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2)

【教學目標】
1、朗讀并背誦課文;
2、文言知識積累;
3、品讀分析文章內容,理清結構、線索;
4、探究陶淵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現實意義;
5、探究課文獨特的構思及藝術匠心。
【教學重點】
1、熟讀并弄懂課文內容,走進文本;
2、把握課文主題思想及寫作特色。
【教學難點】理解陶淵明虛構這一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的目的,正確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教學疑點】既然“處處志之”,為何“尋向所志,不復得路。”
【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法】朗讀法、討論點撥法、品讀法、延伸閱讀法
【教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以陶淵明所處的時代背景及成語“世外桃源”導入,用課件投影課文標題及作者。
我國東晉末年,封建國家分裂,政權交替,戰爭紛繁。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元代詩人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一詩中發出這樣的感慨: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和平安寧的生活是每一個民族的共同向往。有個成語就是這一社會理想的人集中體現,它就是----世外桃源!它出自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它描述的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美好社會呢?這節課,我們就走近陶淵明,走進桃花源。(放投影,打出課題)
二、【作者名片】
說說你心中的“陶淵明印象”。(要求:主要介紹他的名、字、號、作品及風格,為人等,100字以內。生介紹后師投影)
東晉大詩人,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人。代表作《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飲酒》。作品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有時逃避現實,樂天知命的老莊思想。有“田園詩人”之稱。為人耿直,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有名言“不為五斗米折腰”而辭官歸隱田園。
三、【一讀課文】放錄音,聽配樂朗誦。(聽讀課文)
請同學們在聽的同時,標出段落序號,勾畫出生字難詞。可同時點八名學生上臺寫課件投影的預習基礎題。以檢測同學們的預習情況,疏通字詞。(一個組一個代表)
四、【文言積累】師生共同訂正黑板上同學們演板的答案。(全對的加10分鼓勵)(練一練)
1、(1)辨明字音:
阡( qiān )陌 遂( suì )迷 驥(jì ) 郡(jùn )下 詣( yì)
2、形似字辨析
阡(阡陌) 怡(怡然自得) 髫(垂髫)
殲(殲滅) 貽(貽笑大方) 髻(發髻)
懺(懺悔) 飴(高粱飴) 鬢(兩鬢)
3、辨析多音多義字
jiàn(間隔) yù(語云) shě (舍船) yāo(便要還家)
間 語 舍 要
Jiān(房間) yǔ(語文) shè (屋舍) yào(不要)
4、一詞多義
復前行(又) 乃大驚(于是,就) 便舍船(放下)
復 乃 舍
不復出焉(再) 乃不知有漢(竟然) 屋舍儼然(房屋)
尋向所志(尋找) 處處志之(做標記) 捕魚為業(作為)
尋 志 為
尋病終(不久) 尋向所志(標記) 不足為外人道也(對)
5、古今異義
①鮮美 古義:鮮艷美麗。 ②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指食物味道好。 今義: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③妻子古義:妻和子女。 ④絕境 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境地。
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⑤無論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⑥不足 古義:不值得。
今義: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今義:不充足,不滿。
⑦如此 古義:像這樣。 ⑧儼然 古義:整齊的樣子。
今義:這樣。 今義:形容很像。
6、重點字詞
①甚異之(意動用法,“認為…… 很奇異) ②欲窮其林 (窮盡)③具答之(詳細) ④既出(已經)⑤桑竹之屬(類)⑥不復出焉(代詞,這里)⑦便扶向路(以前)⑧詣太守(到)
⑨問津(渡口)
7、總結通假字
便要還家(“要”通“邀”,邀請)
8、總結本課帶“然”的字詞,翻譯并找出它們的相似點。
豁然(開闊的樣子);儼然(整齊的樣子);怡然(愉悅的樣子);欣然(高興的樣子)
【都是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五、【二讀課文】朗讀訓練指導
1、給課文標朗讀的節奏,師示范打出第一段的節奏,后邊2—3段點學生打節奏,4---5段師投影答案。整篇課文的節奏可投影出來。
2、生按照電子白板上的朗讀節奏自由大聲朗讀課文,要讀出節奏感,聲音洪亮,吐詞清楚,普通話準確,不讀破句,語音流利,感情充沛,讀出抑揚頓挫。
3、師范讀第一段,全班推舉四名朗誦好的同學讀第二或三段(讀得好的加10分鼓勵),女生齊讀第四段,男生齊讀第五段。(讀得好的加10分鼓勵)(朗讀擂臺賽)
六、【三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生獨立思考后答,師點撥訂正。
1、【理思路】我們已經理解了課文內容,請問文章以什么為線索?安排了哪幾個情節?找出起止點,并試分別用5個字概括情節。
提示:試找出文章脈絡的關鍵詞來概括,就很容易。(投影展示)
全文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按漁人的行蹤的不同地點分五部分:
發現桃花源(1) 進入桃花源(2—3) 離開桃花源(4) 再尋桃花源(5)
2、【明重點】其中重點是寫哪些部分?主要描寫了桃花源的什么?
①第二、三兩部分。②描寫了桃花源優美的環境,淳樸的人情,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樂融融的人際關系。
3、【會概括】文中的桃花源是個什么樣的地方 ?
桃花源是個風景優美、民風淳樸、寧靜安樂的理想社會。
4、請全班同學齊讀二三部分。
七、【四讀課文】“時空連線”,熟讀文本。部分教學實錄(師生合作扮演角色完成)(演一演)
同學們,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美不勝收,故事情節曲折生動,下面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來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東晉時代的桃花源,現場模擬一下當時的情景。左邊四個組的同學充當漁人角色,右邊四個組的同學充當桃花源的村民角色,老師充當電視臺的節目主持人,現在我對漁人及村民進行現場采訪。請同學們作為角色回答問題時,盡量用課文原句準確回答。下面采訪開始。
1—4組同學----漁人;老師---節目主持人
1、師:(問漁人)你是怎么發現桃花源的?
生1: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生2: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2、師:(問漁人)你看到了桃花林怎樣的美景?
生3: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3、師:(問漁人)你認為桃花源人為人處世怎樣?請舉例說明。
生4: ①熱情好客。如: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生5: ②民風淳樸。如: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4、師:(問漁人)你覺得桃花源人過著恬靜幸福生活的根據是什么?
生6: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5—8組同學---桃花源村民;老師---節目主持人
5、師:(問村民)你能為觀眾朋友介紹一下你們桃花源的美麗的自然環境嗎?
生7: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6、師:(問村民)請問你們桃花源人是怎么來到這里的?
生8: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7、師:(問村民)漁人一 一為具言所聞,你們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生9: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
生10: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生11:為桃源外的世界更迭如此平凡而嘆惋;
生12:為桃源外的人沒有他們的幸福和諧的生活而嘆惋。
師:你們真是善良的村民,我代表桃源外的人感謝你們的同情。
8、師:(問村民)你們對漁人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生13: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
生14:也為下文漁人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9、師:(問村民)在節目的最后,請桃源人用一句話概括你們現在的生活狀況。
生15:我們桃花源民風淳樸;
生16:我們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
生17:我們桃花源景美人和,童叟無欺;
生18:我們桃花源沒有剝削,沒有壓迫,和平安寧。
師(主持人):感謝漁人和桃花源人的積極合作,現在“時空采訪”連線結束。
九、【總結主旨】請同學們思考并總結課文表達了一個什么主題思想?(生總結)
十、【作業布置】做《高效課堂》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進入新課】學生抑揚頓挫地齊讀課文。
二、【合作探究】走進文本,深度解讀課文,把握文章內涵。(分小組討論完成)
1、漁人出桃源時,已“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
2、作者在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樣的社會理想?這個理想在當時的條件下能不能變成現實?今天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課后習題)
【明確】①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他生活的東晉末年是一個戰亂不斷、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社會。他深感痛苦和不滿,但是要想改變這種現實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著一種沒有剝削、沒有戰亂,人民生活寧靜和樂,風氣淳樸、自由平等的理想社會。本文正是他這種理想的寫照。②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但這樣的社會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種空想。桃源究在何處,無處找尋。③這是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大膽追求,值得肯定。其實人類社會的無數志士仁人從古到今都在追求一種人類的理想社會,并為之拋頭顱,灑熱血,也激勵著我們勇敢追求理想并為之奮斗。
3、“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句話中沒有交代漁人的答語,試說說漁人是怎樣回答的。(課后習題)
【明確】這可見作者的裁剪工夫。村人問“今是何世”,漁人當答以“今是晉”;村人會接著問“秦之后即晉乎”,漁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漢魏,魏之后方為晉。”作者不正面的詳細敘述這一對話過程,卻用總敘的方式把它濃縮在“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句話里。這種省略方式最能反映陶淵明的風格。
4、“詣太守,說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課后習題)
【明確】運用指代詞語,避免重復前文內容。“如此”,是指代語,指上文說。漁人見太守的目的是告訴他武陵郡中有此“絕境”,希望他派人探個究竟,因此他一定會談到自己的發現經過,村中的生活情狀,還會談到他歸途中做標記的事。
5、寫南陽劉子驥這個當時名士參與這件事,意圖是什么?
6、如果太守派人找到了桃花源,后果會怎么樣?你覺得是故事安排是找到桃花源好,還是不找到好?
【師小結】桃源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作者憧憬一種沒有剝削、沒有戰亂,人民生活寧靜和樂,風氣淳樸、自由平等的理想社會。本文正是他這種理想的寫照。
三、【深度探究】本文的寫作特色。學生討論、分析、總結,師點撥補充。(投影)
1、故事富有傳奇色彩(構思奇)
①漁人發現桃源的情節奇;
漁人緣溪行而“忘路之遠近”,何以不反回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他?千百株桃樹夾岸,其中竟無一棵雜樹,這是自然生成還是人工所為?洞口僅容一人通過,且深不可測,不知其中有何怪異,而漁人竟敢孤身深入,亦奇人也。
②桃花源中人奇;
若為仙,何以飲食起居、待人接物皆與常人無異;若為隱,何以憑一洞之隔便與塵世相去萬里?
③世外桃源消失的奇
漁人既然處處志之,為什么后來找不到這個洞,此村似乎不在人世間;后來劉子驥“規往”而“未果”,有這位真實的歷史人物出來作證,故事就顯得更加撲朔迷離,亦真亦幻,傳奇色彩更濃了。
2、層層設疑,埋下伏筆。細節描寫,留下懸念。
A、開頭雖然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但并未確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只說是個漁人,沒有姓名,無從查考;寫桃林奇景似為人間所有又好像無,又不指出確切地點,因為“漁人已忘路之遠近”;寫桃林的通道更為奇特,洞口小仿佛若有光,路極狹,才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漁人進入桃源后,眼前又出現仙境般的生活圖畫;可漁人做記號重返桃源,標記全部消失,桃源似乎是一個虛無縹緲的世界;最后再虛寫一筆,說高士劉子驥探訪,給好奇的讀者帶來微茫的希望,結果劉子驥“未果”而“病終”。這樣一來,世外桃源就真的成了千古之謎了。
這種層層設疑的寫法,表達了作者希望在現實中看到一個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也能激發讀者的興趣。
B、漁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無意?漁人何以敢入洞?
3、語言簡潔,含蘊豐富。(見課后習題三)
A、省略句子成分;
如:(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B、省略問答內容;
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句話中沒有交代漁人的答語,可見作者裁剪功夫。
C、運用指代詞語,避免重復前文內容。
如:“詣太守,說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包括前文所介紹內容。
學生回答并逐條舉例分析,師總結并投影展示結果。
四、【考考你】搶答擂臺賽,生說后,師投影展示。(議一議,總一總)
①總結本課的近義詞、同義詞,并找出原文例句說明。
A、本文是“都”的含義的4個字:皆、咸、悉、并
如:悉如外人;具答之;咸來問訊;皆嘆惋
B、有“沿著”含義的字:緣、扶
如:緣溪行;便扶向路
C、有“邀請”意思的字:要、延
如:便要還家;延至其家
D、有“說”的意思的字:云、道
如: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E、有“于是,就”含義的字:乃、遂
如:乃大驚;遂與外人間隔
②總結本文的6個成語:世外桃源、無人問津、豁然開朗、落英繽紛、黃發垂髫、怡然自樂。
五、【遷移閱讀】銜接閱讀《桃花源詩》。
1、桃花源詩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余陰,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余樂,于何勞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愿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教師點撥】詩文對讀,兩者互相配合,共同構成一個與現實世界相對立的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會。詩比文更真實全面地反映了桃花源中的社會實況。
2、結合詩與文,談談你對本文“虛景實寫,實中有虛”寫法的理解。
【明確】本文既具有濃烈的浪漫色彩,又有強烈的真實感人力量。這一方面是因為主題具有現實意義,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終注意把虛構與現實結合起來,如文章首尾照應,加強了作品的真實性。在虛景實寫的同時,又實中有虛,有意留下幾處似無非無,似有非有,使人費盡猜想也無從尋求答案的話題,如桃源人的叮囑和故事結尾安排的“不復得路”“未果”等情節,虛虛實實,恍惚迷離,便是最堪尋味之筆。
六、【拓展延伸】請你發揮想象,描繪一下你心中的世外桃源。(說一說)
七、【筆走龍蛇】穿越時空,如果桃花源要開辟成旅游勝地,請你為它寫一則廣告詞,吸引大家都到桃花源來玩。(寫一寫)
八、【試背課文】學了本文,你可以背誦課文了嗎?(背一背)
九、【師總結】課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穿起來了。故事情節回環,他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心愿。
十、【作業布置】把《桃花源記》改寫成一篇現代記敘文,600字左右,寫在作文本上。
十一、附板書設計
A、 漁人進出 發現桃花源(1) 成語:世外桃源
桃花源的 進入桃花源(2—3) (似有而無的理想社會)
行蹤(線索)離開桃花源(4)
尋找桃花源(5)
B、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與世隔絕的人)
所歷:便要回家,設酒殺雞作食(民風淳樸)
尋桃源:1、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2、南陽劉子驥,尋病終,無問津者。 似有而無的理想社會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