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道德經白話文講解(道德經疑難字全拼音標注版)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9)

大道,是言表不盡的,任何可陳述的內容,都無法表達清楚這運行天地的大道。對大道形態而言,凡是可以形容出來的形態,都不會是長久形態。大道沒有具體形態可言表時,是天地運化之初的狀態。大道有了一些形態可言表時,也就開始了對天地的運化。因此對待世間萬事萬物,應該從事務關系未形成前進行思考,一但事務關系形成,就要觀察其運行的方式與方向。這兩種思考行為只是叫法不一樣,它們的本源是相同的,都是運用“道”的視角來觀察思考。無論從哪個角度思考探究“大道”,都是十分玄妙深奧的,世間所有的事情都不外乎從這兩種角度去觀察思考。
【第二章三機白話解讀】天下的百姓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自然就知道什么是令人厭惡的;天下的百姓都知道什么是善行善言,自然就知道惡行惡語是什么。有與無是相互生成的,從無到有,從有到無。難與易是相互成就的,從易到難,由繁至簡。長與短是相互比較的,高與低是相互位置的,音與聲是相互融合的,前與后是相互順序的。所以杰出的統治者懂得這些,他們所做的事情都不是為一己私欲的,都是在做遵德循道的事情,也不會用過多的律政典刑去約束百姓來維護統治。而是引導天下蒼生百姓同樣的遵德循道來行為處世。杰出的統治者一心為天下蒼生,不把天下蒼生據為一己之物,更不倚仗權勢而高高在上,成就了豐功偉績卻不居功自傲。正是他們不居功自傲,所以人們更會記住他們的豐功偉績。
【第三章三機白話解讀】不推崇那些所謂的賢能思維,百姓就不會爭名逐利;不重論物品的價值觀念,百姓就不會利欲熏心而做出不軌的行為;不去描述更多的愿景,百姓就不會由此產生躁動而心不安寧。因此,杰出的統治者,就該引導百姓思維單純一些,讓百姓吃飽穿暖,病有醫,居有其所,讓百姓少用機巧智謀以滋生貪念,強身健體健康生活。就是要讓百姓處在一種沒有機謀算盡爾虞我詐以及無度的形形色色的欲念之中的生活成長環境里,讓那些想使用機巧以奪利去滿足一己私欲的人不敢行為,這樣一來國家不可能治理不好。

大道雖然是一副只可意會不可言表的樣子,但是大道真的有無窮盡的力量在催動天地。大道的深遂就是這天地萬物的發起之源。大道沒有任何的激進,在運化中解決著萬物間的紛擾,不顯山不露水的,融合到萬事萬物之中。大道的確是摸不到看不到,但又不處不在,無處不存。老子也說不出大道是由什么生成的,只是在整個宇宙形成時大道就已經存在了。
【第五章三機白話解讀】天地運行不存在仁與不仁,對萬物萬事都一視,就如同祭祀過后被丟在地上用草編成的道具一樣不被人們所特別的重視。那些杰出的統治者同樣是沒有偏愛的治理國家,在他們的眼中百姓應該自由生活。杰出的統治者遵德循道,他們無須過多的關注天下蒼生,因為他們所行所為都是為天下蒼生。杰出的統治者對百姓不會視為利己之源,而是視為如同道具一般無用,不必盯著去榨取百姓,而只去做對天下有益的事情,對百姓有益的事情。天地之間就像一支大的鼓風機一樣,看著虛空無物,卻在運化中產生無窮無盡的能量與蒼生。過多的約束百姓,百姓就會失去生機,與其如此就應該持守大道不偏不倚應勢而生運勢而行,讓天下蒼生有更多的生存空間與能動力量。
【第六章三機白話解讀】這個世界看上去空曠虛虛,卻擁有著神妙能量,這源源不斷的能量使得這個世界長葆不絕。對于萬物而言這就是生育萬物的母體。這母體就是天地的根本所在,其能量綿長悠遠,似有還無,源源不斷用之不盡的。虛空才是真正的玄妙所在,運化催生無窮的演變過程。就好比雌性的子宮一樣看似空無,可她是萬物主宰者孕育的伊始之地,這些天地間的主宰增添了天地間的生氣,而天地間的根本之初卻是產生于這種虛空的狀態之下。這種看似虛空的環境卻蘊含著無盡的能量,這能量催生運化著萬物,這看似空無卻又無窮盡的能量就是“道”的顯現。
【第七章三機白話解讀】人們都知道天地長久的存在著,之所以天地可以長久的存在,是因為天地不是為了它們自己而存在,而是無私的運行一直在給予并且不求得任何回報,也正是因為這種狀況天地才得以長久存在。所以遵德循道之人只做符合天地運化之則的事情,他們效傷天地所言所行都是在心不存私的施予,然而正是因為他們無私大家更加的推崇他們,反而事事都會把他們排擺在前面。也正是因為他們把自己度置在外,不與世人爭功邀寵,所以他們也不會受到任何的攻擊與侵犯,大家都會對他們進行保護。這不正是因為這些遵德循道之人心不存私只為公的行為,才成就了他們,使人們推崇信奉。

最強之善為上善,而水的狀態就符合這種上善的內涵。水在天為云霧,在地為源泉,在夏為雨露,在冬為堅冰,滋養群生萬物,卻從來不與萬物爭功邀寵,水可以變化成各種形狀,可以在很低洼卑賤之地,可以滌蕩融內各種污垢,遇酷熱可以化成氣,遇寒冷可成固體,人們所厭惡、所不愿意屈就的,水都可以去做,也正是因為這些特性,水在某種意義上講是最接近于“大道”的。能夠做到上善,就需要效仿水的特性。可以身處任何境地都安然自得其所,內心寧靜如深淵不見漣漪,與周邊一切事物融合相處盡己力給養,實言實語不欺瞞如水能映物一般心口如一,處理政務心無存私有條有理,處世事能因勢利導遇圓則圓遇方則方,行為處世時也能懂得動時則動,靜時則靜,審時度勢。沒有存在一顆與世務相爭邀寵的心與行為,自然也就不會承受由此而帶來的后果了。
【第九章三機白話解讀】對待任何事與物過度的追求完美圓滿,不如適時的適可而止;用來捶擊它物的物什要是過于尖銳,這樣的尖銳度是很難長久保持的,會早早的鈍化掉;欲多傷神,財多累身,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身外之物無法都顧及周到;身處富貴之境地難免會驕恣,以仗這些外在產生驕恣遲早會給自己帶來災禍。功成名就了要懂得謙卑退讓,月滿則虧,沒有永勝,這就是大道的運行法則。
【第十章三機白話解讀】持守著精神與肉體合而為一,能做到不出現偏離嗎?集中精氣呼吸柔和,能做到像剛出生的嬰兒一般嗎?凈化心靈雜念,能做到一點雜念皆無嗎?關愛百姓治理國家,能做到沒有一點私欲而一心為公嗎?身體孔竅也是可以張開與關閉的,能做到像子宮一樣孕育生命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知,能做到不使用一點心機為一己私利圖謀嗎?在看看“道”,生育天地,運行日月,滋養萬事萬物,這一切都不據為己有,也不會以此來依仗炫耀自居,更不會控制主宰這萬物的生長發展。這就是“道”所顯現的至深大“德”。道是根本驅動,德是標準行為。
【第十一章三機白話解讀】在古代,車輪是木頭制作的,每個車輪是用三十根拱條連接外輪與內轂。正是因為這種輪與轂之間是空虛的設計所形成的車輪,安裝在車上才讓車有了它的價值與作用。陶罐之所以可以成為器皿,是因為其內是中空的設計,有了這種中空的存在才讓陶罐成為器皿。建造房屋,也是因為內在中空,還有窗戶與門的開檔,才讓這種結構有了成為人們居住或利用價值的房間。所以,對事物的擁有可以行使主人的權利,為主人帶來更多的便利與潛在價值,但真正發揮這些事物作用與功效的行為不是儲存積蓄,而是把它們用在該用的地方或有更多需要它們的地方,這樣才能真正的物盡其用。

繁雜的顏色看多了會使人的視覺出現繚亂;嘈雜的聲音聽多了會使人的聽覺出現遲鈍;眾多的滋味嘗多了會使人的味覺出現麻木;騎馬打獵非常刺激,這樣的刺激會使人的情緒變得異常的興奮;珍稀的物品非常可貴,這樣的物品會使人的貪圖之心大起,為得到物品從而做出不軌行為。因此遵德循道之人對日常的需求只是維持生存需要,而不是為了滿足一己私欲而行為。所以遵德循道之人會懂得留取真正需要的而棄不是必需的事物,即取其內在精華,舍其外在虛華。
【第十三章三機白話解讀】受到寵信就要想到辱沒也會來臨令人驚惶不安,應該像對待禍患之事臨身一樣來重視。什么是寵辱若驚?受到寵信即說明身份比施寵者卑下,得到這份寵信驚喜萬分,有朝一日失去這份寵信就會驚恐不安,這就是為什么要說受寵就會有辱沒出現由此令人驚惶。為什么說對待寵辱之事要像對待患禍臨身一樣重視呢,之所以有禍患臨身,是因為人在其中,如果人不在其中,又怎么會有患禍降臨呢。因此重視自己的行為要為天下蒼生而作為,這樣才能夠從江山社稷出發做事情。常常做符合天下蒼生運行法則行為之事,這樣才能夠很好的統領江山社稷。
【第十四章三機白話解讀】道,看是看不見的,稱為夷;道,聽是聽不到的,稱為希;道,摸是摸不著的,稱為微;這三種情況是無法考究的,所以只能混在一起合而為一的論述。道,往他上面看,看不到什么光亮,道,往他下面看,也不覺得十分暗淡。道,綿綿不絕的在那里,但卻無法形容他的本貌,就像什么都沒有一樣。道的形狀就是沒有形狀,道的樣子就是沒有樣子,就是一種若有若無,若隱若現,若遠若近的無法具體描述的狀態,稱為惚恍。迎著道來尋找,你看不到道的頭部在哪里。追著道來尋找,你看不到道的尾巴在哪里。把握自遠古就存在的大道運行規律,以指導當下所能把持操控的行為。了解大道是如何從伊始發展到今天的,也就懂得了大道的運行法則。引用一個成語“以古鑒今”。

在遠古時期,那些懂得遵德循道的人,可以洞悉微妙之理知曉深奧的天地運行之則,這些人從里到外的做著符合大道的事情,也正是因為他們追隨著大道而行為,所以很難描述他們的特質,只能強行的作一些比喻,他們做事很謹慎就像冬天在冰上行走一樣,他們很警惕就像四周隨時會發生攻擊事件一樣,他們很嚴肅就像到他處做客一樣,他們很松散隨意就像馬上就要融化的冰塊,他們厚重起來就像沒有被雕刻的木材,他們虛懷起來就像空曠的山谷,他們渾厚起來就像渾濁的江河不可見底。誰能讓這渾濁的江河沉靜下來漸漸清澈,誰能讓沉寂山瀆活動起來漸漸的開始生機,就是大道才有這樣的能力。因此這些遵德循道的人,都明白自己與大道相比還相差甚遠,所以不會自滿,也正是因為不自滿,才能摒棄糟粕完善不足,進行推陳出新的迭代。
【第十六章三機白話解讀】努力放空內心的欲望,持守一份清靜安寧的心。在這種狀態下才能夠很好的觀察萬物,萬物每天都在各自發展運行著,老子通過觀察發現了他們循環往復的規律。他們無論如何變化,最終根本就是復歸沉靜,這份沉靜就是萬物的本來狀態,這種沉靜的狀態才是能夠持久的。能夠認清這一真理,才會懂得萬物的運化從而做出正確的行為,不能認清這一真理,就會做出不理性的行為從而引發出危險。能夠認清這一真理,就會對萬物有包容之心,有了包容之心就會做出公允的行為,有了公允無私的行為才會成為天下之王者,天下的王者要做符合天道的運行的事情,這天道運行的法則就是要遵德循道,只有符合大道的行為才會得到持續的發展,只有可以持續的發展才防止消亡殆盡的發生。
【第十七章三機白話解讀】最好的統治者,基層百姓會知道有他,但他其人何許不得而知;其次的統治者,基層百姓會想親近他,會時刻的稱贊他;再其次的統治者,基層百姓畏懼于他。最差的統治者,基層百姓會痛惡他輕視他。因為統治者不能夠遵德循道,致使基層百姓對他的統治不再信奉。真正可以做到遵德循道的統治者是很少去發號施令的,他們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符合世事運行法則的,因此各種事務都能實現讓大眾滿意的結果,基層百姓都會認為這種生存環境才是眾望所歸的。
【第十八章三機白話解讀】當社會秩序崩潰之時,仁與義便顯得難能可貴了。當機巧計謀橫行之時,虛假之事務也便呈現頗多了。當六親之間產生分崩離析之時,孝賢慈愛便讓人們推崇備至了。當國家出現混亂與動蕩之日,忠貞不渝誓護綱紀的臣子才會突顯出來。

不去推崇所謂的“圣賢”思想,摒棄那些機巧計謀,對于普通百姓而言利處是極多的。不去推崇所謂的”仁愛”行為,摒棄有目的虛情假意,會使得百姓更能由心的孝賢慈愛。不去推崇那些所謂的“貴俏”之物,摒棄人為的價值推升,使得唯利是圖的奸詐之徒無所存息。上述這三種舉措也只是治標不治本,要想從根本達到理想狀態,還是需要引導人們復歸簡單持守樸素的狀態,減少一己之私降低不必要的欲望,從而實現安居樂業的健康生態。
【第二十章三機白話解讀】不去效仿鉆營那些不正當的營生就可以安穩清悠的生活,恭維與喝斥能有多少區別?美好的與丑陋的又不同在哪些地方?人們都所敬畏的,不能不去敬畏,這樣的局面自古由來,以后也會一直這樣下去。人們(同僚)每天都興高采烈的就像參加盛宴一樣,就像春天登臺遠眺美景一樣。而“老子”卻身處其中無動于衷過著淡泊寧靜的日子,就像剛出生的還不知道哭笑的嬰兒一樣,對周邊的一切都沒有思索感知,就像坐在車里隨著穿梭不去思考將要行去哪里,大家都擁有各自滿意的滿滿收獲,而“老子”卻好像什么都沒有擁有,像一個愚笨的人什么也不懂得索取。在這樣熱鬧的環境里,大家都在彰顯著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老子”卻沒有半點值得稱道的樣子。大家都是那么的心明眼亮洞察一切,而“老子”卻貌似什么都沒有看清毫無觀點一樣。這個世道就像大海一樣動蕩飄搖永不止息,大家在這樣的環境中都有賴以逐流的本領,而只有“老子”貌似無以為計的樣子。這就是“老子”與眾人不同的地方,因為老子深諳大道的法則之理。
【第二十一章三機白話解讀】大德的行為指導是根據大道的運行法則所決定的。若果把道加以描述,道是恍恍惚惚若有若無的,若隱若現間似乎又有些可以描述的定義,似存似消間又有些可以鎖定的事態,這是一種深諳微渺的,但其中蘊藏著精質實物,這些精質實物是真真切切可以觸碰與看到的,是可以得到證實的物質。從現如今追溯到上古,這些物質就一直存在,依據這些可以觀察這個世界。老子是如何知道這個世界的,有了這些認知,就是因為老子認識到了“道”。從當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遠不能廢除,依據它,才能觀察萬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萬事萬物開始的情況呢?是從“道”認識的。

有了缺失了才會完整;有了彎曲了才會有豎直;有了低洼了才會有盈溢;有了陳舊了才會有更新;選擇少了就會專注以至獲得,選擇多了就會產生迷惑糾結。所以那些擁有大德行的人,明白遵德循道而行為,把上述符合大道的表象當做案例來引以為鑒。不到處炫耀反而會被重視;不自以為是反而被肯定;不自我顯擺反而被贊譽;不自傲自大反而會被追隨奉為官長。人往往就是這樣,你不爭搶,就不會有人能跟你爭搶。自古傳下來的缺失才會完整怎么會是一句空談呢? 一定會實實在在的呈現的!
【第二十三章三機白話解讀】不實施嚴苛政令才是合乎世間運行發展的法則的。因為沒有可以刮一個早晨的狂風,也沒有可以下一整天的暴雨,這樣的現象是在什么環境下發生的呢?是在天的范圍內,是在地的范圍內,天與地都不能令狂躁暴動的行為保持長久,便何況我們只是普通的凡人呢?所以啊,研究道的就要去研究道的地運行本質,做符合道的運行法則的事情;研究德的就要去用德的指導來行為,做符合德的事情;肆意行事不加以拘束自律的,做的事情也勢必會是走向消亡的事情。做符合大道運行法則之事的,大道自然會給予他回報;做符合以大德為行為準則之事的,大德自然會給予他利好;做肆行之事的,消亡也自然會找上門來。作為統治者,當你的誠信出現問題時,你所統治的人們對你自然也就出現了不信任!
【第二十四章三機白話解讀】踮著腳無法站立太久,大跨步行走不會走遠,自我顯擺的不會吸引更多重視,自以為是的不會得到彰顯,自我到處炫耀的越不會有功績,越是驕傲自滿的越不會成為眾人們領導。從道德角度看,這些都像殘羹剩飯堆積在一邊一樣,誰看到都會感覺惡心厭惡,因此,懂得遵德循道的人都不會去犯這些低級錯誤。

有一個渾然一體的東西,在人們所處的環境還是天地未分之時就已經存在的,她沒有任何聲響,也沒有任何形象,不依靠任何而能自身運行,周而復始且永存不會殆盡,論述起來她可看做天地的母親育化了天地。說起來真不知道稱呼她為什么名字,硬強的稱呼她為“道”,再硬強的描述“道”的形象為“大”,大是因為她不停的擴展,越擴展邊際間的距離越遙遠,這種遙遠一直會延續下去反反復復。所以這就是道的運行,就是這樣的大,天也是如此之大,地同樣的大,人類依然是大的。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就是由這四個重要部分組成,人是其中重要的環節之一。作為萬物之主的人類要遵循大地的運行法則,大地依循天體系統的運行法則,天體按照大道的運行法則,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大道的周而復始往復不殆!
【第二十六章三機白話解讀】厚重是薄輕的根基,清靜是暴躁的主宰。據此君王臣子子出行必備齊輜重,雖然離開舒適的日常生活環境,仍然可以安心面對出行的日子。可是為什么有些大國的統治者,輕視天下社稷呢?輕視天下社稷就會失去支撐的根基,統治上暴躁隨意就會失去統治權利!
【第二十七章三機白話解讀】善于駕車之人,行過之后看不出車運行過的痕跡。善于言辭之人,講出來的話都可以自圓其說沒有瑕疵。善于計數之人,不通過輔助器具便可以把數計算出來。善于封鎖關閉之人,不需要用門栓即可實現。善于捆綁之人,沒有用繩索結扎卻可困鎖。所以那些擁有大德行的人善于發現每個人的長處,做所長之事,這樣就不會有沒用的廢人。用到物品上也是同理,讓物品也發揮它們的最大功效。這就是善于發現那些隱藏起來的亮點與長處。所以,那些突出的人是那些不突出的人的榜樣,那些不突出人的短處也正是突出人要引以為鑒的。不看重學習別人的長處,不借鑒別人的短處,這其實是看著聰明其實糊涂不明智的表現。上述內容都是可以讓人提升的精妙道理。

具備雄強的能力,卻仍要以雌柔顯世,如同大地之上的溪水一樣行為處世。向溪水一樣行為處世,就不會偏大德之行,到了這種境界后就可以復歸純凈如嬰兒一般。具備耀眼的光芒,卻仍要處于暗背之處,如同天下的范例。天下流傳的范例,一定是擁有大德之行的沒有偏差的,到了這種境界就可以復歸于真理了。具備一身的榮耀,卻仍要身居平凡,如同大地川谷一樣,大地川谷的作為,是真如大德之行一樣的充足,到了這種境界就可以得歸質樸的狀態。質樸之物才可以塑造成有用之器,擁有大德行的智者深諳質樸狀態對人的益處,所以他們可以成為管理天下的人的統領,因此這一切的成就都是源于遵德循道。
【第二十九章三機白話解讀】想要統治天下,卻又想讓天下為己所用,這樣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天下是一個很神奇的大環境,不會為誰而運行,不會被誰而左右。誰為了私欲而違背這個規則,注定會失敗不能達成。誰想左右這個規則,最終也會失敗喪失。所以,擁有大德行的統治者是一心為公,沒有私欲的,這樣做是符合大道運行的,所以不會失敗,不失敗就不會失去。世事不會統而如一,總會有先行的,有后隨的,有緩緩的,有急速的,有強勢的,有弱勢的,有安逸的,有危機四伏的。所以,擁有大德行的統治者,都是摒棄極端行為、驕奢淫逸、自滿自足的思想與行為。
【第三十章三機白話解讀】遵德循道而行,用這樣的準則去輔佐統治者的管理者,是不會以武力而逞強于天下的,因為管理者深知以武力征涂是會遭受同樣的報應的。大戰之后焦荒遍野,荊棘叢生。大戰之后必有饑荒疫情。明白這個道理,擁有強兵也只是為了護國衛民,而不是為了擴張殺戮。達到了強兵目的卻并不耀武揚威,有擴張的能力卻不外侵,有了強大的武力卻不驕傲自滿,不斷優化提升。強兵強武是為了護國衛民的自衛目的,不得已而行為。強兵強武不是為了呈強霸道。世上的事務一但發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衰敗,這是因為沒有遵德循道,是不符合大道運行規則的,不符合大道動行規則注定會提早消亡。

話說武器,是一種不祥的東西,這種物品是一種帶有兇兆的惡毒之物,因此遵德循道的人不去使用它。一般情況下正規莊重的場合都推崇左為上位,但在用兵打仗時則推崇右為上位。武器是不祥的物品,所以不是執道之人以及正常情況下人們所喜歡的物件,縱是萬不得已使用武器,最好也是淡化這一過程,就算是戰爭勝利的一方,也不要高興得意,如果因為勝利而興喜若狂,那便是建立在無數死亡的基礎之上。如果以殺戮為目標的話,就不會讓天下蒼生所向往歸附。吉事好事,都推崇左為上位;而兇事陰事則推崇右為上位;所以大家要明白一個道理,為什么打仗時,上將軍居右,偏將軍居左,與正常情況下是相反的了。因為打仗時是按照兇事陰事即喪禮的標準來執行的。死傷那么多的人,當然是一件另人十分悲傷哀鳴的事情,就算是勝利的一方也一樣會有傷亡,無論是敵人死傷了人了總是要進行喪禮的。死亡的場景絕對是不會成為被推崇的景象。
【第三十二章三機白話解讀】“大道”永遠是摸不到看不到的,感覺是純潔質樸很微小的,但是天下萬事萬物都不能讓“大道”聽命臣服。若統治者能夠體會這其中的奧妙并遵德循道來對天下進行統治,天下的蒼生及百姓自然會歸附。就好像天地之間的陰陽相合,冷熱相沖形成自然的雨雪以潤蒼生,沒有人給天地進行指令,雨雪自然而然的均勻普降。統治天下,從一開始就應該有理有據的進行設置,這一設置是因事而設而非因人而設,制定好相應的崗位與職責,有了明確的標準了,人們也就知道應該如何去行為處事與擔當行權了。人們知道了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自然而然的也就順應了大道,即遵德循道了,這樣長存不消亡衰敗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運用遵德循道的標準來面對世事治理天下,就會像小溪匯河,小河匯江,江河匯歸于海一樣。天下蒼生百姓自然而然的就會歸附。
【第三十三章三機白話解讀】能夠識別他人、解析他人的人是智慧的,而能自知者更是睿智明達。能夠戰勝他人的人是孔武有力的,能夠自我超越戰勝自己的人是真正的強大之人。知道什么是真正滿足而不貪婪者才會感到富有,知道堅強不息克苦不懈的人是因為有真正的志趣與志向。能夠不脫離遵德循道的人才會長久存世,就算肉身消亡,其精神意志一樣流長久存于世,這同樣是生命的存續。

大道運行無處不在,日常所接觸的一切都離不開道。世間萬物依道而育化而道從不在意,將一切育生之后不為萬物主宰而居而占有萬物。運行世間生育萬物的道從不去主宰這世間的萬物運化,沒有任何企圖,可以稱此為“小”,萬物歸附遵德循道而道卻不來主宰,這可以稱此為大。就是因為大道沒有任何企圖,只是按著應有的來運行,因此萬事萬物皆自主歸附其左右,自然而然的應道而行。因此道也就成為了亙古不變的法則。
【第三十五章三機白話解讀】能依大道之勢行為處事,定會獲得歸附追隨,在這樣的氛圍下諸物都不會受到損害,也因此世態安穩太平。現世的誘惑太多了,人們很難把持堅持大道而行為。跟世上的誘惑相比大道是那樣的平淡無味、枯燥不堪。使用起來吧又不能馬上就實用取得既得利益。這就是很多人棄道而行的原因,而這是短視行為,絕大多數時,短視劣于高瞻遠矚。從側面說明大道的高級!
【第三十六章三機白話解讀】想要實現收集聚斂,必然先行擴張延展。想要實現衰減弱化,必然先行急功強化。想要實現廢除罷免,必然先行吹捧哄抬。想要實現索取回報,必然先行施惠給予。這就是諸世事所深諳之兆見,提早洞悉一切早作準備,自然能安穩成長強大。就像水中的生物,想長成強大,那必須在深淵之中,不顯山不露水才能安穩長成,國家也是如此,悶頭發展才是硬道理!
【第三十七章三機白話解讀】大道運行是沒有私心而專為什么而圖謀的,而天下的蒼生萬物又沒有什么不是大道所化育出來的。統治者要是能明白這個道理遵德循道而行事,那天下所有的事情都會自行歸復大道而行,疆域民眾自然而然的就順應跟隨而繁衍生息了。縱使有些私欲圖謀顯現,也會運用大道的規則讓其復歸無私欲的淳樸狀態。當其明白無私欲的遵德循道的生長才是正途時,也就不會再去滋長私欲了。民眾沒有了私心己欲,也就能以清靜之心生活,從而天下自然是安定的繁衍生息了。

真正的大德行是不用彰顯德行的,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大德行的典范;知得德行是益是好的努力去遵守德行,是因為沒有真正將德行融會貫通,仍只是使用層面。大德行所作所為都是沒有目的性或刻意為之的,這種無為是在舉手投足間自然而然的;不達大德的則是有意而做事以達到表象所需要的某種狀態,比如大德的無為之象。這些達不到大德行的在做宣傳大德行的事情,這樣的行為可以稱為大仁之人,在行大仁之事的時候,開始未必會有人來響應,后來周圍一些講情義的人為響應而響應,繼而一些人耐著情面禮節性的來響應他們并不之所以或不以為然的事情,這些事就如同強行拉人過來響應。這就是因為,從一開始就并沒有抓住道的運行規律,不能熟道自然德行不能融匯,德行不足就需要時時刻刻來控制自己來做事情,控制自己的時候就希望能有幫手,希望能有志同道合者,而這些吸引來的同行者大多是莫名而為。凡事要不是由心而為自然而然的去做,那就屬于因為某種外力原因拘著面子在做事情,這種情形下是非常不穩定的,而且禍亂之事各種聲音也將由此而產生。很多時候,這些人中看上去有見識的人,也只是看到了道所帶來的益處與好處而矣,這也就是愚昧的開始了,為了這些可以預見的益處就開始了不明智的行為。所以人們應該選擇穩固的事情與環境,不應該把自己擺放在不能所控的不安之中;著重能摸到能把控的事情做好,別好高騖遠。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正確選擇。
【第三十九章三機白話解讀】縱觀世事的原本狀態,天是清凈的,地是安寧的,人是靈妙的,河水是滿滿的,萬物勃勃生長的,統治者心存蒼生天下歸其統治。這些都是正常的狀態,遵守道德而行事的結果。若上天不能清凈就會天災不斷,大地若不安寧就會塌方地陷,人不靈妙就不會發展,河水不是滿滿的就會枯竭,萬物不能勃勃生長就會消亡,統治者不能心存蒼生就會被顛覆。所以高貴不能忘記低賤,沒有低賤高貴也就不存在了,再高高在上也要明白下面才是基礎。所以統治者總是自稱為孤,為寡,為不轂,這只是為了自我謙虛嗎?不是的!這是為了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必總是光鮮如玉的,同樣不必低劣如石。
【第四十章三機白話解讀】大道的運動規律是與現狀相向而馳的,微弱是大道的讓事物成長的方法,天下的萬物皆是從有形而開始的,而有形再早都是無形的存在,當無形融合后才會產生有形,比如人類,先是分別存在于父體與母體,這便是無,再后來父母交媾精卵合體,這產生了有,再由受精卵形成胎兒,以至后來的嬰兒,這便有了人的生長。

有智慧的人理解了“道”的,便會按道行事;普通的人聽過“道”后,或信或疑,有事了想起用道亡羊補牢了,沒事時把道便拋到一邊;愚悶的人聽聞“道”,第一反應就是覺得可笑,覺得還沒他們自己所言所行更符合現實生活。道,是不會在意嘲笑或推舉與否的。道,始終存在,運行天地,順者自得,逆者自失。所以有這樣一些建言:看上去光明的其實背后就是暗的;看似是在前行其實也是在后退;看似平坦的其實是蜿蜒曲奇的;真正的大德是虛空的;再純凈潔白的也會有污點;再強大的德行也必有他的不足之處;再積極的行為也會有懈怠的時候;質樸純真看著就像混沌未來;絕對大的四方形是看不到邊角的;真正能存放東西得器皿是不會盛滿的;絕對大的聲音是根本聽不到;絕對大的景象更是不會被看到的;道,就是這樣存在于無形之中。只有道,才能真的做到完善的開示,并完善的完成,形成一個絕對的圓滿。
【第四十二章三機白話解讀】大道無形化育混沌元始之氣,一元氣生即太極;太極生兩儀,一氣化陰陽二氣,其順序為一元氣化生元陽之氣,元陽氣再生始陰氣,繼而形成一生二的格局;陽氣清上升,陰氣濁下降,于此除陰陽二氣,還有陰陽相沖和的混合氣,共生三氣;三氣進而演化,陽氣成天,陰氣成地,混合之沖氣激蕩化生萬物,以人為主宰。萬物化生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向著陽強的方向成長,其實再成長的同時,陰柔就開始產生了,就像一元化二氣時,因陽生陰,它們是分離不開的。必須明白這個道理才能去發現端倪使他們沖和,沖為無化有,和則萬物生。人們有許多忌諱討厭的事務,比如孤兒無父母、寡存無外助、衣不遮體食不果腹不善于世,而王公們確以此自稱,就是為了尋求氣場的平衡,時刻提醒自己把握住這一標準。也就是說,世上的事務,沒有絕對的盈或缺、益或損,到了極致了自然會向對立面演變。大家如果想要去教化影響他人,就應該考慮學習這種思維方式,違背了自然運行法則,是不能善終的,遵循“道”的運行是處世建生的根本!
【第四十三章三機白話解讀】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卻也是可以行于大地之上最堅硬的,比如“水”穿行在“大地”之上,無法阻擋,更有水滴石穿的典故。同時水能融合,能變化,融合變化之后可以腐化鋼鐵,加速度后可以割裂鈦合金等,這就是至柔化至剛的道理。無有即無形,當今這個很好理解,比如各種波信號,很多看似虛無縹緲的東西,卻是無孔不入的,“道”,摸不到,看不到,可他卻影響著我們的一切生活。只要按照“道”去行事,一定是會產生益處的。這種道理不是可以言明的教化之理,很多無形的力量產生著好的推動,可是能明白這個真理的人少之又少!

浮華之名與自身感受哪個更是個真實感受?自身的健康與財富哪個多些更好?追名奪力與棄名舍利哪個會給人帶來害處?太過于追求名利必會心力憔悴,太過于執名藏利必然會失去的更多。所以,明白知足方可長樂不辱身心,凡事適可而止才不會增加危險,只有這樣才能長久成長適世立身。
【第四十五章三機白話解讀】完美的承載與事務,總會讓人感覺有不足,但是實用起來,那些不足確無法產生影響;真正的充盈看起來很虛空匱乏,但是使用起來缺源源不斷用之不竭;真正直申大物,是可以隨外界彎曲的;真正的大技藝都是做很普通的事情,應物而成;真正的雄辯之才都是就事說事,宏觀客觀的,而不是巧舌如簧的維護自己之見。躁,動起來,為生發,動能轉熱能,生發冬去春來之味道,所以寒冷必定被暑熱取代;靜,收斂,熱能無法生發,就像秋天,收獲之后暑去寒來。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歸根結底“清靜”是天地運行的本根所在。
【第四十六章三機白話解讀】當天下按著道之規運行的時候,一切都是平靜安和的,用來交戰的戰馬,沒有用處了,被當作田間耕作用馬來使用;當天下不按著道之規運行的時候,懷著馬駒子的母馬都被迫上了戰場,以至于把馬駒子直接生在戰場上,小馬駒子一出生就是戰爭的犧牲品。一切的根源在于統治者的欲望,而造成這些欲望的原因是不知道滿足,奢求無度,歸結到底就是想擁有更多的資源。其實啊,無論是統治者,還是普通百姓,都應該懂得知道滿足,知道適可而止,這種由心而生的滿足感,才會常伴左右使之幸福安康快樂逍遙。
【第四十七章三機白話解讀】通過深入的了解事務的內部本質,即使不外出,也能對外面的事務有所了解。不必天天仰望星空,也能知道天體運行。通過上述例舉,知“道”的益處,知道由己及人,知道由內及外,知其本根,明其外末。反之如果出離大道越遠,棄本逐末,棄實務虛,那得到的就會越來越少,失去的也就會多。所以,統治者、有大智慧的人,因為明白大道的理論,即是不外出也能知道外面會發生什么,不必眼見也能明白事物的真相本質,不去做虛而不實的事務,自然會成就實實在在的成果。

當下要想滿足個人欲望就需要多學習多接觸了解最新的知識與動態,但是學道卻是需要看清事務的本質,了解清楚了就應該拋棄掉這些使人欲望不斷增加的新學識,直到真正做到不為欲望而學習,只是為了掌握事務的內在真實原理與本質,當真的做到這點了才能真的掌握真知,有了真知了才能更好的運用真知。將這思想運用到管理工作與生活上,就少搞一些為了滿足無度的欲望而使工作與生活都變得繁雜的事情,這些事情搞得復雜了就會讓人產生逆反心、疲憊感,反而讓工作與生活的管理與運行上出現問題。
【第四十九章三機白話解讀】統治者應該不存有私心己欲,一切以天下蒼生百姓所期所欲為感受。對于那些懂得依道而行的人,統治者要善于待之,合理安排人盡其材;對于那些不能依道而行的人,同樣要給他們相應的空間,合理的應用,這樣的善就是符合道的大善真善,而非偽善。對于那些,不能完全理解道卻相信道的人,要給予他們相信道的支撐與指引;對于那些不相信大道的人,同樣告知他們什么是正確的方向,這樣使信成為一種由身心均能感應的大信真信,而非迷信。統治者統治天下,應該心存膽怵不敢妄為,為了更好的管理天下,應該將己心與天下蒼生之百姓心融于一體,百姓看到的,感受到的才是真實的蒼生反應,統治者應該視百姓如己出,引導他們純樸質真。
【第五十章三機白話解讀】人從出生到死亡,一般有這么幾種情況,自然活到壽終而亡的,占三分之一,早早夭折的占三分之一,因為養生方法不當,使得生理機能早衰而提前壽終的占三分之一。為什么說養生不當加速死亡呢?生理機能也是有其運行之道的,違背了,妄為之,自然會有損生命的延續力。相傳啊,那些擅于保養生命的人,外出山野間不會遇到野獸,遇到戰事也不會被兵戈所傷,野獸賴以傷人的本能無所施展,兵戈武器也會失去傷人的威力,這又是什么原因呢?因為擅生之人,懂得如何由內兼外的規避傷及生命的風險。

道是本根生化萬物,德是方向蓄養萬物,物是融合塑造萬物,勢是變化發展萬物。所以啊萬物都離不開道這個根本順著德定方向發展。道這個本根與德這個方向,并不是誰能強行設計的,這一切都是不可抗力的自然而然的。所以說,道是本根生萬物,德是方向蓄養萬物,使萬物成長、發育,使萬物自立、成熟,使萬物都得到潤養與庇護。生育它而不自有,成就它而不執為仗恃,培育養成了萬物而不去控制,這就叫深厚的大德。
【第五十二章三機白話解讀】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是從“有”開始的,“有”就是“道”,可以作為天下蒼生萬物的發源之本,道就像是這萬物的母親一樣。既然知道了這一切的本根是源于道,就可以知道天下萬物應該如何運行育化的,當我們知道了這世上萬物的運行規律及究竟后,再反觀道的內函與原理,當我們掌握并可以運用的時候,就不會給自身帶來不好的影響了,也就不會至身于危險與失敗之中了。少說一些沒用的,少想一些沒用的,少做一些沒用的,所有無度的欲望都是沒用的,當不再有無度的欲望時,也就不會為了滿足這些欲望去絞盡腦汁勞心費力了。如果不去控制欲望,讓其無限妄生,為了滿足這些欲望無去行為,最終的結果就是無藥可救的禍及自身。從細微處看到大的端倪,從而明白世理,懂得從弱至強,循序漸進的發展,每天進步一點,少些波動,平穩成長。運用通過實踐得到的智慧,推斷世事的真正端倪,只有這樣才能使自身遠離危害與禍事,這才是真正應該去遵守去做的唯道事從依德而行,才可能自身常葆。
【第五十三章三機白話解讀】領導者、管理者但分有點常知識見,都會按著大道的運行而為,唯恐不慎走入邪途。大道會讓一切都那么的平坦安穩,可往往領導者、管理者都喜歡刺激由此走入邪途徑路。正常的發展管理衰敗,事業發展也不再扎扎實實而是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財物都是借貸而來,實際物質基礎空虛至極,即使是這樣,這些領導者、管理者依然衣著光鮮,出入奢華,每天是山珍海味大吃大喝,大量的開銷都是借貸而來。這其實就是強盜一樣的行為,這種情況是不符合大道運行法則的。

擅于建高者,都會重視根基,不會急于枝末的延展。擅于固守者,都會重視穩定,不會因為波動而脫離。能做到如此,你的傳承延續就會綿綿不絕,子孫不斷,香火祭祀不斷。這是因為他們做到了依道而生、遵德而行。將這個道理運用到自身發展上,自身便可以得到益處。將這個道理運用到家族發展上,家族可以得到積蓄壯大。將這個道理運用到鄉里,鄉里可以得到長足發展。將這個道理運用到省市,省市可以繁榮富強。將這個道理運用到全國,國家才能強大昌盛。觀察人與人、家與家、鄉里與鄉里、省市與省市、國家與國家,能夠尊道貴德而行的與不遵循道德的他們境遇差別。多研究思考這些內容,便可以洞悉世事的本質。
【第五十五章三機白話解讀】深諳道德之理的人,就像剛剛出生的嬰兒,各種毒蟲都不會去叮咬,猛獸不會去噬食,兇鳥不會去博擊。筋骨柔弱卻能握緊拳頭,不懂得男女交媾之事卻可以陰物勃起,這是因為精氣充盈所致。整天沒完沒了的哭泣,嗓子卻不嘶啞,這是因為中氣充足。懂得了融合就會知道柔弱才是可以長葆的常態,知道了如何能夠長葆就可以明白這一切都是因為遵循了道與德,道是標準,德是方法。過份的隨心所欲是一種預見的暗示,往往這種預見是不好的。祥,是一種征兆,知常懂明,可以吉祥,反之兇祥。情緒的波動激發會讓人不清不靜做出超出自身本能的事情,這是強行而為的,注定會對自身及周邊造成損害。世上的事務一旦強行讓其快速強大,這種強大是無法長久維繼的,勢必也會快速的開始衰敗,這是因為它沒有遵循道德而行事,不遵道循德注定早早消亡。
【第五十六章三機白話解讀】識道明德的管理者是不會不分狀況任意傳達意志的,隨意發布施令的行為會讓被管理者迷失方向,這是不明智的舉動。控制住無限度的欲望,控制住無限度的冒進思想,解決由此帶來的爭端,有意識的隱忍并融入到眾人之中,這樣做可以達到一種大同的境地。所以,管理者不會有意的去親近誰,也不會有意識的疏遠誰,既不會得到什么私利,也不會受到什么傷害,不會得到特殊的推崇,也不會遇到有意的抵制,總之這樣的管理者反而會受到愛戴會得到追隨。

以遵德循道為基礎治理國家,以合乎奇門變化的排兵布陣來護衛國家,以安居樂業為目的使得本土人民愿意被統治,周邊國家不敢侵擾。為什么這樣講?是因為:限制越多,百姓越貧窮;武器越泛濫,社會越動蕩不安;越推崇華而不實的技巧玩意,激起奢華貪欲的事務就會越多;各種稅負役法越多,盜賊之行當就不會少。所以啊統治者應該這樣做才能規避上述不足:統治者沒有刻意的去強求得到什么而是遵德循道,百姓自然而然的也就懂得了如何做;統治者清靜安生,百姓自然撩以生息遵德循道;統治者沒有襲擾之事,百姓自然就會衣食富足;統治者沒有過多的奢求欲望,百姓自然就沒有了無度之欲,繼而純樸生活。
【第五十八章三機白話解讀】統治者的政令寬厚一些,百姓也會相對淳樸一些。政令若是嚴苛,百姓就會抱怨流失。當遇到禍事的時候,處理好禍事,那么福事自然會開始離近。同時,當遇到福事的時候,要注意居安思危,預防禍事的來臨。誰知道福禍是如何轉換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正統也會成為輔助,安靜沉穩也會突變紛亂浮躁。人們往往是看不透這其中的道理,迷惑不悟的太久了。所以那些參悟透了的人,可以處世方正但不強硬,有棱角但不會傷及他人,直爽但不放肆不羈,光鮮靚麗但不刺眼遭嫉。
【第五十九章三機白話解讀】治理百姓處理人事,要珍視百姓天生賦予本性,只要能珍視這一點,就能早做規劃準備,早規劃準備就可以遵循大道以德為標準進行安排,人人都能有職可盡時這樣的能效就會非常強大,也就沒有什么問題與困難是解決不了的。當問題與困難都能迎刃而解的時侯其實力是無可限量的了,當實力十分強大的時候國家就可以安穩發展了。有了這些支撐國家發展的源動力,國家自然可以長存久生的傳承下去。這就是遵德循道可以使根基越發的深厚扎實,也就可以持久的發展存世。

治理國家跟烹飪美食是一樣的道理。想做出美味佳肴就需要提前的準備相應食材與作料及器具,當然是越全備越容易出美食。治理國家若遵德循道,那些異類作崇之徒也就能惑眾滋事了,而且就算他們惑眾滋事也不會有誰去響應跟從,就算有那么一小撮聚眾鬧事,也不會掀起軒然大波,統治者只要去正常的規勸就可以了,也不必用極端的處置。讓所有當事方都不受到致命的傷害,終歸會明白遵德循道處理事務才是正確的選擇,只有這樣才能相互和平相處,共同發展長存。
【第六十一章三機白話解讀】大國治國應該借鑒江河湖海,它們都是由下至下匯聚于低處,萬流歸一。也可以借鑒天下的雌性,它們都是柔靜待之,當到了發情需要交合的時候,自然會有雄性找上門來,而此時的雌性不需要做什么,只要安安靜靜的等待雄性的動作即可完成交合。無論是雌性在完成交合的事件上,還是江河匯聚的事件上,柔靜與低下都是可以實現匯聚與收獲的。所以大國與小國之間,大國要把姿態擺的謙和,這樣就會讓更多的小國附和;小國也要愿意去融合大國的影響,這樣會讓大國給予應有的協助。所以,大國謙和小國愿意附和,小國融合大國愿意擔當。大國不過份的貪圖小國的資源,同時將自己的優勢資源與小國分享,小國不過份的跟大國爭奪話語權,同時將自身不足讓大國協助完善。這樣的雙方其實能夠得到彼此所需的利益,但這一切還是應該大國先做到謙和,拿出應有的姿態向小國伸出橄欖枝。
【第六十二章三機白話解讀】道的玄妙生育運行著萬物,能夠懂得各中道理的視之為貴寶尊崇,不能懂得各中道理的只要所為是符合大道的,同樣會得到庇護與利好。言談符合大道的可以得到推崇尊重,行為符合大道的可以讓人效仿追隨。如果言談舉止都不是很符合大道的人,為什么不好好的學習呢?所以統治者以天子身份立世,排布三公九卿等朝庭架構,各種豪華莊重的儀式,以張顯地位之尊貴,都不如把大道的事情搞明白并做好,言傳身教以使萬民眾心所歸附。自古以來為什么要尊道貴德?還不是因為明白其理者可以得到很多的收益,縱使有不當之錯時也能及時的止住損失與危害嗎?所以啊,尊道貴德這應該是世人所應該推崇與學習的。

做沒有不當目的性的事情,不要只是為了一件事情而去做一件事情,為了追求刺激而尋找刺激。大是由小成長的,多是由少積累的,化解矛盾便能產生長久的發展。再大的愿望都是從眼前那些容易實現的事情開始的。再大的事務也要從小做起。所以,有作為的人,不為了表現與功利而做事情,最終,會成就偉大的事業。隨隨便便的承諾,隨隨便便的表態,能夠真正兌現的就會越少。越是容易實現的事務一定會在某一階段付出多倍的代價。所以啊有作為的人,對待事務都會認真對待,全面分析,就如同面臨巨大抉擇一樣。往往越是這樣,那些看上去的困難與壓力,越不會對自身產生負面的壓力。
【第六十四章三機白話解讀】任何事務平穩的時候容易把控,任何事務沒有出現端倪時容易引導謀劃;任何事務在脆弱之時容易被擊破分解,任何事務微小細節容易被忽視散落。處理生活中的各項事務要有未雨綢繆居安思危的預見性,防范于未然,治理于未混亂之前;參天的粗壯的大樹,是從牙苗一點點成長起來的,萬丈高樓平地起,也是一沙一泥一磚一瓦建立起來的。千里之行也是從第一步出發開始的。目的性、欲望過度強烈的去做事情,最終都會落敗失意,不能明遵德循道最終都會受到損失。因此,真正擁有智慧的人,做事情遵德循道,沒有過度的欲望與目的,也因此就不會失敗受損。一般情況下,絕大多數人都會遇到看上去就要達到目的了,馬上就要完成了,可最后的結果還是沒能實際預期的愿望,而因此遭受損失。這是因為人們往往不能擁有一顆初心,隨著事務的發展,欲望不斷膨脹,自大自驕枉顧一切,不能善始善終。如果能始終如一不忘初心,那所做的事務自然也就會實現。因此,擁有智慧的人要追求絕大多數人所不追求的,不去關注那大多數人都去追求的利益物,而是研修別人所不關注的,完善大多數所犯下的錯誤,使事務重新示人,讓一切事務都能真正的遵德循道的發展,從而實現每件事務所應有的意義與益。

古代善于為道的人,不是教導人民知曉智巧偽詐,而是教導人民淳厚樸實。人們之所以難于統治,乃是因為他們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機。所以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就必然會危害國家,不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才是國家的幸福。了解這兩種治國方式的差別,就是一個法則,經常了解這個法則,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遠,和具體的事物復歸到真樸,然后才能極大地順乎于自然。在過去的時光中,能夠遵德循道的人,不會去教化人們學習機巧謀算,而是教民淳樸生活。人們之所以越來越難以管理,就是因為心機謀策利己之心太重。所以用機巧謀算教化人們,這些人當欲求不滿時必然會成為危險;不用機巧謀算教化人們,人們與人和善誠信,人們的幸福感也會倍增。能夠了解這兩種方式之間所產生的差別,就能夠合理的運用其法,總結出來的運用方法就會是遵德循道的,遵德循道是很值得去研究其根本的,很多時候真正有利于人們的大德之行大道之為與眼前的得與失,與人們所能感悟的洽洽是相反的,事務的發展最終都會回歸到道與德的運行軌跡之中。
【第六十六章三機白話解讀】大江大海之所以能匯聚萬河之水,是因為其處于低位,所成為眾水之統管。所以領導身邊的眾人,必須懂得從底層思考問題謙卑待人;要想影響眾人,必須作到身先士卒,把眾人的利益放在自身利益之前。所以領導雖然位置高高在上,而眾人卻不感覺到壓迫感,做事的時候雖然指揮安排沖在前面,但眾人卻不擔心自己的功績與收益會受到損失。所以眾人才會樂此不疲的跟隨,才會擁戴這樣的領導者。因為這樣的領導者不與跟隨者爭利功績與利益,所以眾人也就不會不安心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而去與領導者爭奪權位。
【第六十七章三機白話解讀】大家都說“道“這個概念太寬泛太抽象了,貌似根本就找不到相似之事務。其實就是因為太寬宏廣大了,所以就不可能有相似的事務。要是把“道”描述的有形有象可以找到相似的事務,那“道”就成為渺小且瑣碎之事務了。我有三個法則,堅持這三個法則,就可以讓我清醒的保持遵德循道的存活于世間。這三個法則分別是,第一慈愛;第二勤儉;第三不與世事爭鋒。慈愛,就可以心無雜念的為世行為處事。勤儉,可以積累物資以供滿足生存需求。不爭,不與世務爭鋒奪利,一心為公,故能被推舉成領導。但是眼前是功利心滿目,爭強好勝無度彰顯;放棄勤儉奢侈浪費過度消耗資源;放棄謙讓凡事都要爭個魚死網破,這樣注定會消亡失敗。擁有一顆對世事慈愛之心,遇到任何危險困難都會逢兇化吉解困度難,堅持慈愛于世事那么生存的環境也自然會越來越穩定牢固。如果說讓天道來救護,那一定會用慈愛無私來教化,這就是自衛的基本法則。

擅于軍事領兵之人,不會肆意炫耀武力;擅于對戰之人,不會被對方輕易激怒而亂了方寸;擅于對亂制勝之人,不會隨意與對方針鋒相對;擅于管理眾人的人,都是很謙卑的。這就是不爭而被推崇的遵德循道所帶來的益處,這就是管理眾人的天道能力,這就是自古以來遵德循道在世事中應用來處理事務的最高境界。
【第六十九章三機白話解讀】自古帶兵打仗的人總會這樣說:不敢肆意去主動攻擊誰,而是固守防危,不敢肆意的去侵犯他人甚至可以在限度內給予對方一些退讓。這是因為,要讓他人知道防衛力量是為了自衛自保,而不是為了侵略炫武。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卻不是為了侵犯他人,這樣的軍事力量才是最強大的,才不會受到攻擊與承受戰事。很多時候禍亂就是源于輕視他人,輕視他人的危脅是因為沒有遵德循道,即慈愛天下,勤儉備資,不與他人爭鋒。假如真有一天與他們兵革相待,也應該做到克制為先,看上去開始窮兇極惡的一方未必會勝,謙卑禮讓的一方最終會取得真正的勝利。
【第七十章三機白話解讀】很多遵德循道的言語都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實行。可是絕大多數的人都沒能真正的理解,更沒有人去實行。說這些內容都是有宗旨有用意的,這些內容是有利于領導人的。很多時候大家不能正確的理解遵德循的真諦,所以對所宣揚的“道”也就無從去理解了。能夠懂得遵德循道的人太少太少了,而能夠即知道又能夠依德行事唯道事從的人更是難得可貴了。也就是因為這樣,很多時候看上去不打眼的人,其實內在卻是心懷大韜略的偉大領航人!
【第七十一章三機白話解讀】能夠去發現自己的不足與不知,去加強學習與探索,這是非常好的行為;發現了自己的不足與不知,卻不去加強學習與探索,這是非常大的缺點。擁有大智慧的人之所以沒有什么缺點與短板,那是因為這些大人物們、大智慧們、大德行們能夠發現自己的不足與新知,并且能夠去學習探索,懂得規避克服。就是因為反這些缺點與短板加以重視,才會讓自身越來越完善。

當人們不再畏懼管理者的威壓之時,對于管理者的危機就到來了。不要逼迫擠窄人們生存空間,不要堵塞阻滯人們發展的道路。只有管理者不去過份的壓榨人們,人們也就不會起來反對管理者。再因為那些大智慧、大德行,雖然擁有正確的思想,卻從來不隨意彰顯;雖然十分自尊自愛,卻從不自我嬌貴高居在上。所以,無論是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都應該懂得什么是應該增進保持的,什么是應該舍棄不薦的。
【第七十三章三機白話解讀】當人們勇猛有佳的時候,敢于面對任何挑戰贏得出頭與機會,這樣是往往容易招至風險的。當人們勇猛有佳的時候,面對任何挑戰時選擇順應而不是迎面而上,這樣往往會安穩生活。這兩種情況,會有各自的利處與危害。大道就是如此,誰人可以說得出其中的緣故?就算是那些大德大智之人也很難說得清道得明。大道就是這樣,不爭不斗卻能得到勝利;不多言不多語卻讓說出來的話承應得當;不號召鼓動卻能得到響應;不緊不張不急不躁的舒緩的就把事務都安排的妥妥當當的。這大道就像一張大網,寬廣無限,看著網點稀疏,卻什么事務都不會掉落。
【第七十四章三機白話解讀】當人們都不把死當個事的時候,拿死亡來嚇唬人們有什么用。當人們都十分怕死的時候,對于那些有違常規的人,將他們逮住殺一儆百,誰還敢再冒犯常規?對于行刑這事情來說,會設有專門的人來做這一職務。如果隨便找個人來對這類的事情,你看看能不能做得好?就好像隨便找一個人代替專職的木匠伐木工來做木匠活伐樹木,很少有不傷手腳的。

在古代,人們之所以鬧饑荒,除了天災以外主要是因為賦稅太重,使得人們上繳了過多的糧食從而陷入饑荒。人們之所以難以治理,是因為統治者只顧實現其一己之私利了,所以才會難以治理好人們。人們之所以把死都不當回事,就是因為統治者只顧自己奢華的生活狀況,被搜刮的人們已經生無可戀了。只有那些不以享受生活為目的的人,才會高明于那些只為享受生活而為目的的人。
【第七十六章三機白話解讀】人生命存續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可一但失去生命,身體就會變成僵硬的。草木也是如此,小草小樹生長延續時,也是韌性十足,柔軟飄逸的,而一但枯萎失生,枝葉就會變得枯硬。所以,強硬過剛就預示著將走向消亡,柔軟謙和則預示著延生發展。以此為據,如果持強自恃必將滅亡,就像大樹長得過于高大就容易折斷一樣。從時間的角度來看,強硬與柔弱相比,往往先消亡的是強硬的一方,而笑到最后的卻是柔弱者。
【第七十七章三機白話解讀】這天下運行的大道之規,就好比似搭弓射箭,弓箭搭高了就向下壓一壓,搭低了就向上抬一抬;就是說把多余的去掉,把不足的補充上,這天下運行的大道就是這樣的要把多余的補充給不足的,以保持平衡。而實際的世事卻不是如此,經常是把本就欠缺的讓他們更加不足,從而補充給已經很豐足的那部分人。誰能做到把多余的拿出來補充給那些不足且有需求的事務上,只有遵德循道之人。所以,真有大道行大德行的人對待事務是雖然做出了貢獻卻不以此為由而把持控制據為己有,把事務處置好卻不居功自傲,他們是不去到處彰顯自己的。

縱觀天下最柔的可見物莫過于水了,但是水卻可以摧毀強硬的事物,這份力量是什么也無法承抵的代替的。柔弱如絲的事物在承抵沖擊時比剛強硬事物更能存續,天下的人們大多都會理解這個道理,但是卻都無法做到以弱勝剛。據此那些擁有大智慧大德行的人說啊,可以承受全國上下之污濁之惡的人是可以擔當一國之主的人;能夠承受全國上下不祥之事務的人才會成來天下的統領。這一切言論聽起來與現實狀態是相反的。現實是一國之主怎么可能是面對污穢不堪與危險林立的境狀呢?
【第七十九章三機白話解讀】解決大的矛盾與怨恨時,肯定不會處理的沒有一絲遺留問題;對怨恨報以寬厚的態度待之,只有這樣才能弱化矛盾與怨恨,實現安穩生活。就好比那些有大德行的人,手中握著你的把柄與命脈,卻不去要挾于你。有德行的人只把那些你的短板看在眼里卻不使用它來挾制于你。德行不好的人則會把你的短板當做挾制于你的利器迫你就范。大道運行沒有親疏遠近,但那些遵德循道的人總會得到好運庇護。
【第八十章三機白話解讀】不貪圖向外擴張勢力范圍,也不必過度繁衍人口。擁有各種各樣先進的事物卻不依賴于此,讓人們重視到危險從而不輕易去做冒險的事情。雖然有各種的運輸工具,沒有必要再去乘坐了,雖然擁有軍事力量,卻無有用武之地了。那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生活環境,人們復歸于無物,淳樸生活,與自然為伍。復歸到那個用繩結來記錄的上古時代。讓人們有足夠的食物,漂亮摭暑避寒的衣物,擁有可抵御風雨的居所,歡歡樂樂的過著生活。國與國之間,雖然離得很近,近到可以聽得到對方的雞犬聲,卻不會產生任何交集,各過各自的生活,矛盾怨恨都不會有,更不會刻意的去禮尚往來的進行交流。備注: 這一段如果直讀的話,實在是與現實生活隔隔不入,但是相對于當時的年代,亦或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這種生活狀態未必就是不可能呈現的景象。這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人們快樂生活,各司其職,各司其事,無私無怨,一心為公,都做著與大道運行并進的行為。那真的是一片預祥和景象,仙境也莫過于此吧!
【第八十一章三機白話解讀】往真實的事務讓人感覺并不舒服受用,那些讓人舒服受用的往往就不是真實的事務本質。真正做大善事的人不會到處去宣揚,到處去宣揚做善事的人畢竟會有他的目的性,或圖名或謀事。真正掌握大學識大智慧的人不會表現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狀態,凡是表現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狀態的人肯定不會是大學識大智慧,人的精力是不可能眾所周知的。統治者越是不私心積累,越是一切遵德循道的行為處事,越有一顆為公之心,越會得到的多,包括名財權利。也就是給予別人的越多,反而自己得到的也就會越多。大道運行就是這樣,對所有符合大道運行規則的都給予庇護讓其得到利益,不會給予害處讓其受損。統治者要想把事務治理的好,就要向大道學習,只為了治理好蒼生而非是為一己私欲,越是這樣越會治理好,得到眾心所向。
《道德經》全文終 關注分享 收藏轉發 功德無量
龍虎山嗣漢天師府第六十七代嫡傳弟子
天津市『正一天師堂』門下
天津市武清區『聚匯和』弘道齋創始人
天津市武清區道教文化踐行人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102851.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