育運動,創辦曉莊師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將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陶行知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為人民教育事業,為中國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爭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一生著作宏富,論述精當,堪稱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三、理解詞義
宣言:(國家、政黨或團體)對重大問題公 開表示意見以 進行宣傳號召的文告;宣告; 聲明。
中傷:誣陷或惡意造謠,旨在毀壞人的名譽。
畫龍點睛: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后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 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遁詞:因為理屈詞窮而故意避開正題的話。
啞口無言:像啞巴一樣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 詞窮的樣子。
魯鈍:愚笨,不敏銳。
自暴自棄: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墮落。
崇拜:尊敬佩服。
四、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1~4):引出論題:人類離不開創造。
第二部分(5~11):作者駁斥了幾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并得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結論。
第三部分(12~15):以東山樵夫為例,指出創造要從點滴做起,要讓創造之神常駐心中。
第四部分(16):發出創造宣言,表達獻身創造的強烈愿望。
五、問題解疑
1.如何理解本文的題目?
本題運用議論文標題作用分析 法。文題的意思是:對創造的宣告, 表達了作者的一種堅定信念。題目 雖為“創造宣言”,但不是講一般 的創造,其話題范圍是教育問題, 是在教育育人這個領域里講創造。
2.為什么說“這成功失敗也是屬于集體而不是僅僅屬于個人”?
教師的創造工作是一項集體活動,創造的成敗屬于集體,不屬于個人,號召教師要團結協作。
3.第四段結尾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本題運用比喻作用分析法。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刀法”比喻教育方法;“萬像”比喻眾多教育對象。生動形象地說明了教育方法不當,可能使眾多受教育者被毀,教育方法得當,可以使眾多受教育者成才。
4.第⑥自然段中,連用三個“單調”“無過于”有什么作用?
三個“單調”“無過于”既是排比又是對比,加強語勢,通過列舉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有力地批駁“生活太單調了,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5.第8自然段是如何批駁“年紀太小,不能創造”這一錯誤觀點的?
是通過列舉某些人對幼年研究者的蔑視,和在事實面前啞口 無言的表現,來批駁錯誤觀點的。批駁錯誤觀點,鼓勵學生勇于創造。
6.第九段前兩句話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題運用引用論證作用分析 法。運用了引用論證的方法,引用慧能的話,作為道理論證,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7.第?自然段作者舉“水滴石穿”的例子,有什么目的?
用“水滴石穿”的例子,來 告誡我們不要輕視點滴的創造, 不要因為點滴的創造小而不做, 要從基礎做起,積小成大,不要 奢望“一口吃個胖子”。
8.作者寫東山樵夫斷定“泰山沒有東山好”的目的是什么?
批評東山樵夫只注重表面現象,不會變通,不會創造。
9.作者想象樹苗與樵夫的對話,有什么作用?
樹苗與樵夫的對話,是作者 豐富的想象,增強了文章的趣味 性和感染力。
10.回樹苗與茅草最后的結局是一樣的,都化作了“幾縷黑煙”, 作者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用樹苗和茅草相同的結局, 說明沒有創造的可悲,啟發我們 要“時時處處”進行創造。
11.第?自然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態度?
作者直抒胸臆,熱切呼喚, 表達了渴望創造的急切心情。
12.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借羅丹的話,發出宣言,號 召我們用自己的“汗”“血’’ “熱 情”去創造。
圖文解讀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10047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