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日韩中文无码有码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夜-高清极品美女毛茸茸-欧美寡妇性猛交XXX-国产亚洲精品99在线播放-日韩美女毛片又爽又大毛片,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视频下载,欧美疯狂xxxx吞精视频

有趣生活

當前位置:首頁>知識>九年級下語文部編版教案(部編九年級語文下冊第5-6單元教案)

九年級下語文部編版教案(部編九年級語文下冊第5-6單元教案)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7)

導讀17.《屈原》教案一、教法建議,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九年級下語文部編版教案?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九年級下語文部編版教案17.《屈原》教案一、教法建議【....

17.《屈原》教案一、教法建議,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九年級下語文部編版教案?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九年級下語文部編版教案(部編九年級語文下冊第5-6單元教案)

九年級下語文部編版教案

17.《屈原》教案

一、教法建議

【拋磚引玉】

( 一 ) 郭沫若是我國文學史上重要的作家,對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學們作介紹。

( 二 ) 老師需向學生介紹清楚本劇寫作的歷史背景及寫作意圖,以便把握本文主題。

( 三 ) 屈原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對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別是其愛國主義精神和高潔的品質,更有必要讓學生了解、掌握和領會。

( 四 ) 學習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學習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無私、不隨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品質,學習他心系國家至死不悔的愛國主義情操,培養學生愛集體愛國家的主人翁責任感。

( 五 ) 能夠歸納總結屈原形象。

( 六 ) 本文的核心是“雷電頌”部分。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過這一部分的內心獨白塑造的。

( 七 ) 學習本文的修辭手法。

【指點迷津】

( 一 ) 必知點:

1 . 郭沫若簡介:

郭沫若 ( 1892—1978 ) ,我國現代杰出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原名郭開貞,筆名沫若。四介樂山人。1918年開始新詩創作。1921年與郁達夫、成仿吾等組織“創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女神》。抗日戰爭時期,創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歷史劇。解放后,發表了蔡文姬等戲劇,著有《奴隸制時代》等書,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

2 . 屈原簡介:

屈原 ( 約前340—約前278 ) 我國最早的大詩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國人。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主張彰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后遭讒去職,迭遭放逐。至首都郢為秦兵攻破,遂投汨羅江而死。后世所見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漢劉向輯集的《楚辭》。這本書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離騷》一篇,《九歌》十一篇:《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毒耪隆肪牌骸断дb》、《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短靻枴芬黄5鹊?。

3 . 本文寫作的背景及寫作意圖:

背景見預習提示。

寫作意圖:古為今用,借古諷今。用作者的話說當時是“全中國進步的人們都感受著憤怒”,作者“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的時代里去了”。換句話說,作者是“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征我們當前的時代”。借屈原的悲劇,展示了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愛國與賣國的尖銳、激烈的斗爭。

( 二 ) 重點:

4 . 作者筆下的屈原形象及其它人物形象

屈原:劇中屈原是正義的化身。他痛恨黑暗,向往光明,他蔑視鬼神,鞭撻一切污穢,誓與丑惡的奸佞們戰斗到底。屈原的形象是為正義和光明而戰斗的不屈的戰士的形象。

嬋娟:屈原的侍女,是有正義感的女性的形象。嬋娟之死,使正義和邪惡的沖突達到高潮。

鄭詹尹:邪惡的化身,他卑鄙、狡詐、膽怯。他是朝中奸佞的幫兇。

5 . 本文的情節結構和矛盾沖突:

課文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鄭袖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們之間的尖銳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沖突。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1部分寫靳尚和鄭詹尹稟承南后旨意,欲密謀毒死屈原。他們的陰謀把他們和屈原的矛盾沖突推到了頂點。

第2部分是屈原的內心獨白,表現了他的忠貞不屈和正氣浩然的英勇悲壯的形象。

第3部分是嬋娟之死。這一部分是戲劇沖突的高潮,表現了光明和黑暗、正義和邪惡誓不兩立的沖突。

6 . 屈原歌頌風雷電的內心獨白的結構和特點 ( 《雷電頌》 )

( 1 ) 結構層次

《雷電頌》這篇獨白,結構渾然一體,內容十分豐富??煞譃閮蓪樱?/p>

第1層:從“風 ! 你咆哮吧 ! ”到“把這包含著一切罪惡的黑暗燒毀了吧 ! ”

這一層是屈原對風、雷、電的呼喚與歌頌,對光明的禮贊和向往。

第2層:從“把你這東皇太一燒毀了吧 ! ”到篇末。

這一層借指斥神鬼偶像來憤怒地詛咒昏庸腐朽的當權者。

這篇獨白,以火一般熾烈的語言以及雷霆萬鈞的氣勢,表達了對黑暗世界的強烈的憤懣,也表達了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

( 2 ) 藝術特色

①閃耀著浪漫主義的色彩。在《雷電頌》中,作者進行了大膽的藝術虛構,運用夸張的藝術手法,讓屈原憑借暴風、怒雷、閃電的翅膀,展開美妙的幻想,飛向光明的境地;也借助它們的力量,毀滅一切黑暗。這樣,就使屈原的形象顯得更加神采飛揚、光耀奪目。這段獨白想象奇特,氣勢宏偉,表現了作者浪漫主義的激情。

②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充分表達感情,增強語句氣勢。

首先,《雷電頌》通篇用了擬人兼呼告的修辭方法;其次,運用了反復、排比等修辭方法。使整個獨白既最直接最有力地表達了愛憎的感情,又具有詩的形式美,瑯瑯上口,鏗鏘有力。

7 . 一些物象的象征義及蘊含義

( 1 ) 風雷電:象征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

( 2 ) 洞庭湖、東海、長江;象征人民群眾。

( 3 ) 有形的長劍、無形的長劍:屈原《涉江》篇云“帶長鋏之陸離兮”。有形的長劍,是屈原身子自由時的佩劍。無形的長劍指堅定的信念。

( 4 ) 沒有陰謀、沒有污穢、沒有自私自利的沒有人的小島:類似英國作家笛福長篇小說《魯濱遜飄流記》所描寫的海中荒島,是對社會現實極端憎惡而企求寄托靈魂的一方凈土。

( 5 ) 土偶木梗群像:象征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治集團。其中河伯有二義:其一指河伯神像,其二指在《九歌》中搶演河伯的一位演員。

( 三 ) 運用點:

8 . 通過本文的學習,你從屈原身上學到了什么 ? 寫一篇讀后感,聯系現實談一談你的體會。

二、學海導航

【學法指要】

1 . 閱讀全文,找出生字詞,運用工具書注音、釋義

提示:詭謫 咆哮 潸然 痙摩 稽首 踉蹌 睥睨。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 尚饗 ( 注音、釋義自己動手查工具書 )

2 . 給文章劃分層次,并說出劃分的依據。

提示:本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開端,寫勒尚和鄭詹尹稟承南后鄭袖旨意,欲密謀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是發展,也是本文的核心。寫屈原的內心獨白,表現了屈原的忠貞不屈和正氣浩然的英勇悲壯的形象。

第三部分:是高潮,寫嬋娟之死。表現了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誓不兩立的沖突。

3 . 課文開頭的舞臺說明是:“東皇太乙廟之正殿……名室均有燈,光甚昏暗,室外雷電交加,時有大風咆哮?!痹O置這一場景的作用是什么 ?

提示:室內空寂昏暗,室外雷電交加,大風咆哮,為屈原的內心獨白——“雷電頌”提供了自然背景,增添了悲壯的氣氛,同時也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4 . 鄭袖、勒尚設下毒計要毒死屈原,執行者就是鄭袖之父鄭詹尹,他千方百計勸屈原飲下那杯酒,屈原沒喝,最后他說:“你該不會疑心這酒里有毒的吧 ? ”這表現了這個劊子手什么樣的心理 ?

提示:急于毒死屈原,故意使用激將法來“激”屈原喝下毒酒。

4 .學本文,要有感情地準確朗讀《雷電頌》部分,準確地體會屈原的情感。所以,首先要注意朗讀中的節拍停頓。下面兩段對白,節拍停頓正確的項是:

( 1 ) A .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長江,我思念那/東海,那浩浩蕩蕩的/無邊無際的/偉大的/力呀 ! 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樂,是/詩 !

B .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長江,我思念那/東海,那浩浩蕩蕩的/無邊無際的/偉大的力呀 ! /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樂,/是/詩 !

C .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長江,我思念那東海,/那浩浩蕩蕩的/無邊無際的/偉大的力呀 ! /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樂,/是/詩 !

D . 啊,我/思念那/洞庭胡,我/思念那/長江,我/思念那/東海,那浩浩蕩蕩的/無邊無際的/偉大的/力呀 ! 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樂,是/詩 !

提示:D

18.天下第一樓(節選)教案

1.梳理主要情節,把握文本戲劇沖突。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內心。

3.品味語言,揣摩具有深刻意義的臺詞,并代入情景,有感情地朗讀臺詞。

4.了解故事背景,深入理解主題。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如果我們想創辦文明班級,但是,今天有人惹是生非,明天有人打架鬧事,后天又有人考試作弊,那么,我們還能打造文明班級嗎?(不能)

這里說明了一個道理,即當一個集體想要有所成就時,要是處處有人拉后腿,便奠定了這個集體的失敗。今天,我們將走進“福聚德”更加深刻地感受該道理,請同學們翻開課文《天下第一樓》。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了解作者,把握文章背景

作者簡介:何冀平(1951-),中國劇作家。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畢業,畢業后從事專職戲劇創作,曾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編劇。1988年,何冀平創作的《天下第一樓》演出后轟動京城,演出場次僅次于《茶館》,被譽為當代現實主義經典。

背景資料:名噪京師的烤鴨老字號“福聚德”創業于清同治年間。傳業至民國初年,老掌柜唐德源因年邁多病而退居內室,店業全仗二掌柜王子西協助兩位少掌柜慘淡經營。怎奈兩位少爺與鴨子無緣,大少爺迷戲玩票,二少爺崇尚武林,鬧得店鋪入不敷出,王子西幾次向老掌柜推薦他的換帖兄弟盧孟實來操持店業。生性聰慧的盧孟實立誓要干出一番事業來,以泄人間不平。面對勢如壘卵的“福聚德”,他絞盡了腦汁,結果在不長的時間里竟使這三間老屋翻蓋起了二層樓。盧孟實之所以能使“福聚德”東山再起,除了靠他本人的精明干練,還得助于與他相好的青樓妓女玉雛姑娘,更靠技藝超群的廚師羅大頭和善于迎來送往的堂頭常貴。光陰荏苒,十年一晃而過,“福聚德”名噪京華。然而,事違人愿,就在福聚德發展正盛時,卻又遭到了東家、官府等內外逼壓,最終走向沒落。

目標導學二:梳理主要情節,把握戲劇沖突

1.快速閱讀全文,梳理出主要情節,并用自己的話概括情節。

情節一:唐茂昌強行要錢,王子西勉強應對。

情節二:克五以羅大頭藏煙土為要挾騙吃喝,遭盧孟實趕出。

情節三:盧孟實處罰不成器小伙計,厚賞成順。

情節四:羅大頭自恃烤鴨技藝自大,侮辱盧孟實并撂挑子離開。

情節五:唐茂盛借機要錢,挖走堂頭常貴。

2.上述情節也正是本文的戲劇沖突,說說本文戲劇沖突是圍繞什么展開的。

明確:本文戲劇沖突是圍繞“福聚德”的即將衰落展開的。

3.文章中哪句話最能概括上述情節?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對福聚德的衰落原因的認識。

明確:修鼎新的一句話“一個人干,八個人拆”是對上述情節最好的概括。從全文來看,唐茂昌與唐茂盛是只知出不知入的二世祖,成心要錢揮霍,且二少爺直接挖走店里的得力助手,這比坐吃山空的后果更加嚴重;羅大頭是烤鴨一把手,克五又知道他藏著煙土,這無疑是羅大頭將要出事的信號。且羅大頭自恃烤鴨技藝離去,這對于“福聚德”無疑是有打擊力的;此外,連小伙計都不成器。種種跡象,幾乎都指向“福聚德”即將衰落。究其根本原因,可以說,這是勤勞務實的人與東家少爺、克五這樣混吃混喝的人的矛盾,是平民與欺壓平民的官僚之間的矛盾。這矛盾,才是“福聚德”真正衰落的原因。

目標導學三:把握文本語言特征,理解含義深刻語句

1.本文語言十分具有方言特色,甚至有些方言運用比較低俗,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請結合文章做簡要分析。

明確:如王子西說:“要不孟實這么咬牙跺腳地干,心里窩著口氣”,一個“窩”字將方言特征凸顯無疑;又如盧孟實罵小伙計時說“瞎話!”“下作的東西”,這里不僅方言味十足,且顯得比較低俗。但是,呈現出這樣的語言特征是比較必要的。首先,作者選取的是北京的“福聚德”,倘若不用方言,便失了京味。其次,話劇所表現的是真實,“福聚德”絕不是一個雅文化的聚集地,文中的語言正是當地真實的語言,還原場景語言最真實的特征,而也正是以方言表現其真實性,才將話劇中的諸多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

【教學提示】

話劇要通過人物性格反映社會生活,因此,話劇中的對話是經過提煉加工的口語,必須具有個性化,自然,精練,富有表現力,通俗易懂,能為群眾所接受。教師宜引導學生關注話劇的這一語言特征。

2.文中用語簡單明了,符合真實生活,但也有不少語言含義深刻,請你找出幾句,并做簡要分析。

(1)克五:煙太多我就聞不出來了。(嬉笑)得了,給倆鴨脖子還不行?!

分析:“煙太多我就聞不出來了”,煙多為什么會聞不出來呢?這明顯是個反諷的句子。作者看似在這里只是說克五一人,事實上是諷刺了一大批欺軟怕硬的人,他們占著自己有一丁點地位就欺壓樸實善良的民眾,而面對惡勢力,卻又諂媚地陪著笑臉。

(2)披紅掛綠,騎馬坐轎子,怎么紅火怎么辦。讓那些不開眼的看看,福聚德的伙計也是體面的。

分析:盧孟實罵小伙計,是想伙計們能爭口氣,即使社會地位低下也要維護自己的尊嚴。而讓成順將喜事辦得有面子,也是為了維護尊嚴,體現出了勞動人民的傲骨。

目標導學四:分析人物形象

本文人物出場極多,但是許多人都給了我們十分鮮明的印象,這得益于作者對人物的個性化刻畫,請你認真閱讀文章,挑選出幾個你喜歡的人物,分析其人物形象。

【盧孟實形象】

分析:盧孟實在未出場時就通過王子西等人的評價,“咬牙跺腳地干”,側面表現出他是一個務實勤勞的人。盧孟實一經出場,便不屑于與克五這樣的游手好閑之輩打交道,且將事情安排得妥帖,這就說明盧孟實是個精明能干的人。訓斥伙計,賞成順,讓成順體面一點,又表現了一個勞動者的自尊,他不僅關心著自己的自尊,同時也關注著伙計們的自尊。而與羅大頭的對話中,又體現了他是個不固執的人,對陳腐該改的規矩力圖改之。不過,從他對待羅大頭過程中,又能見其剛直的性格。這與后來東家二少爺出場時似有所矛盾,對待這位東家二少爺,盧孟實依然要陪著笑,這是這個時代階級之分下樸實勞動人民的悲劇。

總結:務實勤勞、精明能干、自尊自強、關心伙計、拒絕陳腐不變通、剛直卻又不得不學著屈服于社會環境。

【羅大頭形象】

分析:羅大頭是福聚德的烤鴨師傅,從“別忘了你們當初怎么把我請回來的”一語中,可以看出羅大頭的技藝精湛,是店里的“頂梁柱”之一,但是他固執,不變通,如強調不到七十不傳徒弟;自恃技藝精湛,心胸狹窄,容不得人,動輒就要撂桿子走人;脾氣也十分火爆。不過,他的火爆脾氣與他的性格之真是連貫的,他看重自身的價值與名譽,絲毫瞧不起克五那種混吃混喝、人品卑污的“爺”。

總結:恃才自傲,迂腐固執,心胸狹窄,容不得人,脾氣火爆,同時又一身正氣,真率,不屑與小人為伍。

【其他人物形象】

常貴:同情他人,老實厚道。

福子:仗勢欺人,諂媚姿態。

唐茂盛:勢利。

【教學提示】

教師可結合課本“思考探究”第四題對此進行研究,引導學生關注話劇人物形象。

目標導學五:拓展延伸

1.請同學們結合分析的人物形象,代入角色進行朗讀。

2.組織話劇表演活動。

三、板書設計

“福聚德”的衰落唐茂昌強行要錢,王子西勉強應對。

克五以羅大頭藏煙土為要挾騙吃喝,遭盧孟實趕出。

盧孟實處罰不成器小伙計,厚賞成順。

羅大頭自恃烤鴨技藝自大,侮辱盧孟實并撂挑子離開。

唐茂盛借機要錢,挖走堂頭常貴。

可取之處

  從梳理情節入手進行把握,引導學生深度解讀本文內容背后所揭示的社會主體,從而完成了對文章的整體性理解與把握。同時,引導學生分析話劇的重要特征,如從體會“京味”語言把握話劇語言的真實性特征,從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話劇通過語言、動作刻畫人物的特征。教學過程符合話劇教學。

不足之處

  本文人物眾多,學生很容易弄糊涂,此方面的引導梳理明顯不足。此外,本文為節選話劇,人物形象雖能從本文中見出,但未必見得深刻,這都需要在課前課后做大量的補充與閱讀工作。

19.《棗兒》教案

教學依據

戲劇是一種把文學表演、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綜合成的舞臺藝術,戲劇文學即劇本,是舞臺演出的基礎。劇本欣賞不僅能讓學生體驗文學語言的獨特魅力,更能讓學生感受到劇本豐富的想像。

《棗兒》是一篇呼喚親情、渴望溫馨的作品,通過老人盼兒子歸來,孩子盼父親歸來的故事,向人們揭示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作為劇本,本文的矛盾沖突主要體現在人物內心渴望與企盼的矛盾上,雖然不激烈,但也可凸現劇本的社會意義與主旨。人物對話平實、簡潔,而且極富表現力,將老人飽經滄桑的孤獨與孩子天真無邪而又無可奈何的孤獨表現得淋漓盡致。欣賞該劇本能讓學生體會劇本獨特的藝術魅力。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識與能力:a.了解戲劇的基本常識。b.了解劇本的基本內容。

2.過程與方法:a.引導學生掌握劇本欣賞的方法。b.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想像在劇本欣賞中的作用。c.指導學生從對話中品析人物形象。d.指導學生初步理解矛盾沖突在劇本中的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a.體會并同情老人與孩子孤獨寂寞的無奈。b.理解劇本表現主題的社會根源。c.在感悟人生中體驗成長帶來的思考。

教學方式

1.劇本欣賞的重點放在人物對話的品析及劇本沖突的認識,教師要引導得當。

2.劇本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應從主題理解、人物對白、矛盾沖突、舞臺揭示等角度入手,鼓勵學生參與,并充分發揮其想像力。

3.劇本教學中,老師也要善于創設情境,巧搭“舞臺”,讓學生分角色扮演劇中人物,體驗戲劇的藝術魅力,感受人物的喜怒哀樂,理解劇本的社會意義。

4.根據學生實際可安排一至二課時。第一課時,朗讀與品味;第二課時,表演與理解。也可只安排一個課時,即:朗讀、品味、表演、理解。

教學構思

1.學生準備,老師引導。學生預習課文,搜集整理與劇本有關的常識資料,做好學習準備。

2.學生初讀,老師指導。通讀全文,注意概括劇本的主要內容、人物形象的特點、基本情節。

3.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組織。在理解基本內容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劇本,學生邊讀邊悟人物形象的不同之處。

4.學生品味,老師點撥。學生在反復朗誦的基礎之上,通過人物對話、舞臺提示,欣賞人物的特點及其蘊藏的社會意義。

5.學生表演,教師指導。學生在理解與欣賞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角色扮演來深刻領會人物形象特點。

6.學生討論,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劇本的主要戲劇沖突是什么,(即“為什么?”)教師通過學生的討論,指引學生掌握戲劇沖突在戲劇中的地位與作用。

7.學生反思,教師歸納。通過本劇本及前面幾課的學習,你認為欣賞劇本是在欣賞哪些內容?如何欣賞?教師組織同學圍繞問題展開辨析與反思,歸納出劇本欣賞的重點與規律,幫助學生掌握戲劇欣賞的基本方法。

課堂實錄

師:大家好。說到兒歌,我們都會充滿對童年生活的向往,下面請大家唱幾句兒歌,讓我們共同回憶美好的童年。

生1:我唱的是《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就在孩子們的眼睛里……”

通過兒歌導入,既與劇本內容接近,又與學生實際相通,此謂一舉兩得。 □專家點評

生2:還有《丟手絹》:“丟呀丟呀丟手絹,輕輕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訴他……”

生3:還有《一分錢》:“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給警察叔叔手里邊……”

生4:還有《童年》:“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的叫著夏天……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著長大的童年……”

……

師:看來大家會唱的關于童年的歌還真不少呀。不過我們今天要認識一位與大家有不一樣童年的小朋友和一位有著不一樣經歷的老爺爺。請大家翻開第十五課《棗兒》。初讀一遍,想想劇本主要講了一些什么內容?

初讀劇本,了解基本情節及人物?!鯇<尹c評

生5:主要講了一位老爺爺、一位男孩與棗兒間發生的事兒。

師:能否說說是什么事嗎?

生6:是兩個人都通過吃棗、說棗來企盼自己的親人歸來。

師:說得很對,能再說說老人與男孩分別有什么企盼嗎?

生7:老人盼望自己的名叫棗兒的孩子回來,而男孩則希望自己在城里的父親回來。

師:說得不錯,那老人與男孩有什么樣的心情呢?

生8:孤獨

再分角色讀劇本,讓學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專家點評

全面深入地分析人物形象特點。

生9:寂寞。

生10:對親情的渴望。

生11: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師:看來,大家讀得都很仔細,也在用心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下面我們就分角色朗讀全文,請注意不同人物在不同場合中的不同語氣。

(生三人分角色讀劇本《棗兒》:生12讀老人,生13讀男孩,生14讀舞臺提示 )

師:大家說說三人讀得怎么樣?

生15:不錯,有一點電影對白的味道。

生16:讀男孩臺詞的同學讀得最好,把男孩的那種天真但又無奈的心情讀出來了。

生17:讀舞臺提示的同學讀得也不錯,將人物動作、神態都讀出來了。

師: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呢?

生15:有,我覺得讀老人的時候,語氣應該慢些,體現一種滄桑感。

(眾生大笑)

生16:讀男孩臺詞的時候,聲音要亮些,適當的時候要快些。

師:對,從兩位同學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大家對劇本中的人物形象特點把握得還是比較準確的。下面我們就結合劇本中的人物對白與舞臺提示,仔細分析分析劇中人物形象的特點。

生18:老人是一位飽經滄桑的人,如劇中他講了那么多有趣又好玩甚至是有意義的事,而且還是親身經歷的。

生19:老人也是一位善良和藹的人,如劇中老人見男孩想吃棗兒,就把自己的棗兒拿出來給男孩子吃。

師:那男孩有什么特點呢?

生20:他很天真、可愛。特別是開始撿棗兒吃的那一段。

生21:他也很孤獨,因為缺少父親的愛。

從劇本欣賞的角度來進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師:對,分析得很有道理。大家主要是從哪些地方來分析的? □專家點評

生22:從人物的對話。

師:除這以外,還有哪些地方能夠看出人物形象特點?

生23:可以從舞臺提示中看出來。比如寫老人神態,劇本先寫“威嚴”“自豪”再寫“大笑”“心事重重”“激動不已”,將老人孤單無助的形象刻畫出來了。

生24:寫男孩也有許多舞臺提示:吃棗的時候“喜出望外”“津津有味”,想念父親時“垂頭喪氣”。這些都可以看出男孩天真可愛又可憐的形象特點來。

在分析人物的基礎之上理解社會意義。 □專家點評

師:分析得好??磥頍o論是從人物對白,還是從舞臺提示,都可以認識劇本中的人物。我們在認識人物的基礎上想想,這部劇本有什么啟示意義或者劇本想告訴我們什么東西呢?

生25:現代社會中老人與孩子更需要關愛。

生26:現實生活中老人與孩子常缺少親人的關心,生活在孤獨與寂寞之中。

生27:這部作品實際上在呼吁我們去關注我們身邊的親人、朋友甚至陌生人,讓我們的社會充滿希望與溫馨,不再孤獨與寂寞。

師:很好,同學們用詩一般的語言傳達出自己對作品的主題及社會意義的理解,很有說服力,看來我們對作品的理解還是很到位的。剛才大家說舞臺提示主要對人物形象塑造有作用,那么除此以外,舞臺提示還有什么作用?

生28:有利于劇本情節的發展。

生29:交代了劇本故事發生的環境及背景。

生30:還有就是為別人表演提供了示范與提示。

師:嗯,說得很好。我們知道劇本除具有文學欣賞的價值以外,還有一重要的作用,就是為舞臺表演提供最詳細的依據。下面就請同學再讀劇本,找找作品中哪些地方最適合表演?

從表演的角度去讀劇本,可以將劇本中許多對白及提示形象化、直觀化。

生31:我認為是老人給男孩講故事這一部分。

師:嗯,你的理由呢?

生31:因為講故事時,老人與男孩的表情最豐富,也只有這時才能體現老人與男孩的快樂與期望。

生32:我認為是最后結尾部分,因為在這個地方老人與男孩的共同期望表現得最為明顯。

師:好,分析得不錯。下面我們就選擇老人給男孩講故事這一段來現場表演表演。哪幾位同學想起來表演?

(眾生舉手躍躍欲試)

表演劇本部分內容,這是學生劇本學習最有特色的地方,戲劇是一種表演藝術,劇本學習就應該體現這種特色,這也非常有利于學生理解劇本人物形象、情節與主題。

師:在表演之前,我有個要求:觀看演出的時候,想想表演者與劇本要求之間哪些地方很相符,哪些地方有差距?

(眾生表演劇本中節選的一段)

師:非常感謝剛才幾位同學的大膽表演,我想正是你們的真誠與勇敢給了我們親身感受的機會。下面我們就請我們的觀眾同學來談感受。

生33:表演很自然,動作也不錯。

生34:演得很投入,我真為他們而感動。

生35:“男孩”演得比“老人”要好些??赡苁恰澳泻ⅰ迸c我們差不多吧。

從表演的角度來看劇本的理解,這種形式便于學生從不同角度來理解劇本。

生36:如果有背景就更好了。這樣表演起來就更能身臨其境。

生37:老人的語氣太快了,不能把他的滄桑感表現出來。

生38:老人的動作也不要太拘束,應該夸張一些。

引入劇本沖突的理解,這樣便于學生從宏觀戲劇的角度去理解本劇本的特色,也可以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戲劇的矛盾沖突及作用。

師:同學們都分析得很好,我想我有個問題與大家共同探討一下:人們都說矛盾沖突是劇本的核心,你們發現本劇本的矛盾沖突是什么?

生39:應該是老人與男孩吧,因為男孩想偷棗兒,老人是看棗兒的,他們間的矛盾是劇本的矛盾。

生40:我不同意前面同學的看法,老人與男孩的矛盾并不在劇本中占主要地位,而且最后老人與男孩相處得非常好呀。

生41:對,我同意他的觀點,我認為劇本的沖突是不是應該理解為老人與男孩在現實中的狀況與他們所期盼的情形之間的矛盾?

師:很好,同學都很善于從劇本實際出發來分析劇本的矛盾,而說得很有道理。我很同意現實與期望間的矛盾是劇本的主要矛盾的說法,因為無論是劇本主要故事情節還是劇本所反映的社會意義來看,都是圍繞這種矛盾展開的。

師:分析完劇本的矛盾沖突后,請大家再讀劇本,想想還有什么問題?

反思劇本學習,可以讓學生直接質疑,提高學生認識水平。

生42:劇本從頭至尾都有兒歌,這有什么作用嗎?

師:問題提得很好。請大家幫他想想,兒歌有什么作用?

生43:在結構上有前呼后應的作用。

生44:兒歌的內容與劇本所表現的主題基本一致,通過兒歌能強化劇本的主題。

生45:用唱歌的形式更能表現人物的期盼與希望的心情。

……

師:回答得很好。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也有許多類似劇本的情形。請大家想想,我們該如何去關心他們?如何去幫助他們?

聯系實際,讓學生從劇本到生活,建立生活的哲學觀。 □專家點評

生46:多辦一些活動,邀請他們參加,這樣他們就不會孤單。

生47:在節假日里,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做一些事。

生48:我們也可以呼吁全社會來關心關愛老人與孩子。

生49:我們也可以向那些經常不回家的人提出倡議:?;丶铱纯础?/p>

……

師:我很高興我們班有如此多善良、有愛心的同學,我也深信劇本所希望所呼吁的溫馨世界一定會實現的。好了,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兒,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教學反思

劇本學習應該與一般的文章閱讀有所區別,所以本課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一些探討:

1.從文本的角度讀劇本。即本文的學習還是與一般的現代文閱讀一樣,從基本的人物、情節、主題入手,讓學生建立對本劇本的基本理解力。

2.從表演的角度讀劇本。這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展開的,一個方面是朗讀,即分角色朗讀。讀是表演的基礎,讀也是理解人物與主題的主要手段。在讀中,學生能較為準確地把握人物的形象與特點。另一個方面就是實在的表演,這種看似簡陋的表演形式對學生理解人物與主題,具有重要意義,這實際上也符合劇本的真正用意。

3.從戲劇的角度讀劇本。劇本是文學的,也是戲劇的。戲劇的核心就是沖突,學習劇本時,一定讓學生在欣賞劇本中理解沖突的作用及意義,這就等于讓學生掌握了戲劇基本的欣賞方法與主要欣賞內容。

總之,劇本學習是一項新的教學內容,希望我們能在新課標的指引下獲得更多更好的教學經驗。

下冊第六單元   浩然正氣

20 曹劌論戰

1.了解作者和《左傳》。

2.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疏通文義,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感受曹劌的軍事智慧與仁人之心。

一、導入新課

我們知道,在戰爭中,人心所向、正確的戰略是取勝的兩個必要條件。毛澤東“敵疲我打”的防御戰術就是受到春秋時期“長勺之戰”的啟發。今天就讓我們回到公元前684年,和與孔子同時代的魯國史官左丘明一起來見證這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認識作者,了解作品

作者簡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說姓丘,名明,左乃尊稱),春秋末期魯國人。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太史公司馬遷稱其為“魯君子”。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為史官,并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于周史”,據有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辟的編年史《左傳》,和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

作品簡介:《左傳》也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經典之一,是我國較早的一本史學著作和重要的文學著作。相傳為春秋時期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它記載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間的許多史料。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目標導學二:把握文中常見文言現象

【詞類活用】

①神弗福也(名詞用作動詞,賜福,保佑)

②公將鼓之(名詞用作動詞,擊鼓)

【一詞多義】

①故:公問其故(原因,緣故) 故逐之(所以)

②以:何以戰(憑、靠) 必以信(按照) 必以分人(把)

③之:肉食者謀之(代詞,代這件事)

公與之乘(代詞,代指曹劌)

故克之(代詞,代指齊軍)

小大之獄(結構助詞,的)

公將鼓之(助詞,起補足音節的作用)

【古今異義】

①又何間焉(古義:參與;今義:隔開,不連接)

②肉食者鄙(古義:目光短淺;今義:粗俗,低下;輕視,看不起)

③犧牲玉帛(古義:祭祀用的牛、羊、豬等;今義:為了正義的目的舍棄自己的生命;放棄或損害某些利益)

④必以情(古義:誠心;今義:感情)

⑤再而衰(古義:第二次;今義:又,又一次)

目標導學三:疏通文義,整體感知

1.本文有幾條線索?分別是什么?

明確:兩條。(1)事件發展的線索(迎戰——備戰——勝戰——評戰);(2)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2.本文可分為幾部分?各部分講了哪些事,請做簡要概括。

明確: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先討論了“何以戰”,再記敘了勝戰過程,最后評戰。

目標導學四:詳細解讀,體會“論戰”智慧

1.閱讀第一段,說說第一段寫了什么內容,可以分為幾層。

明確:第一段寫魯國戰前的準備,可分為兩層:第一層(從開始到“乃入見”)寫曹劌跟鄉人的對話,說明曹劌“請見”的原因;第二層(從“問”到段末)寫曹劌跟魯莊公的對話,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

2.曹劌的身份是怎樣的?為什么他要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呢?

明確:從“其鄉人曰”句中我們能推知曹劌的身份為普通老百姓,沒有官位,屬愛國君子,但他“位卑未敢忘國憂”。一句“肉食者鄙”,表明他已經觀察到了君主身邊未有長策的弊端;而“未能遠謀”不僅是對自己深謀遠慮的充分肯定,而“遠謀”二字,也正是整個論戰的核心。

3.“何以戰”是個賓語前置的句子,這句話引出了下文分析戰爭的條件,突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魯莊公認為要做哪幾方面的準備呢?

明確: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4.對于魯莊公的準備,曹劌又是如何評價的?

明確:對于第一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對于第二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對于第三個準備,曹劌認為“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5.為什么說“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

明確:因為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就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

6.閱讀第二段,說說在進行具體的反攻戰時,魯莊公與曹劌做了怎樣的戰略決策。

明確:戰斗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就急于反攻,但是被曹劌阻止,等待齊人三鼓之后才肯發起反攻戰;而在魯軍剛獲勝,莊公又急于去追擊(“公將馳之”),曹劌又阻止了莊公,“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作了充分的判斷后才發起追擊戰。

7.魯國戰勝齊國后,曹劌向魯莊公解釋了自己決策的原因。請你閱讀第三段,結合曹劌的解釋,談談你對他戰略決策的領悟。

明確:按照曹劌的說法,這次戰役是把準了兩個時機,一是利于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魯軍按兵不動,養精蓄銳。齊軍第一次擊鼓進軍,士氣正旺;第二次擊鼓,士氣開始低落;第三次擊鼓,士氣已經完全衰竭。在此關鍵時刻,曹劌采取“敵疲我打”的方針,終于化劣勢為優勢。二是追擊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魯軍雖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勝利,但曹劌并未輕敵,“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正所謂兵不厭詐,這是不可不提高警惕的。直到親自察看敵情,發現敵軍“轍亂”“旗靡”,確認了齊軍是狼狽逃竄,潰不成軍,才乘勝追擊,終于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目標導學五:把握人物形象

請你結合上述分析,說說曹劌、魯莊公是怎樣的人?

曹劌形象:曹劌作為一名軍事家的“遠謀”:曹劌請見,表現他的愛國熱情;曹劌問戰,表現他的政治遠見;曹劌參戰,表現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曹劌論戰,表現他過人的謀略。

魯莊公形象:魯莊公作為國君的見識“鄙”:把戰爭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上,這是他政治思想上的缺陷;他急于求戰,急于攻擊,說明他沒有很好的軍事指揮能力。但他又并非昏君,備戰見劌,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意見;莊公作戰用劌,親自參與打仗,表現他禮賢下士,任人唯賢;莊公戰后問劌,不因勝而自喜,表現他為求真知而不恥下問。

可取之處

  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由于顧及學生在譯讀先秦史料文章有一定的難度,于是首先注重文言現象的把握,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尤其注意理解詞語古今義的差別。此外,在具體感知內容的過程中,以提問為導向,引導學生自主關注曹劌在整個論戰過程中的智慧表現,感受先民寓于戰爭中的智慧。

不足之處

  教學過程中,仍然有許多知識點未能提及,如賞析本文的語言精練特征,探究本文為“論”戰為何表現為記敘文記事。諸此知識點在時間充裕的前提下宜被提及。

21 鄒忌諷齊王納諫

1.掌握有關《戰國策》的文學常識。

2.結合注釋及積累,明確文言重點字詞含義,疏通文義。

3.分析人物形象。

4.理解文中設喻說理和類比推理的方法,把握文章的勸諫技巧。

一、導入新課

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睔v代君主若想成就一番霸業,身邊沒有幾位敢進諫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勸諫能否奏效,一要看作君王的是否賢明,二要看諫者是否注意了進諫的藝術,使“良藥”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戰國時齊威王非常幸運地遇到了這樣一位賢臣——鄒忌。而這位以雄辯著稱的謀臣的諷諫之法更是令人叫絕。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選自《戰國策》的歷史散文《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認識作品,了解相關文學常識

《戰國策》: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又稱《國策》。書中主要記載的是戰國時策士們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所以傳到西漢末時,由劉向整理校正后定名為《戰國策》。它是先秦歷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影響極為深遠。

鄒忌:齊國的謀臣,歷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進諫和善辯著稱。鄒忌不僅是一個能言善辯的雄辯家,也是一名十分有遠見的政治家。

齊威王:先秦齊國一個很有作為的君王。據史載,他繼位之初,好為淫樂,不理政事,結果“百官荒廢,諸侯并侵,國且危亡,在于旦暮”。后期勵精圖治,修明政治,齊國大治。

目標導學二:積累文言詞匯,把握文言現象

【詞類活用】

①朝服衣冠(名詞作動詞,穿戴)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美)

③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名詞作狀語,當面)

④聞寡人之耳者(動詞使動用法,使……聽到)

【特殊句式】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判斷句)

②忌不自信。(賓語前置)

③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省略句)

④我孰與城北徐公美?(介詞結構后置句)

⑤此所謂戰勝于朝廷。(判斷句,兼介詞結構后置)

⑥王之蔽甚矣。(被動句)

目標導學三:閱讀全文,初步感知文義

1.本文講述了什么故事?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鄒忌以家庭瑣事設喻勸諫齊威王和齊威王勇于納諫的故事。說明了國君必須廣泛采納各方面的批評建議,興利除弊,才可以興國的道理。也告訴我們要廣泛聽取他人的批評建議,及時發現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

2.鄒忌是從什么地方看出齊威王受了蒙騙的?

明確:“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p>

3.齊威王設上、中、下三等獎賞的區別在哪里?為進諫者頒獎意味著什么?

明確:批評者勇氣的大小。有改正缺點的勇氣,振興國家的決心。

4.勸諫的結果如何?

明確:齊威王接受了鄒忌的諫言,立即發布政令,廣開言路,懸賞求諫。

5.文中依次敘述“令初下”“數月之后”“期年之后”進諫者的人數,這是為什么?

明確:說明齊國的政治日益清明。

目標導學四:把握人物描寫,分析人物形象

本文運用語言描寫和細節描寫,刻畫出了鄒忌和齊威王兩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請結合文義簡要分析。

明確:(1)鄒忌:課文首先通過“三問”“三思”寫出了鄒忌頭腦冷靜,實事求是,善于思考,能夠透過現象發現本質;然后寫鄒忌進諫時的“三比”,表明他是一個忠君愛國、勇于進諫、善于進諫的人。

(2)齊威王:從一個“善”字,可以看出齊威王是一位善于納諫的開明君主;從“三賞”可以看出齊威王的明智果斷和興利除弊的決心;而“皆朝于齊”則從側面表現出齊威王措施得力、改革成效十分顯著。

目標導學五:賞析文章諷諫藝術,把握文章寫作特點

1.鄒忌進諫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原因有哪些?請你賞析文本的諷諫藝術。

明確:(1)從家庭小事入手,以家事類比國事。鄒忌將“妻私己、妾畏己、客欲有求于己”類比“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有很強的說服力。(2)寓治國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語言委婉含蓄,容易讓人接受。鄒忌沒有直言齊威王的弊病,而是正面設喻來說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3)諷諫有針對性,設身處地地為齊威王著想。鄒忌針對“王之蔽甚矣”的現實和齊威王希望修明政治、興利除弊的愿望進行諷諫,讓齊威王欣然接受。(4)運用排比句,增強了說服力。鄒忌在諷諫時,連用了排比句,增強了語言氣勢。

2.本文寫法上有哪些特點?請你做簡要分析。

明確:(1)本文采用了“三疊法”。排比句不僅增加了語言的節奏感,更造成一種步步緊逼的語勢,給人以無可辯駁之感,有力地闡明“王之蔽甚矣”的論點。(2)本文巧妙地運用了設喻(類比)的手法。(3)通過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可取之處

  本文在教學時首先側重于引導學生關注文言字詞,把握文言現象,強化學生的文言感知能力,深化學生對文言語言的理解,這是文言文教學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步驟。此外,本文在內容上并未過多糾纏,將重心放在對人物形象感知與諷諫藝術手法上,有力地剖析了文章的藝術核心,學生也在此基礎上對中國古典人文精神與智慧有了更深刻的感受,達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不足之處

  本文缺少對朗讀環節的強調,而朗讀對培養文言語感幾乎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是本文教學的失誤。

22 出師表

1.了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2.反復誦讀文章,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寫作脈絡。

3.學習本文融議論、敘述、抒情于一體的寫作方法。

4.認識并學習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一、導入新課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燒赤壁”“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后人所欽仰,正所謂“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書憤》),“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文天祥《正氣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杰作。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作者簡介: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蜀國的政治家、軍事家。

背景簡介:諸葛亮感念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出山輔助劉備成就大業,建立了蜀國,與曹魏、孫吳鼎足而立。劉備稱帝后,拜諸葛亮為丞相。223年劉備病逝,臨終對諸葛亮托認國事,并囑咐兒子劉禪:“汝與丞相從事,當事之如父”。后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諸葛亮輔佐劉禪辛勤治蜀,經過了幾年的努力,國力有所增強,在這種情況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駐漢中(今陜西省漢中市),準備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劉禪昏弱,使諸葛亮在勞師遠征之際深懷內顧之憂,所以,臨行前上此表文,給劉禪以告誡和勸勉。

目標導學二:分類積累,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后提出朗讀中的疑難字句,教師組織同學們相互幫助解答。

2.在朗讀的過程中,結合課文注釋,疏通文義。

3.教師點撥特殊文言現象。

【古今異義】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古義:社會地位低微,見識短淺;今義:〈語言、行為〉惡劣;不道德)

②由是感激(古義:感奮激發;今義:因對方的好意或幫助而感動并產生謝意)

③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古義:感到痛心、遺憾;今義:極端憎恨或悔恨)

④開張圣聽(古義:擴大;今義:商店等設立后開始營業)

【一詞多義】

①遺: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給予)

深追先帝遺詔(遺留)

②效:恐托付不效(奏效,成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功效)

③所以: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用來)

此后漢所以傾頹也(……的原因)

④以:先帝不以臣卑鄙(因為)

以光先帝遺德(來)

以塞忠諫之路也(以致)

4.教師范讀課文,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結合自己對文意的理解,劃分文章層次。

明確:可將本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5):從當前形勢出發勸說后主繼承先帝遺志,提出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三條建議。

第二部分(6—7):追述以往經歷,表達“報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

第三部分(8):明確各方面的責任,向后主提出懇切的期望,總結全文。

目標導學三:把握重點,理清脈絡

從全文來看,諸葛亮向劉禪提出了哪三條建議,他反復強調的是哪一條?為什么?

明確: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作者反復陳說的是親賢遠佞這一條。其余兩條雖然說的是方針、政策,也都與此有關。因為劉禪是個昏庸之君,容易受小人蠱惑,如不親賢遠佞,就會出現“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偏私,使內外異法”等情況,再好的方針、政策也不可能貫徹執行。而親賢是遠佞之本,所以文章開頭說“開張圣聽”,實際上就是要聽取賢臣的意見,萬不可“塞忠諫之路”,中間列舉賢臣姓名,要劉禪“親之信之”,結尾更勸說劉禪要“咨諏善道,察納雅言”,也是親賢的意思。

目標導學四:細讀課文,討論交流

1.文章主要向后主進諫,開篇為什么從蜀國形勢談起?既然“益州疲弊”,又為何要出師伐魏?

明確:文章開篇以蜀國形勢談起,大有危在旦夕之勢,如不救亡存國,將會出現國破身亡的慘局,在這種情況下,“侍衛之臣,忠志之士”,他們不忘先帝遺德,不改對后主的忠心,轉危為安是有希望的,在這樣的基礎上,提出了三項治國主張。

“益州疲弊”是指蜀國在“三分”中處于不利位置。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用了五年時間做準備,主要措施有:①跟吳國通好;②加強內政建設;③平定南方的叛亂??梢?,出師伐魏的時機已經成熟。

2.文章由勸諫轉入自敘生平,初看似與出師無關,但進一步推敲,卻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這樣寫,好處何在?

明確:這樣寫,首先是表白自己對蜀漢的一片忠誠,二十一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當“報之于陛下”。這樣的表白合情合理,容易打動劉禪,取得信任,以防遠離之際,小人妄進讒言,離間君臣而壞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顧”之舉,也是啟發劉禪能像其父一樣任人唯賢,知人善任。由諫君突然轉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徑,起伏有致。

3.作者寫此文的用意何在?又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遺詔?

明確:意在提醒后主認清形勢,希望他廣開言路,親賢遠佞,完成興復漢室大業。他反復提及先帝遺詔,也是希望能勉勵后主。

目標導學五:賞析表文,學習寫法

本文是如何把議論、抒情和敘事融為一體的?

明確:全文以議論為主,在議論中融以敘事和抒情,以做到對劉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而達到勸諫的目的。論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針對性強;寓情于義,情理交融,言辭懇切,說服力強。敘事,寓情于事,委婉動人,感情真摯。所敘之事如推薦賢才,講身世,談經歷,都是為議論服務,使他對劉禪提出的建議與要求有理有據,更能使人信服。

目標導學六:拓展延伸,展示個性

你如何看待諸葛亮的“忠”?

明確:一種意見認為,諸葛亮知恩圖報、忠心為國。他有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永遠是后代胸有抱負、腹有詩書,有良知和正義感的知識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武侯祠前的杜甫、61歲的陸游不就是例子嗎?當我們吟誦“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詩句時,不也深深地體味出杜甫對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嗎?當我們解讀“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兩句詩時,不也深深地被陸游滿腔豪情所感染嗎?

另一種意見認為,諸葛亮的“忠”是一種愚忠,是報知遇之恩。他只忠于劉備,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種狹隘的愛國行為。如果他愛國愛民,又何必輔佐那個扶不起的劉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虧一簣,不就是因為劉禪的昏聵無能嗎?

小結:《出師表》以“形勢”使對方震動,以“情感”使對方感動,以“措施”教導對方,以“事業”激勵對方,肝膽相照,情深意厚,一直為后人所稱道。

封建統治者推崇諸葛亮,或由于他助劉興漢是正統;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之恩,一生盡忠,是忠臣的典型。今天,人們肯定諸葛亮,主要是因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于“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則被賦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新意。作為新世紀的熱血青年,我們應該胸懷祖國,心系人民,做時代的驕子,做人民的公仆。

可取之處

  文言文的教學是以文言字詞積累為主還是以理解內容為主。我認為,這并不是矛盾的問題。從學生的長遠學習來看,字詞的掌握和文本內容的理解是融合在一起的。因而,我在講述本文時,首先重在講解文言字詞,然后再分析本文內容,這樣一來,學生既掌握了文言字詞,也能更好地了解文章內容,感悟文章主旨。

不足之處

  這堂課不足的是,因為重情感體驗,所以在字詞咀嚼的精微程度上還遠遠不夠。以后爭取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既能夠盡可能地多積累品味字詞,又能讓學生對人物和主題有較為深入的理解。

23 詩詞曲五首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寫作背景,在熟讀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2.品析詩歌的語言,欣賞詩歌的語言美。

3.揣摩詩歌的內涵,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第1課時 《十五從軍征》《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一、導入新課

我國的古典詩詞源遠流長,浩若繁星,在這筆豐厚的遺產中,反映戰爭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從古至今,戰爭一直都是人們關注的主題,戰爭總是會給人們帶來災難和痛苦。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十五從軍征》,了解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學會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十五從軍征》

1.詩歌選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點?

明確:意象——松柏、叢冢、跳兔、飛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點:荒涼寂靜,無人的蹤跡。

2.說說下面這句詩的表達效果。

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飴阿誰。

明確:這句詩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狀況,主人公此時內心感到極度的孤獨悲傷。這一句也將哀景推向極致,蓄足了抒情的勢,使得最后一句“淚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詩圍繞老兵的返鄉經歷及其情感變化來謀篇結構,反復朗讀詩歌,說說其返鄉經歷及其情感變化是怎樣的?

明確:其返鄉經歷是:始得歸→歸途中→返回家中→“出門東向看”;情感變化為:急想回家,充滿與親人團聚的希望(歸途中)→希望落空→徹底失望(家中無人)→悲哀流淚,心茫然(“出門東向看”)。

4.詩歌的主題是什么?

明確: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會兵役制度不合理的樂府民歌,詩中描繪了一位少年從軍數十年后返回故里時,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現出封建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帶來的苦難。

目標導學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從題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明確:這是一首詠雪詩,這也是一首送別詩,描寫的是送友人歸京的場景。

2.這首詩前后側重描寫的內容有何不同?兩者是如何完成過渡的?

明確:前面重在詠雪,后八句主要是寫送別。用“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一句完成了過渡。

3.詩中是從哪兩個方面揭示了當時的天氣寒冷?

明確:從正面和側面來寫當時天氣寒冷的。正面:“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側面:“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4.“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中的“折”“即”換掉好不好?為什么?

明確:不好?!罢邸弊謱懗隽吮憋L之猛,有了這樣猛烈的風,漫天飄落的雪才能“飛”?!凹础弊直憩F了詩人的驚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這兩句極寫邊塞的風猛雪早。

5.你認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句為什么能夠流傳千古?

明確:以春景寫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貼切,既表現了邊塞特有的奇異壯麗風光,又寫出詩人的驚喜之情。

6.“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幾句描寫有何作用?

明確:寫軍營將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戰爭的艱苦及其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同時為送行場面渲染了悲涼氣氛。

7.請用生動的語言描述“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所展示的畫面,并談談這句細節描寫的作用。

明確:傍晚時分,轅門外,大雪紛紛飄落,紅旗被冰雪凍硬,盡管風刮得挺猛,紅旗卻一動也不動。這一生動而反常的細節再次傳神地寫出天氣奇寒;旗幟在寒風中毫不動搖、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將士的象征。這兩句一動一靜,一白一紅,相互映襯,畫面生動,色彩鮮明。

8.詩的最后一句“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體現了中國繪畫中的“留白”這一藝術手法,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運用留白手法,寫得含蓄,引發讀者無盡的思考;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離去后的無限惆悵之情,字字傳神,含蓄雋永。

三、板書設計

十五從軍征總寫:十五從軍八十得歸

遠望:松柏冢累累

近看:野兔野雞 旅谷旅葵

淚沾衣裳兵役殘酷

戰亂頻繁

災難深重

白雪歌送

武判官歸京詠雪——奇異瑰麗 比喻、細節描寫

送別——依依離情 夸張、渲染、留白

第2課時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過零丁洋》《山坡羊·潼關懷古》

一、導入新課

我們剛剛在本冊書第三單元中賞析過宋詞中豪放一派辛棄疾的詞風,今天我們再來欣賞一首他的詞,來看看出自同一作者之手的詞到底有何相似與不同。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1.作者為什么發出了“何處望神州”的感嘆?

明確:這首詞是作者到鎮江去做知府時所作,鎮江,在歷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業之地,此時成了與金人對壘的第二道防線。當他登臨京口(即鎮江)北固亭時,想到大好中原已淪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憤不已,觸景生情,故而發問。

2.“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本渲小坝朴啤币徽Z雙關,有哪兩層含義?這一句是自問自答,這一問一答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悠悠”既指時間之漫長久遠,又指詞人思緒之無窮?!安槐M長江滾滾流”,借用杜甫《登高》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以此透露作者情感:無奈,傷感,抑郁。

3.賞析“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明確:一是突出孫權的年少有為,“年少”而敢于與雄才大略、兵多將廣的強敵曹操較量,這需要非凡的膽識和氣魄。二是突出了孫權的蓋世武功,他不斷征戰,不斷壯大。而“坐斷東南”,形勢與南宋政權相似。顯然,稼軒熱情歌頌孫權的不畏強敵,堅決抵抗,并戰而勝之,正是反襯當朝文武之輩的庸碌無能、怯懦茍安。

4.賞析“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明確:詞人把孫權作為三國時代叱咤風云的英雄來頌揚,其所以如此用筆,實借憑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嘆當今南宋無大智大勇之人執掌乾坤也!“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本是曹操的語言,而由辛棄疾口中說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奮發圖強的時代呼聲。

5.再讀全詞,概括本詞的主旨。

明確:作者通過對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頌,諷刺南宋統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無能。全詞飽含著作者愛國、衛國的強烈感情。

目標導學二:《過零丁洋》

1.認識作者,了解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履善,號文山。南宋末,全力抗敵,兵敗被俘,始終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誘,最后從容就義。

此詩是作者的代表作,創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過零丁洋時。后來元軍統帥張弘范逼他寫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將領張世杰等人,文天祥寫此詩以明志節。

2.賞析詩句,把握情感與主旨

(1)詩的首聯寫了哪兩件事?

明確:一是受到皇帝選拔,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二是在頻繁的抗元戰爭中已度過四年。

(2)頷聯“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除了運用對偶的修辭以外還運用了什么修辭?有何作用?

明確: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大宋國勢危亡如風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將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抒寫了國破家亡的悲哀。

(3)頸聯“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中的“惶恐”“零丁”反復出現,妙在何處?

明確:“惶恐”“零丁”反復出現,巧借兩個地名,渲染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唷?/p>

(4)“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影響深遠。請說說你的理解。

明確:人難免一死,為祖國舍生取義,一片丹心永垂史冊。這兩句詩直抒胸臆,抒發了詩人以死明志、為國捐軀的豪情壯志,表現了民族氣節。

(5)這首詩表達了什么感情?請簡要分析。

明確:這首詩飽含沉痛悲涼,既嘆國運又嘆自身,把家國之恨、艱危困厄渲染到極致。最后一句由悲而壯、由郁而揚,慷慨激昂、擲地有聲,以磅礴的氣勢、高亢的語調顯示了詩人的民族氣節和舍生取義的生死觀。

目標導學三:《山坡羊·潼關懷古》

1.了解作者和創作背景及詩歌體裁

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云莊,山東濟南人,元代文學家。他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張養浩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天歷二年(1329年),因關中旱災,被任命為陜西行臺中丞以賑災民?!渡狡卵颉やP懷古》便寫于應召往關中的途中。

散曲:到了元代,出現新興的體裁——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套數和小令兩種基本形式。套數由若干曲子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為獨立單位。《天凈沙》《山坡羊》都是有標題的小令。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關懷古”是標題。

2.品讀詩歌,把握詩歌內容與情感。

(1)反復朗讀課文,說說這首小令根據內容可以分為幾層?每一層寫的是什么內容?

明確:共寫了三層。第一層:“峰巒如聚……山河表里潼關路?!睂戜P地勢險要,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第二層:“望西都……宮闕萬間都做了土?!庇射P的險要地勢想到其重要的歷史作用及曾建都長安的歷代王朝,抒發懷古情思。第三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睆膶ΜF實場景的描寫轉入議論抒情,詩人通過對歷史清醒的認識,對老百姓的疾苦感到無比憤慨和深切同情。

(2)請自選角度品析“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

明確:“聚”字形容潼關在重重山巒包圍中,“怒”字形容黃河之水的奔騰澎湃;用“聚”“怒”將山的雄偉與水的奔騰之勢勾勒出來,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寫出了潼關的地勢險要。

(3)你如何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確: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而王朝滅亡之際,戰亂頻仍,民不聊生,所以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話在這首小令中是曲眼,有對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與人文關懷,是全曲主題的開拓和深化。

(4)作者是怎樣將寫景、懷古、議論三者有機結合的?

明確:作者先描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然后從關中長安萬間宮闕化為廢墟而產生了深沉的感慨,最后發表議論,得出結論: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雄渾蒼茫的景色、真摯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議論三者完美結合,使得全曲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三、板書設計

南鄉子·登京口

北固亭有懷上片寫景:望神州、北固樓、

千古事、長江流

下片懷古:萬兜鍪、戰未休、

誰敵手、孫仲謀

過零丁洋敘事步入仕途,起兵抗元

國家危難,命運艱辛

形勢險惡,境況???/p>

抒情——舍生取義,名垂青史憂國之痛

為國捐軀

豪情壯志

山坡羊·潼關懷古寫景 山:峰巒如聚(視覺)

水:波濤如怒(聽覺)

懷古抒情 望:西都

意: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闕萬間—做了土

主旨議論 興、亡 百姓苦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10690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