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回鄉偶書古詩賀知章拼音(在漢字讀音這件事上)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1)
不知不覺,家長們發現原來代溝不僅在年齡,也是知識上的。
原來唐朝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中,耳熟能詳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一句,其中的“衰”字,自己原讀“cui”,現在正確答案已經改成“shuai”的讀音了。

《回鄉偶書》
不僅如此,《山行》詩中的“遠上寒山石徑斜xie”,原來我們也是讀的“xia”,“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入竹萬竿斜”,斜也讀“xié”的。呆“ai”板變成了呆“dai”板……
漢字多音字改變讀音,真的可行嗎?如果漢字因讀錯的人多,而做了改動,用原本錯誤的讀音代替正確的讀音,可不可行?
上學時學渣老被糾正的錯誤讀法,如今都成了正確的,學霸們于是反問道:漢字那么多音字,是不是都要統一成一個讀音呢?
一騎紅塵妃子笑,是不是要都成一“qi”紅塵妃子笑了?
朝陽是不是要讀成“chao”陽,銀行要不要讀成銀“xing”呢?
單于和單雄信統統改姓單“dan”好不好?

《山行》
學渣在漢字讀音這件事上,有一天會因錯的人多,也就躺贏了:
那些將絹本說成是“juān”本,“耄耋”讀成“毛至”,鴻鵠念成鴻浩的教授們;
還有因為沒文化而鬧過笑話,曾把“女媧補天"念成“女鍋補天",《念奴嬌》中的“羽扇綸巾”的"綸"讀成了“倫”,“閏土”讀成了“閨土”,"沮喪”成"且喪”,
除了"腳裸"變"腳果"還把“莘莘學子”讀成“辛辛學子”的,那些讀書少的明星們,終于可以松一口氣了。
而臀部的臀,很多人都讀成了殿部,不僅如此,比如粳米也都做梗米geng,據說99%的人,都會把蕁麻疹讀錯,"四川人生得憨,認字認半邊”的俗語,也要變"生得奸"了……

復旦女神陳果
反對者認為,失去一個多音字是小事,但是影響很深遠:會不會對傳統文字,形成閹割之勢?反對者認為讀音應該尊重文化傳統,保留相應時代的讀音,不能把現代的意識形態,強加進去古詩中去,這樣會顯得不倫不類。
不同的讀音有不同的意義,作為漢字是單音節的詞,也是一個補充。
多音字可以避免出現說得都聽清楚了,但不知道說的什么意思的情況。也許單字"朝和長"的多音字對聯,就沒有人能懂是什么意思了。
大多數人覺得做適當的修改可以。但是作為傳統文化精華的古詩詞,漢字的讀音,還是應該尊重傳統。

《回鄉偶書》詩畫作品
因為詩詞講究格律,漢字的讀音平仄押韻,可以更能體現詩詞的美感和節奏。千百年來沉淀下來的文化,不應該隨便選擇遷就讀者。
文字學有門學科叫訓詁學,古詩文的字詞必須要遵從古詩文的讀法和意義,如果都按現代文的標準走,就亂套了。
漢字一字多音,一字多義,是源于本來常用的漢字就比較少,有少數多音字,應該還是不難掌握的。
而支持者認為國家有責任讓文字標準化。此事影響還比較小,還有促進漢文化傳播的作用,順應了世界潮流。應該說參加漢字改音的專家,是經過多方面因素的考慮,才做出的決定——順應時代語言發展,考慮大多數人的接受能力還是很慎重的。
語言作為人與人交流溝通的工具,語言是一種流行的文化,哪種被接受的多,哪一種就贏了。

打的女子
普通話打的"的"字讀di,就是受了粵語的影響,而不是讀的de。某個漢字的讀音,不是不可以更改,而是要看使用者的接受程度。
正統與非正統,其實也不是那么嚴格的界定。
語言為約定成俗的產物,一直都在改變,只不過很多時候都是悄然進行的,而不是通過官方來進行的強制執行罷了。
比如純正的英語和美式口語,有很多讀音都不一樣,也是約定成俗而形成。所以還是正常讀音的好。

英國紳士對發音講究
語言是先有發音,后有字的,應該以大眾習慣性的口語發音為準。
相比之下,一字一讀方便交流,更有利于傳承 。各地的讀法都不一樣,如祥林嫂講故事時,"我正在剝豆子“,究竟是是bao/bo/ban中哪一個讀音呢?
實際上漢字的使用有個特點,就是單字表意的情況非常少,通常以詞組的面目出現。大多數人說錯但卻聽得懂,改了并不妨礙交流。
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朝陽、單于、咀嚼、粳米讀錯了,并不會影響大家理解詞意的結果。
對于很少用的多音字詞,一般會按照平時習慣的讀音去讀,形成了先字后音的誤讀,所謂約定成俗成定論,非要食古不化,只會走進死胡同。

教孩子讀唐詩
如同今天的人說話,不必像古人一樣“之乎者也”了。老祖宗東西,讓專業人員去研究好了。
有人開玩笑說在世的人都不在了,如同習慣讀衰shuai自然,有一天讀原本四聲絹,讀成一聲,大家也會覺得都是對的了。
文字具有傳播性和普及性,語言是拿來交流的,標準讀音并非一成不變的。
從語言的本質來說,是一定范圍內公認的讀音,少數服從多數目的就是為了交流,個體逐步習慣的過程。

多音字
古漢語讀音和普通話的讀音差別很大,從方便傳播的角度來說,向大眾思維低頭也沒有錯。
改變是為了語音的系統性,達到詞義的一致性,沒有必要為了一個很少使用的詞匯而增加一個讀音,不必為了一個一句詩的押韻,保留一個字的另一個讀音,況且它的意思并沒有變。
其實不必感嘆,自然習慣就好了。很多漢字古代讀音,已悄然消失了,比如“來”字的古音應該都lei,大家現在也就習以為常讀來“lai”了。

古人讀的書,今人還聽得懂嗎?
對于極少數專用的,生僻晦澀難懂的字,用的越來越少會逐漸被淘汰,漢字會變少。卻不必太過悲傷——歷來新造字雖少也有“囧”字,但新詞層出不窮。
比如編制,就業,上山下鄉,知青,海歸,打的,等等,倉頡見了看不懂,怕要哭暈過去吧…
那么,漢字多音字改音,是尊重文化好,還是尊重習慣好?
在漢字讀音這件事上,有一天會不會因錯的人多,也就贏了?
不知大家對這些問題都有什么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10437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